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石樵、十樵、痴樵、雪山、痴庵道人等。王铎一生之行举,可谓言人人殊,毁誉参半。然其书名与诗名却誉满天下,被世人珍若拱璧。明末清初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政局多变,思潮涌动,使文化艺术显现出特定的时代特点。以王铎为代表的一批书家,一反明代以来形成的柔弱时习,掀起了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狂潮,为书坛带来了锐意求变的革新之风。烟台市博物馆所藏王铎书法,集中在他中年书风成熟后的阶段,本文将通过馆藏王铎精品,引领读者一窥王铎的书法世界。
学古与临帖
王铎的书法之路始自法帖与学古,他十三岁始临土羲之的《圣教序》,终身对临帖抱有极大的热忱,作品中有很多临帖之作。他曾自言:“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在学古和临帖上,他提出了“作书贵得古人结构”的主张,即既注重效仿古人的结体与章法,又在笔法上多有变化。曾自云:“书仿古,不尽拟其彤似也。”在他的临帖作品中,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实临,主要集中于小幅作品,如横卷、册页、扇面等,用笔细致严谨,文字内容完整。一种为意临,多见于立轴,以大字书就,带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烟台市博物馆所藏王铎的临帖作品,多集中于第二种,尤其是个中精品,为王铎意临古帖的上乘之作。如《草书临二王书帖轴》(图一),便是其中的代表。
草书临二王书帖轴
释文:
得万书委曲备半使人慨阮新妇勉身得雄甚善散骑殊尝喜也家月末当至上虞亦俱去
太峰老乡丈王铎
此轴纵200.2厘米,横55.7厘米,为王铎为“太峰老乡丈”所书。太峰即阴润,字伯玉,号太峰,山西芮城人,明末清初的政治人物。王铎与阴润相交甚笃,明末进士的身份和明亡后附清的经历,让他们彼此引为知己。王铎的多件书作都是写给这位老友的,既包括信札、手记等小件作品,又有立轴等高头大作,而这幅作品则为后者中较为精彩的一件。
在这幅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王铎以二王为宗,却舍二王之姿媚而取其雄强的书学脉络。整幅笔力沉厚,结体奇奥,别存古意而自出新趣。学帖却能“出帖”,极为精妙。王铎在运笔时,于圆转中可见回锋转折,如“新”“散”“骑”等字尤为明显,在注意含蓄的同时又掺入折锋,以增劲健之势。通篇墨色浓淡润枯,层次丰富,呈现出奇肆的风骨。或许是因为书写对象是自己熟悉的老友,王铎在作书时可谓自由奔放,率直豪爽,丝毫不见拘谨。通篇以大草连绵笔法,即“一笔书”出之,结体紧密,上下勾连,第二竖行自开头的“身得”二字后更是一气呵成,淋漓酣畅,给观者以极为痛快的视觉冲击。布局则姿态欹侧,追求奇险,章法疏密相问,上下错落,同时又非字字相连、个个东倒西歪,于大小参差中见平衡、和谐。
草书临阁帖轴
释文:
知弟定欲回换住止周旋江参军甚嘉一宅今遣问之若得居宇多当成交关也但临丹访处自多称意得消息遣薄绍之庚寅七月王铎
王铎在《琼蕊庐帖·淳化阁帖第五·古法帖》跋云:“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这是他临古思想的核心,贯穿其书法作品的始终。《草书临阁帖轴》(图二),纵184.5厘米,横53厘米,作于清顺治七年庚寅(1650年)七月,王铎时年五十九岁,是其晚年力作。在这幅作品中,王铎的运笔可谓举重若轻,厚积薄发。笔力沉厚内敛,以“涨墨法”作“住”“得”“薄”等字,“参军”、“甚佳”等又两字勾连。与上一件作品不同,这幅在布局上以稳重见长,严谨端庄,自有一份雍容气度,褪尽狂野粗率之气,在规矩间见自由灵动之真章。
此件作品为王铎意临《淳化阁帖》卷八中的薄绍之之书。《淳化阁帖》对王铎的影响意义深远,他从阁帖中吸收了很多古人的书风元索,并且推陈出新,自出机杼。薄绍之,南朝宋人,丹阳人,字敬叔。官至给事中,善书。梁代学者袁昂作《古今书评》称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豪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梁武帝萧衍则称其书作“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薄绍之的书法风格秀异,光芒射人,带有极强的韵律感。而“韵律”恰是王铎书法的重要特色之一。无论是用墨的浓淡变化还是布局的疏密错落,王铎追求的都是一种如音乐节奏般的审美趣味,极富动态之美感。
