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医院看病,患者首先面对全科医生,遇到疑难杂症时专科医生才会出场;病房中床边的多功能遥控器,不仅能呼叫护理人员、调节灯光亮度和空调温度,还能在看电视时当耳机用;餐厅完全可以媲美五星级酒店的餐厅,病人只需打个电话就能在病房享用五星级酒店品质的美食……上海浦东新区的国际医学园区与在建的迪士尼乐园毗邻,国内首家国际综合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将于今年11月份在园区中亮相。届时,上述种种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模式都将成为现实。
“高端私立医院越来越受人欢迎,我们将在上海率先尝试这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CEO辛树林表示。尽管这是他首次试水医疗行业,但过往丰富的工作经历让他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信心。
华丽转身
1982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后,辛树林在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外联部中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那个刚刚恢复高考的年代,能考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有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然而,工作六年后,辛树林却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当时国内的旅游业还不够发达,行业发展空间不大,对我没有吸引力。”就这样,他决定去美国留学深造。
经过几年辛苦求学,辛树林于1992年获得了丹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之后,他进入世界著名证券零售商和投资银行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工作,负责金融分析和财富管理。同时,他还担任美国科罗拉多州Vail Securities公司的高级财经分析员及合伙人。多领域的职业经历赋予辛树林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也让他对未来事业的发展轨迹有了清晰的规划。
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让辛树林敏锐地感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1994年,他不顾同学朋友的劝说,回到中国发展。
归国后,辛树林加盟第一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一上海”),担任行政副总裁,主管直接投资。第一上海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在企业融资、证券交易、资产管理、分析研究等核心业务领域上为客户提供高素质的产品和服务。辛树林负责的部门,主要职责是帮助内地中小企业在香港上市。
投身资本运作市场的辛树林,先后帮助多家内地中小企业成功上市融资。“好孩子”就是他成功投资的项目之一,这是一个是全球领先的儿童用品公司和中国最大的母婴产品分销和零售平台。1996年,第一上海投资“好孩子”690万美元,获得33.01%的股权;1998年,又以1000万美元收购了香港中国置业集团持有的33%“好孩子”股权,成功实现控股。2005年,第一上海出手所有股权,获得了丰厚回报。除“好孩子”之外,辛树林成功的投资记录中还包括投资通用汽车伟世通、鲁康医药,等等。
这位略带传奇色彩的投资人先后做过旅游、金融服务、商业地产,如今转战高端医疗行业属于偶然中的必然。在医学中心立项前期,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董事长黄俊多次力邀他参与其中,因为之前有过合作,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和信任,加上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这一项目,他最终下定决心参与并主持该项目。
“我个人非常看好医疗产业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在高端医疗服务领域举办医疗机构,上海市政府也在计划逐步剥离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这些都是优质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契机。”辛树林说。
以3H理念错位竞争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由全球第二、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百汇医疗集团管理,硬件及医疗设施分别按照五星级酒店和三甲医院的标准来建设及配备,配备心血管科、骨科、整形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眼科、肿瘤科等重点科室及100间重症监护室,共有住院床位450张,是一家集临床医疗、健康管理、康复护理于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医疗机构。
目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以3H理念定义全新的医疗服务。据辛树林介绍,3H即Hospital(医院)、Hotel(酒店)、Home(家)。这里采用的诊疗模式是国际流行的全科诊室模式:病人来到医院后,不再面对护士分诊台,而是先进入诊室前的接待区,由护士帮助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填写内容包括患者的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内容。随后,病人进入全科诊室看病,这里的全科医生能够应对大部分常见病。如果有疑难杂症,专科医生会为病人作进一步诊断。相比国内现有的看病模式,全科诊室模式能够为患者节省更多时间,同时还能节省专科医生这一医疗资源。
