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筋膜链理论
什么,你不信?如果你的柔韧性也跟我一样差,现在就可以试试看这招到底有没有用。首先在地上站直,弯腰下去用双手去够地面,感受一下自己此刻的柔韧度。好了,放大招的时刻到了:现在站起身,用食指用力揉一揉眉骨上方的肌肉,这时你再弯腰下去,是不是发现自己的柔韧性“duang”一下变好了?
神奇吧?机智的你一定会问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啊?答案就是——先不告诉你!(别打脸!)在解释之前,我先介绍一位叫托马斯的学者,他在自己的著作之中提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假说,恰恰可以解释你腿部的柔韧性为什么会通过揉眉毛这个动作改变。这个假说就是筋膜链理论。
柔韧不靠手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柔韧性的影响因素。
人的柔韧性取决于骨关节、韧带、肌腱还有肌肉的伸展能力,靠天生(比如骨关节的旋转幅度,你注定没办法把头从脖子上旋转180°),也靠练习(比如体操运动员一身饱满的肌肉,能有比普通人大得多的张力),但跟饮食习惯无关,所以不锻炼光靠吃猪手、补胶原蛋白是绝对没有用的。
那什么是筋膜?筋膜,从字面来说可以拆成“筋”跟“膜”两个字,其中“筋”字指的是附在骨节上的结缔组织,医学名词肌腱其实指的就是筋;而“膜”是包在肌腱外的。武侠小说里挑断手筋脚筋让人废掉武功,其实就是肌腱断了,影响肌肉发力。
现在的解剖学并没有系统讲述筋膜,只是在局部解剖中提到了此处有XX筋膜,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类:浅筋膜跟深筋膜。浅筋膜,顾名思义,它所在的位置很浅,就在皮下,比如我们每个人左胳膊上都有的“疫苗花”,就是皮下注射到浅筋膜层之后结痂的疤痕。深筋膜在皮下更深处,包裹着肌肉或者肌群,也被称为肌间隔。
揉眉毛有什么用?
前面提到的筋膜链理论便是将全身的肌筋膜组织(也就是深、浅筋膜)绘成了七种“肌筋膜经线”。如果把每条肌筋膜经线当做是列车的轨道,一些重要的结点是车站,那深层筋膜就像地下铁,而浅层筋膜就是地面上的火车,它们在人体内的深度不一样,彼此也没有相交,各走各路,各司其职。
揉眉毛之所以能临时改变坐位体前屈的成绩,便是靠影响七条“经线”中最基本的背部浅层筋膜线“后表线”。这条“经线”起于趾骨跖面(也就是脚底板),沿着足跟上行于身体后侧,直到头顶再向前向下,止于眉弓。它主要为人提供直立时的支撑,以及控制屈曲。揉眉弓便是刺激后表线的终点使其放松,这也会对整个后表线有一定影响。于是我们的身体就像开了挂一样,柔韧性可以临时提高一个档次。
听起来很玄?为了论证这个玄乎的理论,你不妨再做个试验:抬起双手抱在脑后,然后保持脑袋不动,转动眼球,你会发现后脑勺部位的“筋”也会跟着眼睛动。两块看似隔得很远,完全没关系的肌肉也会互相影响,看来筋膜链理论也不是那么玄。
头疼可以医脚吗?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里,肌肉、肌腱这些研究对象都被当作孤立的、彼此不相干的家伙进行研究,把你肩颈部肌肉酸痛程度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不会去考虑你小腿肌肉的紧张程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普遍流行的推拿治疗便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比较重视局部肌肉的松解,纠正局部的解剖学异常。譬如,人们倾向于认为,你脖子酸疼是因为你看书、玩手机时总低头缩肩,附近的肌肉长期紧张导致了痉挛疼痛,而不会考虑是因为你高跟鞋穿得太久,所以在治疗时也主要按揉肩颈部肌肉。即使推拿到背部、上肢也不过是作为邻近部位,多是点到即止。托马斯将之概括为“肌肉孤立论”,跟他的筋膜链理论思路所关注的重点并不一致。
筋膜链理论将以往被人们单一研究的不同位置的肌肉、肌腱联系起来,整合成一个内部联系密切的链条,在治疗时不再孤立地看待身体某个部位的疼痛——因为它其实可能是一个看似离得很远的、完全不疼的部位引起的。比如我们开头说的,下肢柔韧不好的时候揉揉眉毛也会有用。
谁才是对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的解剖学是错的,或者太low,也不是说托马斯的理论就是绝对准确而完美的。实际上,筋膜链理论主要是应用于康复和健身上的一种说法,传统的解剖学观点基于大量的实体解剖,是非常严谨的,人们把单块的肌肉从周围的筋膜里分离出来,然后孤立地研究它,描述它,对于单块肌肉来说,这种研究并没有错误。托马斯的假说当然也基于解剖事实,但它也为手法治疗服务提供了一个不同视角,并没有否认单块肌肉、肌腱的功能作用,只是希望人们避免研究与干预时的片面化,更注重整体协同的作用。
就像牛顿说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虽然牛顿说这话的时候并非是自谦),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传统的解剖学观点或者托马斯的筋膜链理论这样具体的知识,更要学习一种引导思路,有怀疑,有思考,有进一步的探索与论证。
什么,你不信?如果你的柔韧性也跟我一样差,现在就可以试试看这招到底有没有用。首先在地上站直,弯腰下去用双手去够地面,感受一下自己此刻的柔韧度。好了,放大招的时刻到了:现在站起身,用食指用力揉一揉眉骨上方的肌肉,这时你再弯腰下去,是不是发现自己的柔韧性“duang”一下变好了?
