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个人素质提高和能力拓展的有效活动载体,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升华思想道德水准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就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展开研究,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生社团 管理模式 探索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特征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经过登记注册,自发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学生群众团体。现阶段,随着学生社团参与意识的提高以及社团自身受外界因素等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拓展人际交往以及提高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越来越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数量增长,规模扩大。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在数量和规模上迅猛发展,这一方面和高校学生扩招数量上升所引致的正比例增长有关,另一方面,更源于校方等各界因素对学生社团作用及其科学管理的重视。据《2003年全国学生社团调查》不完全统计,上海高校学生社团712个,参与学生21.8万人,参与学生占上海高校学生总数的72%;浙江高校学生社团1420个,参与学生14.2万人,占浙江高校学生总数的68%;2004年《江苏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报告》显示,全省高校参加学生社团学生(研究生)占31.79%,超过1000人规模的学生社团占社团总数的0.75%,50至100人规模的学生社团占社团总数的36.64%。这无数的事实和数据报告向我们展示了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在该方面的积极变化。
参与广泛,意识增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在提倡由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的同时,民主也正以不可测量之势深入到广大公民之中,这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参与、管理决策等方面,更突出表现在与普通学生息息相关,特别是具备一定文化和技能修养的高校学生身上。以参与社团的目的为例:目前许多大学生自愿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以期望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增强和培养自身综合能力。
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现阶段,社会和高校及学生自身的各种需求都在积极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正向发展,不仅表现为学生社团类型的不断完善,各级各类社团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也突出显现在诸如在原有传统体育、科技、艺术、人文社科和公益等社团类型的基础之上,不断涌现出的各种以网络虚拟社团为代表的新型社团。学生社团活动涵盖了政治理论、文化生活、科技实践、网络技术、体育艺术等诸多方面。这一抽样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显示不同内容、不同类型学生社团活动在满足大学生多种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国高校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和谐的校园风气和氛围。
网络社团,虚拟增多。随着目前网络科技的迅速普及与高速发展,网络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和高校学生社团紧密结合,这一方面体现为其在学生社团管理方面的科学化与综合化,另一方面也是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精神的体现。例如目前以校园真实社团为基本单位,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及中等学校的校园社团及社团成员服务的“5jia1社团网”,注册学生社团高达一万七千多个,成为全国最大校园社团网站之一。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内在空间不足,活动资源有限。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突出表现在社团经费的来源与支持上。随着社团数量和活动规模的精品化要求,社团经费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社团的正常运转,这一方面基于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经费分配和管理,另一方面更与社团自身的经费筹备以及使用情况密切相关。而学生社团在资源稀缺方面引发的“冰山效应”也不可小视:部分社团不仅难以维持社团自身的正常运转,更有甚者在未取得校方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外出筹资,由于缺乏必要的防范和法律意识,严重者与非法组织结上关系,社团、会员及自身发展毁于一旦。
内容缺乏创新,质量水平不一。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但是被真正大范围认可的高水平社团数量并不多。不少学生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缺乏创新,发展方向不明确,活动缺乏科学策划与有效组织。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社团薄弱的组织文化使其难以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社团的吸引力、影响力以及生命力都在逐渐下降,直接限制了学生社团的长久发展和良性循环,更直接影响到每位学生社团成员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高。
内部管理松散,成员稳定性差。社团的真正意义之一就在于将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通过协作以达到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然而由于学生社团所天然具备的自发性,结构松散性等特点,加上部分社团负责人疏于管理、社团管理规范不健全等影响因素,社团内部建设薄弱、管理松散、成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有些社团即使建立了自己的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但由于流于形式,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内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大量存在。
构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长效机制
构建“一个核心,一条主线,三支队伍”是牢固树立学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核心领导地位,大力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主线作用以及加强社团“指导教师、党员干部、学生骨干”三支队伍建设的社团发展长效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牢固树立学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核心领导地位。高校要坚持不断地加强校党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纳入校党委的教育方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领导小组”,设立学生社团工作专项经费,全面统筹部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的紧密结合。这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体现,也有利于我国对“四有”新人的培养。
学校党委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和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领导小组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核心工作来抓,促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完善知識结构、学习多种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与促进身心健康的新天地,整体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发展动力。
大力发挥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主线作用。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共青团在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思想认识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关联的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的具体任务,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到整体工作的统一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育人环节中的阵地作用,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所谓方向领导,即指共青团对学生社团的指导要具备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思想方面,也体现在对学生社团的实践工作指导当中。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具体指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在具体管理学生社团涉外活动方面,要体现出兴趣爱好发展与思想认识的统一、个性发展与思想建设的统一、提高综合素质与思想正确的统一,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①
切实加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党员干部、学生骨干”三支队伍建设。高校应将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选拔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好的教师从事学生社团指导工作,并逐步使课外指导走向专业化。承认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工作是教学工作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与鼓励和支持,更要在行动上切实培养出一支政治可靠、立场坚定、业务精湛和具有国际视野及交往能力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正逐渐增加,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及考察标准也复杂化,这在学生社团党员干部之间也有突出表现,即部分学生干部入党动机不纯,或是为了增加就业砝码,并没有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基于学生社团党员干部的理论基础与实际能力的差距,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要选派优秀学生党员干部参与到学生社团管理和实践服务工作中,在锻炼中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旗帜和先锋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校对社团的思想引导和管理指导,也有利于促进社团成员在开展社团活动中自身素养的提高。
社团学生骨干在落实社团工作和直接指导会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基于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对社团学生骨干、干部的各方面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社团的科学化、民主化、综合化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学生社团内部要建立社团干部队伍民主选拔聘任制度,积极鼓励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其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注释
