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代早期妇女解放的思想发展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_520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840年以来,中国的封建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国外自由平等的思想的渐渐传入促进了当时中国对女性问题的思考。文章讨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解放理论,将近代早期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分为三个阶段:戊戌维新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每一阶段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进步。中国近代早期妇女解放的经验仍对新时代下中国妇女的解放有着借鉴意义,不仅要将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相结合,还要面向时代与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找寻新出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近代早期;妇女解放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和发展的学说,马恩穷尽一生致力于寻求人类的解放,而妇女在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的变革和人类发展的过程都离不开妇女在其间的推动。恩格斯说:“在任何社会,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1]
  李进超认为,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启示我们,在两性之间律法上的平等是我们所必须坚守的,性别压迫与阶级的、经济的压迫相关,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同女性的被压迫直接相关。马克思主义解放理论中男女平等是其核心内容,也是妇女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更是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进了报告中。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男女平等,这一举措对提高和推动中国妇女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英还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需要结合现实对其进行一种再诠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积极转化视角,寻求与当代其他理论流派的对话,进而找寻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隐而未显的议题。因此,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过程当中,需要积极吸收有益的思想理论和实践运动的成果给中国妇女的解放提供积极的借鉴与启示,在妇女与国家之间找到契合点,将我国的妇女解放再次推向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
  (一)概念界定
  关于妇女解放的内涵,《中国女性百科全书·社会生活卷》里指出:所谓妇女解放,指的是在废除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之后,在各种层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中实现男女的平等。妇女解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包含的内容是多层面的,主要由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这两方面构成。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现在仍被它的后继者们不断发展和完善着,当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实践。《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中提出:妇女解放应当使妇女获得其相当享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整体来说,妇女解放离不开国家、社会和组织的帮助,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在获得与男性相等的权利和地位,最终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过程。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
  1.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观点
  虽然马克思与恩格斯没有一篇文章来专门论述与妇女有关的问题,但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时,他们在不同的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都谈到了与妇女有关的问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的异化使得人类两性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由原本平等的关系变成了支配和从属的关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2]全人类总数的一半都由妇女所占据,整个人类社会应该将妇女解放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恩格斯在1884年发表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形成的标志。他在这本书中指出:“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有它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3]他还指出,并不是个人性爱使专偶制婚姻得以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专偶制婚姻仍然是权衡利弊的,它是以经济条件而不是自然条件为基础的。[4]恩格斯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私有制产生了,而妇女受到压迫的根源就是私有制。“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5]所以,恩格斯认为妇女要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让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
  2.列宁与斯大林的理论观点
  如果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础,那么列宁和斯大林则是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进一步丰富。
  首先,他们认為妇女解放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列宁曾经谈到过:妇女参加解放运动的程度决定着革命的成功或是失败,这是从一切解放运动的经验中所得出来的结果。其次,他们认为实现男女地位的平等需要通过两个方面:政治和法律。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从法律层面取消了限制妇女有关权利的内容,在法律上保证了妇女与男子的平等地位。斯大林认为应当鼓励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在领导岗位上,妇女也应当受到提拔,这是一国文化水平提高的体现。再次,他们提出妇女需要参与社会生产劳动,也相应地提出了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具体措施。为了使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他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基础设施的建设,扶植“共产主义萌芽”的设施,例如公共食堂、幼儿园和托儿所等。最后,他们还重视在政治上对妇女的教育。他们提出,能够真正战胜资产阶级的工作是对女工和农妇的政治教育工作。
  3.毛泽东的理论观点
