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门,中国第一侨乡,这里是380万华侨为之骄傲的故里,也是一片具有深厚人文历史的沃土。一百年前,第一盏电灯的燃亮成为这座城市百年变革最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源不绝的电能把城市推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照亮了人们心中新的希望。今天,一个拥有先进电力网络、稳健管理体制的电力企业已展现在世人面前。世纪风雨兼程,几代人传承奋进,百年企业江门供电局仍旧延续着百年腾飞的梦想。
“四五十年前,四邑已有电灯、电话设备,其进步之情况与欧美社会无殊。”这是20世纪60年代,旅居加拿大著名历史学家李东海著述的《加拿大华侨史》中的一段文字,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江门五邑电力工业起步较早,与欧美等国家几乎是同步“享用”近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果实。
百年江电 抚今追昔话巨变
斗转星移,一个世纪过去了。翻阅江门有电100年的历史,江门电网从无到有,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历史记载了电力发展初期的蹒跚,也同样记录了今天翻天覆地的巨变。
1912—1949年萌芽起步时期。1912年,旅美华侨赵冠山和夫人露斯以港币25万元在江门投资创办“新光电灯局”(后改名为新光电力公司),并于1913年8月在三角塘兴建第一家发电厂,安装一台水冷卧式煤气发电机,装机容量200马力,拉开了江门电力工业的序幕。1937年,新光电力公司在白沙新建厂房,扩大生产能力,解决商业和居民照明用电。1940年,日军侵占江门,新光电力公司停业。随后,一位原该公司的职员,租用歇业的碾米机厂房、设备发电。日本投降后,1946年电力工业逐步恢复。其时,除新光电力公司恢复生产外,近郊水南乡也开办水南电厂。1950年,两厂年发电量约115万千瓦时,而江门全年用电量仅为70万千瓦时。
1950—1965年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火力发电为主,电力供需平稳,略有剩余。1951年,江门市人民政府接管新光电力公司和白沙电厂。1953年始,工业逐步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白沙发电厂也逐年扩建。1958年5月,江门市供电所成立。翌年,江门甘化厂动力车间建成投产,并网供全市用电,供电能力增加。1961年,110千伏佛山至江门输电线路和110千伏江门北街变电站先后建成投产,江门市区、新会县纳入珠江系统电网,结束了江门、新会孤立电网运行的历史。
1966—1976年艰难前行时期。1970年开始,电力供应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矛盾。其时广东省分配给江门市的电力仅为实际需要的70%。市委、市革委为缓解电力供求矛盾,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措施,同时发动各厂企业自行发电,解决生产用电不足的困难。1974年12月,江门地区建成了第一座220千伏北街变电站和第一条220千伏茂江线输电线路。从此,江门电网并入广东电网,实现全省联网。1976年以后,随着全市工业迅速发展,电力供应又转趋紧张。
1979—2001年创新振兴时期。1974—2003年为江门电网并入了广东电网时期,这一时期以北街变电站由110千伏升压为220千伏运行为标志。1986年5月,经广东省计委批准,江门第一个500千伏变电站和500千伏沙角至江门输电线路工程破土动工,并于1987年12月建成投运,这是南方电网系统内最早建设的超高压变电站,揭开了江门电力工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1990年,110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突破1 000千米。这一年,江门第一座110千伏综合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站——水南变电站建成投运,率先实现遥测、遥信、遥控。
2002—2012年十年黄金期。2002年,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年江门供电局110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突破2 000千米。2003年110千伏以上变电站突破100个。2004年供电量突破100亿;最高用电负荷2001年突破100万千瓦,2006年突破200万千瓦。2006年第一个采用“点对多点”大用户直购电模式。2007年固定资产原值突破100亿元;110千伏及以上无人值班站突破100个;安全生产天数突破1 000天;南方电网系统第一个引入合同能源管理;2008年省电网系统第一个全面数字变电站——110千伏沙坪站改造完成。
历经百年的艰辛与探索,江门供电局已成为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直属大型一类供电企业,担负着4市3区9 600平方公里420多万人口的供电任务,为江门市经济腾飞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年江电 责任成就品牌
