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著名论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我国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新变化、新局势,是我党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鲜明体现。把握矛盾變化的内涵,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矛盾规律,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时代;十九大报告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自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就意味着,在十九大后,我们会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宣布,我国经过长期努力,已经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个伟大飞跃内涵着我国目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出现了新的转换,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过去一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论断是由背后低水平的、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国情决定,生产力不发达时人民的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文化需求是第二位。而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论断,则是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转而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矛盾。
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利于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从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本质的社会性质角度来定位的。经过努力奋斗,随着一般意义上的国情演变的积累,基本国情会出现某些阶段性局部性的变化,有一个从量变从质变的过程。从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来看,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部分发生了质变,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力这部分,从以前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质变为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一大国。生产力已经不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问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首先带来变化的就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丰富的商品充盈着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时候,人民就会有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仅从“需要”而言,美好生活已经有了丰富的内涵。首先美好生活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客体对人本身主体性需求的满足,即这样的价值观重点强调的是生活价值,是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生活的重视。人生而有两大烙印,生产和生活。生产是为了延续人的生存而去创造物质条件的活动,避免灭亡是人的本能,所以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为避免亡国灭种而做出奋斗,而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就在于中国的生产不如西方,从生产门类而言,我们只有农业而西方则有农业、工业甚至新兴的诸如金融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从生产效率而言,中国是“靠天吃饭”,西方已经是流水线作业,天壤之别,从生产方式而言,中国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铁犁牛耕,而西方则已经达到了大工业机器生产的时代。这是全方位的生产落后,所以我们过去一直把落后的社会生产当作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方面之一。过去的对物的缺乏造成对人的忽略,宏大叙事之下掩盖了个人的需求,似乎人生下来就应该是为了物的生产奋斗,而生活则应顺从于生产,将目标和手段进行了颠倒。在十九大报告中,则把之前的颠倒重新颠倒回来。这样的回归得益于过去几十年突发猛进发展带来的进步,不仅弥补了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在生产方面的落后,还部分超越了同时代的平均水平,有了这样的生产基础,我们才能重新回到人的价值需求,以人为本,提倡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含有三个维度:美好物质生活、美好社会生活和美好精神生活。美好物质生活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这需要从物质上使人们生活富裕起来,衣食住行是最基础的保障,在此之上也有更多的商品消费选择,不仅有能生产还有能力消费,不断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差距。美好社会生活是美好生活在社会中的体现,人是群体动物,只有在社会群体中,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交流,才能让人的存在变得有意义,而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就是人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人不仅要享受物质生活,也要享受精神生活,美好精神生活从美好心灵生活开始,拥有美好心灵,提高道德和精神文明水平,才能享受更美好的精神生活。
美好生活是复杂的,每个人的美好生活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具有多元性、多变性的特征,没有谁的美好生活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在满足了当前的生活需求后总是想要再提升一下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没有谁的美好生活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人的生活不同,也意味着对生活美好的追求不同。美好生活也是直接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关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属于人民群众直接享受美好生活的硬性需求,这样的硬性要求是建立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中的突破口。
从矛盾的另一方面来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代了落后的社会生产,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断。首先这是肯定了我国社会生产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总体上已经完成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飞跃,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世界19.8%,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具备全门类完整工业体系生产能力的工业国。
其次,论断指出了即使在解决了过去落后社会生产的问题,我国依然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新问题。这里的发展有着以下几个内涵:第一,依然是物质文明的生产,虽然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已经是全球第一,但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不能因成绩而骄傲,不能固步自封,我国的生产力要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通过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第二,要继续解决和改善社会生产力的短板问题,我国只是整体性解决了落后的生产力的问题,在个别领域,尤其是是一些高精尖技术方面,我国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只能通过继续发展实现赶超;第三,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生产,还需要精神文明的生产,人不是动物和机器,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就会进行精神生活,在长期重视物质生产的情况下我国精神文明的的发展是较为落后的,二者不相匹配就会出现冲突,具体表现为物欲横流、精神空虚,这不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一个起点,针对的就是这样的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最后,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中,发展是核心,不平衡不充分是特征。这两大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工业和农业的差距、国内和国际的差距。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性导致东西部地区发展的起点不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域差距,我国东部地区现代化水平较高,拥有便利的交通和庞大的市场,但是缺乏自然资源,西部则相反,工业化发展得晚,现代教育普及率不够,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分布,使东西部差距显著;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工业化带来的迅速城市化,让资源都开始向城市集中,而农村则成为了原料的供给地,附属于城市,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态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对于工农业而言,我国目前处于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尴尬地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全面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最好的工業体制,工业生产能力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排世界第一,但农业依然是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还浪费资源和劳动力,每年尚需要从国外进口粮食以弥补缺口,这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以上可以分析出,我国整体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平均水平,但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依然体现在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上。
深刻领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才能对我国当前的国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要明白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发展的的目的是什么、发展的突破口在哪,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17-10-28(1).
[2]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中国共产党90年主要成就与经验[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51.
[3]刘冀媛.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思考———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启示[J].河北: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10-13.
