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卿安,1976年出生,湖南隆回人,字若素,号十斛斋主,笔名漂流木,别署九江王后裔,2001年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2012年-2013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山水专业研修。现为湖南省工笔画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邵阳市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东莞君山书画院首席签约画家、宣和画社创始人之一,职业书画家、书画评论家。绘画力学唐宋元,擅长宋元画风,对北宋董、巨、李、郭以及南宋四大家都有深入研究,在元
代笔墨意趣的基础上强调水法,并注入现代的用色美感,力追古人,心有所悟。曾参加过山东临沂名家书画展、烟台城市美术馆五人展等。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和书画公益教育,已举办四届全国国画公益班、数十次公益论坛。主要作品有《溪山行旅图》《观鹅图》《雪江牧放图》《乞巧图》等。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追求真善美,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中国的文化里,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深远的两种学派思想。儒家讲求善,道家讲求真,而艺术讲求美,落实到绘画上是具体而微的。正是这种具體而微的艺术伴随着华夏文明几千年,在中国的礼乐文化里,艺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在宋代,知识分子的使命被确定下来,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样具体而微。
中国画发展到两宋走到了一个巅峰,但明清以后的画论却多推崇文人画。我曾对此十分迷惑,大概在十五年前,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书画方面的书籍,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中国文化历经文化断层,古籍对于我们七十年代的人是较为陌生的,因此我只能看新中国以后出版的书,但我渐渐发现这些新书基本是一个论调,如果具体一点讲,无非是对石涛、八大山人,以及吴(吴昌硕)黄(黄宾虹)齐(齐白石)潘(潘天寿)的反复解读,粗浅而又泛腻。于是我开始试着读六朝画论,然而古文的陌生与时人的艰涩解读,仍然晦涩无比。我一心想弄懂传统,读透画意。当时想法简单,也很茫然,不知所措。凭着多年书法基础,开始试临黄宾虹山水,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关注时下流行的一些形式感很强的作品。现在回想起来,上个世纪末出名的那批画家,基本都是这样画的。有人说,画风三十年一变,其实三十年刚好是一代人的艺术生命,这种去其内容而留其形式,去其灵魂而留其躯壳的艺术成了新中国的文化现象,从85新潮开始,三十年记录的是一代人的迷茫。在中国的艺术品拍卖红火的时候,我开始接触艺术批评并在珠三角做展览策划,慢慢接触了一些当代名家。但我渐渐对这种形式雷同、走马灯似的展览产生了审美疲劳。概念化的水墨写意,被过分标榜的笔墨和人生境界,生生抽空了我们的生活真实,传统文化里的真心诚意、天地伦常、道法自然已经荡然无存。中国绘画离开了文化就沒有了身份标签。我开始思考中国画的文化问题,所谓笔法、笔墨如何与文化对应?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大量研究绘画理论,在众多的理论中,台湾学者和美国汉学家的著作给了我很大启发。通过十来年的反复摸索和学习总结,我慢慢理出了一条中国传统绘画的脉络,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看懂中国传统就还须先弄懂这个人群的审美变迁史。
为了从实践中来印证我苦心探求的理论脉络,2012年我去了中国美术学院系统学习山水画技法。国美山水是以已故陆俨少先生的思路为教学依据的,陆老推崇元四家,因此导师们强调用笔用墨的效果。但元人崇尚心灵美而舍弃了大自然的形象美,与我所喜好的雍容磅礴、自然风规相差甚远。在此期间,我苦心求学,也遇到很多名师指点让我之前苦苦探寻的脉络得以印证,但同时也有了一些新的困惑。
之后我开始大量临摹宋画,有一位陈先生看到我的刻苦努力和画艺的精进,为了支持我学习,开始收购我的临作,两年的时间里我了临摹了数百张古画,基本上是宋画写实临摹。我有时三天没下过楼,将摹本收集起来进行分类临习,先从南宋院体入,旁及浙派,再是北宋四家,主攻刘松年,往上追五代董巨、赵干、卫贤……
南宋画多是把人物情节的刻画放在前景里,而后面多有精微的景深,因此南宋画多是主题叙述,当代人没有宋人塑造人物的笔法,画人物都是采用西画的手段,离古人精谨的线条造型有着很大的距离。我画山水是坚持骨法用笔的,在情致的运用上,偶尔会融入明代画家画的语言表述方式,因此比宋人要稍热烈一些。花鸟也釆用全景的概念,因为全景花鸟在意境上要大于折枝花鸟。中囯画从古到今重视创新,北宋、元、明有三次复古,比如说,北宋的王诜、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都是复古的倡导者。这个时代是第四次,基本上每次复古思潮之后都有一次艺术的飞跃,每个时代却都各具特色。
