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艾滋病患者手术,我不去做谁去做?这是我的职责,是我从小向往的职业。我要他们不仅有眼睛上的光明,还有心灵的光明。”
她匆匆从病房赶来,用抱歉的眼神对来访的客人示意。一位客人刚送走,又接到一个请她参加学术活动的电话……她的眼睛清澈明亮,天使般的笑容,温柔、婉约,始终让人如沐春风,与她交流时,柔声细语,心心念着病人,简单、纯净。她就是荣获第七届江苏省十大女杰称号的徐州市眼病防治所所长、徐州市眼科医院院长——李甦雁。
病毒没有误解可怕
李甦雁接诊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17岁的男孩张勇。9年前,张勇因为视力骤降前往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由于病情发展凶猛,李甦雁非常着急,她第一时间请来自己眼底病专业启蒙老师、我国著名的玻璃体视网膜专家王文吉教授会诊。王教授考虑张勇可能是免疫力低下引起的机会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需要排除艾滋病。果然,检查结果显示男孩HIV呈阳性。因为艾滋病患者的泪液可能含有病毒,做手术、打眼针甚至滴眼药水稍有疏忽,医护人员都有被感染的风险,但确诊后,李甦雁没有退缩,更没有气馁,她知道自己是患者唯一的希望。她向患者家属保证,一定会在保密的前提下,不歧视,不放弃。
“歧视来源于排斥与恐惧,更源于无知。日常的生活、工作、社交接触,均不会被传染。作为临床医生,如果不愿接诊艾滋病毒感染者,必定会造成他们隐瞒病史,这样对社会的危害极大。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在阳光下就医,这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李甦雁说,“不离不弃这四个字,对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意味着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
接着李甦雁召集所有医护人员开会,请大家保护患者隐私,同时注意自我保护、防止交叉感染。起初,有护士心存顾虑,李甦雁得知后,只是柔声细语地说了句:“我来。”有了这样的身先士卒,李甦雁团队的医护人员面对艾滋病患者时存在的心理屏障被打破了。
医护人员悉心照顾着张勇,岂料病情发展凶猛,侵犯了视神经,没多久他便双目失明。在他出院时,李甦雁破例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他如有困难随时和自己联系。
半年后,李甦雁打电话随访,遗憾的是张勇已去世两个月。此后,张勇清瘦的容貌以及一双绝望无助的大眼睛仍时常浮现在李甦雁眼前。为了让更多的医生了解这种疾病,李甦雁对张勇发病经过及眼底表现特点进行了回顾、总结,参考国内外文献,撰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2006年的中华眼科杂志上,并在省内、院内进行专题演讲。
“她实在是太忙了,饭顾不上吃,上卫生间都要小跑,每天都有那么多双渴望的眼睛等着她。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对我们这些病人依然格外关心,特别照顾,让我非常感动,终身难忘。”这是一名李甦雁手术过的艾滋病病人王英的留言。
初次见面,王英的儿子一脸不安,他小心翼翼地问李甦雁是否愿意为他母亲做手术,没想到,李甦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就在李甦雁打算收她住院时,却发现自己的右手上出现了裂口,王英的儿子知道后说:“您手破了不能手术,我们等等吧。”可是,右手的裂口愈合了,左手又出现了裂口,李甦雁十分焦急,因为她理解患者对光明的渴望。她想冒险多戴一副手套进行手术,王英的儿子坚决反对,“必须等您的手全好了才能手术。”一个多月后,李甦雁的手刚痊愈。她就给王英做了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术,不仅保住了患者的眼球还让她重获光明。李甦雁感叹,“做到换位思考,和谐的医患关系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4月,李甦雁在徐州市阳光医生志愿者启动会上,偶然得知福建艾滋病患者看病到处碰壁,很想到徐州就诊,李甦雁答应了。当时,她门诊预约号已经排到两个月后,考虑到病人路途遥远,而且病人心理脆弱,需要格外关爱,李甦雁没有让她排队,并给她腾出单间,手术后,为了患者后续治疗不中断,李甦雁又联系了福州和温州的同行为其复查。了解到患者经济困难,李甦雁还特意为她申请了瑞霖基金慈善款。
“我找了好几家医院,没人愿意给我看病,是李医生收下我,我曾经想到就这么死掉算了,但李医生给我带来光明,带来希望和勇气,我要谢谢李医生……”李甦雁不仅悉心治病,还为艾滋病人燃起重生的希望,徐州艾滋病患者杨静就是其中一位。杨静病愈、恋爱后,她拉着男友的手送来鲜花和喜糖,“李院长,我要结婚了,如果没有您的热心相助,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幸福。”
在李甦雁的感召下,更多的艾滋病患者走出阴影,他们说李医生是值得托付眼睛和心灵光明的人。
幸福是感受爱和付出爱
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李甦雁很感恩一帆风顺的成长环境和机遇。李甦雁的父母都是医生,每个周末晚上,她便和两个哥哥围坐在一起,听父母讲述医院里的事情。在这些讲述中,医院成为她心中一个纯白色的童话世界——身着白衣的天使来回穿梭,用光明给患者带去希望。从那时起,李甦雁便在心灵深处暗暗地写下一个坚定的誓言,要做白衣天使,用双手为全人类带来温暖、微笑与幸福。