  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当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运用其中,并在这一过程中使理论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为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其一,阶级的胜利是妇女获得真正解放的前提;其二,妇女在人类历史的解放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三,在“两种生产”即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中妇女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妇女解放离不开进步的社会制度和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必须充分调动起中国妇女这一伟大的人力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三)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妇女受到压迫的根源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而究其实质是由于阶级压迫。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而经济基础则是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因此,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所处的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二是寻求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在于参与到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中去,其目标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妇女的解放与无产阶级的解放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是局部与整体、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无产阶级与妇女受压迫的根源都是私有制,且妇女的人数占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如果妇女的解放都不能实现,那么全人类的解放也无从谈起;三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重新回归到社会中去。妇女若想打破社会上原有的、固有的分工,只能参加社会生产、获得社会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妇女的经济独立于男性之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不依赖于男性。四是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个最终目标体现了人类的最终追求和自我价值更高地实现,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更高阶段。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程度极大丰富,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这样一种社会,在这样一种社会中,妇女才能实现彻底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早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第一次分工是自然产生的。恩格斯认为,在家庭中,男女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由男女所占有财产的比重决定的。在母性氏族时期,女性从事家务劳动也可以在家庭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随着分工的发展,这一状况被改变了。女性的家务劳动与男性的社会生产劳动相比是属于无意义的社会劳动,所以女性逐渐成为了男性的附庸。
  (一)近代中国妇女的生存状况
  纵观历史,中国的社会形态长期处于农业社會之中,生产方式主要是农耕,社会分工的形式集中在第一产业。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第二、三产业才得以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发展存在滞后性,中国当时的社会分工导致女性无法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自己无法在经济上获得独立。
  两千多年来,中国妇女长期处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固存于人们的脑海中。广大妇女受到“四权”的束缚:政权、神权、族权、夫权,这使得她们在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地位。从秦汉时期开始,“男尊女卑”的思想、“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一直到明清时期社会和家庭对妇女的严重束缚和管教,妇女遭受压迫的现象渐趋病态。对于妇女的这一悲惨境遇,虽然有开明人士为她们鸣不平,但由于当时的中国没有可以撼动封建经济基础的力量,也没有新的理论武器可以冲击摧毁当时封建的意识形态,所以对于妇女的解放一直都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
  (二)近代早期妇女经济地位的解放
  恩格斯认为,随着私有制和个体家庭的出现,家务劳动公共的性质消失了,妻子变成了家庭女仆,在社会生产中被排斥。在这样的家庭之中,丈夫作为资产者占有财富,而妻子则成为工人从属于丈夫,两者之间的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出现,对劳动力需求变得更为迫切,这使得妇女可以从家庭走向社会参与到社会生产之中,获得自身经济的独立,由此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由经济社会的变革促进性别分工的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中国化的早期表达方式,也可以表达为“走出家庭,获得经济独立与个体自由”。
  随着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许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李达、胡适等,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用来解决与妇女有关的问题,他们认为妇女获得解放的途径是参与到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去,因为妇女受到压迫的根源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所以必须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李大钊认为,妇女解放与经济制度是相联系的。他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中谈到,人类社会的基础包含着物质和经济两方面,这两个方面在社会的发展运动中也会相应地产生变动。李大钊认为,经济状况决定妇女的社会地位,只要解决妇女的经济问题,那么与妇女有关的问题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得到相应地解决。鲁迅在《关于妇女解放》中写到:“受人一饭,听人使唤”,所以要使妇女得到解放,那么首先要使妇女获得与男子同等水平的经济权利,因为经济自由是前提和基础,有了经济自由才能获得其他自由。李达谈到,女子的地位常常随着其自身经济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若男女能取得平等的经济权利,那么男女之间存在的不平等也会随之消灭。所以如果要让妇女获得解放,必须先恢复她的物质自由,在妇女对物质自由的欲望达到了最高点时,对精神自由的欲望也就自然而然地勃发起来了,这才是属于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女子解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然经济解体的进程明显加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提供了就业岗位,社会职业开始向女性开放。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廉价劳动力,而女工的报酬相对于男工来说更为低廉,所以资本家们愿意给她们提供工作岗位,于是妇女们开始走出家庭自谋生路。由于妇女有了经济来源,所以她们的经济地位也渐渐改变,谋求工作与经济独立成为普通女性摆脱家庭束缚和压迫的根本途径。