艺术无涯,吾之追求亦无涯,我将用毕生来探索艺术的更高境界,授业解惑于弟子,传授文化艺术之正道。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追求真善美,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中国的文化里,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深远的两种学派思想。儒家讲求善,道家讲求真,而艺术讲求美,落实到绘画上是具体而微的。正是这种具体而微的艺术伴随着华夏文明几千年,在中国的礼乐文化里,艺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在宋代,知识分子的使命被确定下来,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样具体而微。
中国画发展到两宋走到了一个巅峰,但明清以后的画论却多推崇文人画。我曾对此十分迷惑,大概在十五年前,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书画方面的书籍,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中国文化历经文化断层,古籍对于我们七十年代的人是较为陌生的,因此我只能看新中国以后出版的书,但我渐渐发现这些新书基本是一个论调,如果具体一点讲,无非是对石涛、八大山人,以及吴(吴昌硕)黄(黄宾虹)齐(齐白石)潘(潘天寿)的反复解读,粗浅而又泛腻。于是我开始试着读六朝画论,然而古文的陌生与时人的艰涩解读,仍然晦涩无比。我一心想弄懂传统,读透画意。当时想法简单,也很茫然,不知所措。凭着多年书法基础,开始试临黄宾虹山水,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关注时下流行的一些形式感很强的作品。现在回想起来,上个世纪末出名的那批画家,基本都是这样画的。有人说,画风三十年一变,其实三十年刚好是一代人的艺术生命,这种去其内容而留其形式,去其灵魂而留其躯壳的艺术成了新中国的文化现象,从85新潮开始,三十年记录的是一代人的迷茫。在中国的艺术品拍卖红火的时候,我开始接触艺术批评并在珠三角做展览策划,慢慢接触了一些当代名家。但我渐渐对这种形式雷同、走马灯似的展览产生了审美疲劳。概念化的水墨写意,被过分标榜的笔墨和人生境界,生生抽空了我们的生活真实,传统文化里的真心诚意、天地伦常、道法自然已经荡然无存。中国绘画离开了文化就沒有了身份标签。我开始思考中国画的文化问题,所谓笔法、笔墨如何与文化对应?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大量研究绘画理论,在众多的理论中,台湾学者和美国汉学家的著作给了我很大启发。通过十来年的反复摸索和学习总结,我慢慢理出了一条中国传统绘画的脉络,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看懂中国传统就还须先弄懂这个人群的审美变迁史。 为了从实践中来印证我苦心探求的理论脉络,2012年我去了中国美术学院系统学习山水画技法。国美山水是以已故陆俨少先生的思路为教学依据的,陆老推崇元四家,因此导师们强调用笔用墨的效果。但元人崇尚心灵美而舍弃了大自然的形象美,与我所喜好的雍容磅礴、自然风规相差甚远。在此期间,我苦心求学,也遇到很多名师指点让我之前苦苦探尋的脉络得以印证,但同时也有了一些新的困惑。
之后我开始大量临摹宋画,有一位陈先生看到我的刻苦努力和画艺的精进,为了支持我学习,开始收购我的临作,两年的时间里我了临摹了数百张古画,基本上是宋画写实临摹。我有时三天没下过楼,将摹本收集起来进行分类临习,先从南宋院体入,旁及浙派,再是北宋四家,主攻刘松年,往上追五代董巨、赵干、卫贤……
南宋画多是把人物情节的刻画放在前景里,而后面多有精微的景深,因此南宋画多是主题叙述,当代人没有宋人塑造人物的笔法,画人物都是采用西画的手段,离古人精谨的线条造型有着很大的距离。我画山水是坚持骨法用笔的,在情致的运用上,偶尔会融入明代画家画的语言表述方式,因此比宋人要稍热烈一些。花鸟也釆用全景的概念,因为全景花鸟在意境上要大于折枝花鸟。中囯画从古到今重视创新,北宋、元、明有三次复古,比如说,北宋的王诜、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都是复古的倡导者。这个时代是第四次,基本上每次复古思潮之后都有一次艺术的飞跃,每个时代却都各具特色。
艺术无涯,吾之追求亦无涯,我将用毕生来探索艺术的更高境界,授业解惑于弟子,传授文化艺术之正道。
画家卿安,和我住同一个时代小区,我住7栋,他住8栋。他时常来我家,一起吃饭,品红酒,聊艺术人生。在小区散步,我们也能偶遇,遇上了就闲聊几句,然后各自去溜达。初见卿安,他看起来有点其貌不扬,他不说自己是画画的,你肯定想不到他就是一个画家。人不可貌相,很多人的才华,就藏在其貌不扬里。卿安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画家,他心中有画法,手上有好活,笔下出佳品。他以画宋元山水画为主,画这种画的人,需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经得住烦,并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汲取深厚的传统文化作底蕴,加以持之以恒,方能入古出新,形成自己的画风。卿安有这种不俗的功底,有这种可贵的品质,有这种突出的特色,再观他的言行举止,品他的纸上笔墨,我对他更加看好了。