虽然有些沉默寡言,但从小学到高中,李甦雁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所有空余时间,她的手里都拿着一本书或是学习资料,忘我研读,“有一次,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我独自在深夜来到空无一人的标本室,努力抑制着内心恐惧,借着月光,在阴冷的夜风中仔细观察那些人体器官标本。”
大学的最后一年实习,李甦雁主动要求去苏北条件最艰苦的医院磨练自己。在那里,她学会从心底关怀患者。冬天,每当给患者听诊时,她都要先把冰冷的听诊器焐热再接触患者的肌肤……
23岁,她从南京医学院毕业,跨进了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大门,成为一名眼科医生。1998年,经过层层选拔,李甦雁被医院派到上海进修玻璃体视网膜专业,师从王文吉教授。
当时,李甦雁家中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女儿,但她得到了家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我的丈夫特别支持我的工作,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进修的半年时间里,面对极快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业压力,她咬牙坚持,白天跟随王教授上门诊,晚上常常加班研究病例到深夜。最终,她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已成为行业内标杆的李甦雁,始终没有忘记继续修炼自己。2001年李甦雁带领五人的团队,创建了徐州市第一个玻璃体视网膜专业。要知道,23G微创玻璃体手术难度大、时间长、花费多、风险大,在业内人士看来,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专业。李甦雁团队顶着重重压力,除了为患者手术外,还抽时间做实验、搞科研,与她一起工作过的医护人员说,“别的医生偶尔加班,而李主任是偶尔不加班。”那段日子,忙完一天的实验和工作已是深夜,李甦雁便和同事们和衣睡在手术室地上,第二天继续工作。
经过创业攻坚,这项技术填补了徐州眼科技术的空白。旅美华人学者刘强在中国期间发生了视网膜脱离,担心去上海治疗因路途颠簸使病情恶化,他将信将疑地找到李甦雁。诊断后,李甦雁为其实施了手术。刘强回美国后专门寄来一封感谢信,自豪地说哈佛毕业的专科医生为他做了检查后,对李甦雁的技术惊叹不已,称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之后,李甦雁开展的23G微创玻璃体手术获得了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并被制成光盘在美国眼科年会展台上循环播放。
医德好才医得好
2006年,李甦雁成为当年的伯乐——全国眼科专家李子良所长的接班人。此后,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医学上允许我有百分之几的失败率,可对于病人,那将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为此,李甦雁在专家门诊日: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3点,简单对付一顿午餐,又接着上手术台;在手术日她连台手术,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10点多;某医学网站上,623个患者提问,619个已经解答,而解答问题所占用的全是她晚上休息时间……
李甦雁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地位高低,全部一视同仁,“我记不住哪位病人是谁的熟人,所有的病人都当熟人对待吧。”同时,她拒绝各种利益诱惑,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有一回,一个医药代表悄悄告诉我,只要按照他们定的价格,我就可以拿到一笔回扣,而且以后可以长期合作。但是,我拒绝了,我选择让他们把价格压到最低。”
对医药代表如此,对患者家属更是如此。多年前的一天,李甦雁和女儿回家途中,被一位患者家属拦住送“红包”,李甦雁还没来得及开口,女儿抢先对病人说“李主任是不收红包的”,这让李甦雁很欣慰,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孩子。因为她一直告诉女儿,“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要。”
此后,再遇到执意送红包的患者,为了让病人安心,李甦雁都暂时收下,然后交给护士长,打入患者住院费。等病人安心地做完手术后,才发现送去的“红包”已经成为自己住院费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李甦雁以身作则,眼病防治所成为一片没有“红包”的净土。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是李甦雁对自己最简单也是最高的要求。采访中,她反复强调,“我受到太多人的关爱,应该将这些爱再回报到病人身上。我要用全部的精力为尚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带来光明。”(本文患者姓名皆为化名。)