神奇吧?机智的你一定会问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啊?答案就是——先不告诉你!(别打脸!)在解释之前,我先介绍一位叫托马斯的学者,他在自己的著作之中提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假说,恰恰可以解释你腿部的柔韧性为什么会通过揉眉毛这个动作改变。这个假说就是筋膜链理论。
柔韧不靠手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柔韧性的影响因素。
人的柔韧性取决于骨关节、韧带、肌腱还有肌肉的伸展能力,靠天生(比如骨关节的旋转幅度,你注定没办法把头从脖子上旋转180°),也靠练习(比如体操运动员一身饱满的肌肉,能有比普通人大得多的张力),但跟饮食习惯无关,所以不锻炼光靠吃猪手、补胶原蛋白是绝对没有用的。
那什么是筋膜?筋膜,从字面来说可以拆成“筋”跟“膜”两个字,其中“筋”字指的是附在骨节上的结缔组织,医学名词肌腱其实指的就是筋;而“膜”是包在肌腱外的。武侠小说里挑断手筋脚筋让人废掉武功,其实就是肌腱断了,影响肌肉发力。
现在的解剖学并没有系统讲述筋膜,只是在局部解剖中提到了此处有XX筋膜,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类:浅筋膜跟深筋膜。浅筋膜,顾名思义,它所在的位置很浅,就在皮下,比如我们每个人左胳膊上都有的“疫苗花”,就是皮下注射到浅筋膜层之后结痂的疤痕。深筋膜在皮下更深处,包裹着肌肉或者肌群,也被称为肌间隔。
揉眉毛有什么用?
前面提到的筋膜链理论便是将全身的肌筋膜组织(也就是深、浅筋膜)绘成了七种“肌筋膜经线”。如果把每条肌筋膜经线当做是列车的轨道,一些重要的结点是车站,那深层筋膜就像地下铁,而浅层筋膜就是地面上的火车,它们在人体内的深度不一样,彼此也没有相交,各走各路,各司其职。
揉眉毛之所以能临时改变坐位体前屈的成绩,便是靠影响七条“经线”中最基本的背部浅层筋膜线“后表线”。这条“经线”起于趾骨跖面(也就是脚底板),沿着足跟上行于身体后侧,直到头顶再向前向下,止于眉弓。它主要为人提供直立时的支撑,以及控制屈曲。揉眉弓便是刺激后表线的终点使其放松,这也会对整个后表线有一定影响。于是我们的身体就像开了挂一样,柔韧性可以临时提高一个档次。
听起来很玄?为了论证这个玄乎的理论,你不妨再做个试验:抬起双手抱在脑后,然后保持脑袋不动,转动眼球,你会发现后脑勺部位的“筋”也会跟着眼睛动。两块看似隔得很远,完全没关系的肌肉也会互相影响,看来筋膜链理论也不是那么玄。
头疼可以医脚吗?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里,肌肉、肌腱这些研究对象都被当作孤立的、彼此不相干的家伙进行研究,把你肩颈部肌肉酸痛程度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不会去考虑你小腿肌肉的紧张程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普遍流行的推拿治疗便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比较重视局部肌肉的松解,纠正局部的解剖学异常。譬如,人们倾向于认为,你脖子酸疼是因为你看书、玩手机时总低头缩肩,附近的肌肉长期紧张导致了痉挛疼痛,而不会考虑是因为你高跟鞋穿得太久,所以在治疗时也主要按揉肩颈部肌肉。即使推拿到背部、上肢也不过是作为邻近部位,多是点到即止。托马斯将之概括为“肌肉孤立论”,跟他的筋膜链理论思路所关注的重点并不一致。
筋膜链理论将以往被人们单一研究的不同位置的肌肉、肌腱联系起来,整合成一个内部联系密切的链条,在治疗时不再孤立地看待身体某个部位的疼痛——因为它其实可能是一个看似离得很远的、完全不疼的部位引起的。比如我们开头说的,下肢柔韧不好的时候揉揉眉毛也会有用。
谁才是对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的解剖学是错的,或者太low,也不是说托马斯的理论就是绝对准确而完美的。实际上,筋膜链理论主要是应用于康复和健身上的一种说法,传统的解剖学观点基于大量的实体解剖,是非常严谨的,人们把单块的肌肉从周围的筋膜里分离出来,然后孤立地研究它,描述它,对于单块肌肉来说,这种研究并没有错误。托马斯的假说当然也基于解剖事实,但它也为手法治疗服务提供了一个不同视角,并没有否认单块肌肉、肌腱的功能作用,只是希望人们避免研究与干预时的片面化,更注重整体协同的作用。
就像牛顿说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虽然牛顿说这话的时候并非是自谦),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传统的解剖学观点或者托马斯的筋膜链理论这样具体的知识,更要学习一种引导思路,有怀疑,有思考,有进一步的探索与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