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高中阶段一门新兴学科,如何提高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效率一直是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信息技术教师在不断思索和探究的课题。本文作者从科学课程教学角度,将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看作是信息科学文化的教学,从而大大地拓宽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内涵,丰富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内容,摆脱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单纯技能训练的巢臼,使信息技术教育走向文化素养的教育。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 教学实效 科学教育 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高中阶段一门新兴学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教育管理者,甚至有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缺乏全面的认识,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使用计算机,会操作常用工具(应用)软件,会上网,等等。
其实,早在2000年10月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就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是进一步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正是由于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缺乏全面的认识,信息技术课教学长期以来教学实效不佳。我们曾在本校与兄弟学校作过调查,发现有90%的学生喜欢计算机(电脑),对当今的信息技术保持有较强的好奇心与较高的兴趣,有98%的学生对互联网有浓厚的兴趣,但同时调查也显示有60%的学生不喜欢老师讲授信息技术课。这是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去反思。
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连信息技术课都不喜欢上,那还如何谈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每次学生进入计算机教室,他们对网络如痴如醉,对电脑(网络)游戏无师自通,可教师一讲授信息技术课,课堂就会马上变得僵硬起来,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总盼着老师快点讲完,授课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究其原因,我们的课堂中不是纯粹的任务布置,就是机械式的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仍以“权威”方式进行教学,生搬硬套地按照过时的知识讲解,也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它学科的模式。在教师还津津乐道于课本上的“WIN XP”时,学生已在谈论“Vista或WIN 7”了。难怪学生会说:我们喜欢计算机,喜欢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信息技术课。这说明了什么?是我们的学生不能胜任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信息技术课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学生自然不会有兴趣。此时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了我们必须仔细思索与探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是也属于科学课程,而科学课程的教学在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中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教学年度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就从科学课程理念出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实施全面的科学教育,从而找到了若干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的策略,现总结如下。
一、用科学课程理念指导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从科学课程教育的角度来看,科学教育不仅是指科学理论教育,而且包括科学思想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态度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科学实践技能培养、科学道德教育和科学审美教育等诸多方面。由此,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课教学看作是信息科学文化的教学,从而大大地拓宽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内涵,丰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内容,摆脱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单纯技能训练的窠臼,使信息技术教育走向文化素养的教育。
因此,谈信息技术,隐含的潜在意义包括了技术文化;谈信息文化,隐含的潜在意义也包含了技术层面的东西。一方面,社会的道德、伦理,乃至各种价值观无不影响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也影响着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不断生成新的观念,也带来了许多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忽视这些问题也必然带来技术意识乃至整个社会意识的危机。如果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只强调科学的概念结构和熟练的技术能力,忽视人文观念的形成,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是畸形的片面发展的人。同时,这种枯燥的忽视人文情感的说教势必也大大影响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活力,影响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教师用科学课程理念指导信息技术教学之后,教学思路活了,多样化了,信息技术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也丰富了,不再局限于技术培训,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多了,教学中相互配合协调的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教学实效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内涵。
为了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基础系统学习信息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和利用教材中的重要科技知识点和信息科学文化素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信息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我们组织全组教师集中对教材进行分析研讨,将教材中涉及的重要科技知识点和信息科学文化素材一一列出,编成了小册子,教师首先弄懂学会贯通这本小册子的知识内容,再在自己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信息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知识的培养,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实效,实现对学生信息科学文化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
三、科学规划学科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信息科学文化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科学素养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虚心好学,勇于实践,认真钻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研究的价值,享受学习、研究的乐趣。
我校全组教师经过认真研讨,决定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成立三个兴趣小组,每学年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学生文字录入”竞赛,一次全校性的“学生电脑作品”竞赛。
其中“学生文字录入”比赛是团体性质的,按排在每学年上学期举行,学生可跨班级、跨年级进行自由组合,每10人一个小组,小组名称自定。各小组以小组团体为单位进行文字录入速度、正确率的竞赛。“学生电脑作品”则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竞赛分平面设计、电脑动画、程序设计三个类别,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举行。三个兴趣小组则分别是“电脑制作”、“程序设计”、“机器人制作活动”,这三个兴趣小组的辅导活动贯穿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都有教师的参与指导。实践证明,这些竞赛活动的举行和兴趣小组辅导活动的开展,有力地补充了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让学生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学科学习环境中得到了更真实、更全面的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实践能力、科学道德、科学审美的培养。由于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热爱上了信息技术科学领域,对信息技术科学文化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2008年与2009年两学年度,学校“学生文字录入”竞赛结果、“学生电脑作品”竞赛评比作品,让教师与领导感到惊讶并对学生充满信心。我校学生在参加“全国中学生电脑制作竞赛”和“全国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三个三等奖与一大批地市级奖项的较好成绩。
四、利用校园网在校内开设开放的网上论坛,教师引导,直面当今信息社会,展开全方位讨论,提高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认识与评价。
当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多媒体网络机房的建立,给信息技术课教学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利用校园网在校内开设开放的网上论坛,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与如何应用等提出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大量有用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观点。同时教师参与其中,作好恰当的引导。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能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逐步培养他们有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念。
参考文献:
[1]芮廷先.信息科学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立新.信息文化的形态与内涵——解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辽宁基础教育教研网.
