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热衷窥探他人隐私?

来源 :东方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_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对别人的隐私感兴趣。安顿的《绝对隐私》的畅销,以及莱温斯基访谈节目的高收视率,就是明证。令人爱戴的黛安娜王妃之死,就是人们追逐名人隐私的结果。为了窥探别人、尤其是名人的隐私,有些人已经达到了接近疯狂的程度。
  面对这些事实,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呢?热衷于窥探别人隐私,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和动机呢?
  人类第一隐私——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探欲,来自于童年、来自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
  对于一个突然从娘胎里降生出来、对一切都浑然不知的孩子来讲,他对于这个陌生的世界,会有很多疑问,或者说,对于孩子来说,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属于疑问和隐私,而这些疑问和隐私中,最令他迷惑不解的,恐怕就是“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了。
  而父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又莫衷一是,有的父母说:“你是从妈妈腿肚子里钻出来的”,有的说“你是被捡来的”,还有的说:“你是被妈妈大便的时候,拉出来的”,有些父母干脆对此不予回答,甚至横加训斥:“这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许打听!”
  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和神秘气氛,加强了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和隐秘感,反而促使孩子进一步探索和询问。
  于是,儿童第一次遇到了隐私——关于自己的来历和身世的、隐藏在父母心里的隐私。从这个角度讲,一个人对隐私的好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就是从对陌生世界的好奇心开始的,就是从对自己的来龙去脉感到奇怪开始的。
  实际上,父母即使按照最标准、最科学的方法,也无法向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孩子完全解释清楚,孩子究竟是怎么生出来的。
  因为孩子们总能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些令成人瞠目结舌的问题来。比如,针对大人的“你是从妈妈腿肚子里钻出来的”的说法,孩子会接着问:“大腿上也没有口子啊?我怎么从大腿钻出来呀?”;如果你说“你是被妈妈大便的时候,拉出来的”,他会进一步发问:“妈妈,我大便的时候,为什么拉不出来小孩儿呀?”对这样的问题,大人除了目瞪口呆地无言以对之外,还能如何呢?结果,成人的答案将总是无法使儿童满足,儿童出生的秘密,就成了儿童的第一个绝对隐私。
  如此反复积累,越来越多的疑问和隐私就形成了一种压力,导致儿童形成对隐私的好奇和探求欲的形成。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生来就存在对隐私的好奇的,喜欢窥探隐私,是天生的,是人类的天性。
  窥探父母隐私——儿童成长的养料
  如果我们跟随儿童的思维,就会发现,儿童提出的涉及自己和父母的第一大隐私问题,绝不是一种随随便便、简简单单的好奇,里面可能存在着生活的大道理。
  比如,假如我们真的想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是怎样生出来的?”,我们必须涉及到女人的生殖器、涉及到婚姻、涉及到性、涉及到家庭关系、涉及到生活和生存等一系列关于生命的重要问题。
  如果孩子理解和掌握了这些问题,那么,他也就掌握了基本的生活和生存知识,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就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儿童才会抓住这个多少有点令成人尴尬的隐私性问题,追问个不停。
  因为,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完整、全面地解决了“孩子是怎样生出来的?”的问题,就解决了关于人生的大部分疑问。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对孩子将来的生存如此重要,儿童才会锲而不舍地探求这个重要问题和隐私。儿童对于隐私进行探求的根本动力,是提高对所生存的人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世界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通过窥探父母的情感隐私,儿童不但可以了解世界、了解别人,还可以了解自己、甚至塑造自己。