自身的鲜明特色
王铎学书不离古人,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到了“学古而不泥古”,并最终达到“化古”的境界。他在《草书临古帖卷》跋中云:“书仿古,不尽拟其形似也。”可见对临帖,他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此很多临帖作品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尤其是后期的许多临帖均带有创作性质,在依据范本的基础上,用自身体悟去修饰范本,既使自身的书法摆脱了陈规,又不断提高了艺术追求,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但在强化个人风格的同时,王铎也始终没有远离二王传统,而是对帖学进行了重新诠释。
行书杜诗轴
释文:
寄语杨员外,天寒少茯苓。待得稍暄暖,当为新青冥。颠倒神仙窟,封题鸟兽形。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丁亥八月书王铎为毓宗年家词丈
《行书杜诗轴》(图三),纵235厘米,横54.7厘米,所书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戏呈杨四员外绾》,作于清顺治四年丁亥八月(1647年),王铎时年五十六岁。这幅作品是王铎的应酬之作之一,“年家”是科举时代同年登科者两家之间的互称,明末以后,往来通谒,不论有无年谊,概称年家。“词丈”则是对前辈诗人的敬称。在写给前辈诗人的作品中作杜诗,足可见王铎对杜甫的推崇,颇值得人玩味。
在王铎的存世作品中,除了临帖和自作诗,还有部分为书写古人诗作,尤其是唐代诗人杜甫作品的。他曾自云:“杜诗千古绝调,每见有哂之者,姑不辩,遇求书则书之而已。万时自有定评,当不知道也。”书写唐律尤其是杜诗,与王铎的文学观点有关。王铎在文学上接续明代的前后七子,主张向盛唐学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尤其对杜甫诗歌更是顶礼有加,而对于晚唐、北宋以来的风潮,则大加鞭挞。王铎的文学观念与他的文字观念、书学观念、画学观念如出一辙,都具有强烈的复古特征,这与明代中期以来文坛复古运动的兴起不无关系。这场复古运动是中国古典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也与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相激荡,又逢阳明心学风靡南北,使明末清初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情与理之间摩荡互激,形成崇古返朴与标新立异彼此影响的态势。复古观念的影响甚巨,自文学领域蔓延至书坛,表现在王铎笔下,便是复古而不泥古,呈现出独特鲜明的自身特色。 《行书杜诗轴》为王铎晚年行书精品,属于王铎行书中精紧稳健一路的纯行书面貌。用笔稳重沉着,俊秀流畅中略带浑厚凝重。结宇安稳,流传自如,又雄强浑厚。布置之法似出规人矩,字字独立,又稍加牵连。通篇有张有弛,墨色丰富,且气势开张,有如大匠运斤,有惊心动魄的视觉张力。
草书唐诗五律五首卷
释文:
风劲角弓呜,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幕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西历青羌板,南邻白帝城。於菟侵客恨,柜敉作人情。瓦卜传种语,畲田费火声。是非何处定,高枕笑浮生。 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返飞尽,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晴看万井树,愁对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戊子二月初三夜书孟津王铎