——雪马(知名诗人、策展人、《艺术村》主编、湖南雪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
代笔墨意趣的基础上强调水法,并注入现代的用色美感,力追古人,心有所悟。曾参加过山东临沂名家书画展、烟台城市美术馆五人展等。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和书画公益教育,已举办四届全国国画公益班、数十次公益论坛。主要作品有《溪山行旅图》《观鹅图》《雪江牧放图》《乞巧图》等。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追求真善美,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中国的文化里,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深远的两种学派思想。儒家讲求善,道家讲求真,而艺术讲求美,落实到绘画上是具体而微的。正是这种具體而微的艺术伴随着华夏文明几千年,在中国的礼乐文化里,艺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在宋代,知识分子的使命被确定下来,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样具体而微。
中国画发展到两宋走到了一个巅峰,但明清以后的画论却多推崇文人画。我曾对此十分迷惑,大概在十五年前,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书画方面的书籍,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中国文化历经文化断层,古籍对于我们七十年代的人是较为陌生的,因此我只能看新中国以后出版的书,但我渐渐发现这些新书基本是一个论调,如果具体一点讲,无非是对石涛、八大山人,以及吴(吴昌硕)黄(黄宾虹)齐(齐白石)潘(潘天寿)的反复解读,粗浅而又泛腻。于是我开始试着读六朝画论,然而古文的陌生与时人的艰涩解读,仍然晦涩无比。我一心想弄懂传统,读透画意。当时想法简单,也很茫然,不知所措。凭着多年书法基础,开始试临黄宾虹山水,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关注时下流行的一些形式感很强的作品。现在回想起来,上个世纪末出名的那批画家,基本都是这样画的。有人说,画风三十年一变,其实三十年刚好是一代人的艺术生命,这种去其内容而留其形式,去其灵魂而留其躯壳的艺术成了新中国的文化现象,从85新潮开始,三十年记录的是一代人的迷茫。在中国的艺术品拍卖红火的时候,我开始接触艺术批评并在珠三角做展览策划,慢慢接触了一些当代名家。但我渐渐对这种形式雷同、走马灯似的展览产生了审美疲劳。概念化的水墨写意,被过分标榜的笔墨和人生境界,生生抽空了我们的生活真实,传统文化里的真心诚意、天地伦常、道法自然已经荡然无存。中国绘画离开了文化就沒有了身份标签。我开始思考中国画的文化问题,所谓笔法、笔墨如何与文化对应?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大量研究绘画理论,在众多的理论中,台湾学者和美国汉学家的著作给了我很大启发。通过十来年的反复摸索和学习总结,我慢慢理出了一条中国传统绘画的脉络,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看懂中国传统就还须先弄懂这个人群的审美变迁史。
为了从实践中来印证我苦心探求的理论脉络,2012年我去了中国美术学院系统学习山水画技法。国美山水是以已故陆俨少先生的思路为教学依据的,陆老推崇元四家,因此导师们强调用笔用墨的效果。但元人崇尚心灵美而舍弃了大自然的形象美,与我所喜好的雍容磅礴、自然风规相差甚远。在此期间,我苦心求学,也遇到很多名师指点让我之前苦苦探寻的脉络得以印证,但同时也有了一些新的困惑。
之后我开始大量临摹宋画,有一位陈先生看到我的刻苦努力和画艺的精进,为了支持我学习,开始收购我的临作,两年的时间里我了临摹了数百张古画,基本上是宋画写实临摹。我有时三天没下过楼,将摹本收集起来进行分类临习,先从南宋院体入,旁及浙派,再是北宋四家,主攻刘松年,往上追五代董巨、赵干、卫贤……
南宋画多是把人物情节的刻画放在前景里,而后面多有精微的景深,因此南宋画多是主题叙述,当代人没有宋人塑造人物的笔法,画人物都是采用西画的手段,离古人精谨的线条造型有着很大的距离。我画山水是坚持骨法用笔的,在情致的运用上,偶尔会融入明代画家画的语言表述方式,因此比宋人要稍热烈一些。花鸟也釆用全景的概念,因为全景花鸟在意境上要大于折枝花鸟。中囯画从古到今重视创新,北宋、元、明有三次复古,比如说,北宋的王诜、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都是复古的倡导者。这个时代是第四次,基本上每次复古思潮之后都有一次艺术的飞跃,每个时代却都各具特色。