①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10日。
【关键词】学生社团 管理模式 探索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特征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经过登记注册,自发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学生群众团体。现阶段,随着学生社团参与意识的提高以及社团自身受外界因素等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拓展人际交往以及提高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越来越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数量增长,规模扩大。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在数量和规模上迅猛发展,这一方面和高校学生扩招数量上升所引致的正比例增长有关,另一方面,更源于校方等各界因素对学生社团作用及其科学管理的重视。据《2003年全国学生社团调查》不完全统计,上海高校学生社团712个,参与学生21.8万人,参与学生占上海高校学生总数的72%;浙江高校学生社团1420个,参与学生14.2万人,占浙江高校学生总数的68%;2004年《江苏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报告》显示,全省高校参加学生社团学生(研究生)占31.79%,超过1000人规模的学生社团占社团总数的0.75%,50至100人规模的学生社团占社团总数的36.64%。这无数的事实和数据报告向我们展示了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在该方面的积极变化。
参与广泛,意识增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在提倡由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的同时,民主也正以不可测量之势深入到广大公民之中,这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参与、管理决策等方面,更突出表现在与普通学生息息相关,特别是具备一定文化和技能修养的高校学生身上。以参与社团的目的为例:目前许多大学生自愿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以期望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增强和培养自身综合能力。
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现阶段,社会和高校及学生自身的各种需求都在积极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正向发展,不仅表现为学生社团类型的不断完善,各级各类社团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也突出显现在诸如在原有传统体育、科技、艺术、人文社科和公益等社团类型的基础之上,不断涌现出的各种以网络虚拟社团为代表的新型社团。学生社团活动涵盖了政治理论、文化生活、科技实践、网络技术、体育艺术等诸多方面。这一抽样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显示不同内容、不同类型学生社团活动在满足大学生多种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国高校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和谐的校园风气和氛围。
网络社团,虚拟增多。随着目前网络科技的迅速普及与高速发展,网络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和高校学生社团紧密结合,这一方面体现为其在学生社团管理方面的科学化与综合化,另一方面也是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精神的体现。例如目前以校园真实社团为基本单位,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及中等学校的校园社团及社团成员服务的“5jia1社团网”,注册学生社团高达一万七千多个,成为全国最大校园社团网站之一。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内在空间不足,活动资源有限。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突出表现在社团经费的来源与支持上。随着社团数量和活动规模的精品化要求,社团经费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社团的正常运转,这一方面基于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经费分配和管理,另一方面更与社团自身的经费筹备以及使用情况密切相关。而学生社团在资源稀缺方面引发的“冰山效应”也不可小视:部分社团不仅难以维持社团自身的正常运转,更有甚者在未取得校方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外出筹资,由于缺乏必要的防范和法律意识,严重者与非法组织结上关系,社团、会员及自身发展毁于一旦。
内容缺乏创新,质量水平不一。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但是被真正大范围认可的高水平社团数量并不多。不少学生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缺乏创新,发展方向不明确,活动缺乏科学策划与有效组织。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社团薄弱的组织文化使其难以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社团的吸引力、影响力以及生命力都在逐渐下降,直接限制了学生社团的长久发展和良性循环,更直接影响到每位学生社团成员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高。
内部管理松散,成员稳定性差。社团的真正意义之一就在于将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通过协作以达到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然而由于学生社团所天然具备的自发性,结构松散性等特点,加上部分社团负责人疏于管理、社团管理规范不健全等影响因素,社团内部建设薄弱、管理松散、成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有些社团即使建立了自己的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但由于流于形式,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内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大量存在。
构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长效机制
构建“一个核心,一条主线,三支队伍”是牢固树立学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核心领导地位,大力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主线作用以及加强社团“指导教师、党员干部、学生骨干”三支队伍建设的社团发展长效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牢固树立学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核心领导地位。高校要坚持不断地加强校党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纳入校党委的教育方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领导小组”,设立学生社团工作专项经费,全面统筹部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的紧密结合。这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体现,也有利于我国对“四有”新人的培养。
学校党委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和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领导小组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核心工作来抓,促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完善知識结构、学习多种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与促进身心健康的新天地,整体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发展动力。
大力发挥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主线作用。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共青团在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思想认识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关联的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的具体任务,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到整体工作的统一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育人环节中的阵地作用,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所谓方向领导,即指共青团对学生社团的指导要具备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思想方面,也体现在对学生社团的实践工作指导当中。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具体指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在具体管理学生社团涉外活动方面,要体现出兴趣爱好发展与思想认识的统一、个性发展与思想建设的统一、提高综合素质与思想正确的统一,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①
切实加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党员干部、学生骨干”三支队伍建设。高校应将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选拔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好的教师从事学生社团指导工作,并逐步使课外指导走向专业化。承认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工作是教学工作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与鼓励和支持,更要在行动上切实培养出一支政治可靠、立场坚定、业务精湛和具有国际视野及交往能力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正逐渐增加,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及考察标准也复杂化,这在学生社团党员干部之间也有突出表现,即部分学生干部入党动机不纯,或是为了增加就业砝码,并没有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基于学生社团党员干部的理论基础与实际能力的差距,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要选派优秀学生党员干部参与到学生社团管理和实践服务工作中,在锻炼中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旗帜和先锋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校对社团的思想引导和管理指导,也有利于促进社团成员在开展社团活动中自身素养的提高。
社团学生骨干在落实社团工作和直接指导会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基于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对社团学生骨干、干部的各方面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社团的科学化、民主化、综合化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学生社团内部要建立社团干部队伍民主选拔聘任制度,积极鼓励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其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注释
①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