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浪咏而归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GI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青海人的浪山,不是装的。一旦到了夏天,有钱没钱,城市乡村,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无论什么民族,也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偷得半日闲,就会约人去浪山。浪山就是流淌在青海人血液中的一条大河,任你抽刀断水越断越急,从无止息。
   我一位内地朋友为此感慨,怪哉,怪哉,处在江源,到处是山,西宁本身就在山之中,还浪什么浪。
   我则笑答:知浪者青海人也,浪是青海文化中的最大公约数,也是青海人心中难以抹去的乡愁,更是青海与大自然的一场不爽之约。人不浪,不青海。青海山川之胜不是走马观花的人可领略得了的,青海山川之味不是荟萃在美食一条街里的化学调料堆出来的,青海山川之趣浪了一辈子山的青海人也难以尽言。
   不说了,且发车。尚在腊月寒天,我的一位等不及夏天来归的亲戚,诡秘一笑,就把我带到了寒风瑟瑟的一隅荒原。选一个避风的黄土崖坎,他开了后备箱取出工具,平地挖土,就吸着鼻涕开始垒灶。
   错!我写错了。他把这一程序叫做盘地锅。说是锅,其实哪是锅?只是一个金字塔样的用拳头大的干土块垒砌而成的圆锥体。塔顶留一孔,底座有窑门。一切为了好吃。为此,好多人把这样的打牙祭行为还叫做烧窑。
   且慢。还没到打牙祭的时候。这哪能像进了餐馆包厢叫一声服务员那么简单。我们首先就弯腰开始从地上捡柴火、搜集用以引燃的一把把干草。等一大堆柴火堆积在旁,他才跪地上开始点火,并一根根添柴开始烧锅。我则拿了短把铁锨开始攒土。一缕缕随风打转的炊烟调皮地钻进我的眼睛。我不由自主地停在那里揉了半天。等再次睁眼看时,他的眼窝也是土痕一圈。这使我们相视一笑,没有多言。
   小时候,每每到了寒假,我们不论是在跟着生产队的牧人放羊的日子,还是在奉命拾粪的路上,早已习惯了这一切,这还有什么可说?可是,进城多年,人过半百之后,忽然有此一日,顿觉乐趣无限,人一下子有一种回到了童年的感觉。烟扬火冒好半天,看每一个土块都变成了如炭般的红色,我们这就把十几个没洗的洋芋从地锅塔顶留下的小孔小心翼翼地扔进去。然后,从容堵住塔底灶门,再按部就班苫了一层被子般的细土,最后才直了腰习惯性地拍打身上的尘土。其实,这尘土是拍打不掉的,人土合一,我们早成了土人,身上已经有了一股浓浓的烟草味了,这是怎么拍打都拍打不掉的。
   要等洋芋熟,还得半小时。我们就漫不经心地走一边去,说着各自小时候的记忆。印象深刻的无非还是个吃。但是说着说着,我们就像再次找到了原先的味蕾,再尝了一次童年的佳肴,口水不由得在满嘴集聚打转。很少有这样的体验了。我停顿说话咽下口水之际,同时感到肚子真有点饿了。曾记得,在生产队时,我们饱尝饿感,总摆脱不了饥饿的阴影。而如今,身居省城,吃穿无度,我们反觉一饿难求,饿成为一种千金难买的稀缺资源了,这是时代之幸,人的不幸,抑或……我得不出答案。我只知道那时烧野灰熬到中午的父亲蹲在冒烟的灰台前吹着土吃烧洋芋的场景那简直是一幅难得的油画。
   我们随意说着再次回到地锅旁。一股浓浓的焦巴洋芋的味道冒土直钻鼻孔。这就迅速地扒开地锅,一枚枚把洋芋凉在寒风里。我们谦让着就蹲在一边很不认真地擦擦洋芋,连皮带土地开始吃起来。这看起来有点饥不择食,但对我们来说,则是刻意为之。他说,要是洗了洋芋,这皮子的焦黄就会大打折扣,味道肯定会随之有所减损。烧地锅,就烧的是这土的味道,吃的就是这渗进了烟火的粗粝与自然。其实,人就这么奇怪,越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越一身毛病;越是在高档的餐厅里出没,就越没有兽性的食欲。
   那时,这话要是从我嘴里说出来,就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嫌疑,因为我只是一个工薪族,没有余裕天天泡在高档餐厅。而我的这位亲戚则是身拥近亿元的大老板,他这半辈子没少品尝南北大餐,我们蹲地上吃洋芋时停在一边的是他的一部价值超了百万元的豪车。
   我笑答:此话有理!要是李渔在世,他《闲情偶寄》必得补此一笔。
   管他呢!回家。站起身,又是一番仪式性的拍土,然后各自钻进车厢,相约天好的时候,再去哪儿烧一次鸡。他说,锡纸包鸡,别有滋味;如果是土鸡,那更是金不换了。
  2
   先说了一番游击式的带着一己体验的冬天浪山。这对很多青海人来说,还是有点为时过早。真正的、大面积的浪山还得等到五一过后。那时,郁金香刚刚看完,身边的田野从东向西渐次变绿,人间的“花儿”会还没开场,鸟儿们先自在树丛里练嗓。不等年轻人行动,老人们就先自手搭阴凉看天气,念叨着多好的天气。言外之意,光阴一去不复返,人该走出家门了。好山好水好天气,哪能辜负好时光?
