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卿安 谷山呓语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wen84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卿安,1976年出生,湖南隆回人,字若素,号十斛斋主,笔名漂流木,别署九江王后裔,2001年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2012年-2013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山水专业研修。现为湖南省工笔画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邵阳市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东莞君山书画院首席签约画家、宣和画社创始人之一,职业书画家、书画评论家。绘画力学唐宋元,擅长宋元画风,对北宋董、巨、李、郭以及南宋四大家都有深入研究,在元
  代笔墨意趣的基础上强调水法,并注入现代的用色美感,力追古人,心有所悟。曾参加过山东临沂名家书画展、烟台城市美术馆五人展等。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和书画公益教育,已举办四届全国国画公益班、数十次公益论坛。主要作品有《溪山行旅图》《观鹅图》《雪江牧放图》《乞巧图》等。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追求真善美,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中国的文化里,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深远的两种学派思想。儒家讲求善,道家讲求真,而艺术讲求美,落实到绘画上是具体而微的。正是这种具體而微的艺术伴随着华夏文明几千年,在中国的礼乐文化里,艺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在宋代,知识分子的使命被确定下来,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样具体而微。
  中国画发展到两宋走到了一个巅峰,但明清以后的画论却多推崇文人画。我曾对此十分迷惑,大概在十五年前,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书画方面的书籍,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中国文化历经文化断层,古籍对于我们七十年代的人是较为陌生的,因此我只能看新中国以后出版的书,但我渐渐发现这些新书基本是一个论调,如果具体一点讲,无非是对石涛、八大山人,以及吴(吴昌硕)黄(黄宾虹)齐(齐白石)潘(潘天寿)的反复解读,粗浅而又泛腻。于是我开始试着读六朝画论,然而古文的陌生与时人的艰涩解读,仍然晦涩无比。我一心想弄懂传统,读透画意。当时想法简单,也很茫然,不知所措。凭着多年书法基础,开始试临黄宾虹山水,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关注时下流行的一些形式感很强的作品。现在回想起来,上个世纪末出名的那批画家,基本都是这样画的。有人说,画风三十年一变,其实三十年刚好是一代人的艺术生命,这种去其内容而留其形式,去其灵魂而留其躯壳的艺术成了新中国的文化现象,从85新潮开始,三十年记录的是一代人的迷茫。在中国的艺术品拍卖红火的时候,我开始接触艺术批评并在珠三角做展览策划,慢慢接触了一些当代名家。但我渐渐对这种形式雷同、走马灯似的展览产生了审美疲劳。概念化的水墨写意,被过分标榜的笔墨和人生境界,生生抽空了我们的生活真实,传统文化里的真心诚意、天地伦常、道法自然已经荡然无存。中国绘画离开了文化就沒有了身份标签。我开始思考中国画的文化问题,所谓笔法、笔墨如何与文化对应?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大量研究绘画理论,在众多的理论中,台湾学者和美国汉学家的著作给了我很大启发。通过十来年的反复摸索和学习总结,我慢慢理出了一条中国传统绘画的脉络,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看懂中国传统就还须先弄懂这个人群的审美变迁史。
  为了从实践中来印证我苦心探求的理论脉络,2012年我去了中国美术学院系统学习山水画技法。国美山水是以已故陆俨少先生的思路为教学依据的,陆老推崇元四家,因此导师们强调用笔用墨的效果。但元人崇尚心灵美而舍弃了大自然的形象美,与我所喜好的雍容磅礴、自然风规相差甚远。在此期间,我苦心求学,也遇到很多名师指点让我之前苦苦探寻的脉络得以印证,但同时也有了一些新的困惑。
  之后我开始大量临摹宋画,有一位陈先生看到我的刻苦努力和画艺的精进,为了支持我学习,开始收购我的临作,两年的时间里我了临摹了数百张古画,基本上是宋画写实临摹。我有时三天没下过楼,将摹本收集起来进行分类临习,先从南宋院体入,旁及浙派,再是北宋四家,主攻刘松年,往上追五代董巨、赵干、卫贤……
  南宋画多是把人物情节的刻画放在前景里,而后面多有精微的景深,因此南宋画多是主题叙述,当代人没有宋人塑造人物的笔法,画人物都是采用西画的手段,离古人精谨的线条造型有着很大的距离。我画山水是坚持骨法用笔的,在情致的运用上,偶尔会融入明代画家画的语言表述方式,因此比宋人要稍热烈一些。花鸟也釆用全景的概念,因为全景花鸟在意境上要大于折枝花鸟。中囯画从古到今重视创新,北宋、元、明有三次复古,比如说,北宋的王诜、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都是复古的倡导者。这个时代是第四次,基本上每次复古思潮之后都有一次艺术的飞跃,每个时代却都各具特色。
