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STR模型,对1982-2010年我国存款利率变动与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存款利率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时(6%以下),STR模型中的非线性特征不明显。人均GDP增长为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提供了动力,存款余额增加对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加有抑制作用。当存款利率水平处于较高水平时(超过6%),STR模型的非线性特征趋向显著,人均GDP增加对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的减弱,存款余额对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同时,取代人均GDP成为了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利率;人身保险保费;人均GDP;存款余额;STR模型
1.引言
保险业作为一国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势头迅猛,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12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达1.55万亿元,同比增长8%。与此同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在不断推进,1996年我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在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定价机制为客户提供更具创新性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同时,却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利率波动。
由于人身保险产品具有长期性、定额性、储蓄性和保险性等特殊性质,一旦市场利率环境发生变化,会通过影响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的定价、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匹配和保险公司经营利润等渠道对保险公司人身保险保费收入造成较大冲击。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向,从非线性角度对存款利率上升到何种程度会造成人身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的问题进行考察,进而分析利率变化对人身保险业的门限效应,最后给出结论及政策建议。
2.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猛发展,学术界对保险业的关注日趋增多。但纵观各方研究,其焦点一般集中在保费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而以利率变动为切入点对保险业展开的研究并不多见。
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张北清(2004)认为:利率市场化给人身保险业带来的冲击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利率上升,破坏了低利率时人身保险业的经营环境,会产生退保或抑制保险消费等难题,从而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1]。高树堂和赵明静(2010)同样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出发,研究认为,当利率发生变动时,会影响保险资金运用的结构和保费的定价,从而影响保费收入[2]。史国军等(2011)研究表明,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和预定利率的放开政策必定会对人身保险业产生较大的冲击[3]。张细松(2013)认为利率政策主要通过保险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对保险业产生影响,对利率政策的冲击,保险公司应当提高重视,并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不断规避保险业务的利率风险[5]。
现有文献基本上都是从定性的角度阐明了当市场利率水平较低时,有利于人身保险业的发展,而当利率逐渐上升后,会破坏人身保险业的发展环境,但没有涉及定量分析。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存款利率变动对人身保险业的影响为切入点,运用非线性的STR模型建立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模型,以存款利率为转换变量,实证分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对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业发展环境的影响。
3.STR模型简介
STR模型即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由Granger and Ter svirta于1993年首次提出,专门用来解决时间序列的非线性问题。该模型历经多次转化和演变,现已成为包括模型设定(specification)、估计(estimation)和诊断(diagnostic)等一系列系统、完备的估计方法[6]。模型的基本结构如下:
4.指标解释与计量模型
4.1 指标解释
1)人身保险保费收入(IP)。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为履行保险合同规定的义务而向投保人收取的对价收入。本文选取我国1982-2010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总额作为衡量保费收入的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从理论上讲,在低利率环境下,人均GDP与保费收入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利率上升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存款利息等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的吸引力更大,人们是否还会首先考虑增加保险产品的购买,人均GDP与保费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还需考证。
3)人口总数(GP)。一般而言,一国人口数量越多,该国人身保费收入受人口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本文将人口数量纳入影响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
4)储蓄存款余额(DEPO)。储蓄存款余额对保费收入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储蓄存款余额对保费收入表现出一定的收入效应,即储蓄存款余额增加意味着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有利于保费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储蓄存款余额对保费收入表现出一定的替代效应,即储蓄存款作为保险产品的一种替代品,人们增加对储蓄存款消费必然会导致对保险产品消费的减少(张芳洁,2004;栾存存,2004)[4][5]。因此,储蓄存款余额对保费收入的影响是由两种效应相互影响而最终决定。
5)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WF)。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从两个方面影响个人和家庭对人身保险产品的消费。一方面,财政支出使发生疾病、死亡或失业的个人或家庭得到一定补助,从而减少其对人身保险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使遭遇困境的家庭或个人可以快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对人身保险产品的消费[6]。
