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银镯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镯子是女人最心爱的饰物,也是结婚时最重要的嫁妆。过去娶媳妇时,男方家即使再贫穷,也要想方设法打上一副银镯子作为聘礼送给女方。等女人出嫁时,镯子作为最贵重的嫁妆,成了女人的压箱底之物。从此以后,镯子将陪伴女人一生,寄托着女人对美好生活的记忆和向往,所以镯子对女人来说再珍贵不过。但我的母亲却坚持要把自己戴了一辈子、无比珍贵的镯子还给大娘(大伯母),这是一个真实而凄美动人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在豫东某村庄有一户郭姓人家。当家的郭老汉膝下有五男二女,这在那个地方被认为命好有福气。但孩子多也给郭老汉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把孩子拉扯大吃的苦、受的累就不用说了,最发愁的是为儿女们操办婚事。这不,郭家老三定了亲,马上要结婚了。按照当地的规矩,男方家要给新媳妇打一副银镯子,这可难为坏了郭老汉。虽说郭老汉勤劳能干,犁耧锄耙样样精通,是个种庄稼的好把式。但由于孩子多,家里太穷,还是打不起一副镯子。眼看儿子结婚的日子快到了,郭老汉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郭家长媳是个有心人,也是个好心人,她见公公为打镯子的事发愁,心里暗暗有了主张。她私下里和丈夫商量:“既然家里穷打不起镯子,干脆把我的陪嫁镯子给老三當聘礼算了。”
  郭家长子既憨厚又精明,但更多的是开明。他对妻子的这个想法十分赞同,但又觉得这样太委屈了自己的媳妇。谁知郭家长媳更开明,她明理地说:“我们是家里的大哥、大嫂,家里有了困难,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公公婆婆发愁,我们应该为家里出把力,只要不耽误弟弟的婚事,我受点儿委屈算不了什么。”郭家长子见妻子这么深明大义,十分欣慰,说:“就这么办吧,等有钱了我再给你打一副。”郭家长媳说:“只要全家人好好的,我有没有镯子都不要紧。”
  郭老汉夫妇正在为给老三打镯子的事发愁,没想到大儿媳主动地拿出了娘家的陪嫁镯子给老三当聘礼,把郭老汉老两口感动得热泪盈眶。
  打镯子的事解决了,郭家老三也终于完婚了,这个家庭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和祥和。
  郭家就是我家,郭家老三就是我父亲。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家十分贫穷,真是不容易。我第一次见到这副银镯子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那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好奇,也非常顽皮,在家里总是翻箱倒柜,犄角旮旯都要探个究竟。有一次我翻看母亲的柜子(那个时候,女人结婚没那么多的嫁妆,娘家一般就陪送一个木柜子,里面放些衣服、被子啥的,值钱的东西也大都放在里面),翻到最下面,发现一个红布包裹,我费了很大劲儿才打开,见是两个铁环,当时还不知道是银镯子,就是觉得好玩儿。没想到受到母亲的严厉训责。稍大了,我才知道那是母亲的陪嫁镯子,也知道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但母亲一直存放着,一直不舍得戴。只是后来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结婚了,母亲年纪也大了,才开始戴她放了快一辈子的银镯子。后来,条件好了,我们几个子女给母亲买了玉的,甚至金的镯子,母亲却一直戴着她的银镯子,在母亲心中那副银镯子是最珍贵的。
  2016年,大娘(大伯母)病重期间,我和母亲一起回老家去看望她。妯娌俩一见面亲热得有说不完的话。但说着说着,两个从来没有红过脸的老人不知为什么竟争执起来。母亲说:“大嫂,我把镯子还给您吧!”说着就去摘手腕上的镯子。这时,十分虚弱的大娘不知哪来的劲儿,一把抓住我母亲的手,声音很小,却坚决地说:“他三嫂,你戴好,别摘!”当时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脸茫然,但我看到两个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眼睛里盈满了泪花。
  回来的路上,母亲才告诉我,她戴的这副镯子原本是大娘的。我听了很吃惊,这简直不可思议,打从我小时候记事起,这副镯子就一直陪伴着母亲,怎么可能是大娘的呢?但它的的确确是大娘的。
  母亲告诉我,她也是后来听我奶奶说,才知道银镯子是大娘的。她曾经好几次要还给大娘,但大娘坚决不要,即使在病重期间还是坚持把镯子留给我母亲。