   孝敬老人不是表演,浪山确是最好的满足心愿。浪山之前,老人们就会压着指头一一说出他们的扯心。这些都是在他们心头上悬挂了许久的人,一个不落都得邀请。
   浪山不像饭馆里吃饭,加桌加凳总有个度。而山里,没有贵宾间,没有包厢,三人一圈,五人一堆,人可多可少,没有什么尴尬。就是单个人蹲在大树下,也是个招待,哪能请谁不请谁?人多人少大不了只是加一双筷子的事,更何况,山里随地取材的筷子需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山总那么慷慨。于是,浪山的人,无论请还是被请,彼此都没有丝毫负担和顾虑,这使人的心境一下子开阔起来。原来,还没进山,人先放松。浪山不就是个浪心情,谁还计较吃了什么、坐谁身边?鼠大牛二,早已忘却,图的就是个随性、闲适和自由。
   回顾一下浪山的情景,这真有点像江源的海子,多得数也数不清。除了家庭、家族、单位等不同的圈层,三五好友,偏逢周末,一个电话,各自出发,也能很快攒他几人。随便坐在树林里或者草地上,就是不宰牛宰羊,从家中带几样食物,凑一起说笑,也总算是个浪呀。
   浪山吃一次饭,没有家里或进餐馆那么方便,甚至有时繁琐得简直是对自己的折腾,但青海人依旧乐此不疲,不计其苦。这大概就是明一法师所谓的“安住在折腾中”,或者一如青海人自己所言:鸡放在粮食的淖里,还是不吃着刨哩。天性使然,地方使然。青海人好的就是这一口。羊攀清明马攀夏,大多数人浪山的时候,正是草膘羊肉长成的时候,这是青海的山珍,哪能逛了时节。于是,浪山的人们最喜欢就地宰羊,现场尝鲜。据说,草膘肉中的蒜皮膘是一流精品,刀背膘、秋膘次之;未经折腾,就地屠宰的羊肉则是最鲜的,绝对是肉中精品。一位在牧区的朋友告诉我:一番折腾、受惊发抖的羊,惊恐早已窜到血肉,严格意义上说已经有毒了;所以,有些人宰羊前总是将刀子磨了再磨,不让牲口有丝毫的驚吓,这不仅是一种对于动物的疼慈,也是为了肉味的纯正。对此,美食家李渔知否?    在李渔的理念里,在美食方面,越是接近自然一级,就越高级。由此看来,青海人是最懂美食的,不仅身居高原,还是吃在高端。看看宰羊现场:喜吃血肠的人,就接了冒气的鲜血在其冷却前灌肠,不惜繁琐。不吃血肠的人,则在羊肠还带着活着的温度时就灌了面肠、肉肠。而更多的人,则喜欢吃开锅肉。开锅肉有时还带着血水,很不绵软,但味道就是纯正,就是香。人是自然之子,身在自然,感觉复活,吃啥啥香。这是为什么?我和多位朋友讨论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野餐的食物中早已融入了最鲜的空气和最自然的水,这是食材的重要一级,比我们看得到的食材还要影响着我们的味蕾。哦!可能真的如此。
   我在乡下种地时,干活干到中午,喝父亲在地头烧开的茶水和以暖瓶带到地边的茶水,其味道和感觉简直是天壤之别。同样的泉水,同样的茶叶,同一家人的烧法,环境不同,滋味迥然。
   去年夏天开车路过大通,见路旁两老人出大门十米,硬是在自家门口的树林里三块石支起一口锅在烧饭,这不是自己在折腾自己?不!他们这饭里已经有了一番山野之趣,无论心理,还是实际效果,这滋味的悠长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的。
  3
   浪山就这样代代相传,文明的厚度就在这种漫不经心的琐碎中一日日积累。
   浪山让我感慨犹深的是,每一次浪回来,人都会有一次的轻松和超越。人在江湖,无论大小,一旦陷进去就是围城,尤其是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财越发越贪、事越做越多的时候,人几乎都是在超负荷工作,活着的乐趣一下子大打折扣。这时候,如果放下工作,放下惯性的疲劳,放下雷打不动的节奏,走进山林,无论吃喝,人都会有一种解放了的轻松。坐看云起,啸叫山林,人的感受力和心力一下子有一种被唤醒了的冲劲,人就会像卸载了诸多无用软件的电脑一样,反应一下子就会变快。由此说来,这简直是疗愈,对一切现代病的疗愈。
