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期来临,本以为楼道里会回荡着临家小男孩儿的笑闹声,可是,几天过去了,除了大人的责骂和叹气声,几乎没有一点动静。临家的小男孩儿正在读小学1年级,平时活泼好动,放学后总是要缠着大人玩上一会儿才肯安心写作业。每当被妈妈叫回家写作业时,他都要大声宣布:“等到放假了,我一定要好好玩个痛快。”
可是,当真的放假时,小男孩儿的妈妈却为一件事情发愁了:“我们家小明不知是怎么了,懒得很,整天蔫儿蔫儿的,作业不想写,课外班不想去,平时那么贪玩儿,现在也不想玩儿了,叫也叫不动,真让人生气。”当妈妈的即莫名其妙又很生气。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变懒了,也不是对假期的厌倦,而是表明他们对放假这种突然的变化还有点不适应。孩子们平时的活动是有计划的、有结构的,交往的同学和朋友也是有限的。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跟小朋友做游戏……生活就像根链子,一节连着一节,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其中的某一个环节突然被打断,孩子由于各方面能力和调节机制的限制就会有点不适应,一时有点不知所措。相应地表现出慵懒,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来,什么都不想做。就是大人,当生活发生变化时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只不过大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机制要比孩子强。
不仅仅假期会使孩子不适应,像转学、调换班级、好朋友搬走了这些事,在大人看来不算什么,对孩子来说则是生活中一个个不小的变化。放假了,孩子会感到失落,转学了、调换班级了,孩子会感到孤独,好朋友搬家了,孩子会感到悲伤。但是,由于各方面发展的限制,他们还无法精确地区分这些情感体验,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自我调适,而只是以一种懒散的什么都不想做的状态表现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父母会觉得莫名其妙,向孩子百般寻根究底:“你到底为什么这样啊?”或者反复寻思:“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有的会觉得很生气,甚至很愤怒,对孩子严厉批评:“你怎么这么懒!作业也不写,课外班也不上,你想干什么?!”还有的父母会觉得无可奈何,对孩子放任自流:“我真拿你没办法,我也不管了,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这些做法,不但不能改变孩子的慵懒,反而会使之加重或持续更长的时间。
当孩子面临不适应时,作为父母,首先要了解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孩子对生活变化的正常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得到缓解。其次要积极地帮助孩子驱散负面情绪。
此时,最重要的并不是寻根溯源或批评、指责,而是给孩子以足够的关注和理解。平心静气地坐下来,陪他漫无目的地聊一聊,比如聊聊学校、同学、他喜欢的活动和游戏,在这种轻松的闲聊过程中,在你的关切和理解中,孩子的负性情绪会得到释放。然后从他最喜欢的活动入手,循序渐进地建议、引导他做一些活动。例如,如果孩子喜欢游泳,你可以说:“昨天我下班回来时,看见豆豆他们去游泳了,说是豆豆学会换气了。上次你是不是也会换气了?”帮孩子想起游泳的好玩之处,并激起一点和小朋友比高低的竞争意识,也许会使孩子由此提起对游泳的兴趣。此时,再帮他制定学游泳的计划,就比较容易实现了。如果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你不妨不露声色地说:“咦,上次葫芦娃逃出来了吗?怎么打败敌人来着?”以此来一点点引起孩子的兴趣和活力。
如果孩子是因为转学和调换班级而孤独,你可以和他聊聊新学校和新班级:“新学校里都有什么?哪些是原来学校有的,哪些是原来学校没有的,你最喜欢新学校的哪一方面?新班级都有什么样的同学,同桌怎么样?”孩子通过描述新环境逐渐找到在新环境中可以做的事情和可以交的朋友。
或者听孩子说起好朋友搬家了,你可以说;“乐乐的妈妈前两天来电话说他们的新家已经布置好了,还请你有时间去玩儿呢。”孩子会想起给好朋友打个电话联系一下,低落的情绪也许会变得高涨起来。当然,如果孩子真的需要静静地一个人呆一会儿,你也不妨放心地让他独处,因为孩子在失落和悲伤的时候也需要独处来调试自己。
有的父母会认为:难道我们还不够关注他吗,督促他干这干那,可是没用啊。“你不是喜欢看动画片吗,去看吧。”或者“你不是最喜欢游泳吗,收拾收拾我带你去游泳。”这些话是某些父母常用的。这样的方式与其说是关注和建议,还不如说是干预和指派。一来这些话态度强硬,二来这些话都很模糊,孩子喜欢动画片,但不一定所有的动画片都喜欢;喜欢游泳,但可能只喜欢自由自在地戏水而不喜欢父母教他学各种泳姿。所以,这样的话不但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虽然小,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凡事希望能自己拿主意,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谈话的用词和语气,千万不要强制、命令。
无论怎样,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既要有耐心也要有信心,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
