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转变旧教学观念,树立整合教育意识,是提高幼儿数学素养的关键
现代幼儿教育是整合教育。其教育应有其独特的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学习方法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和独特性,各教育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一种完整的幼儿园教育课程。它介于传统教育与当今教育两者之间取长补短,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幼儿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可以使教育的本质真正回归。因此,转变旧教学观念,树立整合教育意识,是教师把握好了优化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例如,大班“给小动物找家”这课,以往都是以几个算式、几座房子、一一对应的形式出现,使幼儿在框定的条件和问题中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机会。如果把数学问题创造性整合化,那效果则大不一样了:“小动物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找到了自己的家,只有小公鸡找不到自己的家,怎么办呢?”幼儿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把小公鸡的算式改为10-5,就可以住进5号楼房了。”有的说:“把10-6改为11-6就行了。”有的说:“把5号改为4号不就行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多了。当教师再次提出小公鸡的算式还可以怎样修改,小公鸡才能住进5号房子的问题时,幼儿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出现了2+3、1+4、14-9等许多算式。此时,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如此多活条件、活结论的问题情境中,幼儿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对多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对不足的条件进行创造,既培养创新精神,又从根本上保证了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坚持材料、操作、探索三结合,充分展现自我,是提高幼儿数学素养的根本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所说: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不断地与材料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认识还是感性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帮助;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材料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對材料的直接操作。正如有人曾比喻数学活动是大脑的体操,而操作材料则是教育目标的载体一样,是师生之间、幼儿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环境材料互动之中,幼儿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反之,幼儿听课就像病人不想吃药但又不得不吃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厌学情绪,成绩下降,甚至陷入无限的烦恼与苦闷之中,直至逃学辍学。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课堂教学与环境材料及幼儿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数学活动必须对教具学具进行优化,才能促进幼儿主动活动,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能随机感知数学、走进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大班综合训练“找朋友”一课,可以结合Flash动画课件进行,小朋友请你说说它们是为什么是好朋友?(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以及算式中寻找答案)这样就形成了材料、操作、探索三结合的交互式学习,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幼儿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认知冲突,激起思维欲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保证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材、教师、幼儿这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三者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形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教学作为一个过程,其任务是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整体素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条件下,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和发展。首先是坚持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横向多方面的动态协调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的根本功能是教幼儿学会学习,促进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多维目标,并根据不同幼儿的基础,设计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例如,小班“1和许多”这课,可以结合Flash动画这样设计:低水平组在直观的三个好朋友拔萝卜课件中找“1”和“许多”,高水平组则在复杂的可乐瓶树木中找“1”和“许多”,并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创设主体活动情境,使情感和认知两个过程有机统一,互相促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营造认知冲突,激起思维欲望,指导幼儿自己尝试用旧知解决新知,让幼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使幼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教学上要善于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精心设计变式迁移练习,有效地指导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归纳知识的结构体系,以完善幼儿的认知结构,培养学习能力。
总之, 数学活动是幼儿园的一门重要课程,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更是幼儿智慧的发源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树立目标意识,从过去单一数学学科目标过度到整合各项活动;教育内容应关注幼儿的生活和经验,从生活和经验中挖掘数学内容,丰富数学内容;教育资源应树立数学教育资源的理念,变以往教育资源的思路为关注多元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教育形式应打破学科教学的界限,树立开放教育的理念;教育指导应关注活动的过程;关注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态度、兴趣、能力的发展;关注教师在数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指导作用。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不可枯竭的源泉,而快乐则是阳光、是春雨、是付出之后的收获、是经过自己思考解答出的难题。课堂上,面对充满生命活力与成长潜力的孩子,教师不是精彩的演员,而应变成运筹帷幄的导演;不是主宰课堂的知识权威,而是幼儿的学习伙伴。把探索数学奥秘的舞台留给幼儿,将主动发展的机会还给幼儿,让幼儿在教师的“无言”中放飞思维的羽翼。只要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促进幼儿素养的全面提高。