  儿童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处于一种自以为是的自恋式自大当中,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慢慢地,他会发现,他的无所不能其实是一种幻觉,他的生存完全依赖于父母,真正无所不能的,是供养他的父母。这样一来,兒童转而谦卑地向父母仿同、认同,想变成父母那样“无所不能”的成人。
  父母既是孩子的榜样,又是孩子的镜子,通过父母,可以照到自己、可以学会怎样做成人。此时,儿童关于“孩子是怎样生出来的?”的疑问,进一步得到扩展,变成了有关男女夫妻之爱、性、情感和关系等一系列隐私性问题。
  儿童通过对这些隐私性问题的破解,了解父母内心世界的真相,以便为自己向父母的仿同和认同,寻找确切的依据。
  这种对于父母情感世界隐私的窥探,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父母理想化,从这种理想化的父母形象中吸取成长的力量,并按照这种理想化,塑造自己人格中比较积极的部分。这一阶段,儿童对父母的积极成份和优点,会给予特别关注,而对父母的消极面和缺点,却视而不见。紧接着,就是探索父母隐私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专注父母缺陷和消极面的阶段,通过“去理想化”,把心中理想化了的父母形象消除,使父母形象更加现实。
  通过对父母正面和负面情感隐私的窥探和了解,儿童就能够正确、客观地了解人性、情感和爱的实质,就能够完成自己人格的塑造,就可以比较健康、顺利地适应复杂的社会和情感生活。可以说,对父母情感世界的窥探,可以为儿童的心理成长提供养料,是儿童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儿童了解自己和世界的捷径。
  窥探明星隐私——窥探父母隐私的延续
  儿童窥探父母隐私,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欲求,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破解了父母的全部情感隐私,从理论上讲,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将不会过分热衷于别人的隐私。只有那些儿童期窥探欲没有得到足够满足的人,才会疯狂地窥探别人的隐私。
  换句话说,成人对隐私的窥探,是儿童需要的遗迹、是童年窥探欲没得到满足的结果、是人格不成熟的标志。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成人对隐私的窥探行为,我们会对上述总结,有更深的印象。
  对于别人或名人的隐私,人们并非都有兴趣窥探,人们似乎对于他人的消极面或负面的隐私,更感兴趣。   比如,作家三毛的爱情是杜撰的、歌手黎明为情服药自杀、黛安娜王妃与仕卫队长有私情等隐私性传闻,传播得最快。人们既为这些人的缺陷感到愤怒,又对此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地四下传播。他们甚至会不屑地说:“什么名人啊?呸!一文不值!”。这情景,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儿童窥探父母隐私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就是一个专注父母缺陷和消极面的阶段,通过“去理想化”,把心中理想化了的父母形象消除,使父母形象更加现实。只不过父母已经由明星们替代了。
  可以说,人们对明星负面隐私的窥探,就是窥探父母负面隐私的延续,人们通过对明星负面隐私的了解,可以去掉明星们身上理想完美的光环,看到一个真实、有缺陷也有优点的现实中的人。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星跟自己的父母一样,也是人,不是神,他们身上也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他们也和父母一样,有时侯,也会有脆弱的时候、甚至也会有失控或精神崩溃的短暂时刻;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会为情所困,也会为一斗米折腰;他们也会有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们也会有悲观失望、甚至想放弃生命的瞬间;大英雄或者伟人,也有卑鄙龌龊的黑暗、不光彩的一面。
  明星也与我们的父母一样,有些方面像一个圣徒和天使,而有些方面则象一个小人和魔鬼。通过对名人隐私的窥探,我们把象征着自己父母的明星、圣人、神,从由隐私包裹着的神坛上拉了下来,拉到了与我们普通人同样的水平。使我们得到一个似乎残酷,但又十分真切的结论,那些我们以往高高在上的人,其实骨子里和我们一样。