6)消费价格指数(CPI)。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如若不对各变量做出价格调整,则会导致最终数据产生较大误差。虽然CPI不能代表所有的价格变动,但本文通过以1982年消费价格指数为基期近似的将以上数据进行了相应的价格调整。 4.2 计量模型
本文依照前文所述的变量指标,选取了1982-2010年期间的数据。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以及中国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世界银行网站,并通过以下方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1982年价格水平为基期,将保费收入(I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储蓄存款余额(DEPO)、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WF)调整为实际值,最终通过定义以下变量来消除价格因素和数据异方差所带来的估计误差:
通过数据处理后,本文建立以保费收入(IP)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储蓄存款余额(DEPO)、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WF)以及人口总数(GP)为解释变量的STR模型:
5.实证及结果分析
5.1 平稳性检验
为消除可能存在的“伪回归”现象,首先需要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对不平稳的序列进行差分,从而消除序列的不平稳性。本文主要通过ADF检验来测试序列的平稳性。对各变量进行差分处理,差分处理后的结果如表1所示。
经调整过后所有变量均达到平稳性要求,可用于STR模型的参数估计和LM统计量的计算。
5.2 STR模型估计
1)模型自回归滞后阶数的确定。在对模型进行非线性估计前,先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根据Sensier和Osborn(2002)的方法,首先将滞后阶数选为8,然后根据AIC和SC准则选择理想的滞后阶数组合[7]。因此,当最终的计量模型为:
不难看出,计量结果由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构成,在非线性部分中,由于r值为1.0,表明转换函数的转换速度平稳,说明各解释变量对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影响是随着存款利率的变动逐渐显现的。
5.3 结果分析
综合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的估计值得出以下结论:
1) 在低市场利率环境下(6%),转换函数G(·)0。人均GDP每增加或减少1个百分点,人身保险收入便增加或减少8.94个百分点。因此,人均GDP的增加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增加对保险产品的消费。
2) 当市场利率不断上升时,STR模型中的非线性特征开始显现。即随着人均GDP增加,人们对人身保险产品的消费会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而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当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加剧。此时,当人均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后,人们开始关注回报率较高的储蓄存款或是其他理财产品。保险公司虽然也会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相应的调整预定利率、预定死亡率和预定费用率等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定价能力,从而减少利率风险给行业带来的影响,但由于人身保险业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寿险产品。由于人身保险产品的收益不稳定,人们认为银行利息所带来的收益可能会比购买保险产品产生的收益多而且保险。因此,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不仅不会随着利率水平不断上升而继续增加,反而会减少。
3) 就存款余额而言,当存款利率较低时,转换函数G(·)0。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就减少6.83个百分点。这说明在低市场利率环境下,存款余额与人身保险产品是一种替代品关系,表现出对人身保险收入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当存款利率超过门限值6%且持续上升时,非线性特征逐渐显现。即存款余额对人身保险收入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其主要原因是:在高利率的市场环境下,随着利率的上升,尤其是存款利率的大幅上升或是人们手中持有的各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提高,会使居民变得更加富有(我国居民更加偏好储蓄,而不是消费),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大部分人会进行分散化投资,因而增加对保险产品的消费需求。
4) 就人口因素和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而言,当存款利率水平较低时,人口和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分别增加1个百分点时,人身保险收入分别增加238.53和2.77个百分点。即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中,人口和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有利于人身保险收入的增加。而一旦市场中利率环境发生变化,人口的增加随着利率不断的上升将不利于人身保费收入的增加,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也会抑制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李兰若.利率变化对保险业影响的相关分析[J].保险研究,1999,(5):7-8.
[2] 张北清,熊丽琼.论保险业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大众科技,2004,(3):21-23.
[3] 高树棠,赵明静.利率变化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J].当代地方科技,2010,(7):29-30.
[4] 史国军,唐维明,曹天明.放开预定利率对保险业影响的分析与思考[J].金融纵横,2011,(2):34-36.
[5] 张细松,刘素春.我国保险业对利率政策的反应研究[J].保险研究,2013,(1):32-40.
[6] Granger,Ter svirta.Modelling nonlinear economic relationship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1993.
[7] 彭方平.STR模型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非线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8] Luukkonen,Saikkonen and Ter svirta.Testing linearity against 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models[J].Biometrika,1988,75(3):491-499.
[9] 张芳杰.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25-31.
[10] 栾存存.我国保险业增长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32.
[11] 尹成远,赵桂玲,周稳海.中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实证分析与预测研究[J].保险研究,2008,(1):48-52.
