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在创伤骨科中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6月来我院骨科就诊治疗的427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85例)及对照组(242例),观察组采用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对照组在患者疼痛时,护士按医嘱给予处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程度、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并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及镇痛药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创伤患者中采用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有效减少创伤患者疼痛程度,降低患者使用镇痛药的频率,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创伤骨科;护士;疼痛管理模式
随着交通日益发达,创伤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创伤骨科多数为急诊入院,创伤骨科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疼痛,且一直贯穿疾病的始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并且疼痛常伴有内分泌、代谢甚至免疫功能改变,长时间疼痛可使患者产生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变化[1]。近年来,镇痛药物及镇痛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部分患者疼痛,但仍有大部分患者疼痛得不到有效缓解。1995 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 James Campbell 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而今,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确定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医学界对疼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2]。近年来,医学界更加注重“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且将优质护理服务提上日程。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患者中逐渐被开展,是目前最佳的疼痛管理模式。我院在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以来,取得显著性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对选取的42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治疗组,观察组患者185例,其中男性患者108例,女性患者77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49.0±5.26)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57例,胫骨平台骨折34例,髌骨骨折41例,足踝部骨折22例,股骨骨折31例,创伤原因:交通伤62例,摔伤41例,高空坠物砸伤24例,高处坠落伤18例,机械绞伤17例,殴打伤23例。对照组患者242例,男性患者134例,女性患者108例,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44.5±4.85)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102例,胫骨平台骨折43例,髌骨骨折48例,足踝部骨折31例,股骨骨折18例,创伤原因:交通伤94例,摔伤52例,高空坠物砸伤27例,高处坠落伤23例,机械绞伤19例,殴打伤2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及创伤原因等方面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疼痛时,护士按医嘱给予处理,观察组采用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①对护士进行相关疼痛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加强护理人员疼痛知识的培训及临床实践技能,统一疼痛管理标准,让医护人员切实掌握疼痛管理的原则、方法等,为患者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②成立疼痛专业护理小组:讨论并确立小组成员,任职资格、岗位职责、明确活动目标及计划。组织以疼痛管理为主题的查房、病例分析、小组讨论及建立标准疼痛评估处理流程。按照病区住院人数设置责任组,每小组负责6-8个病人。护士长为总负责人。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共同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程的疼痛管理工作[3]。③管理措施因人而异: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对疼痛的描述不同,承受程度也不同,对患者采取疼痛管理措施也就不同。护士对入院患者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并将所得情况反映给主治医师,然后根据医嘱,结合自己对患者病情的认知,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治疗。④药物干预:对疼痛镇痛分为三阶梯,第一阶梯:评分小于4分时,采用非阿片类药物及心理支持;第二阶梯:评分在4-6分之间,在轻度疼痛方案基础上间断应用阿片类药物;第三阶梯:疼痛评分大于6分时,在上述镇痛方案基础上应用缓释阿片类药物进行干预。在评估患者需要情况下,护士可自行给予患者非药物镇痛各种治疗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定,同时应做好心理护理[4]。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程度、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并进行分析比对。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及镇痛药使用情况 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为3.12±0.37,而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为6.48±0.57,两组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见表3。
3 讨论
创伤骨科是疼痛出现率最多的科室,在临床工作中,疼痛时骨科最主要的症状,不论是创伤、术后还是固定及功能锻炼均可引发疼痛,疼痛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后,第五大生命体征,现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积极有效、合理的镇痛是可以有效降低疼痛的发生率,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治疗[5]。疼痛管理模式是骨科护理工作中关注的热点,以护士为主导的管理模式,通过物理治疗结合心理护理,有效降低了阿片类药物使用率,使患者在无痛或轻度疼痛中获得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了医患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春玲,孙胜男,张春燕,黄雷.创伤骨科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护理 学杂志,2012,27(2):25-27.
[2]赵继军,周玲君.疼痛护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6-53.
[3]陈丽芳,翁留宁.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20-22.