《草书唐诗五律五首卷》(图四),纵26厘米,横231.9厘米,作于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王铎的草书下功夫最深,其笔法早年受二王影响,笔势较为平和,行笔温润,中年学米后,笔势、笔法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王铎对米芾甚为推崇,在《停云馆帖》的帖尾曾说:“观米海岳书,矫矫沉雄,变化于献之、柳、虞,自为伸缩,观之不忍去。”又曾自云:“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可以说米芾对王铎的影响意义深远。首先,其笔法由圆转变方折处增多。米芾书法中的弧线笔画往往以直折笔法写成,而非二王的圆转。表现在这幅作品中,王铎在米芾笔法的基础上,进而夸张运用,激荡跳跃,形成方折劲挺的风貌,如“风”“西”“瓦”等,均可见硬朗的方。折之意。其次,王铎书法的落笔形态,一反二王、米芾的侧锋落笔、顺势运毫的惯式,而发展为落笔成点、翻毫平辅运行的方法,或圆点,或方点,或侧点,与折角处突出的方折劲挺形态相得益彰,加上笔画的挺拔劲直,形成了其刚健有力的线条和激荡起伏的用笔节奏。另外,他还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可以说,王铎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风樯阵马、笔走龙蛇”的草书新风,解衣盘礴,气势非凡。
奇文老笔人间在
王铎不仅有书名,其诗文造诣也极为深厚。他一生对诗文用力最勤,对自己取得的成就也颇为期许。在其存世的具上款的书作中,内容为自作诗的占据了相当的比例。然而在王铎众多的应酬之作中,许多索书人看重的是王铎的书名,而非他引以为傲的诗作。王铎在《京北玄真庙作》题跋中云:“吾恒书古帖,不书诗,世见尠好诗者,亲串好之,是以书之。”对于喜欢他的诗、懂得他的诗的索书人,王铎才为他们书诗,否则便临帖了事,可见王铎对书写自作诗的重视。书家以自身的书法书就自己的文思妙想最为自然,因此在王铎的一些自书诗作品中,便更多显现出自身特色。
行书七言律诗轴
释文:
萧瑟西风古蓟丘,津门南望是芳洲。独携千首亭皋回,长啸一声天地秋。对镜初惊双鬓改,居山更觉此身浮。花田云壑常相待,闲杀嵩阳十二楼。 萧瑟一首癸酉作昆岳郝老先生词宗正王铎力疾具耳
《行书七言律诗轴》(图五),纵249厘米,横51.4厘米,是王铎为明末清初的两朝重臣郝晋所书。郝晋,字康仲,号昆岳,山东栖霞县艾山郝家楼人。这首七言律诗《萧瑟》,苍茫大气,如王铎的书风一样具有惊心动魄的气势。“长啸一声天地秋”是怎样的豪情壮志,“对镜初惊双鬓改”又是何等让人唏嘘。王铎将秋季的肃杀与自己的心境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言志,将内心既充满抱负又万分无奈的纠结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隐晦地抒发了自身对现实现状的痛苦。
王铎的行书既有稳健一路的纯行书面貌,如前文介绍的《行书杜诗轴》(图三),也有纵于行而敛于草的行草书风,此轴便属于后者。在这幅作品中,王铎融入更多米芾和唐人的草书之法,其中更多的是米字面目。他曾评价米芾的字“潇洒自得,解脱二王,庄周梦中,不知孰是真蝶,玩之令人醉心如此!”他将米芾摆在与二王同等的位置上,从米芾直窥二王的堂奥,充分发扬了他们的创造精神。从崇祯初年到崇祯八年前后,王铎留下了大量仿米之作。这幅作品作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王铎时年四十二岁,正处于其艺术风格的逐渐成熟期。在这幅作品中,王铎在行笔时较为迅疾,力道十足,这也是他跋语所言的“力疾具耳”。点画粗细顿挫,时见拗劲折锋,结体有所错落,亦多欹侧之字。整体风格于流美中见生拙,沉稳中见硬倔,呈现出更多自身特色,他吸取了米字左右摇摆的结构和“刷字”的笔法,又借鉴了张旭、怀素的狂放风格,将两种不同的草书融合为一个崭新的体系,形成了气魄宏大、韵律生动的艺术风格,将行草的发展推向了高峰。此作属王铎书风成熟前后的转型之作,毋庸讳言,在整篇的控纵、布置,字形的变化、伸缩,较之后期还欠熨帖,米氏的影子也还浓重。不过,这也使得它为观察王铎的书学发展提供了一个视角。
行书《旧日山舍》五律诗轴
释文:
栖迟非旧处,葺屋善浮生。是日陟烟道,移时无鸟鸣。山聋香气彻,云猛石床平。还读古人籍,安能逐有情。 旧日山舍偶作辛卯夏书王铎
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四月四口,王铎受命祭告华山,临出发前赠诗极多,当时已下归隐之决心。《行书<旧日山台>五律诗轴》(图六),便作于是年夏天祭告完毕后,王铎自华山归返的旅途中。在字里行间,王铎流露出较为强烈的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语言恬淡真挚,静谧安详。