[3]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4]钟志贤.信息素养:培养你八大能力.中国教育报,2001-03-02.
[5]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教育研究,2003.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 教学实效 科学教育 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高中阶段一门新兴学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教育管理者,甚至有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缺乏全面的认识,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使用计算机,会操作常用工具(应用)软件,会上网,等等。
其实,早在2000年10月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就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是进一步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正是由于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缺乏全面的认识,信息技术课教学长期以来教学实效不佳。我们曾在本校与兄弟学校作过调查,发现有90%的学生喜欢计算机(电脑),对当今的信息技术保持有较强的好奇心与较高的兴趣,有98%的学生对互联网有浓厚的兴趣,但同时调查也显示有60%的学生不喜欢老师讲授信息技术课。这是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去反思。
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连信息技术课都不喜欢上,那还如何谈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每次学生进入计算机教室,他们对网络如痴如醉,对电脑(网络)游戏无师自通,可教师一讲授信息技术课,课堂就会马上变得僵硬起来,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总盼着老师快点讲完,授课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究其原因,我们的课堂中不是纯粹的任务布置,就是机械式的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仍以“权威”方式进行教学,生搬硬套地按照过时的知识讲解,也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它学科的模式。在教师还津津乐道于课本上的“WIN XP”时,学生已在谈论“Vista或WIN 7”了。难怪学生会说:我们喜欢计算机,喜欢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信息技术课。这说明了什么?是我们的学生不能胜任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信息技术课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学生自然不会有兴趣。此时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了我们必须仔细思索与探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是也属于科学课程,而科学课程的教学在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中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教学年度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就从科学课程理念出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实施全面的科学教育,从而找到了若干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的策略,现总结如下。
一、用科学课程理念指导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从科学课程教育的角度来看,科学教育不仅是指科学理论教育,而且包括科学思想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态度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科学实践技能培养、科学道德教育和科学审美教育等诸多方面。由此,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课教学看作是信息科学文化的教学,从而大大地拓宽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内涵,丰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内容,摆脱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单纯技能训练的窠臼,使信息技术教育走向文化素养的教育。
因此,谈信息技术,隐含的潜在意义包括了技术文化;谈信息文化,隐含的潜在意义也包含了技术层面的东西。一方面,社会的道德、伦理,乃至各种价值观无不影响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也影响着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不断生成新的观念,也带来了许多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忽视这些问题也必然带来技术意识乃至整个社会意识的危机。如果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只强调科学的概念结构和熟练的技术能力,忽视人文观念的形成,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是畸形的片面发展的人。同时,这种枯燥的忽视人文情感的说教势必也大大影响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活力,影响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教师用科学课程理念指导信息技术教学之后,教学思路活了,多样化了,信息技术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也丰富了,不再局限于技术培训,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多了,教学中相互配合协调的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教学实效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内涵。
为了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基础系统学习信息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和利用教材中的重要科技知识点和信息科学文化素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信息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我们组织全组教师集中对教材进行分析研讨,将教材中涉及的重要科技知识点和信息科学文化素材一一列出,编成了小册子,教师首先弄懂学会贯通这本小册子的知识内容,再在自己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信息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知识的培养,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实效,实现对学生信息科学文化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
三、科学规划学科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信息科学文化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科学素养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虚心好学,勇于实践,认真钻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研究的价值,享受学习、研究的乐趣。
我校全组教师经过认真研讨,决定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成立三个兴趣小组,每学年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学生文字录入”竞赛,一次全校性的“学生电脑作品”竞赛。
其中“学生文字录入”比赛是团体性质的,按排在每学年上学期举行,学生可跨班级、跨年级进行自由组合,每10人一个小组,小组名称自定。各小组以小组团体为单位进行文字录入速度、正确率的竞赛。“学生电脑作品”则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竞赛分平面设计、电脑动画、程序设计三个类别,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举行。三个兴趣小组则分别是“电脑制作”、“程序设计”、“机器人制作活动”,这三个兴趣小组的辅导活动贯穿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都有教师的参与指导。实践证明,这些竞赛活动的举行和兴趣小组辅导活动的开展,有力地补充了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让学生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学科学习环境中得到了更真实、更全面的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实践能力、科学道德、科学审美的培养。由于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热爱上了信息技术科学领域,对信息技术科学文化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2008年与2009年两学年度,学校“学生文字录入”竞赛结果、“学生电脑作品”竞赛评比作品,让教师与领导感到惊讶并对学生充满信心。我校学生在参加“全国中学生电脑制作竞赛”和“全国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三个三等奖与一大批地市级奖项的较好成绩。
四、利用校园网在校内开设开放的网上论坛,教师引导,直面当今信息社会,展开全方位讨论,提高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认识与评价。
当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多媒体网络机房的建立,给信息技术课教学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利用校园网在校内开设开放的网上论坛,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与如何应用等提出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大量有用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观点。同时教师参与其中,作好恰当的引导。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能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逐步培养他们有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念。
参考文献:
[1]芮廷先.信息科学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立新.信息文化的形态与内涵——解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辽宁基础教育教研网.
[3]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4]钟志贤.信息素养:培养你八大能力.中国教育报,2001-03-02.
[5]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教育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