[4]张红霞.心理护理对创伤性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及心理状态影响的评估[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6):99.
[5]张巧玲,刘雁红,王瑜.多模式疼痛管理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6):3558.
关键词:创伤骨科;护士;疼痛管理模式
随着交通日益发达,创伤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创伤骨科多数为急诊入院,创伤骨科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疼痛,且一直贯穿疾病的始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并且疼痛常伴有内分泌、代谢甚至免疫功能改变,长时间疼痛可使患者产生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变化[1]。近年来,镇痛药物及镇痛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部分患者疼痛,但仍有大部分患者疼痛得不到有效缓解。1995 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 James Campbell 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而今,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确定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医学界对疼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2]。近年来,医学界更加注重“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且将优质护理服务提上日程。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患者中逐渐被开展,是目前最佳的疼痛管理模式。我院在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以来,取得显著性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对选取的42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治疗组,观察组患者185例,其中男性患者108例,女性患者77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49.0±5.26)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57例,胫骨平台骨折34例,髌骨骨折41例,足踝部骨折22例,股骨骨折31例,创伤原因:交通伤62例,摔伤41例,高空坠物砸伤24例,高处坠落伤18例,机械绞伤17例,殴打伤23例。对照组患者242例,男性患者134例,女性患者108例,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44.5±4.85)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102例,胫骨平台骨折43例,髌骨骨折48例,足踝部骨折31例,股骨骨折18例,创伤原因:交通伤94例,摔伤52例,高空坠物砸伤27例,高处坠落伤23例,机械绞伤19例,殴打伤2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及创伤原因等方面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疼痛时,护士按医嘱给予处理,观察组采用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①对护士进行相关疼痛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加强护理人员疼痛知识的培训及临床实践技能,统一疼痛管理标准,让医护人员切实掌握疼痛管理的原则、方法等,为患者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②成立疼痛专业护理小组:讨论并确立小组成员,任职资格、岗位职责、明确活动目标及计划。组织以疼痛管理为主题的查房、病例分析、小组讨论及建立标准疼痛评估处理流程。按照病区住院人数设置责任组,每小组负责6-8个病人。护士长为总负责人。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共同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程的疼痛管理工作[3]。③管理措施因人而异: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对疼痛的描述不同,承受程度也不同,对患者采取疼痛管理措施也就不同。护士对入院患者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并将所得情况反映给主治医师,然后根据医嘱,结合自己对患者病情的认知,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治疗。④药物干预:对疼痛镇痛分为三阶梯,第一阶梯:评分小于4分时,采用非阿片类药物及心理支持;第二阶梯:评分在4-6分之间,在轻度疼痛方案基础上间断应用阿片类药物;第三阶梯:疼痛评分大于6分时,在上述镇痛方案基础上应用缓释阿片类药物进行干预。在评估患者需要情况下,护士可自行给予患者非药物镇痛各种治疗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定,同时应做好心理护理[4]。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程度、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并进行分析比对。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及镇痛药使用情况 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为3.12±0.37,而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为6.48±0.57,两组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见表3。
3 讨论
创伤骨科是疼痛出现率最多的科室,在临床工作中,疼痛时骨科最主要的症状,不论是创伤、术后还是固定及功能锻炼均可引发疼痛,疼痛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后,第五大生命体征,现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积极有效、合理的镇痛是可以有效降低疼痛的发生率,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治疗[5]。疼痛管理模式是骨科护理工作中关注的热点,以护士为主导的管理模式,通过物理治疗结合心理护理,有效降低了阿片类药物使用率,使患者在无痛或轻度疼痛中获得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了医患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春玲,孙胜男,张春燕,黄雷.创伤骨科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护理 学杂志,2012,27(2):25-27.
[2]赵继军,周玲君.疼痛护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6-53.
[3]陈丽芳,翁留宁.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20-22.
[4]张红霞.心理护理对创伤性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及心理状态影响的评估[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6):99.
[5]张巧玲,刘雁红,王瑜.多模式疼痛管理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6):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