  在五四运动时期,广大妇女提倡男女公开社交,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争取职业与经济独立权利与婚恋自由。其中,妇女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女性的职业问题与经济独立问题。陈问涛指出,如果女子有了独立性的职业,那么她自身的经济也就独立了,在自身经济得到独立之后,其他的权力也会更容易得到实现。他提倡扩大女子职业的范围,有工厂的地方,女性投入工厂,没有工厂的地方,则组织“女子职业组合”,由原来依赖的生活进入独立的生活,由寄生的生活进入到自给自足的生活。至于其余的问题,比如公开社交和婚姻自主则都可以不受到家庭的牵掣,虽然说不能够完满解决,却也是比较容易了。
  (三)近代中国早期妇女解放思想的传播
  许多学者在研究妇女解放思想的传播问题时分阶段的对其进行了划分,主要存在着三种分法。第一种分法认为妇女解放思想的传播在近代中国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何黎萍认为,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理论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传入中国,是中国近代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在戊戌运动时期,初步形成了中国近代的男女平等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想浪潮的涌入,男女平权思想逐渐被唤醒,形成了女权意识;叶泽俊认为,与西方相比较,中国的女权运动出现的时间较晚。由维新运动最先拉开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但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才产生了以妇女为主体,有纲领和有组织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   第二种分法认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刘芙君认为,妇女解放思想的第一个时期是女性追求自己身体解放的时期,表现在戊戌维新时期的不缠足运动和“兴办女学”上;第二个时期是妇女追求自身的思想解放并且参与了实践活动的时期,表现为辛亥革命时期提出的男女平权思想和女子参政运动;第三个时期是追求人格独立与人身自由的时期,即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婚姻自由和参加反帝的活动。
  在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分法中还存在着其他的划分方法,比如加入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有关学者认为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萌芽的开始。通过以上的分法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这几个阶段的划分都体现了妇女解放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发展和高潮。
  1.戊戌维新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传教士将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带入中国。他们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输入这一思想观念:其一是通过介绍西方的近代文化和社会状况来传递男女平等的观念;其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比如兴女学、戒缠足等,从开中国的风尚习气来使得中国妇女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第三种是引进近代西方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中国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虽然传教士们传播的思想观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冲突,但是他们的活动也促进了中国社会上原本存在着的僵化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冲击,使妇女们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同时,西方传教士的某些思想观念也成为了早期改良主义和维新派的思想理论来源。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是在早期中国倡导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家。他们认为,解放妇女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戒缠足、兴女学”。“缠足之事不早为之除,则变法者,皆空言而言矣。”[6]早期改良主义者陈虬在《弛女足》中提到,“无故自弃其半于无用,欲求争雄于泰西,其可得乎?”[7]陈虬认为,妇女缠足会让妇女无法上学和参加社会生产;他还提出,“设女学,以拨其材,分等录用”。他的思想也是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废缠足”观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我中国欲图向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8]维新派提出“废缠足”的目的是从身体上解放妇女,“兴女学”的目的是从思想上解放妇女。维新派通过发行报刊、开讲演会等各种方式将他们的思想扩大到更多的阶层,因为他们不懈的宣传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知识女性。在维新派的支持下,这些先进的知识女性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女性读物——《女学报》,1898年,王春林在《女学报》上公开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
  但是维新派关于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不成熟,而且基于政治革命的目的,这一时期为妇女解放发声的大多是男性精英分子,他们为了寻求变法的社会支持站在女性的立场宣扬女性解放的理论,由于他们并不是单纯关心妇女的命运,所以在思想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要真正意义上寻求妇女的解放,应该觉醒大多數妇女的自我意识,因为她们才是这场运动的主体。但是维新派能提出男女平等的口号,形成男女解放的思想,已经在女性解放运动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2.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近代资产阶级妇女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在辛亥革命时期,先进的女性知识分子创办了众多女性刊物:《神州女报》、《女界钟》、《天义报》等等,在这些刊物的宣传和引导下,女性的思想觉悟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更多的女性愿意接受新思想走出家庭,积极参与社会上的活动,谋求自身应当享有的权利,如教育权、参政权、经济独立权、婚姻自主权等等。且由于戊戌维新时期“兴女学”运动留下了积极的因素,所以辛亥革命时期女学在速度和规模上都更快地发展了起来。比如,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男女同校的主张,在20世纪初期也出现了国人自办女学的高潮。女性为了获得自身的经济独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各行各业都有妇女的身影,同时也有进步女性创办工厂为妇女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总体上说,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较之从前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资产阶级革命派将“男女平权”作为口号,妇女作为主体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妇女的各项权利得到重视,但由于袁世凯的复辟,辛亥革命失败,妇女的参政权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们对妇女问题的讨论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广大妇女也在女性解放思潮的推动下谋求自身解放路径的思想武器,各个阶层的妇女团结在一起参加爱国主义斗争。