  通过窥探隐私,我们不得不面对父母、别人、和明星的神话和理想的破灭,最初,这种理想的破灭,会使我们十分痛苦,因为父母或名人的完美无暇,毕竟曾经是我们生活的支柱。



  但是,痛苦过后,会使我们清醒,使我们面对父母和名人的时候,不再过分自卑,使我們把以往投注在父母和名人身上的希望和期待,收回来,交还给自己,由自己来承担自己的生活压力,由自己、而不是父母和名人,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说,我们的自信,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对父母和明星的否定、以及伴随着的自我肯定中诞生的。
  窥探隐私——个人欲望的宣泄
  并非所有对隐私的窥探欲,都是发自成长和成熟的需要。还有极少数人,是通过窥探别人隐私过程,满足一种扭曲、变态的原始欲求。比较典型的,就是意淫癖,一种性偏离性心理障碍。
  这种具有意淫癖倾向的人,更热衷于搜集和窥探别人的性隐私,他们专注于性隐私的细节,甚至会添油加醋地大事渲染,使隐私的情节和内容,充满色情和施虐色彩。
  当他们向别人描述性隐私的时候,显得眉飞色舞、活灵活现、唾液四溅、极其陶醉,仿佛本人亲历似的。他们会仔细反复研读性隐私的全部细节,甚至达到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这种人,在大张旗鼓地四处张扬了别人的性隐私之后,又会咬牙切齿地痛斥那些人为淫夫和荡妇,那样子,似乎本人是道德的卫道士,正在捍卫着性与爱的纯洁,正在无私地清除人性中的污泥浊水。
  这会使我们想到《还珠格格》中的容嬷嬷,和许多喜欢对别人飞短流长的长舌妇。其实,这些人在人格深处,存在着严重的性压抑,性和攻击欲望蓄积已久,等待着宣泄。他们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压抑的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性隐私被曝光的人身上,借着别人的身体,依靠自己的想象,在意念上,发泄自己的性欲和攻击欲。
  所以,在他读着别人的性隐私的细节、描述别人性隐私的过程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和性隐私的主人公融为一体,甚至已经在潜意识中,干脆就把自己认同为性隐私中的主角。这样一来,他对性隐私的窥探和描述过程,实际上就成了他在意念上发泄自己被压抑的性欲的过程,仿佛他自己在完成一个完整的做爱过程,他的情绪会随着性隐私的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性隐私的高潮情节,进入自己意淫的性高潮。
  所以,这样的人,会特别专注于色情的、施虐的、和疯狂的性隐私,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激起他潜藏着的、倍受压抑的性欲。
  他甚至会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各种简单的性隐私,加工成富有戏剧性的、充满色情色彩的、具有煽动性的性内容。街头小报上,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性隐私的盛行,就是意淫癖的存在和需要的产物。
  斯塔尔关于克林顿丑闻报告中,与调查关系不大的、过多的性交过程的详细描写,也可能是意淫癖心态的一种间接产物。难怪莱温斯基会有“我有一种被公众强奸了的感觉”的慨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充满了被压抑的色情幻想的人,会信誓旦旦地发表道德宣言,会热火朝天地投身于对淫乱生活的围剿、和对性隐私的揭露和谴责。
  其实,他们这种对欲望的愤怒和仇恨,是来自于对自己的谴责和愤怒。这些人一方面充满了被压抑的性欲,另一方面,人格中又存在着过严的道德准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会不停地斗争。当性欲占上峰的时候,他会借助别人的性隐私发泄自己的性欲,当道德约束占上峰的时候,他会通过谴责性淫乱,在自己内心构筑一个苛刻的道德围墙,以免自己强烈的性欲望的暴露。
  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人们就还会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就还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别人隐私,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结束。
其他文献
亲人聚会、朋友聚会、同学聚会,你在觥筹之间又获得了哪些秘闻、八卦,同时,其他人是否从你口中抠出了什么讯息呢?  你也许会说,谁都是有秘密的。秘密之所以是秘密,是因为它不能被说出来。有些是因为自己在外打拼的苦闷不希望被家人得知,有些是因为某些往事羞于启齿,等等。  这不禁让我想到前一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一部电影《完美陌生人》。电影中,7个人围坐一起,除了一个最近有新恋情的男人,其他三对是看似恩爱的夫妻