  艺术无涯,吾之追求亦无涯,我将用毕生来探索艺术的更高境界,授业解惑于弟子,传授文化艺术之正道。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追求真善美,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中国的文化里,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深远的两种学派思想。儒家讲求善,道家讲求真,而艺术讲求美,落实到绘画上是具体而微的。正是这种具体而微的艺术伴随着华夏文明几千年,在中国的礼乐文化里,艺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在宋代,知识分子的使命被确定下来,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样具体而微。
  中国画发展到两宋走到了一个巅峰,但明清以后的画论却多推崇文人画。我曾对此十分迷惑,大概在十五年前,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书画方面的书籍,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中国文化历经文化断层,古籍对于我们七十年代的人是较为陌生的,因此我只能看新中国以后出版的书,但我渐渐发现这些新书基本是一个论调,如果具体一点讲,无非是对石涛、八大山人,以及吴(吴昌硕)黄(黄宾虹)齐(齐白石)潘(潘天寿)的反复解读,粗浅而又泛腻。于是我开始试着读六朝画论,然而古文的陌生与时人的艰涩解读,仍然晦涩无比。我一心想弄懂传统,读透画意。当时想法简单,也很茫然,不知所措。凭着多年书法基础,开始试临黄宾虹山水,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关注时下流行的一些形式感很强的作品。现在回想起来,上个世纪末出名的那批画家,基本都是这样画的。有人说,画风三十年一变,其实三十年刚好是一代人的艺术生命,这种去其内容而留其形式,去其灵魂而留其躯壳的艺术成了新中国的文化现象,从85新潮开始,三十年记录的是一代人的迷茫。在中国的艺术品拍卖红火的时候,我开始接触艺术批评并在珠三角做展览策划,慢慢接触了一些当代名家。但我渐渐对这种形式雷同、走马灯似的展览产生了审美疲劳。概念化的水墨写意,被过分标榜的笔墨和人生境界,生生抽空了我们的生活真实,传统文化里的真心诚意、天地伦常、道法自然已经荡然无存。中国绘画离开了文化就沒有了身份标签。我开始思考中国画的文化问题,所谓笔法、笔墨如何与文化对应?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大量研究绘画理论,在众多的理论中,台湾学者和美国汉学家的著作给了我很大启发。通过十来年的反复摸索和学习总结,我慢慢理出了一条中国传统绘画的脉络,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看懂中国传统就还须先弄懂这个人群的审美变迁史。   为了从实践中来印证我苦心探求的理论脉络,2012年我去了中国美术学院系统学习山水画技法。国美山水是以已故陆俨少先生的思路为教学依据的,陆老推崇元四家,因此导师们强调用笔用墨的效果。但元人崇尚心灵美而舍弃了大自然的形象美,与我所喜好的雍容磅礴、自然风规相差甚远。在此期间,我苦心求学,也遇到很多名师指点让我之前苦苦探尋的脉络得以印证,但同时也有了一些新的困惑。
  之后我开始大量临摹宋画,有一位陈先生看到我的刻苦努力和画艺的精进,为了支持我学习,开始收购我的临作,两年的时间里我了临摹了数百张古画,基本上是宋画写实临摹。我有时三天没下过楼,将摹本收集起来进行分类临习,先从南宋院体入,旁及浙派,再是北宋四家,主攻刘松年,往上追五代董巨、赵干、卫贤……
  南宋画多是把人物情节的刻画放在前景里,而后面多有精微的景深,因此南宋画多是主题叙述,当代人没有宋人塑造人物的笔法,画人物都是采用西画的手段,离古人精谨的线条造型有着很大的距离。我画山水是坚持骨法用笔的,在情致的运用上,偶尔会融入明代画家画的语言表述方式,因此比宋人要稍热烈一些。花鸟也釆用全景的概念,因为全景花鸟在意境上要大于折枝花鸟。中囯画从古到今重视创新,北宋、元、明有三次复古,比如说,北宋的王诜、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都是复古的倡导者。这个时代是第四次,基本上每次复古思潮之后都有一次艺术的飞跃,每个时代却都各具特色。
  艺术无涯,吾之追求亦无涯,我将用毕生来探索艺术的更高境界,授业解惑于弟子,传授文化艺术之正道。
  画家卿安,和我住同一个时代小区,我住7栋,他住8栋。他时常来我家,一起吃饭,品红酒,聊艺术人生。在小区散步,我们也能偶遇,遇上了就闲聊几句,然后各自去溜达。初见卿安,他看起来有点其貌不扬,他不说自己是画画的,你肯定想不到他就是一个画家。人不可貌相,很多人的才华,就藏在其貌不扬里。卿安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画家,他心中有画法,手上有好活,笔下出佳品。他以画宋元山水画为主,画这种画的人,需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经得住烦,并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汲取深厚的传统文化作底蕴,加以持之以恒,方能入古出新,形成自己的画风。卿安有这种不俗的功底,有这种可贵的品质,有这种突出的特色,再观他的言行举止,品他的纸上笔墨,我对他更加看好了。
