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通常由导入、讲授新知识、练习等几个环节组成的,其中讲授新知识和练习两个环节比较受老师的重视。为了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夯实的基础,教师要注重课前导入这一环节,用心导入。
【关键词】课堂新课导入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通常由导入、讲授新知识、练习等几个环节组成的,其中讲授新知识和练习两个环节比较受老师的重视。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这一环节是不容小视的,它对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一节课的导入时间很短,但我们不可小觑,“万事开头难”,精彩的开头、巧妙地导入新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情趣盎然,跃跃欲试。为了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夯实的基础,教师要注重课前导入这一环节,用心导入。以下谈谈我个人的粗浅做法,与大家共享。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动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普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何让学生排除掉课间的纷纷扰扰,一进教室就能安下心来,课前导入就要能“抓住”学生的心。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你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也就“动心”了。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善于把学生的兴趣与知识联系起来,将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想学、乐学。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当学生刚坐定时,我说:“请同学们帮忙看一下我手上的这三张扑克牌分别代表多少?”话音刚落,学生们全神贯注地盯着我的手,等待着我出示那三张扑克牌。这时不用我再用多余的话语来组织教学,学生的注意力都被那三张扑克牌吸引住了。当我依次出现J、Q、K时,学生都能齐声的说出11、12、13。当我问及”你怎么知道的”时,学生们笑着说:“我们经常玩扑克游戏,当然知道啦!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看着学生们自豪的神情,我心里想着:老师就是逮住你们爱玩扑克的心,激发你们的兴趣,引导你们来主动参与学习的,看把你们美的。同时把刚才同学们回答的结果进行板书:J-11,Q-12,K-13。“它们分别用什么来表示12、12、13的?”“用字母”,学生回答的声音特别的响亮。“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就这样,在学生带着浓厚兴趣的时候,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新知识动了心,往下的教学既顺利又有效。本导入方式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基本理念。
二、设疑导入——让学生动脑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将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有疑——无疑”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数“465”,问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后,回答:“能”。接着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多位数来考考老师,看看老师能不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数能被5整除。学生一听到考考老师,就来劲了,争先出题考老师。当我用开火车式的形式,一口气回答了10个同学说出的数(其中有4位同学出的数超过6位数),并经检验无误后,同学们都很惊讶,有的同学禁不住问:“老师你怎么能那么快就判断出来?”师:“老师可是有‘秘籍’的,想不想学?”“想。”学生的回答是那么的整齐响亮。此时等待老师传授“秘籍”是他们的最大愿望,这节课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记得牢。
三、创设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法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一员,通过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以前我上过二年级的数学课,在教学“乘法口诀的运用”时,我拿出一个大盒子。学生们瞪大眼睛,不知老師葫芦里卖啥药。我打开盒子,里面有很多物品:玩具狗、笔记本、铅笔、橡皮、玩具车、卡通图……我把这些“商品”整齐地摆放在讲台桌上,当起了售货员。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是个了不起的售货员,顾客买一种商品,买多个,我也能一下子算出总价钱的。“真的吗?我要6个玩具狗。”“30元,一个玩具狗5元,买6个,按乘法口诀五六三十算是30元。”我得意地说。“我也会!让我来!”学生们跃跃欲试,我趁机让学生也当上了“了不起”的售货员。看着学生们那兴致样,我心里偷着乐,他们似乎忘了是在上课,可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这节课要学的知识。这也正好印证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同时也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基本理念。
四、精彩故事导入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精彩的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让学生竖耳倾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在课前导入可选用一些与所要学的知识有关联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听着故事快乐地进入学习。教学分数初步认识,要求学生牢记“平均”分,我讲了《两只狗熊》的故事:狗熊妈妈给狗熊兄弟一个大饼,让他们在郊游时饿了一同吃。吃大饼时,哥哥把大饼掰成两块,一块留给自己,一块给弟弟(教师直观演示)。弟弟撅着嘴说:“哥哥的那一块大,不公平。如果妈妈在,她才不偏心呢!”怎么分才公平呢?同学们来帮帮他们吧!学生们争着当公正的狗熊妈妈。我因势利导,如果有三只狗熊要怎么分?四只呢?五只呢?……这样导入,学生学得快乐,且“平均分”深深印在学生心中,达到预期效果。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四种是笔者常用导入方法的一部分,无论采用哪一种导入法,都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精心设计,使其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让学生不再怕数学,而是爱上数学。