[12] Sensier,M.,Osborn,D.R.,Ocal,N.,Asymmetric Interest Rate Effects for the Real Economy.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2,64(4):315-339.
关键词:利率;人身保险保费;人均GDP;存款余额;STR模型
1.引言
保险业作为一国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势头迅猛,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12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达1.55万亿元,同比增长8%。与此同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在不断推进,1996年我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在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定价机制为客户提供更具创新性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同时,却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利率波动。
由于人身保险产品具有长期性、定额性、储蓄性和保险性等特殊性质,一旦市场利率环境发生变化,会通过影响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的定价、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匹配和保险公司经营利润等渠道对保险公司人身保险保费收入造成较大冲击。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向,从非线性角度对存款利率上升到何种程度会造成人身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的问题进行考察,进而分析利率变化对人身保险业的门限效应,最后给出结论及政策建议。
2.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猛发展,学术界对保险业的关注日趋增多。但纵观各方研究,其焦点一般集中在保费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而以利率变动为切入点对保险业展开的研究并不多见。
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张北清(2004)认为:利率市场化给人身保险业带来的冲击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利率上升,破坏了低利率时人身保险业的经营环境,会产生退保或抑制保险消费等难题,从而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1]。高树堂和赵明静(2010)同样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出发,研究认为,当利率发生变动时,会影响保险资金运用的结构和保费的定价,从而影响保费收入[2]。史国军等(2011)研究表明,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和预定利率的放开政策必定会对人身保险业产生较大的冲击[3]。张细松(2013)认为利率政策主要通过保险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对保险业产生影响,对利率政策的冲击,保险公司应当提高重视,并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不断规避保险业务的利率风险[5]。
现有文献基本上都是从定性的角度阐明了当市场利率水平较低时,有利于人身保险业的发展,而当利率逐渐上升后,会破坏人身保险业的发展环境,但没有涉及定量分析。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存款利率变动对人身保险业的影响为切入点,运用非线性的STR模型建立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模型,以存款利率为转换变量,实证分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对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业发展环境的影响。
3.STR模型简介
STR模型即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由Granger and Ter svirta于1993年首次提出,专门用来解决时间序列的非线性问题。该模型历经多次转化和演变,现已成为包括模型设定(specification)、估计(estimation)和诊断(diagnostic)等一系列系统、完备的估计方法[6]。模型的基本结构如下:
4.指标解释与计量模型
4.1 指标解释
1)人身保险保费收入(IP)。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为履行保险合同规定的义务而向投保人收取的对价收入。本文选取我国1982-2010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总额作为衡量保费收入的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从理论上讲,在低利率环境下,人均GDP与保费收入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利率上升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存款利息等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的吸引力更大,人们是否还会首先考虑增加保险产品的购买,人均GDP与保费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还需考证。
3)人口总数(GP)。一般而言,一国人口数量越多,该国人身保费收入受人口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本文将人口数量纳入影响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
4)储蓄存款余额(DEPO)。储蓄存款余额对保费收入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储蓄存款余额对保费收入表现出一定的收入效应,即储蓄存款余额增加意味着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有利于保费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储蓄存款余额对保费收入表现出一定的替代效应,即储蓄存款作为保险产品的一种替代品,人们增加对储蓄存款消费必然会导致对保险产品消费的减少(张芳洁,2004;栾存存,2004)[4][5]。因此,储蓄存款余额对保费收入的影响是由两种效应相互影响而最终决定。
5)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WF)。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从两个方面影响个人和家庭对人身保险产品的消费。一方面,财政支出使发生疾病、死亡或失业的个人或家庭得到一定补助,从而减少其对人身保险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使遭遇困境的家庭或个人可以快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对人身保险产品的消费[6]。
6)消费价格指数(CPI)。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如若不对各变量做出价格调整,则会导致最终数据产生较大误差。虽然CPI不能代表所有的价格变动,但本文通过以1982年消费价格指数为基期近似的将以上数据进行了相应的价格调整。 4.2 计量模型