一百年来,在广袤而充满希望的侨乡大地上,人们为构筑更美好的家园辛勤耕耘,而电力人的贡献更为这片沃土带来了文明与进步、光明与璀璨,让江门这座城市有了超乎想象的成长速度和发展质量。江门供电人的精神与情怀也已经在百年的时光中与城市的血脉融合在了一起,每一个投身电力事业的成员无不在骄傲与光荣中继续着勤恳的奉献。尤其是南网成立来的十年间,更是百年江电史上发展最为迅速、变革最为深刻、成就最为辉煌的十年,创造了极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电网建设创出“江门速度”。紧贴江门经济社会发展脉搏,配合侨乡的能源大市建设和打造珠江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门供电局坚持“一个超前”“两个优先”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电网,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环保、零缺陷”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开辟了电网建设绿色通道,跑出了“江门速度”。目前,江门电网已形成以500千伏为龙头,220千伏为主干,110千伏为骨架的大型供电网络,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对整个广东电网乃至南方电网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和纽带作用。“十一五”期间,江门电网建设总投资约105亿元,新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8座、110千伏变电站23座;新建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 219.62千米;配网及民生用电建设投资19.86亿元,新增公用配变1 253台,新增10千伏出线186回、共1 703千米。电网规模翻了一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江门电网。
关注民生保供电促发展。近年来,江门供电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重点关注民生用电,投资11.4亿元,大力推进残旧、重过载、电压偏低等配电设备更新改造,重点开展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有效保障了侨乡人民安全可靠用电。川岛跨海送电、恩平电价下调、2008年抗冰救灾、2009年支援阳江抗风抢修以及2010年支援茂名抢修复电、赴广州支援亚运保供电等重大保电工作……江电人用实际行动为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在江门构建珠江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和能源大市的进程中,江门供电局积极配合江沙工业园、滨江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银洲湖纸业基地,开平翠山湖开发区、恩平产业转移工业园等重点经济区域建设,保障全市142项重点项目尽快投产。与此同时,江门供电局还投资2亿元扶助台山富华重工、大长江摩托等重点企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系列工程,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的消费比例,以推动社会节能降耗。强有力的电力供应,成为江门招商引资的一大“利器”。
“绿色行动”掀起节约风。“作为一个电力供应商,我们希望大家能够节约用电!”在近年来的用电大客户座谈会、节能降耗座谈会上,江门供电局主要领导都会这样呼吁用电大户。在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一个企业会去劝说自己的客户尽量少消耗自己供应的商品,弥足珍贵。这也正是江门供电人深刻领会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号召作出的无私之举。
2007—2011年,江门供电局共协助用电企业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9个,建立省网级以上的节能示范项目3个,与客户合作建立节能合作示范基地7个,累计帮助客户节电超过700万千瓦时。
救灾助困热心公益。当面对历史上最大的电力缺口,当面对缺煤、油价大幅度上涨等各种不利因素,当遭遇到冰灾、特大洪水、强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当承担历史上最重的电网建设任务……江门供电局的责任文化无处不在,且以其强大的聚合效应,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省、区遭遇罕见的冰雪凝冻灾害,使我省粤北地区和贵州等省电力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在上级公司的统一部署下,江门供电局共派出951名职工、145台车辆、分7支队伍,先后奔赴贵州凯里、遵义等灾区,共计修复杆塔380基、线路89.27千米。发电车支援队为贵州、清远两地共11个重要单位及场所、960多户居民、13 600多人提供了电力保障,圆满完成了抗冰救灾抢修复电各阶段任务。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江门供电局员工踊跃捐款捐物,交纳“特殊党费”“特殊团费”,短短10天时间便筹集善款200多万元。江门供电局真情回报社会、热心公益捐助的举动烙在了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江电人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确保安全生产和电力供应,为侨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保障;坚持依法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创造社会财富,承担环保责任,建设节约型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把公司发展与员工发展结合起来,参与社会事业,营造内和外顺的企业氛围。
