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习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提出了“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强调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再一次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性质,强调了“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劳动教育要符合时代需要,教育学生尊重劳动、学会合作学习,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劳动者。
劳动教育,离不开必修的课堂教学,用于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江苏省在劳动教育的探索是有实效的,编写了一到六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教材,落实了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具体到一节课或者一个学习任务,我们可以看到:好多时候教师会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那么,为什么合作?几人合作?怎样分工?小小的合作中其实蕴含着大奥秘。
一、什么叫“合作意识”
要学生分工合作,首先要明确:假如事情不分工合作,我们就不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任务;合作,可以把事情细化为很多方面,小组成员分头做,同时间段分别完成不同的事情。
劳动与技术课程,低年级一般一节课能完成一个任务,如一把折扇、一份剪纸团花。中高年级就可能是几个课时才能完成,如五年级上册的《迷宫盘》;有的时候也会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比如六年级下册的《菊花扦插》,扦插是否成活,还需要后期的养护跟上,成功与否,还得到开花季节开没开花来得到验证。任何课题的完成,都需要有时间的保证。要让每个学生有所得,就必须全员参与,就得每个人、每个小组都有任务。这个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如何“合作”更好
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那么,怎么在劳动教育将合作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自由组合,分工明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七彩世界,他们的素质也绝不是整齐划一的。要组建合作学习小团体,首先要明白學习任务的特点。譬如,五年级上册《迷宫盘》,它属于木工系列,从设计到制作,需要很多流程。那么就需要了解哪些同学善于空间思考,哪些同学善于画画,哪些同学力气大、擅长割据木头,哪些同学特别细心、粘贴木块有优势。在这个课题里,男生和女生,不同生活环境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不同的。这时候,自由组合更利于学生形成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小组。这样合作起来,氛围会更融洽,合作会更有成效。
也可以不参与小组,独立成立一个试玩部门,用来测试各组迷道的设计是否合理。他的任务就是试玩所有制作小组的设计图,找出设计图的破绽,提出修改意见。
发挥出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自由组合,全员参与,让迷宫盘的制作时间尽量缩短,效率越来越高。
2.互相协作,照顾边缘
合作学习时,特别是要照顾那些平时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边缘的学生,让他们肩负一定的任务,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和自信。如在六年级下册《毕业纪念册》中,要安排学生找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做访谈、美化工作、装订工作等,就尽量要求学生把需要做的事情罗列成表,由难到易,让学生量力而行,这样一些学习边缘学生也有事可做。比如找照片、文字打印、保存原始资料等工作相对技术含量低,就可以分配给他们做,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有集体归属感。等任务完成,作品署名的时候,他们会有一定的成就感。
3.核心人物,引导进度
每个作品的完成时间都是有限的。这时候,组长这个“核心人物”的存在就显得格外重要。先期分工,组长需要全盘统筹。作品制作过程中,他需要负责“统一筹测(预测)—统一筹划(计划)—统筹安排(实施)—统一运筹(指挥)—统筹兼顾(掌控)”。他一般都直接影响任务完成的速度和质量,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性地引导其他学生承认他的“核心”地位,但也不可强求。
另外,教师要关注的是,避免同一小组中聚集众多具有“领导才能”的好强型学生,这样的搭配易产生内耗。基本上做到了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整体能力水平相当。
三、如何强化“合作意识”
一次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次次的尝试和磨合。如何能将小组的“合作意识”得到强化,就需要在每次合作后及时评价,优化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合作学习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为主。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更为重要。
教师评价的时候,要对合作完成任务的小组给予一定的褒奖。然后请组长评价,对组内学生参与小组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方面进行及时评价。最后是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参与小组合作的收获和不足,以激励下次合作的成功。
及时的评价,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教师对合作的关注,使学生不得不重视合作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教师评价要使学生明白:只有每个组员都目标一致、分工协作、荣辱与共,小组才能成为优秀的小组,才能共同进步。