[4]袁银传,吴桂鸿. 全面深入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J].上海:思想理论教育,2018(6):4-10.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时代;十九大报告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自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就意味着,在十九大后,我们会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宣布,我国经过长期努力,已经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个伟大飞跃内涵着我国目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出现了新的转换,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过去一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论断是由背后低水平的、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国情决定,生产力不发达时人民的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文化需求是第二位。而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论断,则是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转而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矛盾。
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利于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从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本质的社会性质角度来定位的。经过努力奋斗,随着一般意义上的国情演变的积累,基本国情会出现某些阶段性局部性的变化,有一个从量变从质变的过程。从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来看,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部分发生了质变,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力这部分,从以前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质变为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一大国。生产力已经不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问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首先带来变化的就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丰富的商品充盈着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时候,人民就会有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仅从“需要”而言,美好生活已经有了丰富的内涵。首先美好生活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客体对人本身主体性需求的满足,即这样的价值观重点强调的是生活价值,是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生活的重视。人生而有两大烙印,生产和生活。生产是为了延续人的生存而去创造物质条件的活动,避免灭亡是人的本能,所以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为避免亡国灭种而做出奋斗,而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就在于中国的生产不如西方,从生产门类而言,我们只有农业而西方则有农业、工业甚至新兴的诸如金融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从生产效率而言,中国是“靠天吃饭”,西方已经是流水线作业,天壤之别,从生产方式而言,中国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铁犁牛耕,而西方则已经达到了大工业机器生产的时代。这是全方位的生产落后,所以我们过去一直把落后的社会生产当作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方面之一。过去的对物的缺乏造成对人的忽略,宏大叙事之下掩盖了个人的需求,似乎人生下来就应该是为了物的生产奋斗,而生活则应顺从于生产,将目标和手段进行了颠倒。在十九大报告中,则把之前的颠倒重新颠倒回来。这样的回归得益于过去几十年突发猛进发展带来的进步,不仅弥补了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在生产方面的落后,还部分超越了同时代的平均水平,有了这样的生产基础,我们才能重新回到人的价值需求,以人为本,提倡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含有三个维度:美好物质生活、美好社会生活和美好精神生活。美好物质生活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这需要从物质上使人们生活富裕起来,衣食住行是最基础的保障,在此之上也有更多的商品消费选择,不仅有能生产还有能力消费,不断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差距。美好社会生活是美好生活在社会中的体现,人是群体动物,只有在社会群体中,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交流,才能让人的存在变得有意义,而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就是人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人不仅要享受物质生活,也要享受精神生活,美好精神生活从美好心灵生活开始,拥有美好心灵,提高道德和精神文明水平,才能享受更美好的精神生活。
美好生活是复杂的,每个人的美好生活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具有多元性、多变性的特征,没有谁的美好生活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在满足了当前的生活需求后总是想要再提升一下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没有谁的美好生活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人的生活不同,也意味着对生活美好的追求不同。美好生活也是直接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关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属于人民群众直接享受美好生活的硬性需求,这样的硬性要求是建立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中的突破口。
从矛盾的另一方面来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代了落后的社会生产,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断。首先这是肯定了我国社会生产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总体上已经完成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飞跃,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世界19.8%,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具备全门类完整工业体系生产能力的工业国。
其次,论断指出了即使在解决了过去落后社会生产的问题,我国依然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新问题。这里的发展有着以下几个内涵:第一,依然是物质文明的生产,虽然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已经是全球第一,但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不能因成绩而骄傲,不能固步自封,我国的生产力要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通过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第二,要继续解决和改善社会生产力的短板问题,我国只是整体性解决了落后的生产力的问题,在个别领域,尤其是是一些高精尖技术方面,我国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只能通过继续发展实现赶超;第三,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生产,还需要精神文明的生产,人不是动物和机器,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就会进行精神生活,在长期重视物质生产的情况下我国精神文明的的发展是较为落后的,二者不相匹配就会出现冲突,具体表现为物欲横流、精神空虚,这不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一个起点,针对的就是这样的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最后,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中,发展是核心,不平衡不充分是特征。这两大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工业和农业的差距、国内和国际的差距。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性导致东西部地区发展的起点不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域差距,我国东部地区现代化水平较高,拥有便利的交通和庞大的市场,但是缺乏自然资源,西部则相反,工业化发展得晚,现代教育普及率不够,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分布,使东西部差距显著;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工业化带来的迅速城市化,让资源都开始向城市集中,而农村则成为了原料的供给地,附属于城市,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态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对于工农业而言,我国目前处于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尴尬地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全面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最好的工業体制,工业生产能力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排世界第一,但农业依然是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还浪费资源和劳动力,每年尚需要从国外进口粮食以弥补缺口,这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以上可以分析出,我国整体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平均水平,但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依然体现在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上。
深刻领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才能对我国当前的国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要明白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发展的的目的是什么、发展的突破口在哪,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17-10-28(1).
[2]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中国共产党90年主要成就与经验[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51.
[3]刘冀媛.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思考———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启示[J].河北: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10-13.
[4]袁银传,吴桂鸿. 全面深入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J].上海:思想理论教育,2018(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