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列为重点工作,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方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要使城乡的比较优势能保持合理有效发挥,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山则山”,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另一方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城乡间人均生产总值和收入水平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不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群众都能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谐状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也是共同富裕的根本追求。
近年来,宁波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确保城乡一体、不丢下农村这一头,2020年,宁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74。但与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存在,乡村面貌和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不少短板。山区海岛发展仍然滞后,区域性和群体性相对薄弱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四明山区域等发展落后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用大量笔墨,对补齐区域发展短板进行针对性部署。
加快四明山区域振兴,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四明山区域拥有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蓝色水脉和金色历史,是全市最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水源涵养地、饮用水水源地和绿色生态屏障,但同时也是宁波迈向全面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的短板所在。区域内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生态价值转化通道不畅。产业体系绿色转型缓慢,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绿色加工制造等产业,存在集约化水平不高、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组织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明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高。为此,《行动计划》坚持保护优先原则,提出要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发挥生态、红色、文旅资源本底优势,扩大改革发展红利,加强区域统筹合作和资源要素融合聚集,积极开展多方面多领域多角度探索实践,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渠道,打造四明山区域农业品牌,打响“多彩四明”区域旅游品牌,补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板,促进民生幸福感提升,切实让四明山区域早日实现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
加快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一直存在,这也是横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道坎。近些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聚焦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大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美丽乡村,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城乡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增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任重道远。比如,2020年,宁波城乡居民收入差达到2.89万元,差距较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年经营性收入在15万元以下村259个,占比达11.9%;农村规模化饮水人口覆盖率还未达到100%,农村管道燃气、信息网络、物流设施等建设短板突出。为此,《行动计划》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提出统筹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发展“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加快完善农村交通网络,推动乡村更好链接城市。“老少边穷”乡村发展水平落后,往往是由于交通闭塞。因此,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的脱贫方式没有采取国际上惯用的给钱给粮,而是“扶贫先扶志,想富先修路”,通过修路把偏远的贫困乡村和外面的大千世界链接起来,只要能修好路,贫困问题基本上都会得到很大緩解。从宁波来看,早些年就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但高等级的公路占比还不高。全市83个镇乡中还有27个无法在15分钟内上高速,占总数的33%。为此,《行动计划》以完善城乡道路交通网络为目标,提出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农村路网密度,让农村更好地链接城市,实现共同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集成改革,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经济学家科斯曾说过,“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产权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亟待突破的关键环节。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还有待健全,城乡人口流动还存在堵点,农村还存在大量“沉睡的资源”。以闲置农房为例,通过排摸34个镇乡(街道)520个村闲置农房情况发现,宁波共有闲置农房7670幢,占地面积约为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74万平方米。且部分闲置农房因长期无人居住管理,年久失修极易造成安全隐患。为此,《行动计划》明确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农村“确权、赋权、活权、保权”,激活农村“沉睡资源”,不断活化农村各项权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释放改革红利,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促进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全面推行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民“带权进城”和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员市民化。
责任编辑:姚颖超
近年来,宁波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确保城乡一体、不丢下农村这一头,2020年,宁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74。但与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存在,乡村面貌和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不少短板。山区海岛发展仍然滞后,区域性和群体性相对薄弱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四明山区域等发展落后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用大量笔墨,对补齐区域发展短板进行针对性部署。
加快四明山区域振兴,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四明山区域拥有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蓝色水脉和金色历史,是全市最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水源涵养地、饮用水水源地和绿色生态屏障,但同时也是宁波迈向全面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的短板所在。区域内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生态价值转化通道不畅。产业体系绿色转型缓慢,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绿色加工制造等产业,存在集约化水平不高、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组织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明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高。为此,《行动计划》坚持保护优先原则,提出要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发挥生态、红色、文旅资源本底优势,扩大改革发展红利,加强区域统筹合作和资源要素融合聚集,积极开展多方面多领域多角度探索实践,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渠道,打造四明山区域农业品牌,打响“多彩四明”区域旅游品牌,补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板,促进民生幸福感提升,切实让四明山区域早日实现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
加快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一直存在,这也是横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道坎。近些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聚焦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大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美丽乡村,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城乡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增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任重道远。比如,2020年,宁波城乡居民收入差达到2.89万元,差距较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年经营性收入在15万元以下村259个,占比达11.9%;农村规模化饮水人口覆盖率还未达到100%,农村管道燃气、信息网络、物流设施等建设短板突出。为此,《行动计划》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提出统筹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发展“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加快完善农村交通网络,推动乡村更好链接城市。“老少边穷”乡村发展水平落后,往往是由于交通闭塞。因此,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的脱贫方式没有采取国际上惯用的给钱给粮,而是“扶贫先扶志,想富先修路”,通过修路把偏远的贫困乡村和外面的大千世界链接起来,只要能修好路,贫困问题基本上都会得到很大緩解。从宁波来看,早些年就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但高等级的公路占比还不高。全市83个镇乡中还有27个无法在15分钟内上高速,占总数的33%。为此,《行动计划》以完善城乡道路交通网络为目标,提出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农村路网密度,让农村更好地链接城市,实现共同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集成改革,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经济学家科斯曾说过,“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产权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亟待突破的关键环节。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还有待健全,城乡人口流动还存在堵点,农村还存在大量“沉睡的资源”。以闲置农房为例,通过排摸34个镇乡(街道)520个村闲置农房情况发现,宁波共有闲置农房7670幢,占地面积约为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74万平方米。且部分闲置农房因长期无人居住管理,年久失修极易造成安全隐患。为此,《行动计划》明确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农村“确权、赋权、活权、保权”,激活农村“沉睡资源”,不断活化农村各项权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释放改革红利,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促进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全面推行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民“带权进城”和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员市民化。
责任编辑:姚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