她匆匆从病房赶来,用抱歉的眼神对来访的客人示意。一位客人刚送走,又接到一个请她参加学术活动的电话……她的眼睛清澈明亮,天使般的笑容,温柔、婉约,始终让人如沐春风,与她交流时,柔声细语,心心念着病人,简单、纯净。她就是荣获第七届江苏省十大女杰称号的徐州市眼病防治所所长、徐州市眼科医院院长——李甦雁。
病毒没有误解可怕
李甦雁接诊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17岁的男孩张勇。9年前,张勇因为视力骤降前往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由于病情发展凶猛,李甦雁非常着急,她第一时间请来自己眼底病专业启蒙老师、我国著名的玻璃体视网膜专家王文吉教授会诊。王教授考虑张勇可能是免疫力低下引起的机会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需要排除艾滋病。果然,检查结果显示男孩HIV呈阳性。因为艾滋病患者的泪液可能含有病毒,做手术、打眼针甚至滴眼药水稍有疏忽,医护人员都有被感染的风险,但确诊后,李甦雁没有退缩,更没有气馁,她知道自己是患者唯一的希望。她向患者家属保证,一定会在保密的前提下,不歧视,不放弃。
“歧视来源于排斥与恐惧,更源于无知。日常的生活、工作、社交接触,均不会被传染。作为临床医生,如果不愿接诊艾滋病毒感染者,必定会造成他们隐瞒病史,这样对社会的危害极大。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在阳光下就医,这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李甦雁说,“不离不弃这四个字,对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意味着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
接着李甦雁召集所有医护人员开会,请大家保护患者隐私,同时注意自我保护、防止交叉感染。起初,有护士心存顾虑,李甦雁得知后,只是柔声细语地说了句:“我来。”有了这样的身先士卒,李甦雁团队的医护人员面对艾滋病患者时存在的心理屏障被打破了。
医护人员悉心照顾着张勇,岂料病情发展凶猛,侵犯了视神经,没多久他便双目失明。在他出院时,李甦雁破例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他如有困难随时和自己联系。
半年后,李甦雁打电话随访,遗憾的是张勇已去世两个月。此后,张勇清瘦的容貌以及一双绝望无助的大眼睛仍时常浮现在李甦雁眼前。为了让更多的医生了解这种疾病,李甦雁对张勇发病经过及眼底表现特点进行了回顾、总结,参考国内外文献,撰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2006年的中华眼科杂志上,并在省内、院内进行专题演讲。
“她实在是太忙了,饭顾不上吃,上卫生间都要小跑,每天都有那么多双渴望的眼睛等着她。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对我们这些病人依然格外关心,特别照顾,让我非常感动,终身难忘。”这是一名李甦雁手术过的艾滋病病人王英的留言。
初次见面,王英的儿子一脸不安,他小心翼翼地问李甦雁是否愿意为他母亲做手术,没想到,李甦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就在李甦雁打算收她住院时,却发现自己的右手上出现了裂口,王英的儿子知道后说:“您手破了不能手术,我们等等吧。”可是,右手的裂口愈合了,左手又出现了裂口,李甦雁十分焦急,因为她理解患者对光明的渴望。她想冒险多戴一副手套进行手术,王英的儿子坚决反对,“必须等您的手全好了才能手术。”一个多月后,李甦雁的手刚痊愈。她就给王英做了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术,不仅保住了患者的眼球还让她重获光明。李甦雁感叹,“做到换位思考,和谐的医患关系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4月,李甦雁在徐州市阳光医生志愿者启动会上,偶然得知福建艾滋病患者看病到处碰壁,很想到徐州就诊,李甦雁答应了。当时,她门诊预约号已经排到两个月后,考虑到病人路途遥远,而且病人心理脆弱,需要格外关爱,李甦雁没有让她排队,并给她腾出单间,手术后,为了患者后续治疗不中断,李甦雁又联系了福州和温州的同行为其复查。了解到患者经济困难,李甦雁还特意为她申请了瑞霖基金慈善款。
“我找了好几家医院,没人愿意给我看病,是李医生收下我,我曾经想到就这么死掉算了,但李医生给我带来光明,带来希望和勇气,我要谢谢李医生……”李甦雁不仅悉心治病,还为艾滋病人燃起重生的希望,徐州艾滋病患者杨静就是其中一位。杨静病愈、恋爱后,她拉着男友的手送来鲜花和喜糖,“李院长,我要结婚了,如果没有您的热心相助,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幸福。”
在李甦雁的感召下,更多的艾滋病患者走出阴影,他们说李医生是值得托付眼睛和心灵光明的人。
幸福是感受爱和付出爱
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李甦雁很感恩一帆风顺的成长环境和机遇。李甦雁的父母都是医生,每个周末晚上,她便和两个哥哥围坐在一起,听父母讲述医院里的事情。在这些讲述中,医院成为她心中一个纯白色的童话世界——身着白衣的天使来回穿梭,用光明给患者带去希望。从那时起,李甦雁便在心灵深处暗暗地写下一个坚定的誓言,要做白衣天使,用双手为全人类带来温暖、微笑与幸福。