“我们常说国内看病难,其实国外看病也难,只不过两者的难点不一样。”辛树林解释说,“在国外,即使是公立医院也要保证看病质量,因此预约挂号很难;在国内,如果很早就去排队挂到号,至少能看上病,但看病质量却保证不了。”因此,对于国内的公立医院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应对每天庞大的患者流量。
“我们这里与公立医院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是最能体现我们特色的,就是服务。”正如辛树林所言,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职能不仅仅定位于医院,同时还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就医服务为重要宗旨。服务,这块国内公立医院的短板,正是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长处。
相比公立医院床护比10:4甚至N:1的窘境,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床护比达到1:2,如将医生之外的其他医技、服务人员都计算在内,床护比将达到1:4;每位手术病人在独立的重症监护室中由3名护士全天候轮班护理。中心下设的康复护理中心有100套各种户型的房间,每个房间里不但配置了病房设备,同时也有各种公用设施,用以满足患者的康复、休养、阅读、社交等需求。
不仅如此,所有来访者还能体会到“酒店式医院”的独特氛围。医院的内部设计采用新古典主义,同时搭配现代简约风格的装饰。无论是暖色调灯光,还是木饰面的质感,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酒店品质和家中的舒适。医院餐厅的环境可以与国内五星级酒店的餐厅媲美,行政总厨由国际五星级酒店大厨担任,从而保证了菜品的高质量。为保护病人隐私,打造温馨、宜人的医疗环境,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病房只设有单人间和双人间。 在人们的常规理念中,患者到医院是为了看病,不是住酒店,因此医院服务再好也没有意义。但辛树林指出,这是国内对医院的一种认知误区。“治病是三分治七分养,医院的整个护理过程非常重要。以印度为例,那里有很多高水平的医生,但医生开完刀后,会有很多患者因为出现交叉感染等问题而死在之后的护理过程中。”
破冰民营医院
来自国家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两年来,在各级民营医疗机构总量已占全国医疗机构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其诊疗人次数却仅占总量的2.7%,入院人数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入院人数的2.5%。在中国医疗市场这块每年总量超万亿元的大蛋糕中,民营医院分得的份额不足3%。如此大的数据反差,正说明民营医院发展之艰难。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环境下,民营医院想在市场中与公立医院一争高低并非易事。公立医院凭借“公立”的金字招牌,既享受免税待遇,又有政府投入的支持。而即便是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最多也只能享受3年免税或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医院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出路就在于发展专科及高端医疗。
正如业内专家所说:“纵观各国,高端医疗服务是医疗服务市场的一种必要补充,而且必须由民营资本参与,由民营资本来补充。”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是全国首家采取“建、管、用”分离的运营模式的医疗机构,并有民营资本参与组建而成。据辛树林介绍,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投资与建设主体中,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是第一大股东,代表国资持有20%股份,其余股份由8家民营资本均衡持有,其中就包括辛树林执掌的第一上海。他分析认为,8家民营资本的持股比例基本相当,可以避免一家独大,从而发挥医院专业管理团队的能动性,否则医院很可能被独大者操纵成为集团战略的棋子。
“我们的投资人很清楚,不要期待10年之内能够从这个医院中获取高回报,做医院不是要赚快钱。”辛树林说,“这一点我也很清楚,所以我们每一家的股份比较平均,每家占的股份都不会太多,出的钱也不是很多,这样大家更能齐心合力地做好一件事。”
在项目运营和管理方面,股东不直接插手,而是由亚洲著名的医院管理集团——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负责。在具体的人员配备方面,除了医院自身拥有的一定比例的主诊医生和护士以外,在上海市政府和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部分专家资源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所属12家医院的优势科室。目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已经与瑞金医院的血液科和心脏科、仁济医院的内分泌科和泌尿科、第六人民医院的骨科、第九人民医院的口腔外科和整形科等科室正式签约,通过医生多点执业的方式,吸引优秀医生到中心来坐诊。
“理论上,我们汇集了交大医学院最强的科室。从这个层面上看,这些医院和医生也拥有了医学中心部分资源的使用权,我们乐意为上海乃至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医生提供多点执业平台,这相当于将场地‘免费出租’给他们。”辛树林相信,随着民营医院整体生存环境的好转,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高端民营医院脚下的路将越走越宽广。
辛树林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88年赴美留学,1992年丹佛大学MBA毕业,随后留美进入美林证券等金融公司从事金融分析和财富管理工作。1994年回国发展,加盟香港上市公司第一上海,担任执行董事。2000年起,涉足商业房地产行业,2004年将在昆山投资的香格里拉饭店出售给中东首富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2011年,参与投资创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并兼任首席执行官。