  在今天看来,一副小小的银镯子也许不值钱,现在每个女人都有许多金的、玉的、翡翠的镯子,都非常名贵,但在我看来,母亲的银镯子却是人世间最值钱、最珍贵的饰物,某种程度上也是家教、家道、家风的一种传承。
其他文献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的这两句诗,满是失意,在六世达赖的身份和自己的青梅竹马之间徘徊,他虽然唱着:“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但是最终还是输给了自己。  雪域的雪终究有融化的时候,但是在高海拔的西域,雪终究是要融化得慢一些。仓央嘉措感受到了下雪时的冷,却没能等到雪全部融化。  一个是雪域最大的王——六世达赖,按
期刊
我很小就开始做梦,频繁又离奇的梦境,到现在都是如此。讲起来,我爸说,你这是脑部缺氧的表现,身体不好,睡觉蒙着头。我说,不是,我没有蒙头,我喜欢做梦,这是一种天赋。他的解释一点都不合我心意。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但并不妨碍我每天怀着虔诚又期待的心情睡觉,没怎么出现过失眠的毛病。人生中极少的失眠,因为妈妈离开的恐惧,又或者熬夜过度的兴奋。说来奇怪,至今,我仍然记得三岁时候的梦。梦见我爸去街
期刊
西域的风凌石,一生都不曾譫妄  在边地,时空的成分多是沉睡  北风在这里失速,以一种绝对的语辞  驱使吗啡和鸦片失去疗效  归功这风吹的劲,凌厉雕刻这不朽的故事  途径的多是羁旅的异乡人  怀着巧妙的心思驱使内心的兽,抄近道  接近这星球的遗子  毕竟,无人问津才无需证伪  无人问津的是这风凌石  也是这时空的漏网之鱼
期刊
苏建平在《一个人的奥义书》“附录”有个“访谈”,谈到了当下中国散文诗的“难度写作”,他在“访谈”中言明了自己的“创作观”:“敢于写陌生的事件”“散文诗必须展现想象力”“尽可能回避已经存在太多的治愈系的小诗意”。我很是赞同。未见苏建平之前,我读他的作品:思辨,智慧,哲学意味。见到苏建平,知他阅读丰厚。我们谈卡尔维诺《隐形城市》,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讲述”欧亚大陆城市景状:那是有关“天下之城”的无尽
期刊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 “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
期刊
人在工作之余,要有闲情逸致。闲情逸致的好处有四:一能减轻疲劳,二能减少烦恼,三能承受失败,四能摆脱生死。你会把自己做的事与全人类、全宇宙连通一体,从而让你的人生任凭八面的来风,自由穿过,获得一种大超越。  一个人很容易沉迷于我们自己的追求,很容易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上,以至于忘记了我们做的事在全部人类活动中仅仅是沧海一粟,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事并不因我们的所作所为受到丝毫的影响。  因此,无论你
期刊
回南天总是恰到好处。像是云  被贬至人间低处,让我寸步难行  风都是湿的。  它们有时尝试潜入我的腹腔,我的呼吸道  以此试探我的真诚,可我从未爱过它们  ——这般密集而庞大之物  一个人的时候。  我还是喜欢安静地望着墙壁布满水珠  我的年龄有序,這一生也会跟它们一样  最终毫无悬念地滴落。
期刊
本该生长在田間地头及其他偏僻之地。但现在我看到的狗尾草,却长在高高的土墙头,且业已枯干。  籽实似乎挺饱满,秋风一吹它们便集体,东倒西歪。  倾颓的土墙内,是一座废弃已久的老宅,曾经的主人,父亲早年暴病而亡,  大儿子(随母带养)、二儿子皆因盗窃入狱二儿子出狱后,又因斗殴而死。剩下衰老的其母,及三个年幼的孙子、孙女,忍受不了命运的凌迟,不知所终。  倒是墙头那丛狗尾草,不用谁管,年年随着春风发芽,
期刊
像普罗米修斯一样  盗取生活的火种  以爆燃的姿态  捂住冰冷的日子  有时掏出内心的闪电  像一次次赌博  接通命运里的三昧真火  火中取栗  喂养房子、车子、一家人的胃  也从热血、酒杯、文字里取火  点燃一天的猎猎之光  把自己装在喧嚣里  光芒也是孤独的  带火的嘴唇吻着世间的悲喜  有时被世俗的铁锈捆成一个冷冷的结局  从老母鸡、栗樹林里读取火辣辣的乡愁  自己却身陷一枚高处红叶的苦苦支
期刊
最近买了个投影仪,又刷了一遍《失乐园》。上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十几年前,这次在更大的屏幕上看到,仍然会被黑木瞳扮演的女主角凛子的美所打动。  她总是穿着黑衣服,神情沉静,五官柔和,肌肤透明如冰雕,呈现出植物般没有侵略性的美,这符合她的身份——医学教授的太太。  看上去是最波澜不惊的人生,谁能想到这背后自有惊涛骇浪。  25岁时,她通过相亲认识了丈夫,结婚,做家庭主妇,看似完美的丈夫实际上很无趣,对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