这幅作品纵167.7厘米,横54.5厘米,也是工铎行书中的典型之作。时而出现的“涨墨”与灵动的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宛如水墨画一般。王铎一直强调自身书法“独宗羲献”,力追晋人的韵敛与风格,将崇古的精神烙印为自己的标签。然而与魏晋时代的阴柔之美和中和之美不同,王铎的书风奇崛雄强,深奥奇变,具有独树一帜的阳刚之气。《旧日山合》的诗作,其内容为向往归隐山林,但却以王铎独有的浩瀚磅礴的书法表现出来,产生了一种让人着迷的矛盾美。
行书咏陈路若山水轴
释文:
茅堂悬石路,尽可养花苗。远意难为写,隐心孰可招,调高歌郢雪,诗厚贮箕瓢。阮似琼山趣,海烟梦不遥。 咏陈路若画山水幅辛卯孟津王铎书 坤图老年翁正之
《行书咏陈路若山水轴》(图七),纵236.1厘米,横50.1厘米,也作于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陈路若为明未画家,工山水,曾为《天下名山图记》绘图。从王铎的诗作中,可以清晰地复原出陈路若山水图的原来面貌。画作应以高远法布局,远景云山雾绕,隐约还能看到更远处的白帆影影绰绰,山径曲折蜿蜒,仿佛自山顶悬挂而下,近景的院落掩映于山林中,是世外高士隐居的处所。从敞开的窗户向里望,大约能看到主人的满案书卷,而他止与朋友对酒当歌,酣畅交谈。晚年的王铎,愈发对归隐生活心向往之,他亦曾自云:“书画事,须深山中、松涛云影中挥洒,乃为愉快。”其诗作多为这一心志的投射。而随着“人书俱老”,他的书风则更为老辣苍劲,有着桀骜奇肆的风骨。
在这幅作品中,王铎的运锋抑扬顿挫极富变化,有些字落笔时稍用顿笔“藏头”,以涨墨法作书,如“茅”、“为”等字。收尾时又陡然起笔,轻细的点画引带至下一字开首,如“隐”、“海”和最后部分,气脉贯通。墨色也浓淡多变,蘸上浓墨下笔,一直写到色淡墨干,如“难”“孰”“贮”等,由浑厚渐变为枯涩,尤其在绫本上更为显著。粗细轻重、枯湿浓淡的起伏跌宕,使笔墨产生很强的韵律感。另外就是结体的大小错落和欹侧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奇逸之势。
综上,王铎毕生师法古人,自认“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小敢妄为”,“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然而他不离古,更不泥古,在时代的洪流中锐意革新,终于凸显出自身特色,开创出个性解放的新书风。王铎的书法不仅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深远,也极大影响着现今的中国书坛。他在书艺之路上不懈追求的毅力和勇猛无畏的精神,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意义,值得书家揣摩、深思。
(责任编辑:王征)
学古与临帖
王铎的书法之路始自法帖与学古,他十三岁始临土羲之的《圣教序》,终身对临帖抱有极大的热忱,作品中有很多临帖之作。他曾自言:“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在学古和临帖上,他提出了“作书贵得古人结构”的主张,即既注重效仿古人的结体与章法,又在笔法上多有变化。曾自云:“书仿古,不尽拟其彤似也。”在他的临帖作品中,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实临,主要集中于小幅作品,如横卷、册页、扇面等,用笔细致严谨,文字内容完整。一种为意临,多见于立轴,以大字书就,带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烟台市博物馆所藏王铎的临帖作品,多集中于第二种,尤其是个中精品,为王铎意临古帖的上乘之作。如《草书临二王书帖轴》(图一),便是其中的代表。
草书临二王书帖轴
释文:
得万书委曲备半使人慨阮新妇勉身得雄甚善散骑殊尝喜也家月末当至上虞亦俱去
太峰老乡丈王铎
此轴纵200.2厘米,横55.7厘米,为王铎为“太峰老乡丈”所书。太峰即阴润,字伯玉,号太峰,山西芮城人,明末清初的政治人物。王铎与阴润相交甚笃,明末进士的身份和明亡后附清的经历,让他们彼此引为知己。王铎的多件书作都是写给这位老友的,既包括信札、手记等小件作品,又有立轴等高头大作,而这幅作品则为后者中较为精彩的一件。
在这幅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王铎以二王为宗,却舍二王之姿媚而取其雄强的书学脉络。整幅笔力沉厚,结体奇奥,别存古意而自出新趣。学帖却能“出帖”,极为精妙。王铎在运笔时,于圆转中可见回锋转折,如“新”“散”“骑”等字尤为明显,在注意含蓄的同时又掺入折锋,以增劲健之势。通篇墨色浓淡润枯,层次丰富,呈现出奇肆的风骨。或许是因为书写对象是自己熟悉的老友,王铎在作书时可谓自由奔放,率直豪爽,丝毫不见拘谨。通篇以大草连绵笔法,即“一笔书”出之,结体紧密,上下勾连,第二竖行自开头的“身得”二字后更是一气呵成,淋漓酣畅,给观者以极为痛快的视觉冲击。布局则姿态欹侧,追求奇险,章法疏密相问,上下错落,同时又非字字相连、个个东倒西歪,于大小参差中见平衡、和谐。