艺术无涯,吾之追求亦无涯,我将用毕生来探索艺术的更高境界,授业解惑于弟子,传授文化艺术之正道。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追求真善美,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中国的文化里,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深远的两种学派思想。儒家讲求善,道家讲求真,而艺术讲求美,落实到绘画上是具体而微的。正是这种具体而微的艺术伴随着华夏文明几千年,在中国的礼乐文化里,艺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在宋代,知识分子的使命被确定下来,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样具体而微。
中国画发展到两宋走到了一个巅峰,但明清以后的画论却多推崇文人画。我曾对此十分迷惑,大概在十五年前,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书画方面的书籍,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中国文化历经文化断层,古籍对于我们七十年代的人是较为陌生的,因此我只能看新中国以后出版的书,但我渐渐发现这些新书基本是一个论调,如果具体一点讲,无非是对石涛、八大山人,以及吴(吴昌硕)黄(黄宾虹)齐(齐白石)潘(潘天寿)的反复解读,粗浅而又泛腻。于是我开始试着读六朝画论,然而古文的陌生与时人的艰涩解读,仍然晦涩无比。我一心想弄懂传统,读透画意。当时想法简单,也很茫然,不知所措。凭着多年书法基础,开始试临黄宾虹山水,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关注时下流行的一些形式感很强的作品。现在回想起来,上个世纪末出名的那批画家,基本都是这样画的。有人说,画风三十年一变,其实三十年刚好是一代人的艺术生命,这种去其内容而留其形式,去其灵魂而留其躯壳的艺术成了新中国的文化现象,从85新潮开始,三十年记录的是一代人的迷茫。在中国的艺术品拍卖红火的时候,我开始接触艺术批评并在珠三角做展览策划,慢慢接触了一些当代名家。但我渐渐对这种形式雷同、走马灯似的展览产生了审美疲劳。概念化的水墨写意,被过分标榜的笔墨和人生境界,生生抽空了我们的生活真实,传统文化里的真心诚意、天地伦常、道法自然已经荡然无存。中国绘画离开了文化就沒有了身份标签。我开始思考中国画的文化问题,所谓笔法、笔墨如何与文化对应?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大量研究绘画理论,在众多的理论中,台湾学者和美国汉学家的著作给了我很大启发。通过十来年的反复摸索和学习总结,我慢慢理出了一条中国传统绘画的脉络,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看懂中国传统就还须先弄懂这个人群的审美变迁史。 为了从实践中来印证我苦心探求的理论脉络,2012年我去了中国美术学院系统学习山水画技法。国美山水是以已故陆俨少先生的思路为教学依据的,陆老推崇元四家,因此导师们强调用笔用墨的效果。但元人崇尚心灵美而舍弃了大自然的形象美,与我所喜好的雍容磅礴、自然风规相差甚远。在此期间,我苦心求学,也遇到很多名师指点让我之前苦苦探尋的脉络得以印证,但同时也有了一些新的困惑。
之后我开始大量临摹宋画,有一位陈先生看到我的刻苦努力和画艺的精进,为了支持我学习,开始收购我的临作,两年的时间里我了临摹了数百张古画,基本上是宋画写实临摹。我有时三天没下过楼,将摹本收集起来进行分类临习,先从南宋院体入,旁及浙派,再是北宋四家,主攻刘松年,往上追五代董巨、赵干、卫贤……
南宋画多是把人物情节的刻画放在前景里,而后面多有精微的景深,因此南宋画多是主题叙述,当代人没有宋人塑造人物的笔法,画人物都是采用西画的手段,离古人精谨的线条造型有着很大的距离。我画山水是坚持骨法用笔的,在情致的运用上,偶尔会融入明代画家画的语言表述方式,因此比宋人要稍热烈一些。花鸟也釆用全景的概念,因为全景花鸟在意境上要大于折枝花鸟。中囯画从古到今重视创新,北宋、元、明有三次复古,比如说,北宋的王诜、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都是复古的倡导者。这个时代是第四次,基本上每次复古思潮之后都有一次艺术的飞跃,每个时代却都各具特色。
艺术无涯,吾之追求亦无涯,我将用毕生来探索艺术的更高境界,授业解惑于弟子,传授文化艺术之正道。
画家卿安,和我住同一个时代小区,我住7栋,他住8栋。他时常来我家,一起吃饭,品红酒,聊艺术人生。在小区散步,我们也能偶遇,遇上了就闲聊几句,然后各自去溜达。初见卿安,他看起来有点其貌不扬,他不说自己是画画的,你肯定想不到他就是一个画家。人不可貌相,很多人的才华,就藏在其貌不扬里。卿安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画家,他心中有画法,手上有好活,笔下出佳品。他以画宋元山水画为主,画这种画的人,需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经得住烦,并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汲取深厚的传统文化作底蕴,加以持之以恒,方能入古出新,形成自己的画风。卿安有这种不俗的功底,有这种可贵的品质,有这种突出的特色,再观他的言行举止,品他的纸上笔墨,我对他更加看好了。
——雪马(知名诗人、策展人、《艺术村》主编、湖南雪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