虽然有些沉默寡言,但从小学到高中,李甦雁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所有空余时间,她的手里都拿着一本书或是学习资料,忘我研读,“有一次,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我独自在深夜来到空无一人的标本室,努力抑制着内心恐惧,借着月光,在阴冷的夜风中仔细观察那些人体器官标本。”
大学的最后一年实习,李甦雁主动要求去苏北条件最艰苦的医院磨练自己。在那里,她学会从心底关怀患者。冬天,每当给患者听诊时,她都要先把冰冷的听诊器焐热再接触患者的肌肤……
23岁,她从南京医学院毕业,跨进了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大门,成为一名眼科医生。1998年,经过层层选拔,李甦雁被医院派到上海进修玻璃体视网膜专业,师从王文吉教授。
当时,李甦雁家中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女儿,但她得到了家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我的丈夫特别支持我的工作,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进修的半年时间里,面对极快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业压力,她咬牙坚持,白天跟随王教授上门诊,晚上常常加班研究病例到深夜。最终,她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已成为行业内标杆的李甦雁,始终没有忘记继续修炼自己。2001年李甦雁带领五人的团队,创建了徐州市第一个玻璃体视网膜专业。要知道,23G微创玻璃体手术难度大、时间长、花费多、风险大,在业内人士看来,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专业。李甦雁团队顶着重重压力,除了为患者手术外,还抽时间做实验、搞科研,与她一起工作过的医护人员说,“别的医生偶尔加班,而李主任是偶尔不加班。”那段日子,忙完一天的实验和工作已是深夜,李甦雁便和同事们和衣睡在手术室地上,第二天继续工作。
经过创业攻坚,这项技术填补了徐州眼科技术的空白。旅美华人学者刘强在中国期间发生了视网膜脱离,担心去上海治疗因路途颠簸使病情恶化,他将信将疑地找到李甦雁。诊断后,李甦雁为其实施了手术。刘强回美国后专门寄来一封感谢信,自豪地说哈佛毕业的专科医生为他做了检查后,对李甦雁的技术惊叹不已,称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之后,李甦雁开展的23G微创玻璃体手术获得了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并被制成光盘在美国眼科年会展台上循环播放。
医德好才医得好
2006年,李甦雁成为当年的伯乐——全国眼科专家李子良所长的接班人。此后,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医学上允许我有百分之几的失败率,可对于病人,那将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为此,李甦雁在专家门诊日: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3点,简单对付一顿午餐,又接着上手术台;在手术日她连台手术,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10点多;某医学网站上,623个患者提问,619个已经解答,而解答问题所占用的全是她晚上休息时间……
李甦雁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地位高低,全部一视同仁,“我记不住哪位病人是谁的熟人,所有的病人都当熟人对待吧。”同时,她拒绝各种利益诱惑,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有一回,一个医药代表悄悄告诉我,只要按照他们定的价格,我就可以拿到一笔回扣,而且以后可以长期合作。但是,我拒绝了,我选择让他们把价格压到最低。”
对医药代表如此,对患者家属更是如此。多年前的一天,李甦雁和女儿回家途中,被一位患者家属拦住送“红包”,李甦雁还没来得及开口,女儿抢先对病人说“李主任是不收红包的”,这让李甦雁很欣慰,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孩子。因为她一直告诉女儿,“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要。”
此后,再遇到执意送红包的患者,为了让病人安心,李甦雁都暂时收下,然后交给护士长,打入患者住院费。等病人安心地做完手术后,才发现送去的“红包”已经成为自己住院费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李甦雁以身作则,眼病防治所成为一片没有“红包”的净土。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是李甦雁对自己最简单也是最高的要求。采访中,她反复强调,“我受到太多人的关爱,应该将这些爱再回报到病人身上。我要用全部的精力为尚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带来光明。”(本文患者姓名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