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文章提出,语文教学应在注重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其工具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抓好常规性的字词句基础训练和读、写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重心应落在语言这一思想内容的载体上。偏离这一重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但是,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这一环节,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这一最本质的特征,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语文教学应在注重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其工具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强化训练环节,实施训练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当前教学中讲得多训练少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减少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教学时间,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
“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课,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时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吕叔湘语)其实,阅读课与阅读教学课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获取所负载的信息,如果以此来安排教学过程。那与要达到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啻于“缘木求鱼”。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时,可以有计划地浓缩课文内容的教学时间,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不要把气力用在桂林山水的内容上,而应把重点放在本文轻松活泼、句式优美的语言和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与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上。让学生通过自学、反复朗读去感受生动优美的句式,学习对比和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二、抓好常规性的字词句基础训练
小学中、高年级要有重点地进行段与篇的训练,但仍不能放松常规性的字词句基础训练。目前有的教师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学习表达理解内容的语言文字,对学生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语言表达、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分析概括等组织语言的思维活动不够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較、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例如,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句子用“飘拂”来描写红旗,而不用“飘动”、“飘扬”、“飘荡”等词。如果换用其他词,红旗飘得太利害或太轻了,与开国大典这庄严肃穆的气氛就不协调了。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我们必须让学生理解,每篇课文都可选几句进行专门训练。例如课文《凡卡》中“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有斜眼看了以下那个昏暗的神像……”凡卡为什么要在写第一个字以前要那么“看”呢?他“担心”什么呢?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这是因为老板经常打他,他的日子过得连狗都不如,怎么有资格写信呢?他要看一看有没有人发现他写信,他是在偷偷写的。凡卡“斜眼”看神像,表现出凡卡既希望得到保佑,又不相信神像能保佑他的矛盾心理。句子写出了凡卡可怜、可爱和幼稚。
三、加强对读的指导,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训练
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其结果是教过的课文有的学生竟未能读通!因此,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会情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深刻的感受。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在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视频的同时,反复朗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中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抓住关键字眼,突出几个“真”字,注意“啊”的读法,切实感受到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和奇、秀、险的独特风姿。
四、注意写的训练,让学生自己去学懂课文
这里所写的写,有别于平时的作文,它的凭借和依托是课文。无论是扩写、改写、仿写和缩写,必须在掌握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情节线索,领会了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样就促使学生专心研读,自己去学懂课文。
如《凡卡》一文的结尾特点,教师先不用分析讲解,只让学生续写凡卡发信后的结果片段。在各自编写时,学生对故事情节作发展的推想,对人物命运作合理的推测。在续写片段与课文结尾的品析评议中,学生不但具体领会到课文结尾以喜写悲的撼人艺术力量,而且产生了共鸣,从心灵深处激起憎恨资本主义制度,同情劳动人民的强烈思想感情。除了续写课文结尾的练习外,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具体实例进行多种形式的造句练习,如关联词语造句、修辞手法造句、标点符号造句等,这样的“以写促读、以读导写”的练写形式,不仅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品尝到写的快乐,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而言,以往的作文课似乎什么都讲,但收效甚微。不如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训练,笔者的计划是:三、四年级加强语言训练,五年级侧重结构训练,六年级则注重立意训练。笔者认为,语言训练是作文教学的起点。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其实就是觉得自己“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我把语言训练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个突破口。首先,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美,要让学生欣赏这种美,进而愿意学习这种美。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辞优美的课文,指导学生欣赏,多读多背。同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青少年读物,举行读书活动,交流感受。另外,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是上好作文指导课。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能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自己去找路、走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但是,“自主”并不等于“无助”,并不等于教师就不能讲,尤其是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讲”还是很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林娟.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体悟文本内在情感[J].小学教学参考,2016年第16期.
[2]卢进.赵建华.让农村小学生在朗读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6年第8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重心应落在语言这一思想内容的载体上。偏离这一重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但是,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这一环节,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这一最本质的特征,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语文教学应在注重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其工具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强化训练环节,实施训练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当前教学中讲得多训练少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减少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教学时间,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
“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课,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时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吕叔湘语)其实,阅读课与阅读教学课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获取所负载的信息,如果以此来安排教学过程。那与要达到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啻于“缘木求鱼”。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时,可以有计划地浓缩课文内容的教学时间,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不要把气力用在桂林山水的内容上,而应把重点放在本文轻松活泼、句式优美的语言和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与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上。让学生通过自学、反复朗读去感受生动优美的句式,学习对比和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二、抓好常规性的字词句基础训练
小学中、高年级要有重点地进行段与篇的训练,但仍不能放松常规性的字词句基础训练。目前有的教师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学习表达理解内容的语言文字,对学生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语言表达、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分析概括等组织语言的思维活动不够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較、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例如,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句子用“飘拂”来描写红旗,而不用“飘动”、“飘扬”、“飘荡”等词。如果换用其他词,红旗飘得太利害或太轻了,与开国大典这庄严肃穆的气氛就不协调了。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我们必须让学生理解,每篇课文都可选几句进行专门训练。例如课文《凡卡》中“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有斜眼看了以下那个昏暗的神像……”凡卡为什么要在写第一个字以前要那么“看”呢?他“担心”什么呢?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这是因为老板经常打他,他的日子过得连狗都不如,怎么有资格写信呢?他要看一看有没有人发现他写信,他是在偷偷写的。凡卡“斜眼”看神像,表现出凡卡既希望得到保佑,又不相信神像能保佑他的矛盾心理。句子写出了凡卡可怜、可爱和幼稚。
三、加强对读的指导,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训练
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其结果是教过的课文有的学生竟未能读通!因此,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会情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深刻的感受。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在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视频的同时,反复朗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中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抓住关键字眼,突出几个“真”字,注意“啊”的读法,切实感受到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和奇、秀、险的独特风姿。
四、注意写的训练,让学生自己去学懂课文
这里所写的写,有别于平时的作文,它的凭借和依托是课文。无论是扩写、改写、仿写和缩写,必须在掌握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情节线索,领会了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样就促使学生专心研读,自己去学懂课文。
如《凡卡》一文的结尾特点,教师先不用分析讲解,只让学生续写凡卡发信后的结果片段。在各自编写时,学生对故事情节作发展的推想,对人物命运作合理的推测。在续写片段与课文结尾的品析评议中,学生不但具体领会到课文结尾以喜写悲的撼人艺术力量,而且产生了共鸣,从心灵深处激起憎恨资本主义制度,同情劳动人民的强烈思想感情。除了续写课文结尾的练习外,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具体实例进行多种形式的造句练习,如关联词语造句、修辞手法造句、标点符号造句等,这样的“以写促读、以读导写”的练写形式,不仅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品尝到写的快乐,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而言,以往的作文课似乎什么都讲,但收效甚微。不如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训练,笔者的计划是:三、四年级加强语言训练,五年级侧重结构训练,六年级则注重立意训练。笔者认为,语言训练是作文教学的起点。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其实就是觉得自己“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我把语言训练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个突破口。首先,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美,要让学生欣赏这种美,进而愿意学习这种美。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辞优美的课文,指导学生欣赏,多读多背。同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青少年读物,举行读书活动,交流感受。另外,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是上好作文指导课。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能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自己去找路、走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但是,“自主”并不等于“无助”,并不等于教师就不能讲,尤其是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讲”还是很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林娟.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体悟文本内在情感[J].小学教学参考,2016年第16期.
[2]卢进.赵建华.让农村小学生在朗读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