仔细想想,我们成人的情绪状态也不永远是高潮,也并非一成不变。情绪的涨伏起落是正常的。也许是由于父母过度的关注,才把孩子情绪变化的一点一滴都捕捉到,再加以放大,也才有了许多烦恼。不妨试着稍微忽视孩子一下,看看他一星期里究竟有哪些变化。也许在你的不经意间,他又好像换了个人。■
可是,当真的放假时,小男孩儿的妈妈却为一件事情发愁了:“我们家小明不知是怎么了,懒得很,整天蔫儿蔫儿的,作业不想写,课外班不想去,平时那么贪玩儿,现在也不想玩儿了,叫也叫不动,真让人生气。”当妈妈的即莫名其妙又很生气。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变懒了,也不是对假期的厌倦,而是表明他们对放假这种突然的变化还有点不适应。孩子们平时的活动是有计划的、有结构的,交往的同学和朋友也是有限的。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跟小朋友做游戏……生活就像根链子,一节连着一节,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其中的某一个环节突然被打断,孩子由于各方面能力和调节机制的限制就会有点不适应,一时有点不知所措。相应地表现出慵懒,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来,什么都不想做。就是大人,当生活发生变化时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只不过大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机制要比孩子强。
不仅仅假期会使孩子不适应,像转学、调换班级、好朋友搬走了这些事,在大人看来不算什么,对孩子来说则是生活中一个个不小的变化。放假了,孩子会感到失落,转学了、调换班级了,孩子会感到孤独,好朋友搬家了,孩子会感到悲伤。但是,由于各方面发展的限制,他们还无法精确地区分这些情感体验,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自我调适,而只是以一种懒散的什么都不想做的状态表现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父母会觉得莫名其妙,向孩子百般寻根究底:“你到底为什么这样啊?”或者反复寻思:“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有的会觉得很生气,甚至很愤怒,对孩子严厉批评:“你怎么这么懒!作业也不写,课外班也不上,你想干什么?!”还有的父母会觉得无可奈何,对孩子放任自流:“我真拿你没办法,我也不管了,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这些做法,不但不能改变孩子的慵懒,反而会使之加重或持续更长的时间。
当孩子面临不适应时,作为父母,首先要了解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孩子对生活变化的正常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得到缓解。其次要积极地帮助孩子驱散负面情绪。
此时,最重要的并不是寻根溯源或批评、指责,而是给孩子以足够的关注和理解。平心静气地坐下来,陪他漫无目的地聊一聊,比如聊聊学校、同学、他喜欢的活动和游戏,在这种轻松的闲聊过程中,在你的关切和理解中,孩子的负性情绪会得到释放。然后从他最喜欢的活动入手,循序渐进地建议、引导他做一些活动。例如,如果孩子喜欢游泳,你可以说:“昨天我下班回来时,看见豆豆他们去游泳了,说是豆豆学会换气了。上次你是不是也会换气了?”帮孩子想起游泳的好玩之处,并激起一点和小朋友比高低的竞争意识,也许会使孩子由此提起对游泳的兴趣。此时,再帮他制定学游泳的计划,就比较容易实现了。如果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你不妨不露声色地说:“咦,上次葫芦娃逃出来了吗?怎么打败敌人来着?”以此来一点点引起孩子的兴趣和活力。
如果孩子是因为转学和调换班级而孤独,你可以和他聊聊新学校和新班级:“新学校里都有什么?哪些是原来学校有的,哪些是原来学校没有的,你最喜欢新学校的哪一方面?新班级都有什么样的同学,同桌怎么样?”孩子通过描述新环境逐渐找到在新环境中可以做的事情和可以交的朋友。
或者听孩子说起好朋友搬家了,你可以说;“乐乐的妈妈前两天来电话说他们的新家已经布置好了,还请你有时间去玩儿呢。”孩子会想起给好朋友打个电话联系一下,低落的情绪也许会变得高涨起来。当然,如果孩子真的需要静静地一个人呆一会儿,你也不妨放心地让他独处,因为孩子在失落和悲伤的时候也需要独处来调试自己。
有的父母会认为:难道我们还不够关注他吗,督促他干这干那,可是没用啊。“你不是喜欢看动画片吗,去看吧。”或者“你不是最喜欢游泳吗,收拾收拾我带你去游泳。”这些话是某些父母常用的。这样的方式与其说是关注和建议,还不如说是干预和指派。一来这些话态度强硬,二来这些话都很模糊,孩子喜欢动画片,但不一定所有的动画片都喜欢;喜欢游泳,但可能只喜欢自由自在地戏水而不喜欢父母教他学各种泳姿。所以,这样的话不但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虽然小,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凡事希望能自己拿主意,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谈话的用词和语气,千万不要强制、命令。
无论怎样,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既要有耐心也要有信心,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
仔细想想,我们成人的情绪状态也不永远是高潮,也并非一成不变。情绪的涨伏起落是正常的。也许是由于父母过度的关注,才把孩子情绪变化的一点一滴都捕捉到,再加以放大,也才有了许多烦恼。不妨试着稍微忽视孩子一下,看看他一星期里究竟有哪些变化。也许在你的不经意间,他又好像换了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