江门供电局局长李铭钧深有感触地说:“经过历代电力人的努力,江门电力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2,是一个新百年的开始,‘百年江电,牵手同行’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建设责任电网、和谐江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永远走在路上——探索、成长……”
(责任编辑:陈海峰)
“四五十年前,四邑已有电灯、电话设备,其进步之情况与欧美社会无殊。”这是20世纪60年代,旅居加拿大著名历史学家李东海著述的《加拿大华侨史》中的一段文字,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江门五邑电力工业起步较早,与欧美等国家几乎是同步“享用”近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果实。
百年江电 抚今追昔话巨变
斗转星移,一个世纪过去了。翻阅江门有电100年的历史,江门电网从无到有,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历史记载了电力发展初期的蹒跚,也同样记录了今天翻天覆地的巨变。
1912—1949年萌芽起步时期。1912年,旅美华侨赵冠山和夫人露斯以港币25万元在江门投资创办“新光电灯局”(后改名为新光电力公司),并于1913年8月在三角塘兴建第一家发电厂,安装一台水冷卧式煤气发电机,装机容量200马力,拉开了江门电力工业的序幕。1937年,新光电力公司在白沙新建厂房,扩大生产能力,解决商业和居民照明用电。1940年,日军侵占江门,新光电力公司停业。随后,一位原该公司的职员,租用歇业的碾米机厂房、设备发电。日本投降后,1946年电力工业逐步恢复。其时,除新光电力公司恢复生产外,近郊水南乡也开办水南电厂。1950年,两厂年发电量约115万千瓦时,而江门全年用电量仅为70万千瓦时。
1950—1965年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火力发电为主,电力供需平稳,略有剩余。1951年,江门市人民政府接管新光电力公司和白沙电厂。1953年始,工业逐步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白沙发电厂也逐年扩建。1958年5月,江门市供电所成立。翌年,江门甘化厂动力车间建成投产,并网供全市用电,供电能力增加。1961年,110千伏佛山至江门输电线路和110千伏江门北街变电站先后建成投产,江门市区、新会县纳入珠江系统电网,结束了江门、新会孤立电网运行的历史。
1966—1976年艰难前行时期。1970年开始,电力供应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矛盾。其时广东省分配给江门市的电力仅为实际需要的70%。市委、市革委为缓解电力供求矛盾,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措施,同时发动各厂企业自行发电,解决生产用电不足的困难。1974年12月,江门地区建成了第一座220千伏北街变电站和第一条220千伏茂江线输电线路。从此,江门电网并入广东电网,实现全省联网。1976年以后,随着全市工业迅速发展,电力供应又转趋紧张。
1979—2001年创新振兴时期。1974—2003年为江门电网并入了广东电网时期,这一时期以北街变电站由110千伏升压为220千伏运行为标志。1986年5月,经广东省计委批准,江门第一个500千伏变电站和500千伏沙角至江门输电线路工程破土动工,并于1987年12月建成投运,这是南方电网系统内最早建设的超高压变电站,揭开了江门电力工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1990年,110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突破1 000千米。这一年,江门第一座110千伏综合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站——水南变电站建成投运,率先实现遥测、遥信、遥控。
2002—2012年十年黄金期。2002年,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年江门供电局110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突破2 000千米。2003年110千伏以上变电站突破100个。2004年供电量突破100亿;最高用电负荷2001年突破100万千瓦,2006年突破200万千瓦。2006年第一个采用“点对多点”大用户直购电模式。2007年固定资产原值突破100亿元;110千伏及以上无人值班站突破100个;安全生产天数突破1 000天;南方电网系统第一个引入合同能源管理;2008年省电网系统第一个全面数字变电站——110千伏沙坪站改造完成。
历经百年的艰辛与探索,江门供电局已成为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直属大型一类供电企业,担负着4市3区9 600平方公里420多万人口的供电任务,为江门市经济腾飞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年江电 责任成就品牌
一百年来,在广袤而充满希望的侨乡大地上,人们为构筑更美好的家园辛勤耕耘,而电力人的贡献更为这片沃土带来了文明与进步、光明与璀璨,让江门这座城市有了超乎想象的成长速度和发展质量。江门供电人的精神与情怀也已经在百年的时光中与城市的血脉融合在了一起,每一个投身电力事业的成员无不在骄傲与光荣中继续着勤恳的奉献。尤其是南网成立来的十年间,更是百年江电史上发展最为迅速、变革最为深刻、成就最为辉煌的十年,创造了极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电网建设创出“江门速度”。紧贴江门经济社会发展脉搏,配合侨乡的能源大市建设和打造珠江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门供电局坚持“一个超前”“两个优先”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电网,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环保、零缺陷”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开辟了电网建设绿色通道,跑出了“江门速度”。