期刊
中国有句俗话:老实人吃亏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话听上去像句牢骚,不过居然被证实了。  美国康奈尔大学劳资关系学院的一项调查中,分析了职场人员的“随和度”特征后发现:性格随和的员工的薪酬比“带刺儿”的员工低18%。  这个调查结果真让人心寒,这个社会怎么了?心理学说上的随和性,又叫宜人性(Agreeableness),通常是指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包括了和善友好、协作性、值得依赖的性格特征。 
期刊
内容摘要:从“敌人刑法”学说论证剥夺重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不具有正当性,因为相当多重罪嫌疑人并非“敌人”。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迎合了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对涉嫌重罪的刑事被告人剥夺、限制其诉讼权利,“敌人刑法”的思潮已经影响到我国现实中的《刑事诉讼法》修法。对重罪刑事被告人程序权利的剥夺或限制虽然符合侦查机关的短期利益,不过却可能与宪法相冲突,对于刑事程序法的人权保障功能也可能造成冲击。保障重罪刑事被告人
期刊
玄子是镇上出了名的美女,可感情之路却一直不太顺遂,年近三十才嫁人。谁料结婚不到一年,婚姻就亮起了红灯,听说是男方提出分手。  玄子老公说,自从结婚后,她一天都没出去工作过,除了吃喝玩乐,就是明里暗里地羡慕别人,别人的老公好有钱、好大方、好浪漫、好上进……  然后开始各种抱怨:  你什么时候才能赚那么多钱啊?小雅买件衣服都六千多,我只能买几百块的。  你什么时候才能上进点啊?小蕾的老公又升职了,你的
期刊
内容摘要:善意是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构成要件,因为它关系到对受让人主观可责难性与否的认定,是在原权利人的所有权与受让人的交易安全之间进行利益平衡时的砝码。然而,由于“善意”概念的抽象性,在认定上有一定困难。对于善意的认定应以公示公信原则为基础,推定受让人为善意,然后确定若干客观标准,由原所有权人举证推翻受让人的善意。同时指出,在以后我国物权完善过程中,将“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与“善意”并列作为善意取得
期刊
妈妈:  首先,谢谢你,妈妈,成为我避风的港湾,教会我要像呵护生命一样珍视他们的真情;其次,谢谢你带我来到这个世界,给予你的我世上难买的爱,给予我最真实的温暖,给予我最疼惜的眼神。  妈妈,我听到了。如你所愿,也如我所梦,梦见一个星星闪烁的夜晚,我熟睡在爱神的枕边;妈妈,我知道了。如你所见,也如我所行,这凡尘真的太过美丽,也太过嘈杂。你的女儿从来不怕,她知道自己被一份强大的爱包裹在与伤害无别的异度
期刊
现在离婚越来越容易了,可正因为如此,懂得坚守婚姻才是一件需要理性、忍让和智慧的事情。(一)  那一段日子我正处于婚姻的低谷,丈夫赵欣成天早出晚归,也没见他的事业有什么起色; 而我们的感情像冲了三遍以上的绿茶般淡而无味,出差回来不再有礼物、拥抱、欣喜,而是老夫老妻似的平静……  当我把这些婚姻的苦恼讲出来时,姐妹们们以一个过来者的身份帮我分析我一潭死水的婚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像这样的婚姻早该解体了
期刊
父亲搬过几次家,旧了、破了的东西该扔的都扔了,似乎就有这么一双棉鞋,始终伴随着他。我曾经好奇地问他这双能进博物馆的棉鞋的来历,父亲总是欲言又止,让我尝尽了渴望,牵动了我那双在寒风中探究的双眼。  记忆中每到入冬,天降大雪,父亲就会将包裹严实的纸盒打开,拿出这双谁都不“陌生”的棉鞋。那是一双手工缝制白底黑面,鞋口压了一圈边牙,材质没有什么珍贵的,但看着就很保暖,样子绝对老式的棉鞋。只见父亲用手轻轻地
期刊
近几年,上海丈母娘声名大震,尤其在外地驻沪男青年那里,更是眼中钉肉中刺咽喉里卡的鱼骨头。我在各类饭桌茶会,听人诉苦,影影绰绰见识了许多丈母娘;我自己当罗宾,陪几位蝙蝠侠去见场面壮声势当捧哏,也觉得丈母娘确实道行高,小丑猫女们加起来也不敌人家。  比如说,我以前没见过,总以为,准丈母娘们都是苛刻高傲,看着满地金砖都眉目不动,所以得靠我们几个跟班去活跃气氛;但陪人见了许多位准丈母娘,才知手段端的了得。
期刊
得知父亲生病的消息是在小姨的电话中,那年父亲五十八岁,我三十九。小姨说父亲是肺癌,已经晚期了。我在电话里至少沉默了一刻钟,然后告诉小姨我马上回家。  我还未从电话中回过神来,突然发现,原来时光真的特别残忍。即刻又陷入了一种很深的冥想,企图将记忆中所有关于父亲的印记都挖出来,以此来做一个堆砌,将父亲生病这件事隔离开来,一种精神上的隔离。  父亲身高接近一米八,肩膀宽厚,说話如响雷,不怒而威。他热情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