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民意识觉醒后,公民必然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公平的参与机会和权利,以彰显其主体地位,这就与现实中的班主任工作产生了诸多冲突与矛盾,造成了当前班主任工作的困境。
关键词:公民权利意识;班主任;困境;进步
· 【中图分类号】G635.1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之下,许多传统的观念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又没有建立,因此,各种冲突、矛盾、困惑充斥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学的班主任工作同样如此,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种冲突、矛盾不断,不管是何种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出生的教师,大都很困惑,觉得做教师难,做班主任更难,做个好班主任则是难上加难。
所谓“难”,从班主任的角度来看,不外乎努力得不到认同、学生越来越不服管教、家长越来越不配合、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境呢?究其根源,则是传统的、且有强化趋势的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
今天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多方面的,而公民意识的觉醒则是其重要的体现之一。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相对,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由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三个要素构成,其中公民的参与意识是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实现前提,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当前班主任工作的困境进行阐述。
困境一
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主体意识。
班主任和学生同样作为公民,其权利主体和民主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理应都有权参与其所处群体(班级)的管理和运行。但理论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困境也就随之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由于社会的相对封闭,传统的价值观尚能维持社会在各个方面的统一和稳定。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多元,人们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高涨,学校小社会同样如此,老师们常抱怨学生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班级、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没有感恩之心,孰不知“无参与无权利,则无义务无责任”——“班主任指手划脚当导演,几个小干部忙忙碌碌当主角,绝大部分学生互不关心当观众”。 班主任为了所有的学生、所有的事情,而且在所有的场合都忙个不停,班干部只不过是一种传声筒,班级的其他学生更用不着动脑子,“反正都安排好了,跟着做就行”。于是在实际班级活动中,班级管理往往就是“班主任用脑子,班干部动步子,学生则转圈子”的局面。尽管“班主任工作是心血的倾注,是倾注的心血”,但更多的时候换来的却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反感和漠然,甚至是指责。可能有的老师凭借着自己的个人魅力感召力,会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同,但班级的管理和公民的培养需要的却是长效机制和持续动力。
困境二
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必然要以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如此,学校自然成为“升学机器”,一个个班级就成为一条条“流水线”,“流水线”生产要求的是统一和高效,只有这样才能将效益最大化,所以,实行以班主任为管理主体,以班级全体学生为管理对象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再加上教育工作的日益繁重,特别是班主任职责无疆界的现实,班主任集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心理治疗工作者、朋友以及纪律的监督和执行者于一身,这也是最省力、最经济的一种模式。
服从于成绩和升学率,以班主任为管理主体,以班级全体学生为管理对象的班级管理模式,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主体”拥有无尚的权力和威望,“对象”则是俯首帖耳、有令必行的“臣民”,不需要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见解,只要“照着做”就行。
这样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就会缺乏一定的均衡、制约机制。作为管理对象的学生,几乎对班集体的一切都无权干涉,纯粹是个“弱势群体”,而作为管理主体的班主任,虽然没社会组织中那种明文规定的行政职权,但对班级学生具有“主要权利”却是无可争议的,如此权力之下,其教育方法和班级管理方式可想而知,往往会走向极端。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前绝大部分班主任,或有过类似的工作经历,或是这样一种教育背景出身,他们自然会在班级管理中与以前的工作和学习经历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可想而知,不外乎就是掣肘越来越多,“这不行、那不行”,困境也就随之产生了。
时代在进步,规范公权力的运行、制约公权力的滥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和主流认同,人们积极要求参与公权力的运行,并在这一过程中监督和制约公权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主张。但现实情况下,人们参与、监督的制度途径和方式随着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自媒体的普及,人们参与公权力和监督公权力的途径空前广阔,无数的事例证明,这是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推力之一。
对公权力尚且如此,班主任所谓的“权力”又算得了什么。它会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不断的“曝光”、不段的监督,如此,班主任工作的现实目标和现实社会环境必然会产生冲突,困境随之产生。
综上所述,当前所谓的班主任工作困境,实质上是公民意识觉醒后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之一,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重要一员,肩负着培养未来公民的重任,只能顺历史潮流而动。
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民意识的觉醒,有越来越多的班主任意识到,并逐渐认同这一点,在班级管理和决策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逐渐提高,参与权利逐渐得以体现,但是现有教育模式和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这一困境还将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1]鲁志芬,徐子仪.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若干弊端[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1)
[2]石路. 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M/OL].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何汝兵. 促进公民意识在班级管理中的觉醒[J]. 基础教育研究. 2014(23)