要想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想学、乐学,学得好,精彩的“导入”是至关重要,它将决定着这堂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新课导入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通常由导入、讲授新知识、练习等几个环节组成的,其中讲授新知识和练习两个环节比较受老师的重视。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这一环节是不容小视的,它对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一节课的导入时间很短,但我们不可小觑,“万事开头难”,精彩的开头、巧妙地导入新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情趣盎然,跃跃欲试。为了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夯实的基础,教师要注重课前导入这一环节,用心导入。以下谈谈我个人的粗浅做法,与大家共享。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动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普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何让学生排除掉课间的纷纷扰扰,一进教室就能安下心来,课前导入就要能“抓住”学生的心。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你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也就“动心”了。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善于把学生的兴趣与知识联系起来,将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想学、乐学。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当学生刚坐定时,我说:“请同学们帮忙看一下我手上的这三张扑克牌分别代表多少?”话音刚落,学生们全神贯注地盯着我的手,等待着我出示那三张扑克牌。这时不用我再用多余的话语来组织教学,学生的注意力都被那三张扑克牌吸引住了。当我依次出现J、Q、K时,学生都能齐声的说出11、12、13。当我问及”你怎么知道的”时,学生们笑着说:“我们经常玩扑克游戏,当然知道啦!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看着学生们自豪的神情,我心里想着:老师就是逮住你们爱玩扑克的心,激发你们的兴趣,引导你们来主动参与学习的,看把你们美的。同时把刚才同学们回答的结果进行板书:J-11,Q-12,K-13。“它们分别用什么来表示12、12、13的?”“用字母”,学生回答的声音特别的响亮。“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就这样,在学生带着浓厚兴趣的时候,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新知识动了心,往下的教学既顺利又有效。本导入方式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基本理念。
二、设疑导入——让学生动脑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将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有疑——无疑”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数“465”,问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后,回答:“能”。接着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多位数来考考老师,看看老师能不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数能被5整除。学生一听到考考老师,就来劲了,争先出题考老师。当我用开火车式的形式,一口气回答了10个同学说出的数(其中有4位同学出的数超过6位数),并经检验无误后,同学们都很惊讶,有的同学禁不住问:“老师你怎么能那么快就判断出来?”师:“老师可是有‘秘籍’的,想不想学?”“想。”学生的回答是那么的整齐响亮。此时等待老师传授“秘籍”是他们的最大愿望,这节课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记得牢。
三、创设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法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一员,通过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以前我上过二年级的数学课,在教学“乘法口诀的运用”时,我拿出一个大盒子。学生们瞪大眼睛,不知老師葫芦里卖啥药。我打开盒子,里面有很多物品:玩具狗、笔记本、铅笔、橡皮、玩具车、卡通图……我把这些“商品”整齐地摆放在讲台桌上,当起了售货员。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是个了不起的售货员,顾客买一种商品,买多个,我也能一下子算出总价钱的。“真的吗?我要6个玩具狗。”“30元,一个玩具狗5元,买6个,按乘法口诀五六三十算是30元。”我得意地说。“我也会!让我来!”学生们跃跃欲试,我趁机让学生也当上了“了不起”的售货员。看着学生们那兴致样,我心里偷着乐,他们似乎忘了是在上课,可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这节课要学的知识。这也正好印证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同时也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基本理念。
四、精彩故事导入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精彩的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让学生竖耳倾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在课前导入可选用一些与所要学的知识有关联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听着故事快乐地进入学习。教学分数初步认识,要求学生牢记“平均”分,我讲了《两只狗熊》的故事:狗熊妈妈给狗熊兄弟一个大饼,让他们在郊游时饿了一同吃。吃大饼时,哥哥把大饼掰成两块,一块留给自己,一块给弟弟(教师直观演示)。弟弟撅着嘴说:“哥哥的那一块大,不公平。如果妈妈在,她才不偏心呢!”怎么分才公平呢?同学们来帮帮他们吧!学生们争着当公正的狗熊妈妈。我因势利导,如果有三只狗熊要怎么分?四只呢?五只呢?……这样导入,学生学得快乐,且“平均分”深深印在学生心中,达到预期效果。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四种是笔者常用导入方法的一部分,无论采用哪一种导入法,都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精心设计,使其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让学生不再怕数学,而是爱上数学。要想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想学、乐学,学得好,精彩的“导入”是至关重要,它将决定着这堂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