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低年级老师最大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孩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伙伴、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异常兴奋。原来幼儿园一直窝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课的他们,仿佛终于尝到了什么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马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吸着什么,有的才坐下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冲了出去,原来他刚想起来要上厕所了。他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铃声,从外面走进来上课的老师,他们全都没有看见没有注意,或者说看见了还是继续他们的事。
长时间的教学工作告诉我们其实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方法也有很多,不妨尝试一下:
1.用生动有趣的儿歌规范学生的言行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的是汉语拼音,其中就有不少关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比如讲握笔姿势的时候有一首儿歌:“头正、肩平、脚着地,一寸、一拳和一尺。”学生一下子就加深了印象,在平时写作业的时候也注意到互相提醒了。
2.用学生喜欢的故事指导学生的言行
时间一长,就免不了产生矛盾,有的时候事情接连不断地发生,老师就忙于解决这些事情,非常费神。虽然在晨会课上,我多次给他们学习《小学生守则》,学生学完了也知道要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但他们毕竟年龄太小,一遇事就又不知该如何做了。这时,我便找来王二小、小萝卜头的故事,利用晨会、班会课时间给学生讲。通过讲故事,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用身边的榜样感染学生的言行
模仿是一年级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他们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对周围的人和事很关注,尤其崇拜自己的班主任。所以,老师的言行对于引导一年级的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说至关重要。平时在和学生、家长和其他人的交流中,我经常有意识地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当发现包干区有纸片时,我总是立即拣起;教室桌椅不齐时,我总是轻轻地摆放整齐;讲台不干净时,我总是及时清理干净……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会学着去做。有的时候老师怎么说学生也记不住,这就要求老师抓典型事例,加深学生印象。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从小处着眼。要从最根本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要求抓起,扎扎实实地为学生打好基础,如儿童入学第一周就要教他们坐、站、听、写和答等要求,教师要一边要求一边指导儿童做,在此基础上,经常进行强化训练,正确的坐姿、站姿、听姿、写姿和答姿就养成了。
(2)循序渐进。抓行为教育,就从容易做到但又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小事抓起。教学生懂得,“在学校”进办公室或与老师说话要“轻声”,不要妨碍其他老师办公;“在家庭”如有人工作、学习、生病或睡觉时,说做要“轻声”。这种小坡度的要求和训练,即培养了小学生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3)从身边小事做起。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坚持从小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做了就能见效果的事情做起。如教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首先要教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穿衣、穿鞋、洗手绢等,逐步养成自我服务的好习惯。
(4)要求明确精细。对小学生提出的每一点要求,都应该是具体的,让他们听得懂,学的会,记得住。
(5)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我觉得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微细”环节,在不知不觉中考验着你的教育基本功底,你的知识广度,你应变思维能力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想使得学生全神贯注于你的引导与讲授,你得使出你的全身的招数,让她们在短时间里最大限度掌握基本知识。
怎样较好的处理好学生注意力这个问题,优秀老师的细节处理,调控手段,值得我们借鉴,但我想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反思,实践总结还有不断的自我学习来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要导之以行,把说理和指导实践结合起来。班级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命脉,其根本目的是更有效地教育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快速成长。而游戏、玩耍、活动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天真,可塑性强,开展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花力不多却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从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一年级的老师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言传身教,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长时间的教学工作告诉我们其实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方法也有很多,不妨尝试一下:
1.用生动有趣的儿歌规范学生的言行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的是汉语拼音,其中就有不少关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比如讲握笔姿势的时候有一首儿歌:“头正、肩平、脚着地,一寸、一拳和一尺。”学生一下子就加深了印象,在平时写作业的时候也注意到互相提醒了。
2.用学生喜欢的故事指导学生的言行
时间一长,就免不了产生矛盾,有的时候事情接连不断地发生,老师就忙于解决这些事情,非常费神。虽然在晨会课上,我多次给他们学习《小学生守则》,学生学完了也知道要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但他们毕竟年龄太小,一遇事就又不知该如何做了。这时,我便找来王二小、小萝卜头的故事,利用晨会、班会课时间给学生讲。通过讲故事,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用身边的榜样感染学生的言行
模仿是一年级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他们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对周围的人和事很关注,尤其崇拜自己的班主任。所以,老师的言行对于引导一年级的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说至关重要。平时在和学生、家长和其他人的交流中,我经常有意识地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当发现包干区有纸片时,我总是立即拣起;教室桌椅不齐时,我总是轻轻地摆放整齐;讲台不干净时,我总是及时清理干净……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会学着去做。有的时候老师怎么说学生也记不住,这就要求老师抓典型事例,加深学生印象。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从小处着眼。要从最根本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要求抓起,扎扎实实地为学生打好基础,如儿童入学第一周就要教他们坐、站、听、写和答等要求,教师要一边要求一边指导儿童做,在此基础上,经常进行强化训练,正确的坐姿、站姿、听姿、写姿和答姿就养成了。
(2)循序渐进。抓行为教育,就从容易做到但又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小事抓起。教学生懂得,“在学校”进办公室或与老师说话要“轻声”,不要妨碍其他老师办公;“在家庭”如有人工作、学习、生病或睡觉时,说做要“轻声”。这种小坡度的要求和训练,即培养了小学生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3)从身边小事做起。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坚持从小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做了就能见效果的事情做起。如教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首先要教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穿衣、穿鞋、洗手绢等,逐步养成自我服务的好习惯。
(4)要求明确精细。对小学生提出的每一点要求,都应该是具体的,让他们听得懂,学的会,记得住。
(5)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我觉得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微细”环节,在不知不觉中考验着你的教育基本功底,你的知识广度,你应变思维能力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想使得学生全神贯注于你的引导与讲授,你得使出你的全身的招数,让她们在短时间里最大限度掌握基本知识。
怎样较好的处理好学生注意力这个问题,优秀老师的细节处理,调控手段,值得我们借鉴,但我想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反思,实践总结还有不断的自我学习来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要导之以行,把说理和指导实践结合起来。班级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命脉,其根本目的是更有效地教育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快速成长。而游戏、玩耍、活动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天真,可塑性强,开展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花力不多却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从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一年级的老师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言传身教,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