   我把这一切,说给我来自北京的一位兄长。他笑对:还不止这一切。青海人的浪山就像内地文化发达地区的读书一样,已经有一种久久为功的渗透力,就在这种渗透中,青海补上了没读万卷书的短板。
   就这样,我们说起青海。青海是一片包容的大地,青海尽管饱尝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百年孤独,但青海人一旦遇到各种时代的召唤,还是会一样不落地能够走在人类文明前沿。这一切缘自青海这一片神奇的山川。人在青海,时处高天厚土,人由此不狭隘、不自私,稍稍思考就能高达哲学高度,渊源或许就在这浪山旷野中的补课。
   哦!原来不同的海拔有不同的风景,这样浅层的认识也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对于失去了从容和悠闲的现代人来说,能够抽身浪山,这是多大的幸运?山里学问处处是。一山风景,四时不同。一地植物,各有乾坤。身处大山,自成赤子。如此美差,谁不艳羡?
   浪山最美在晚归。这时候,我们收获到的不仅是山林之乐,更多的则是身心之浪。浪,是野浪;浪,是放浪;浪,是浪花。人与自然,没有距离。吃一天,唱一天,直至回家还唱不罢《尕老汉》,对于这样的场景,孔子在与众弟子畅聊时何尝没有向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忘不了情景交融与之对应的这样一首“花儿”:日头跌了羊赶了,羊吃了路边的草了。我看着个尕妹妹走远了,破皮鞋脱掉着撵了。这个意境在我眼里比老夫子追逐的意境还要憨态十足、人性十足。山浪到这等境地,谁还会花时间读《瓦尔登湖》?走一边去吧,青海全民皆梭罗,自然情怀无人能比。
   作者简介:马有福,现任青海广播电视台专题部副主任,主任编辑。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鸦儿鸦儿一溜儿》《大道至亲》《视途屐痕》《西海惊雷》(与人合作)等著作。獲第五届青海省文学艺术创作奖。
其他文献
詹斌, 青海作协会员,二OO一年开始写作,主要倾心文学、电影评论和散文随笔,在《青海湖》《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雪莲》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有作品入选《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青海文学作品选》(评论卷、散文卷)、《青海湖五百期作品精选散文卷》。现为机关工作人员。  郭建强,一九七一年出生于青海西宁。著有诗集《穿过》《植物园之诗》《昆仑书》等。获青海省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人
期刊
在中国现当代诗歌中,昌耀诗歌内部密集的地理元素,既是一种罕见的现象,也构成了一道特殊的诗学命题。在他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地理场景中,囊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等所有的地理元素。而这一切的地理元素换句话来说,又都是昌耀的个人地理和心灵地理。1979年10月,结束了荒原放逐岁月回到西宁的昌耀,写下了《乡愁》一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我不就是那个/在街灯下思乡的牧人,/梦游与我共命运的土地?”这个
期刊
