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他们远离了战争和贫穷,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便利。是的,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智慧和灵气。可是,同时他们也让人担忧,因为他们也表现出了更多的自私、任性、缺乏责任感、甚至冷漠。这在实际教育中常常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不已。家长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常常是感动了自己,却感动不了他们。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他们的情感教育呢?
首先,作为言传身教的老师,必须是一个富有爱心、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老师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一生。不敢想像,一个自身冷漠而麻木的老师会让他的学生成为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所以,老师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外,还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珍视自己的职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抓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时期。七年级是学生情感认识、情感态度、是非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从懵懂的童年走来,带着对初中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开始学着用自己的眼睛看人生,看社会,看世界,走向他们人生的另一个里程。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因势利导,必能有一个良好的开头,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再次,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和个性心理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生理变化和内心世界的了解。教师的关心、接纳和尊重是学生信任教师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因为身体有缺陷,在小学常常受到不懂事的同学的嘲笑和捉弄,以至于他变得非常的敏感,自卑和多疑,对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充满了敌意。我通过多次的调查和了解,知道他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更多的是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我除了在生活上关心他,还鼓励他做一些他通过努力能做好的事。他善于朗读和写作,我就在这些语文活动中培养他的自信心,树立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另一种形象,真正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赢得同学的尊重。通过这些方式的教育和引导,他终于找到了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变得善于交往,乐于助人,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第四,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熏陶感染,正确导向。改革后的语文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很多非常优秀的篇章。小说中有人性美、人情美;人物传记中有伟大人物的人格美、精神美;诗歌中有意境美、韵律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能力及心理状态,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去感受美的熏陶,获得情感的升华。例如:学习大文豪苏轼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真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我们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一个命运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学习朱自清的精美散文《春》,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观察美,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在《斑羚飞渡》这篇文章中,老斑羚为了赢得整个种族生存的机会,面对死亡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他们生命的“飞渡”,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协作的重要性,同时得到情感的升华,……这些事例举不胜举,而这些优秀的课程资源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怎样有效地利用这扇窗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合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五,语文教师要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拓展。自然资源包括自然世界中的各种自然形态,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扑进大自然的怀抱,去领略大自然神奇的魅力,产生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提升他们精神生活的质量。在青青的草地上,在欢快的溪水边,在鸟儿欢畅的树林里,让他们的心灵受到大自然的洗涤,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娱乐中,他们能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明白与人协作的重要性。
总之,语文教师一定要看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培养的重大影响。语文教学应该把教师自己、学生和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遵循教育的规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不但智慧灵气,还正义刚正,善良宽容,懂得竞争也懂得协作:真正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也只有这样,我们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北京路中学)
首先,作为言传身教的老师,必须是一个富有爱心、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老师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一生。不敢想像,一个自身冷漠而麻木的老师会让他的学生成为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所以,老师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外,还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珍视自己的职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抓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时期。七年级是学生情感认识、情感态度、是非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从懵懂的童年走来,带着对初中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开始学着用自己的眼睛看人生,看社会,看世界,走向他们人生的另一个里程。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因势利导,必能有一个良好的开头,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再次,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和个性心理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生理变化和内心世界的了解。教师的关心、接纳和尊重是学生信任教师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因为身体有缺陷,在小学常常受到不懂事的同学的嘲笑和捉弄,以至于他变得非常的敏感,自卑和多疑,对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充满了敌意。我通过多次的调查和了解,知道他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更多的是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我除了在生活上关心他,还鼓励他做一些他通过努力能做好的事。他善于朗读和写作,我就在这些语文活动中培养他的自信心,树立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另一种形象,真正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赢得同学的尊重。通过这些方式的教育和引导,他终于找到了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变得善于交往,乐于助人,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第四,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熏陶感染,正确导向。改革后的语文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很多非常优秀的篇章。小说中有人性美、人情美;人物传记中有伟大人物的人格美、精神美;诗歌中有意境美、韵律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能力及心理状态,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去感受美的熏陶,获得情感的升华。例如:学习大文豪苏轼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真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我们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一个命运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学习朱自清的精美散文《春》,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观察美,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在《斑羚飞渡》这篇文章中,老斑羚为了赢得整个种族生存的机会,面对死亡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他们生命的“飞渡”,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协作的重要性,同时得到情感的升华,……这些事例举不胜举,而这些优秀的课程资源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怎样有效地利用这扇窗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合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五,语文教师要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拓展。自然资源包括自然世界中的各种自然形态,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扑进大自然的怀抱,去领略大自然神奇的魅力,产生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提升他们精神生活的质量。在青青的草地上,在欢快的溪水边,在鸟儿欢畅的树林里,让他们的心灵受到大自然的洗涤,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娱乐中,他们能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明白与人协作的重要性。
总之,语文教师一定要看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培养的重大影响。语文教学应该把教师自己、学生和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遵循教育的规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不但智慧灵气,还正义刚正,善良宽容,懂得竞争也懂得协作:真正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也只有这样,我们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北京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