草书临阁帖轴
释文:
知弟定欲回换住止周旋江参军甚嘉一宅今遣问之若得居宇多当成交关也但临丹访处自多称意得消息遣薄绍之庚寅七月王铎
王铎在《琼蕊庐帖·淳化阁帖第五·古法帖》跋云:“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这是他临古思想的核心,贯穿其书法作品的始终。《草书临阁帖轴》(图二),纵184.5厘米,横53厘米,作于清顺治七年庚寅(1650年)七月,王铎时年五十九岁,是其晚年力作。在这幅作品中,王铎的运笔可谓举重若轻,厚积薄发。笔力沉厚内敛,以“涨墨法”作“住”“得”“薄”等字,“参军”、“甚佳”等又两字勾连。与上一件作品不同,这幅在布局上以稳重见长,严谨端庄,自有一份雍容气度,褪尽狂野粗率之气,在规矩间见自由灵动之真章。
此件作品为王铎意临《淳化阁帖》卷八中的薄绍之之书。《淳化阁帖》对王铎的影响意义深远,他从阁帖中吸收了很多古人的书风元索,并且推陈出新,自出机杼。薄绍之,南朝宋人,丹阳人,字敬叔。官至给事中,善书。梁代学者袁昂作《古今书评》称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豪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梁武帝萧衍则称其书作“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薄绍之的书法风格秀异,光芒射人,带有极强的韵律感。而“韵律”恰是王铎书法的重要特色之一。无论是用墨的浓淡变化还是布局的疏密错落,王铎追求的都是一种如音乐节奏般的审美趣味,极富动态之美感。
自身的鲜明特色
王铎学书不离古人,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到了“学古而不泥古”,并最终达到“化古”的境界。他在《草书临古帖卷》跋中云:“书仿古,不尽拟其形似也。”可见对临帖,他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此很多临帖作品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尤其是后期的许多临帖均带有创作性质,在依据范本的基础上,用自身体悟去修饰范本,既使自身的书法摆脱了陈规,又不断提高了艺术追求,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但在强化个人风格的同时,王铎也始终没有远离二王传统,而是对帖学进行了重新诠释。
行书杜诗轴
释文:
寄语杨员外,天寒少茯苓。待得稍暄暖,当为新青冥。颠倒神仙窟,封题鸟兽形。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丁亥八月书王铎为毓宗年家词丈
《行书杜诗轴》(图三),纵235厘米,横54.7厘米,所书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戏呈杨四员外绾》,作于清顺治四年丁亥八月(1647年),王铎时年五十六岁。这幅作品是王铎的应酬之作之一,“年家”是科举时代同年登科者两家之间的互称,明末以后,往来通谒,不论有无年谊,概称年家。“词丈”则是对前辈诗人的敬称。在写给前辈诗人的作品中作杜诗,足可见王铎对杜甫的推崇,颇值得人玩味。
在王铎的存世作品中,除了临帖和自作诗,还有部分为书写古人诗作,尤其是唐代诗人杜甫作品的。他曾自云:“杜诗千古绝调,每见有哂之者,姑不辩,遇求书则书之而已。万时自有定评,当不知道也。”书写唐律尤其是杜诗,与王铎的文学观点有关。王铎在文学上接续明代的前后七子,主张向盛唐学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尤其对杜甫诗歌更是顶礼有加,而对于晚唐、北宋以来的风潮,则大加鞭挞。王铎的文学观念与他的文字观念、书学观念、画学观念如出一辙,都具有强烈的复古特征,这与明代中期以来文坛复古运动的兴起不无关系。这场复古运动是中国古典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也与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相激荡,又逢阳明心学风靡南北,使明末清初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情与理之间摩荡互激,形成崇古返朴与标新立异彼此影响的态势。复古观念的影响甚巨,自文学领域蔓延至书坛,表现在王铎笔下,便是复古而不泥古,呈现出独特鲜明的自身特色。 《行书杜诗轴》为王铎晚年行书精品,属于王铎行书中精紧稳健一路的纯行书面貌。用笔稳重沉着,俊秀流畅中略带浑厚凝重。结宇安稳,流传自如,又雄强浑厚。布置之法似出规人矩,字字独立,又稍加牵连。通篇有张有弛,墨色丰富,且气势开张,有如大匠运斤,有惊心动魄的视觉张力。
