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教学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培养学生乐学爱学科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真正达到格物致知的目的。
【关键词】 科学课;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1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就像刘默耕所说的那样“学科学就要根据科学的本性来办事”。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景的影响,在学生探究前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为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如上《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玩”的情境:准备两根“鱼竿”(一根头上有磁铁,另一根头上没有磁铁)和一些鱼嘴上挂有铁环的“小鱼”,让两名同学一人拿一根“鱼竿”进行钓鱼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钓上的“鱼”多。很快,学生就发现“鱼竿”上的秘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磁铁的“鱼竿”就能钓上“鱼”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主探究的强烈信心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由于学生的能力、智力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因此,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排除失败带来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给学生多些鼓励、多些指导,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心。
如在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几幅电线连接与断开的图片,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和猜想,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接着给学生提供了回形针、圆珠笔、橡皮、木块(干、湿)、尺子(塑料、不锈钢)、等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尝试进行实验探索,学生从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金属及潮湿的物体有能导电,潮湿物体导电是因为水导电。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实验做的快的小组,深入探究:人的身体是否导电?这时学生会用手指连接两端电线,却发现灯泡不亮,究竟是什么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改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尝试探究,最后在改用舌头后,灯泡亮了。从而验证了人体是导体。成功使他们欢呼雀跃,其他同学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尝试,受益匪浅,经过讨论,得出了手指导电不敏感,当电压过小时,无法看到现象,而舌头比较敏感,能够看到现象。在以后的实验改进和创新教学中,学生跃跃欲试,乐此不疲,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心。
三、加强合作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合作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心理素质,心理学家认为,教育正像其他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多向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探究,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条件。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协作探究精神,而且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如在听《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本上。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老师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很亲切地安慰他们:“没关系,慢慢来,要不要老师或同学帮助?”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又忙乎起来,但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电池,一手拿电线与电池的负极相碰,另一同学一手拿电线的另一头,与电池的正极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灯泡碰电池的正极。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轻轻地提醒他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你们只用到一个连接点,还有一个连接点是不是也要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在这个实验操作中,可以看到由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默契配合,实验做得相当成功。他们既获得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又尝到了合作成功的甜头。
四、拓展学习空间,养成自主探究习惯
学生在新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该适当安排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自主探究习惯。
如学了《树叶落了》一课,教师可以学生提出一个观察建议,随着天气的变化,植物有什么变化?启发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养成随时关注科学现象的习惯。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具体的课外活动,如“科普展”、“科技发布会”、科学手抄报“、调查小报告、交流展示会等等,让学生体会到学科、用科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又比如学习《盐在水里溶解了》这一课,教师不妨进行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能不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回家好好想一想,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动手实践,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些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使这节课结束的拓展过程又成了下节课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收获。
总之,科学探究为科学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与条件,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刀实枪”地做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磨炼,在自主探究中智慧得到启迪。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科学课》
[3]《教育心理学》
[4]《小学教学研究》
【关键词】 科学课;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1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就像刘默耕所说的那样“学科学就要根据科学的本性来办事”。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景的影响,在学生探究前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为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如上《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玩”的情境:准备两根“鱼竿”(一根头上有磁铁,另一根头上没有磁铁)和一些鱼嘴上挂有铁环的“小鱼”,让两名同学一人拿一根“鱼竿”进行钓鱼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钓上的“鱼”多。很快,学生就发现“鱼竿”上的秘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磁铁的“鱼竿”就能钓上“鱼”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主探究的强烈信心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由于学生的能力、智力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因此,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排除失败带来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给学生多些鼓励、多些指导,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心。
如在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几幅电线连接与断开的图片,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和猜想,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接着给学生提供了回形针、圆珠笔、橡皮、木块(干、湿)、尺子(塑料、不锈钢)、等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尝试进行实验探索,学生从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金属及潮湿的物体有能导电,潮湿物体导电是因为水导电。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实验做的快的小组,深入探究:人的身体是否导电?这时学生会用手指连接两端电线,却发现灯泡不亮,究竟是什么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改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尝试探究,最后在改用舌头后,灯泡亮了。从而验证了人体是导体。成功使他们欢呼雀跃,其他同学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尝试,受益匪浅,经过讨论,得出了手指导电不敏感,当电压过小时,无法看到现象,而舌头比较敏感,能够看到现象。在以后的实验改进和创新教学中,学生跃跃欲试,乐此不疲,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心。
三、加强合作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合作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心理素质,心理学家认为,教育正像其他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多向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探究,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条件。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协作探究精神,而且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如在听《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本上。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老师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很亲切地安慰他们:“没关系,慢慢来,要不要老师或同学帮助?”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又忙乎起来,但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电池,一手拿电线与电池的负极相碰,另一同学一手拿电线的另一头,与电池的正极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灯泡碰电池的正极。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轻轻地提醒他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你们只用到一个连接点,还有一个连接点是不是也要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在这个实验操作中,可以看到由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默契配合,实验做得相当成功。他们既获得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又尝到了合作成功的甜头。
四、拓展学习空间,养成自主探究习惯
学生在新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该适当安排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自主探究习惯。
如学了《树叶落了》一课,教师可以学生提出一个观察建议,随着天气的变化,植物有什么变化?启发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养成随时关注科学现象的习惯。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具体的课外活动,如“科普展”、“科技发布会”、科学手抄报“、调查小报告、交流展示会等等,让学生体会到学科、用科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又比如学习《盐在水里溶解了》这一课,教师不妨进行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能不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回家好好想一想,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动手实践,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些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使这节课结束的拓展过程又成了下节课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收获。
总之,科学探究为科学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与条件,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刀实枪”地做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磨炼,在自主探究中智慧得到启迪。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科学课》
[3]《教育心理学》
[4]《小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