  五四运动爆发后,广大女青年面对北洋军阀威胁毅然与男青年们站在一起举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们联合各校女同学联合罢课、游行。在反动政府实行大逮捕时,15所学校的女学生集体抗议并上书,要求反动政府释放被捕学生,且在之后十几所女子学校的学生代表举行集会致电巴黎公使,通告妇女界:“我女界同胞,联袂而起,惠然肯来,合群策群力以救济难关,向政府陈告力争,保全我领土。”
  《新妇女》《每日评论》《晨报》《妇女评论》《女界钟》等影响力较大的女性刊物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成为了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随着知识女性群体以实际行动引领着广大妇女革命意识和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广大妇女逐渐看清了禁锢着妇女的封建枷锁,她们开始反抗封建的伦理纲常,渴望平权,并付诸于行动实践。在这个时候许多妇女自信地走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大学开始开放女禁,自由恋爱也开始流行起来,很多女子从事工商实业,女议员也能在议坛上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政府机构开始招收女性员工,从没有过的大队女兵也出现了。这些当然不够,但这是妇女争取来的,也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为中国妇女的解放道路提供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在这一阶段,中国女性普遍觉醒,妇女解放运动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紧密相连,由此翻开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新篇章。   三、新时代下对近代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思考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思考中国问题,他们在观察中国的社会问题时将妇女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他们第一次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妇女运动中存在的局限性,将无产阶级的妇女运动与资产阶级的妇女运动作出了区分,呼吁不同阶层的妇女都应当共同联合起来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在实现妇女自身解放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妇女若想要实现彻底的解放就要建立社会主义,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则是妇女解放运动所想要达到的根本目标。陈独秀在《女子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到,“我们讨论女子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将其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若离了社会主义,女子问题万万不会得到解决。”因为妇女的解放在私有制下是得不到充分的实现的,在具有剥削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就算妇女离开家庭不受到来自家庭的制约,在工作中也会受到来自雇主方的剥削和压迫,由“家庭的奴仆而走出家庭,便成为了资本家的奴仆,不管怎样,都是受到剥削和压迫的奴隶。”[9]且妇女若想得到解放,根本在于妇女自身,而非他人,因为最团结、最具有力量和革命奋斗精神的当属劳动妇女。
  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在解決与妇女有关问题的道路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跨越性进展。当代中国妇女所处的境遇与以往相比,在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与政治权利等方面获得的进展在历史上都是无法比拟的。但这并不代表在新时期就不存在妇女问题了,妇女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在社会主义制度为妇女解放提供了制度保障的今天,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思想仍然存在,社会上依然存在着歧视女性、压迫女性的病态思想和现象,这些思想和现象对女性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还需要面向时代、立足当下,寻求与当代其他国家与理论流派的对话找寻出路。当然,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理论的失败,相反,这可以使我们将社会主义的理论变得更加完善,直面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丰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内涵及体系,找寻新出路。
  首先,我们应当从最基本的现实问题入手,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科学体系,对其进行再深化。虽然在中国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研究已经有一段历史,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远未走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中心。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仍然认为,在当今中国,妇女问题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历史还是现实看,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形势又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再进行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
  其次,将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联系起来,把两者进行紧密结合,不断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进行丰富和完善,逐步推进中国妇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解放。许多学者在理论研究中认为,妇女获得解放的必然条件是妇女参加公共领域的物质生产,以此来获得经济的独立和支持。但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强调了妇女关于其所担负的人口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调查研究妇女所担负的人口生产的问题,关注其对于社会的意义,为妇女的解放乃至整个人类的解放探索出一条的新道路。
  最后,我们不应当局限于眼前,要将目光放到整个世界,吸收和借鉴有关西方妇女解放的宝贵经验和理论。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西方的女权运动也在不断地往前推进着,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北欧福利国家对妇女实现的解放,将其作为我们的典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了私有制后存在的性别压迫的根源也就不存在了,但妇女解放的典型却出现在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而非东方社会主义,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理论是需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进行不断地革新和丰富的。希望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我们所提倡的关于人性的解放与个性的独立在新时代的今天仍然具有其价值并散发出独特的光芒。我们应当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现当代女性的力量与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行更好地融合,继续书写新时代女性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严复.中国启蒙思想库论世变之逆——严复集[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4.