[4]李季. 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 教育研究. 1997(07)
关键词:公民权利意识;班主任;困境;进步
· 【中图分类号】G635.1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之下,许多传统的观念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又没有建立,因此,各种冲突、矛盾、困惑充斥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学的班主任工作同样如此,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种冲突、矛盾不断,不管是何种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出生的教师,大都很困惑,觉得做教师难,做班主任更难,做个好班主任则是难上加难。
所谓“难”,从班主任的角度来看,不外乎努力得不到认同、学生越来越不服管教、家长越来越不配合、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境呢?究其根源,则是传统的、且有强化趋势的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
今天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多方面的,而公民意识的觉醒则是其重要的体现之一。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相对,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由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三个要素构成,其中公民的参与意识是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实现前提,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当前班主任工作的困境进行阐述。
困境一
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主体意识。
班主任和学生同样作为公民,其权利主体和民主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理应都有权参与其所处群体(班级)的管理和运行。但理论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困境也就随之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由于社会的相对封闭,传统的价值观尚能维持社会在各个方面的统一和稳定。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多元,人们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高涨,学校小社会同样如此,老师们常抱怨学生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班级、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没有感恩之心,孰不知“无参与无权利,则无义务无责任”——“班主任指手划脚当导演,几个小干部忙忙碌碌当主角,绝大部分学生互不关心当观众”。 班主任为了所有的学生、所有的事情,而且在所有的场合都忙个不停,班干部只不过是一种传声筒,班级的其他学生更用不着动脑子,“反正都安排好了,跟着做就行”。于是在实际班级活动中,班级管理往往就是“班主任用脑子,班干部动步子,学生则转圈子”的局面。尽管“班主任工作是心血的倾注,是倾注的心血”,但更多的时候换来的却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反感和漠然,甚至是指责。可能有的老师凭借着自己的个人魅力感召力,会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同,但班级的管理和公民的培养需要的却是长效机制和持续动力。
困境二
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必然要以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如此,学校自然成为“升学机器”,一个个班级就成为一条条“流水线”,“流水线”生产要求的是统一和高效,只有这样才能将效益最大化,所以,实行以班主任为管理主体,以班级全体学生为管理对象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再加上教育工作的日益繁重,特别是班主任职责无疆界的现实,班主任集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心理治疗工作者、朋友以及纪律的监督和执行者于一身,这也是最省力、最经济的一种模式。
服从于成绩和升学率,以班主任为管理主体,以班级全体学生为管理对象的班级管理模式,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主体”拥有无尚的权力和威望,“对象”则是俯首帖耳、有令必行的“臣民”,不需要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见解,只要“照着做”就行。
这样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就会缺乏一定的均衡、制约机制。作为管理对象的学生,几乎对班集体的一切都无权干涉,纯粹是个“弱势群体”,而作为管理主体的班主任,虽然没社会组织中那种明文规定的行政职权,但对班级学生具有“主要权利”却是无可争议的,如此权力之下,其教育方法和班级管理方式可想而知,往往会走向极端。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前绝大部分班主任,或有过类似的工作经历,或是这样一种教育背景出身,他们自然会在班级管理中与以前的工作和学习经历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可想而知,不外乎就是掣肘越来越多,“这不行、那不行”,困境也就随之产生了。
时代在进步,规范公权力的运行、制约公权力的滥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和主流认同,人们积极要求参与公权力的运行,并在这一过程中监督和制约公权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主张。但现实情况下,人们参与、监督的制度途径和方式随着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自媒体的普及,人们参与公权力和监督公权力的途径空前广阔,无数的事例证明,这是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推力之一。
对公权力尚且如此,班主任所谓的“权力”又算得了什么。它会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不断的“曝光”、不段的监督,如此,班主任工作的现实目标和现实社会环境必然会产生冲突,困境随之产生。
综上所述,当前所谓的班主任工作困境,实质上是公民意识觉醒后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之一,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重要一员,肩负着培养未来公民的重任,只能顺历史潮流而动。
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民意识的觉醒,有越来越多的班主任意识到,并逐渐认同这一点,在班级管理和决策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逐渐提高,参与权利逐渐得以体现,但是现有教育模式和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这一困境还将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1]鲁志芬,徐子仪.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若干弊端[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1)
[2]石路. 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M/OL].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何汝兵. 促进公民意识在班级管理中的觉醒[J]. 基础教育研究. 2014(23)
[4]李季. 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 教育研究. 19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