现代幼儿教育是整合教育。其教育应有其独特的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学习方法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和独特性,各教育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一种完整的幼儿园教育课程。它介于传统教育与当今教育两者之间取长补短,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幼儿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可以使教育的本质真正回归。因此,转变旧教学观念,树立整合教育意识,是教师把握好了优化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例如,大班“给小动物找家”这课,以往都是以几个算式、几座房子、一一对应的形式出现,使幼儿在框定的条件和问题中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机会。如果把数学问题创造性整合化,那效果则大不一样了:“小动物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找到了自己的家,只有小公鸡找不到自己的家,怎么办呢?”幼儿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把小公鸡的算式改为10-5,就可以住进5号楼房了。”有的说:“把10-6改为11-6就行了。”有的说:“把5号改为4号不就行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多了。当教师再次提出小公鸡的算式还可以怎样修改,小公鸡才能住进5号房子的问题时,幼儿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出现了2+3、1+4、14-9等许多算式。此时,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如此多活条件、活结论的问题情境中,幼儿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对多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对不足的条件进行创造,既培养创新精神,又从根本上保证了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坚持材料、操作、探索三结合,充分展现自我,是提高幼儿数学素养的根本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所说: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不断地与材料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认识还是感性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帮助;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材料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對材料的直接操作。正如有人曾比喻数学活动是大脑的体操,而操作材料则是教育目标的载体一样,是师生之间、幼儿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环境材料互动之中,幼儿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反之,幼儿听课就像病人不想吃药但又不得不吃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厌学情绪,成绩下降,甚至陷入无限的烦恼与苦闷之中,直至逃学辍学。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课堂教学与环境材料及幼儿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数学活动必须对教具学具进行优化,才能促进幼儿主动活动,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能随机感知数学、走进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大班综合训练“找朋友”一课,可以结合Flash动画课件进行,小朋友请你说说它们是为什么是好朋友?(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以及算式中寻找答案)这样就形成了材料、操作、探索三结合的交互式学习,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幼儿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认知冲突,激起思维欲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保证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材、教师、幼儿这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三者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形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教学作为一个过程,其任务是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整体素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条件下,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和发展。首先是坚持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横向多方面的动态协调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的根本功能是教幼儿学会学习,促进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多维目标,并根据不同幼儿的基础,设计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例如,小班“1和许多”这课,可以结合Flash动画这样设计:低水平组在直观的三个好朋友拔萝卜课件中找“1”和“许多”,高水平组则在复杂的可乐瓶树木中找“1”和“许多”,并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创设主体活动情境,使情感和认知两个过程有机统一,互相促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营造认知冲突,激起思维欲望,指导幼儿自己尝试用旧知解决新知,让幼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使幼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教学上要善于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精心设计变式迁移练习,有效地指导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归纳知识的结构体系,以完善幼儿的认知结构,培养学习能力。
总之, 数学活动是幼儿园的一门重要课程,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更是幼儿智慧的发源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树立目标意识,从过去单一数学学科目标过度到整合各项活动;教育内容应关注幼儿的生活和经验,从生活和经验中挖掘数学内容,丰富数学内容;教育资源应树立数学教育资源的理念,变以往教育资源的思路为关注多元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教育形式应打破学科教学的界限,树立开放教育的理念;教育指导应关注活动的过程;关注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态度、兴趣、能力的发展;关注教师在数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指导作用。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不可枯竭的源泉,而快乐则是阳光、是春雨、是付出之后的收获、是经过自己思考解答出的难题。课堂上,面对充满生命活力与成长潜力的孩子,教师不是精彩的演员,而应变成运筹帷幄的导演;不是主宰课堂的知识权威,而是幼儿的学习伙伴。把探索数学奥秘的舞台留给幼儿,将主动发展的机会还给幼儿,让幼儿在教师的“无言”中放飞思维的羽翼。只要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促进幼儿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