“高端私立医院越来越受人欢迎,我们将在上海率先尝试这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CEO辛树林表示。尽管这是他首次试水医疗行业,但过往丰富的工作经历让他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信心。
华丽转身
1982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后,辛树林在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外联部中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那个刚刚恢复高考的年代,能考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有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然而,工作六年后,辛树林却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当时国内的旅游业还不够发达,行业发展空间不大,对我没有吸引力。”就这样,他决定去美国留学深造。
经过几年辛苦求学,辛树林于1992年获得了丹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之后,他进入世界著名证券零售商和投资银行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工作,负责金融分析和财富管理。同时,他还担任美国科罗拉多州Vail Securities公司的高级财经分析员及合伙人。多领域的职业经历赋予辛树林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也让他对未来事业的发展轨迹有了清晰的规划。
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让辛树林敏锐地感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1994年,他不顾同学朋友的劝说,回到中国发展。
归国后,辛树林加盟第一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一上海”),担任行政副总裁,主管直接投资。第一上海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在企业融资、证券交易、资产管理、分析研究等核心业务领域上为客户提供高素质的产品和服务。辛树林负责的部门,主要职责是帮助内地中小企业在香港上市。
投身资本运作市场的辛树林,先后帮助多家内地中小企业成功上市融资。“好孩子”就是他成功投资的项目之一,这是一个是全球领先的儿童用品公司和中国最大的母婴产品分销和零售平台。1996年,第一上海投资“好孩子”690万美元,获得33.01%的股权;1998年,又以1000万美元收购了香港中国置业集团持有的33%“好孩子”股权,成功实现控股。2005年,第一上海出手所有股权,获得了丰厚回报。除“好孩子”之外,辛树林成功的投资记录中还包括投资通用汽车伟世通、鲁康医药,等等。
这位略带传奇色彩的投资人先后做过旅游、金融服务、商业地产,如今转战高端医疗行业属于偶然中的必然。在医学中心立项前期,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董事长黄俊多次力邀他参与其中,因为之前有过合作,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和信任,加上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这一项目,他最终下定决心参与并主持该项目。
“我个人非常看好医疗产业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在高端医疗服务领域举办医疗机构,上海市政府也在计划逐步剥离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这些都是优质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契机。”辛树林说。
以3H理念错位竞争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由全球第二、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百汇医疗集团管理,硬件及医疗设施分别按照五星级酒店和三甲医院的标准来建设及配备,配备心血管科、骨科、整形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眼科、肿瘤科等重点科室及100间重症监护室,共有住院床位450张,是一家集临床医疗、健康管理、康复护理于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医疗机构。
目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以3H理念定义全新的医疗服务。据辛树林介绍,3H即Hospital(医院)、Hotel(酒店)、Home(家)。这里采用的诊疗模式是国际流行的全科诊室模式:病人来到医院后,不再面对护士分诊台,而是先进入诊室前的接待区,由护士帮助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填写内容包括患者的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内容。随后,病人进入全科诊室看病,这里的全科医生能够应对大部分常见病。如果有疑难杂症,专科医生会为病人作进一步诊断。相比国内现有的看病模式,全科诊室模式能够为患者节省更多时间,同时还能节省专科医生这一医疗资源。
“我们常说国内看病难,其实国外看病也难,只不过两者的难点不一样。”辛树林解释说,“在国外,即使是公立医院也要保证看病质量,因此预约挂号很难;在国内,如果很早就去排队挂到号,至少能看上病,但看病质量却保证不了。”因此,对于国内的公立医院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应对每天庞大的患者流量。