总之,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才能有大成就。小组合作是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旨在通过小组合作,优势互补,统筹时间,完成指定任务。优秀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需要我们教师有效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才能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劳动教育,离不开必修的课堂教学,用于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江苏省在劳动教育的探索是有实效的,编写了一到六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教材,落实了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具体到一节课或者一个学习任务,我们可以看到:好多时候教师会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那么,为什么合作?几人合作?怎样分工?小小的合作中其实蕴含着大奥秘。
一、什么叫“合作意识”
要学生分工合作,首先要明确:假如事情不分工合作,我们就不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任务;合作,可以把事情细化为很多方面,小组成员分头做,同时间段分别完成不同的事情。
劳动与技术课程,低年级一般一节课能完成一个任务,如一把折扇、一份剪纸团花。中高年级就可能是几个课时才能完成,如五年级上册的《迷宫盘》;有的时候也会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比如六年级下册的《菊花扦插》,扦插是否成活,还需要后期的养护跟上,成功与否,还得到开花季节开没开花来得到验证。任何课题的完成,都需要有时间的保证。要让每个学生有所得,就必须全员参与,就得每个人、每个小组都有任务。这个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如何“合作”更好
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那么,怎么在劳动教育将合作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自由组合,分工明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七彩世界,他们的素质也绝不是整齐划一的。要组建合作学习小团体,首先要明白學习任务的特点。譬如,五年级上册《迷宫盘》,它属于木工系列,从设计到制作,需要很多流程。那么就需要了解哪些同学善于空间思考,哪些同学善于画画,哪些同学力气大、擅长割据木头,哪些同学特别细心、粘贴木块有优势。在这个课题里,男生和女生,不同生活环境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不同的。这时候,自由组合更利于学生形成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小组。这样合作起来,氛围会更融洽,合作会更有成效。
也可以不参与小组,独立成立一个试玩部门,用来测试各组迷道的设计是否合理。他的任务就是试玩所有制作小组的设计图,找出设计图的破绽,提出修改意见。
发挥出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自由组合,全员参与,让迷宫盘的制作时间尽量缩短,效率越来越高。
2.互相协作,照顾边缘
合作学习时,特别是要照顾那些平时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边缘的学生,让他们肩负一定的任务,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和自信。如在六年级下册《毕业纪念册》中,要安排学生找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做访谈、美化工作、装订工作等,就尽量要求学生把需要做的事情罗列成表,由难到易,让学生量力而行,这样一些学习边缘学生也有事可做。比如找照片、文字打印、保存原始资料等工作相对技术含量低,就可以分配给他们做,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有集体归属感。等任务完成,作品署名的时候,他们会有一定的成就感。
3.核心人物,引导进度
每个作品的完成时间都是有限的。这时候,组长这个“核心人物”的存在就显得格外重要。先期分工,组长需要全盘统筹。作品制作过程中,他需要负责“统一筹测(预测)—统一筹划(计划)—统筹安排(实施)—统一运筹(指挥)—统筹兼顾(掌控)”。他一般都直接影响任务完成的速度和质量,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性地引导其他学生承认他的“核心”地位,但也不可强求。
另外,教师要关注的是,避免同一小组中聚集众多具有“领导才能”的好强型学生,这样的搭配易产生内耗。基本上做到了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整体能力水平相当。
三、如何强化“合作意识”
一次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次次的尝试和磨合。如何能将小组的“合作意识”得到强化,就需要在每次合作后及时评价,优化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合作学习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为主。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更为重要。
教师评价的时候,要对合作完成任务的小组给予一定的褒奖。然后请组长评价,对组内学生参与小组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方面进行及时评价。最后是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参与小组合作的收获和不足,以激励下次合作的成功。
及时的评价,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教师对合作的关注,使学生不得不重视合作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教师评价要使学生明白:只有每个组员都目标一致、分工协作、荣辱与共,小组才能成为优秀的小组,才能共同进步。
总之,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才能有大成就。小组合作是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旨在通过小组合作,优势互补,统筹时间,完成指定任务。优秀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需要我们教师有效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才能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