草书唐诗五律五首卷
释文:
风劲角弓呜,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幕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西历青羌板,南邻白帝城。於菟侵客恨,柜敉作人情。瓦卜传种语,畲田费火声。是非何处定,高枕笑浮生。 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返飞尽,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晴看万井树,愁对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戊子二月初三夜书孟津王铎
《草书唐诗五律五首卷》(图四),纵26厘米,横231.9厘米,作于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王铎的草书下功夫最深,其笔法早年受二王影响,笔势较为平和,行笔温润,中年学米后,笔势、笔法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王铎对米芾甚为推崇,在《停云馆帖》的帖尾曾说:“观米海岳书,矫矫沉雄,变化于献之、柳、虞,自为伸缩,观之不忍去。”又曾自云:“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可以说米芾对王铎的影响意义深远。首先,其笔法由圆转变方折处增多。米芾书法中的弧线笔画往往以直折笔法写成,而非二王的圆转。表现在这幅作品中,王铎在米芾笔法的基础上,进而夸张运用,激荡跳跃,形成方折劲挺的风貌,如“风”“西”“瓦”等,均可见硬朗的方。折之意。其次,王铎书法的落笔形态,一反二王、米芾的侧锋落笔、顺势运毫的惯式,而发展为落笔成点、翻毫平辅运行的方法,或圆点,或方点,或侧点,与折角处突出的方折劲挺形态相得益彰,加上笔画的挺拔劲直,形成了其刚健有力的线条和激荡起伏的用笔节奏。另外,他还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可以说,王铎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风樯阵马、笔走龙蛇”的草书新风,解衣盘礴,气势非凡。
奇文老笔人间在
王铎不仅有书名,其诗文造诣也极为深厚。他一生对诗文用力最勤,对自己取得的成就也颇为期许。在其存世的具上款的书作中,内容为自作诗的占据了相当的比例。然而在王铎众多的应酬之作中,许多索书人看重的是王铎的书名,而非他引以为傲的诗作。王铎在《京北玄真庙作》题跋中云:“吾恒书古帖,不书诗,世见尠好诗者,亲串好之,是以书之。”对于喜欢他的诗、懂得他的诗的索书人,王铎才为他们书诗,否则便临帖了事,可见王铎对书写自作诗的重视。书家以自身的书法书就自己的文思妙想最为自然,因此在王铎的一些自书诗作品中,便更多显现出自身特色。
行书七言律诗轴
释文:
萧瑟西风古蓟丘,津门南望是芳洲。独携千首亭皋回,长啸一声天地秋。对镜初惊双鬓改,居山更觉此身浮。花田云壑常相待,闲杀嵩阳十二楼。 萧瑟一首癸酉作昆岳郝老先生词宗正王铎力疾具耳
《行书七言律诗轴》(图五),纵249厘米,横51.4厘米,是王铎为明末清初的两朝重臣郝晋所书。郝晋,字康仲,号昆岳,山东栖霞县艾山郝家楼人。这首七言律诗《萧瑟》,苍茫大气,如王铎的书风一样具有惊心动魄的气势。“长啸一声天地秋”是怎样的豪情壮志,“对镜初惊双鬓改”又是何等让人唏嘘。王铎将秋季的肃杀与自己的心境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言志,将内心既充满抱负又万分无奈的纠结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隐晦地抒发了自身对现实现状的痛苦。