目前,江门电网已形成以500千伏为龙头,220千伏为主干,110千伏为骨架的大型供电网络,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对整个广东电网乃至南方电网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和纽带作用。“十一五”期间,江门电网建设总投资约105亿元,新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8座、110千伏变电站23座;新建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 219.62千米;配网及民生用电建设投资19.86亿元,新增公用配变1 253台,新增10千伏出线186回、共1 703千米。电网规模翻了一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江门电网。
关注民生保供电促发展。近年来,江门供电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重点关注民生用电,投资11.4亿元,大力推进残旧、重过载、电压偏低等配电设备更新改造,重点开展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有效保障了侨乡人民安全可靠用电。川岛跨海送电、恩平电价下调、2008年抗冰救灾、2009年支援阳江抗风抢修以及2010年支援茂名抢修复电、赴广州支援亚运保供电等重大保电工作……江电人用实际行动为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在江门构建珠江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和能源大市的进程中,江门供电局积极配合江沙工业园、滨江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银洲湖纸业基地,开平翠山湖开发区、恩平产业转移工业园等重点经济区域建设,保障全市142项重点项目尽快投产。与此同时,江门供电局还投资2亿元扶助台山富华重工、大长江摩托等重点企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系列工程,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的消费比例,以推动社会节能降耗。强有力的电力供应,成为江门招商引资的一大“利器”。
“绿色行动”掀起节约风。“作为一个电力供应商,我们希望大家能够节约用电!”在近年来的用电大客户座谈会、节能降耗座谈会上,江门供电局主要领导都会这样呼吁用电大户。在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一个企业会去劝说自己的客户尽量少消耗自己供应的商品,弥足珍贵。这也正是江门供电人深刻领会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号召作出的无私之举。
2007—2011年,江门供电局共协助用电企业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9个,建立省网级以上的节能示范项目3个,与客户合作建立节能合作示范基地7个,累计帮助客户节电超过700万千瓦时。
救灾助困热心公益。当面对历史上最大的电力缺口,当面对缺煤、油价大幅度上涨等各种不利因素,当遭遇到冰灾、特大洪水、强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当承担历史上最重的电网建设任务……江门供电局的责任文化无处不在,且以其强大的聚合效应,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省、区遭遇罕见的冰雪凝冻灾害,使我省粤北地区和贵州等省电力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在上级公司的统一部署下,江门供电局共派出951名职工、145台车辆、分7支队伍,先后奔赴贵州凯里、遵义等灾区,共计修复杆塔380基、线路89.27千米。发电车支援队为贵州、清远两地共11个重要单位及场所、960多户居民、13 600多人提供了电力保障,圆满完成了抗冰救灾抢修复电各阶段任务。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江门供电局员工踊跃捐款捐物,交纳“特殊党费”“特殊团费”,短短10天时间便筹集善款200多万元。江门供电局真情回报社会、热心公益捐助的举动烙在了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江电人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确保安全生产和电力供应,为侨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保障;坚持依法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创造社会财富,承担环保责任,建设节约型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把公司发展与员工发展结合起来,参与社会事业,营造内和外顺的企业氛围。
江门供电局局长李铭钧深有感触地说:“经过历代电力人的努力,江门电力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2,是一个新百年的开始,‘百年江电,牵手同行’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建设责任电网、和谐江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永远走在路上——探索、成长……”
(责任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