  ——雪马(知名诗人、策展人、《艺术村》主编、湖南雪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站)智能终端的特点、类型、服务方式和不足进行分析,探讨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站)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思路和方向,提出如何利用智能终端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关键词:图书馆 文化馆(站) 智能终端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无处不在、触手可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三五”时期贫困
期刊
诗酒纵横的唐代,诗人多情,一切景、事、情皆能入诗,心中有物,移情于景,万物皆为我心,诗意风雅,“碧纱如烟”“独坐幽篁”。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曾冬的《唐诗素描》,以写者之心,揣度诗人之情,万物皆有曾冬之色彩。诗中意趣多风雅,花酒如画皆文章。  阅读感受一:意象多彩,与诗意诗情一起放飞  唐诗最妙的,莫过与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比如酒,有王维的“相逢意气为君
期刊
戊戌年仲夏的某周末,笔者如往常到云洲去兜一圈,给紧张工作些许放松。  会友过后,到辉哥的店里喝茶。辉哥为人豪爽,资深古玩人,不吝提携后学。和辉哥闲聊会后,他拿出些最近的收获来欣赏。一方装在锦盒中的墨盒映入眼帘。辉哥自豪地介绍,这个是他在岚灵花鸟市场淘来的。起初并没太在意,只是觉得诗文有意思,后来考证出来是黄埔军校的同期师友互赠的礼物。其中被赠人,即物主,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的将军
期刊
中国琢玉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玉文化从未间断。当代的新工具、新技术、新创意的出现,使中国当代玉雕创造出新的辉煌。2017年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七件当代中国玉雕作品,这是大英博物馆首次收藏中国当代玉雕作品,这七件作品中就包括海派玉雕大师翟倚卫的《别寻方外去》玉牌,材质为珍贵的和田籽玉,以魏晉名士的隐逸文化为主题,首先从构图方法上来说,此牌与传统玉雕不同,没有使用边框,代表了隐士无拘无束的状态。其次,像运用照
期刊
廖中阳,号黄沙山人.1969年出生江西赣州龙南。自幼喜书,及长魏晋小楷、唐宋抄经。作品曾获国家及地区书赛荣誉,大量作品捐赠予慈善拍卖活动。现为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龙南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初见中阳先生的小楷,以为是秋瑾般的女侠所书,秀丽中风骨傲挺。后经朋友介绍,方知自己以字辨人实乃大谬。中阳是一圆头光亮、胡须满腮的敦实壮汉。  廖中阳,号黄沙山人,江西省龙南县人,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生于二十
期刊
“沅澧·水墨·精神”畫展作品选
期刊
拎着裙摆,闪身穿过一楼门庭,拾级而上,婀娜的身影映在背后的玻璃门上,马路上车轮碾压地面的声音和不时响起的鸣笛声被甩在身后。盛砚博物馆的LOGO在夜色中伫立着,发出银白的光,默然对抗着墨意渐浓、闷热难耐的夏夜。  手掌在木质楼梯扶手上滑过,一只脚踏入室内,一切都顺畅无比,快速熟稔如入家门。空调的凉风迎面扑来,李真敏长舒口气,习惯性的扫了眼手机上的时间,离研学开始尚早,伙伴们正在赶来的路上。此刻,博物
期刊
五一,我随我家先生回汉寿探访徐爷。  徐爷名健,号逸园,善书画,今年已九十五岁高龄,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口若悬河。  我家先生儿时起学在徐爷门下,识得书、印、画皮毛,受用至今。作为徐爷之爱徒,他却从不知徐爷书画之源流。自前年,他忽闻徐爷受友人之邀,前往上海开画展。  沪上画展,大获成功,展厅画作,订者从速,顷刻一空,上海滩上,多人惊呼其笔墨,称其“洞庭遗珠”。  这次探望,徐爷将此次上海
期刊
黑白,记录经典;  画意,再现唯美;  通过摄影和绘画的融合,  创造画意影像的新方法。  西藏是每一个摄影人的梦想天堂。传说中的神山圣湖与神秘的藏传佛教吸引着无数的摄影师前往,然而高原反应却拦倒了一大批进藏者,进入藏区也因此成为摄影师们的谈资。但去西藏还是会让人上瘾,凡是去过西藏的人,恨不得每年都去,不同的季节去,不同的线路去。  我从2013年自驾走丙察察进藏,一口气跑完了阿里大北线,一路经历
期刊
向水英,土家族,1976年出生于湘西古丈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湘西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湘西州书画工艺美术研究院专职画家。中国画作品多次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并被各级各类美术馆及藏家收藏。  湘西,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不仅山川秀美、民风淳朴,人文风情也十分独特,披着种种原始而神秘的面纱。  我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出生于古丈县一个土家山寨。小时候,常常听娘唱山歌。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