本文依照前文所述的变量指标,选取了1982-2010年期间的数据。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以及中国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世界银行网站,并通过以下方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1982年价格水平为基期,将保费收入(I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储蓄存款余额(DEPO)、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WF)调整为实际值,最终通过定义以下变量来消除价格因素和数据异方差所带来的估计误差:
通过数据处理后,本文建立以保费收入(IP)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储蓄存款余额(DEPO)、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WF)以及人口总数(GP)为解释变量的STR模型:
5.实证及结果分析
5.1 平稳性检验
为消除可能存在的“伪回归”现象,首先需要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对不平稳的序列进行差分,从而消除序列的不平稳性。本文主要通过ADF检验来测试序列的平稳性。对各变量进行差分处理,差分处理后的结果如表1所示。
经调整过后所有变量均达到平稳性要求,可用于STR模型的参数估计和LM统计量的计算。
5.2 STR模型估计
1)模型自回归滞后阶数的确定。在对模型进行非线性估计前,先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根据Sensier和Osborn(2002)的方法,首先将滞后阶数选为8,然后根据AIC和SC准则选择理想的滞后阶数组合[7]。因此,当最终的计量模型为:
不难看出,计量结果由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构成,在非线性部分中,由于r值为1.0,表明转换函数的转换速度平稳,说明各解释变量对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影响是随着存款利率的变动逐渐显现的。
5.3 结果分析
综合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的估计值得出以下结论:
1) 在低市场利率环境下(6%),转换函数G(·)0。人均GDP每增加或减少1个百分点,人身保险收入便增加或减少8.94个百分点。因此,人均GDP的增加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增加对保险产品的消费。
2) 当市场利率不断上升时,STR模型中的非线性特征开始显现。即随着人均GDP增加,人们对人身保险产品的消费会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而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当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加剧。此时,当人均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后,人们开始关注回报率较高的储蓄存款或是其他理财产品。保险公司虽然也会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相应的调整预定利率、预定死亡率和预定费用率等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定价能力,从而减少利率风险给行业带来的影响,但由于人身保险业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寿险产品。由于人身保险产品的收益不稳定,人们认为银行利息所带来的收益可能会比购买保险产品产生的收益多而且保险。因此,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不仅不会随着利率水平不断上升而继续增加,反而会减少。
3) 就存款余额而言,当存款利率较低时,转换函数G(·)0。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就减少6.83个百分点。这说明在低市场利率环境下,存款余额与人身保险产品是一种替代品关系,表现出对人身保险收入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当存款利率超过门限值6%且持续上升时,非线性特征逐渐显现。即存款余额对人身保险收入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其主要原因是:在高利率的市场环境下,随着利率的上升,尤其是存款利率的大幅上升或是人们手中持有的各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提高,会使居民变得更加富有(我国居民更加偏好储蓄,而不是消费),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大部分人会进行分散化投资,因而增加对保险产品的消费需求。
4) 就人口因素和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而言,当存款利率水平较低时,人口和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分别增加1个百分点时,人身保险收入分别增加238.53和2.77个百分点。即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中,人口和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有利于人身保险收入的增加。而一旦市场中利率环境发生变化,人口的增加随着利率不断的上升将不利于人身保费收入的增加,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也会抑制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李兰若.利率变化对保险业影响的相关分析[J].保险研究,1999,(5):7-8.
[2] 张北清,熊丽琼.论保险业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大众科技,2004,(3):21-23.
[3] 高树棠,赵明静.利率变化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J].当代地方科技,2010,(7):29-30.
[4] 史国军,唐维明,曹天明.放开预定利率对保险业影响的分析与思考[J].金融纵横,2011,(2):34-36.
[5] 张细松,刘素春.我国保险业对利率政策的反应研究[J].保险研究,2013,(1):32-40.
[6] Granger,Ter svirta.Modelling nonlinear economic relationship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1993.
[7] 彭方平.STR模型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非线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8] Luukkonen,Saikkonen and Ter svirta.Testing linearity against 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models[J].Biometrika,1988,75(3):491-499.
[9] 张芳杰.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25-31.
[10] 栾存存.我国保险业增长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32.
[11] 尹成远,赵桂玲,周稳海.中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实证分析与预测研究[J].保险研究,2008,(1):48-52.
[12] Sensier,M.,Osborn,D.R.,Ocal,N.,Asymmetric Interest Rate Effects for the Real Economy.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2,64(4):31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