花开、日落、风吹,祈祷、自言自语……   那些开满了野花的河岸,那些露水挂满叶尖的早晨,那些月光如湖水般澄澈的夜晚,那些鸣叫、吵闹、欢声笑语,那些被时间这只布囊收藏的点点滴滴。   所有可以被记录下来的,都发生在寂静之中,如果没有这片心灵的寂静,你便无从发现,也无从感知,写作,或许就是坦荡自处在这寂静的时间里。     手 上   一个人和世界真正建立起关系,是从手开始的;一个人真正的命运
期刊
在广阔的文学原野上,我是一株无名小草,一棵沧桑老树,一头俯首的耕牛。我本无才,却有文缘。在新中国灿烂阳光照耀的文苑,心无旁骛,埋头躬耕,整整70载。  我成长的摇篮  那是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1949年我从北京华北大学毕业,服从组织分配奔赴大西北。在前门火车站告别北京、告别华大时,骄阳似火正值盛夏。北京——西安,一半路程乘火车,一多半路程行军(铁路被国民党破坏了)。风雨兼程披星
期刊
那天,唐明见到我喝昆仑山雪山矿泉水,她那香瓜般脆甜的童音欢喜地叫了起来:“啊!这是我们那里的水。”当即热情洋溢地邀请我去她们格尔木喝水。我一时不能把面前这个娇巧迷你的女作家和高耸入云的巍巍昆仑山对接起来,低头阅读瓶子,细密的红字果真写着瓶中水出自“青海省格尔木市”。我出生于皖南山区,少女儿童时代上山砍柴、采茶,总是喝林涧山泉。将黄山脚下置换成昆仑山脚下,我脑海里马上对应地弹出小唐明和伙伴们伏身在那
期刊
卯寨沟,为湟水北岸的一条峡谷,其间一股小溪淙淙南流,为乐都境内的湟水支流之一。相传,古代附近各寨驻军首领每天早晨都要到今卯寨沟内的卯寨去点卯,因此得名卯寨沟。卯寨沟下游坐落着高庙镇所属的新庄、扎门、老庄等3个村庄。人们平时所说的卯寨沟,则指这3个村庄所在的卯寨沟下游地段。以前,人们除了在这仅有的一点传说中想象古代这里坚固的营寨、众多的驻军和旌旗猎猎的场景外,这个默默无闻的穷山沟,着实没有什么值得称
期刊
在鲁院,第一面,唐明就显得特别。是什么让我觉得特别呢?那是她的头发——过去年代常见的运动头,甚至有些零乱,不肯费心梳理,头顶却有一小绺染了色,不是人家常染的红色,而是明亮的蓝紫色,带一点儿金属光泽,仿佛一簇翠鸟的羽毛。有了这簇“翠羽”,她头上好比栖着一只翠鸟,走到哪里都叫人为之瞩目。   我和唐明打过乒乓球。唐明很爱扣球。看她抡圆了胳膊,带动身子旋转起来,击球时鼻子迸出“哼”的一声,甚至张口“嗨”
期刊
河出昆仑看玛卿。  ———谢佐  1  问鼎雪山圣祖  阿尼玛卿雪山  你诞生在岁月的哪里  坐落在雪域的何方  问鼎雪山圣祖  阿尼玛雪山  你百年的等待在哪里  你千年的祈盼是什么  为什么远山重叠着朝圣的路途如此遥远  为什么身躯丈量着信念的执着如此坦荡  是因为你的冰结玉清荡去尘埃愁绪  是因为你的凛冽冷峻感悟人生沧桑  2  雪莲花以做霜的名义开在你右边  格桑花以绽放的名义开在你左边 
期刊
油灯  草垛  桑烟  在木轮车碾过的巷口  我写下我祖母的故乡:  黄土,沙沟  飘渺的山梁  二月的大风,八月的雷声  汗渍的腰带,灰尘的头巾  稀少的盐  紧缺的口粮  残损的马蹄铁,掉落的麻雀的翅膀……  哦,打夯歌,何以穿透了我炽热的胸膛  龙碗  瓷砖  玻璃  在轮子秋旋转的广场  我写下我新娘的村庄:  绸缎  笑容  壁纸和镜框  葡萄酒的嘴唇  烛光搖曳的洞房  哦,太阳花,何
期刊
虽然时令至惊蛰,在青南一切都在冬天状态中。雪依然是长住客,高山、草原、林地、村镇,无一不被包围。旧雪尚未化尽,又有新雪每天不分昼黑地不期而至,或大如鹅毛或细如尘埃,总之是无穷无尽,飞舞肆意地一次次加重青南大地的寒冷。   那一天,一路跋山涉水来到河南县。这个在黄河之南与河南省同名的蒙古族自治县,因河曲马和肥美的草原而声名在外。是夜,宾馆院子里风抽着凌厉的鞭子,驱赶得雪像疯了一样,忽左忽右、毫无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