  [7]陈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一册)[M].治平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8]经元善.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大学出版社,1988.
  [9]陈独秀.女子问题与社会主义[N].广东群报:1921-12-31.
  [10]陈征平.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11]何黎萍.论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形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
  [12]林吉玲.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妇女问题的探索[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76-78.
  [13]陈文联.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考察[J].理论学刊,2007(03):11-13.
  [14]邵晓,任保平.妇女缠足、性别分工和经济变革: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中国农村[J].南大商学评论,2006(03):163-181.
  [15]金庆惠.晚清早期维新派的妇女解放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114-120.
  [16]强蓓,刘艳群.从“自在”到“自为”——五四运动前后的妇女解放运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2):68-74.
  作者简介:
  梁心睿(1996-12),女,四川泸州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标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决定着教学效果,要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广大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能够按照学科教学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以便切实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鉴于此,广大教育者有必要将思维导图引入教育教学当中,将其作为思维训练的主要工具,争取在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实现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现代教育的深
期刊
【摘 要】本文作者从学校教育管理者的角度,以智慧教育中的“互联网+”课堂为实践场地,以“现实与理想碰撞,思维与能力提升”为主题,从基于教学现状,分析初中多学科作业教学中的问题、立足智慧教育,探索初中多学科有效作业的课堂实践、结合教学管理,多学科有效作业实践的反思这三个方面阐述智慧教育下初中多学科有效作业的课堂研究与实践。在研究中凸显作业设计、反馈和评价的有效性,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确保学校高质量发
期刊
【摘 要】主题阅读是把教材中的每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教学。我们把这种教法叫做“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并且在“实施建议”中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期刊
【摘 要】要提高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就需要以适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解性、积累性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积累。文章聚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具体教学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目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对传统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优化与创新。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知识的学习,更要进一步关注并发展学生的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体力劳动逐渐减少,现在的小学生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家长的溺爱,生活环境的优越,不少小学生都是在娇生惯养的日常中长大。孩子们在家长的庇护下,无法体验到劳动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家长们更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的意识。  据调查,现在的学生具有爱劳动、有较好的劳动习惯的大约只占1/3,另外的2/3是不太爱劳动,甚至根本不爱劳动。在家中,大多数学生
期刊
“导向学习法”是教师发挥教师在课堂内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谈话、回顾以前分析课文中的学习方法,在阅读中依靠这些方法,自己去解决新课中的学习目标,达到自学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导向學习
期刊
【摘 要】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综合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需要在开展教学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理论和经验。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认知差异  引言:  学生的认知差异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句式关系等方面进行剖析,同时结合笔者自己的演唱体会生动分析咬字处理、情感表达、主题深意,进一步对歌剧艺术风格进行探析。  【关键词】曲式结构;句式关系;咬字处理;情感表达  近年来根据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为素材所创作的音乐层出不穷,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与西方交响乐的完美结合,更使我国音乐抖擞出新的生命旋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声乐,诠释出华夏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课程对教师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知识技能教育的前提下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实现学生能力的有效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教师在帮助学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三数学;复习效率  高中数学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数学知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在整个人生生涯中的数学基础,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国家、社会、学校等有责任和义务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有足够的重视。有效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更加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在新课标的引导小学数学的教学主要任务便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最显著的特征突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