王铎的行书既有稳健一路的纯行书面貌,如前文介绍的《行书杜诗轴》(图三),也有纵于行而敛于草的行草书风,此轴便属于后者。在这幅作品中,王铎融入更多米芾和唐人的草书之法,其中更多的是米字面目。他曾评价米芾的字“潇洒自得,解脱二王,庄周梦中,不知孰是真蝶,玩之令人醉心如此!”他将米芾摆在与二王同等的位置上,从米芾直窥二王的堂奥,充分发扬了他们的创造精神。从崇祯初年到崇祯八年前后,王铎留下了大量仿米之作。这幅作品作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王铎时年四十二岁,正处于其艺术风格的逐渐成熟期。在这幅作品中,王铎在行笔时较为迅疾,力道十足,这也是他跋语所言的“力疾具耳”。点画粗细顿挫,时见拗劲折锋,结体有所错落,亦多欹侧之字。整体风格于流美中见生拙,沉稳中见硬倔,呈现出更多自身特色,他吸取了米字左右摇摆的结构和“刷字”的笔法,又借鉴了张旭、怀素的狂放风格,将两种不同的草书融合为一个崭新的体系,形成了气魄宏大、韵律生动的艺术风格,将行草的发展推向了高峰。此作属王铎书风成熟前后的转型之作,毋庸讳言,在整篇的控纵、布置,字形的变化、伸缩,较之后期还欠熨帖,米氏的影子也还浓重。不过,这也使得它为观察王铎的书学发展提供了一个视角。
行书《旧日山舍》五律诗轴
释文:
栖迟非旧处,葺屋善浮生。是日陟烟道,移时无鸟鸣。山聋香气彻,云猛石床平。还读古人籍,安能逐有情。 旧日山舍偶作辛卯夏书王铎
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四月四口,王铎受命祭告华山,临出发前赠诗极多,当时已下归隐之决心。《行书<旧日山台>五律诗轴》(图六),便作于是年夏天祭告完毕后,王铎自华山归返的旅途中。在字里行间,王铎流露出较为强烈的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语言恬淡真挚,静谧安详。
这幅作品纵167.7厘米,横54.5厘米,也是工铎行书中的典型之作。时而出现的“涨墨”与灵动的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宛如水墨画一般。王铎一直强调自身书法“独宗羲献”,力追晋人的韵敛与风格,将崇古的精神烙印为自己的标签。然而与魏晋时代的阴柔之美和中和之美不同,王铎的书风奇崛雄强,深奥奇变,具有独树一帜的阳刚之气。《旧日山合》的诗作,其内容为向往归隐山林,但却以王铎独有的浩瀚磅礴的书法表现出来,产生了一种让人着迷的矛盾美。
行书咏陈路若山水轴
释文:
茅堂悬石路,尽可养花苗。远意难为写,隐心孰可招,调高歌郢雪,诗厚贮箕瓢。阮似琼山趣,海烟梦不遥。 咏陈路若画山水幅辛卯孟津王铎书 坤图老年翁正之
《行书咏陈路若山水轴》(图七),纵236.1厘米,横50.1厘米,也作于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陈路若为明未画家,工山水,曾为《天下名山图记》绘图。从王铎的诗作中,可以清晰地复原出陈路若山水图的原来面貌。画作应以高远法布局,远景云山雾绕,隐约还能看到更远处的白帆影影绰绰,山径曲折蜿蜒,仿佛自山顶悬挂而下,近景的院落掩映于山林中,是世外高士隐居的处所。从敞开的窗户向里望,大约能看到主人的满案书卷,而他止与朋友对酒当歌,酣畅交谈。晚年的王铎,愈发对归隐生活心向往之,他亦曾自云:“书画事,须深山中、松涛云影中挥洒,乃为愉快。”其诗作多为这一心志的投射。而随着“人书俱老”,他的书风则更为老辣苍劲,有着桀骜奇肆的风骨。
在这幅作品中,王铎的运锋抑扬顿挫极富变化,有些字落笔时稍用顿笔“藏头”,以涨墨法作书,如“茅”、“为”等字。收尾时又陡然起笔,轻细的点画引带至下一字开首,如“隐”、“海”和最后部分,气脉贯通。墨色也浓淡多变,蘸上浓墨下笔,一直写到色淡墨干,如“难”“孰”“贮”等,由浑厚渐变为枯涩,尤其在绫本上更为显著。粗细轻重、枯湿浓淡的起伏跌宕,使笔墨产生很强的韵律感。另外就是结体的大小错落和欹侧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奇逸之势。
综上,王铎毕生师法古人,自认“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小敢妄为”,“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然而他不离古,更不泥古,在时代的洪流中锐意革新,终于凸显出自身特色,开创出个性解放的新书风。王铎的书法不仅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深远,也极大影响着现今的中国书坛。他在书艺之路上不懈追求的毅力和勇猛无畏的精神,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意义,值得书家揣摩、深思。
(责任编辑: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