“我们这里与公立医院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是最能体现我们特色的,就是服务。”正如辛树林所言,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职能不仅仅定位于医院,同时还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就医服务为重要宗旨。服务,这块国内公立医院的短板,正是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长处。
相比公立医院床护比10:4甚至N:1的窘境,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床护比达到1:2,如将医生之外的其他医技、服务人员都计算在内,床护比将达到1:4;每位手术病人在独立的重症监护室中由3名护士全天候轮班护理。中心下设的康复护理中心有100套各种户型的房间,每个房间里不但配置了病房设备,同时也有各种公用设施,用以满足患者的康复、休养、阅读、社交等需求。
不仅如此,所有来访者还能体会到“酒店式医院”的独特氛围。医院的内部设计采用新古典主义,同时搭配现代简约风格的装饰。无论是暖色调灯光,还是木饰面的质感,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酒店品质和家中的舒适。医院餐厅的环境可以与国内五星级酒店的餐厅媲美,行政总厨由国际五星级酒店大厨担任,从而保证了菜品的高质量。为保护病人隐私,打造温馨、宜人的医疗环境,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病房只设有单人间和双人间。 在人们的常规理念中,患者到医院是为了看病,不是住酒店,因此医院服务再好也没有意义。但辛树林指出,这是国内对医院的一种认知误区。“治病是三分治七分养,医院的整个护理过程非常重要。以印度为例,那里有很多高水平的医生,但医生开完刀后,会有很多患者因为出现交叉感染等问题而死在之后的护理过程中。”
破冰民营医院
来自国家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两年来,在各级民营医疗机构总量已占全国医疗机构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其诊疗人次数却仅占总量的2.7%,入院人数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入院人数的2.5%。在中国医疗市场这块每年总量超万亿元的大蛋糕中,民营医院分得的份额不足3%。如此大的数据反差,正说明民营医院发展之艰难。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环境下,民营医院想在市场中与公立医院一争高低并非易事。公立医院凭借“公立”的金字招牌,既享受免税待遇,又有政府投入的支持。而即便是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最多也只能享受3年免税或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医院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出路就在于发展专科及高端医疗。
正如业内专家所说:“纵观各国,高端医疗服务是医疗服务市场的一种必要补充,而且必须由民营资本参与,由民营资本来补充。”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是全国首家采取“建、管、用”分离的运营模式的医疗机构,并有民营资本参与组建而成。据辛树林介绍,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投资与建设主体中,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是第一大股东,代表国资持有20%股份,其余股份由8家民营资本均衡持有,其中就包括辛树林执掌的第一上海。他分析认为,8家民营资本的持股比例基本相当,可以避免一家独大,从而发挥医院专业管理团队的能动性,否则医院很可能被独大者操纵成为集团战略的棋子。
“我们的投资人很清楚,不要期待10年之内能够从这个医院中获取高回报,做医院不是要赚快钱。”辛树林说,“这一点我也很清楚,所以我们每一家的股份比较平均,每家占的股份都不会太多,出的钱也不是很多,这样大家更能齐心合力地做好一件事。”
在项目运营和管理方面,股东不直接插手,而是由亚洲著名的医院管理集团——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负责。在具体的人员配备方面,除了医院自身拥有的一定比例的主诊医生和护士以外,在上海市政府和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部分专家资源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所属12家医院的优势科室。目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已经与瑞金医院的血液科和心脏科、仁济医院的内分泌科和泌尿科、第六人民医院的骨科、第九人民医院的口腔外科和整形科等科室正式签约,通过医生多点执业的方式,吸引优秀医生到中心来坐诊。
“理论上,我们汇集了交大医学院最强的科室。从这个层面上看,这些医院和医生也拥有了医学中心部分资源的使用权,我们乐意为上海乃至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医生提供多点执业平台,这相当于将场地‘免费出租’给他们。”辛树林相信,随着民营医院整体生存环境的好转,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高端民营医院脚下的路将越走越宽广。
辛树林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88年赴美留学,1992年丹佛大学MBA毕业,随后留美进入美林证券等金融公司从事金融分析和财富管理工作。1994年回国发展,加盟香港上市公司第一上海,担任执行董事。2000年起,涉足商业房地产行业,2004年将在昆山投资的香格里拉饭店出售给中东首富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2011年,参与投资创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并兼任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