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朋友的猫冬之行,向来没有所谓计划、攻略可言。
“诶,要不要试试厦门的网红民宿?”
“好久没去鼓浪屿了,好像也没认认真真逛过,去?”
作为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无数次“什么鬼”的嘀咕之后,竟然也习惯了这种说走就走的节奏。
12月的鼓浪屿,草木丰饶,花花草草繁盛地长着。虽然冬至已过,却丝毫不输那长得总似过不完却又忽而随风消逝的夏季。
“在鼓浪屿,要做的事很多,找猫、找路、找风景、找历史、找美食,其实是在找一个自己为自己编织的梦境。”来过鼓浪屿的小伙伴曾这样说。但实际上,也称不上找,只要有心,随意走着,这些事物都会不期而遇。
清早起床,在行人鲜见的小巷里,贪婪地呼吸一口新鲜无比的空气。
不同的路藏着不同的风景。海天堂构、黄荣远堂,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二都在福建路上,挨着音乐学校,离毓园也很近。
中华路横穿了鼓浪屿最繁华的地段,有马约翰体育场,也有图书馆。
漳州路是个几乎180°的大拐弯,复兴路则是直插在中间的一杠,因此头尾都连着漳州路。虽然一边是蜡像馆,一边是海天堂构和音乐学校,但作为衔接的这条路,倒是人流量较少。
清晨的天空蓝得不像话,青菜们成群结队在墙头长着,冬日的暖意,是他们最欢快的惊喜。
喜欢那紫盈盈的花,肆无忌惮地绽放。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鼓浪屿无疑了。
冬日的午后,躺在花园里的草坪看书,幸福感满满。在这里可以看到汹涌激越的海浪,澎湃往返,前方的日光岩、英雄山乃至海沧的嵩屿角都成了花园的外景。
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很多文化产物已经难觅其迹,建筑却依然能够直观地呈现眼前。
这些带着异国风情、承载着鼓浪屿历史的各色建筑,是吸引游人来到这座岛上观光的一大景致。过去生活在鼓浪屿的小孩,跟父母提到别人家孩子的时候,会先提他们家的建筑名称。
清道光二十三年英国在此设立领事馆后,美、德、法、日等国相继在岛上建立领事馆。光绪二十八年被迫划租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本独占,直到1945抗战胜利才得以收回主权。
也因此,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房屋建筑,有古罗马风格及至现代风格,故被喻为“建筑博物馆”。
如今,这些建筑在酒店、书店、饮品店等各种商业的入驻后,散发出一股属于新老世纪交织的独特气质。
下午阳光洒落,竹影在墙上伴随微风影影绰绰地摆动着,老院落里挂着一颗颗成熟的小杨桃。
岛上树木种类繁多,也正是这些四季生长的旺盛草木,让这些从长远岁月里流传下来的古老建筑,有了鲜活的生命体征。
行走在岛屿路上的人们,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分流之后的鼓浪屿,虽不及此前人山人海的热闹,这里仍是厦门最璀璨的一张名片,更是北方慕名而来的旅客们的梦想之地。
在海边,大妈披着一条鲜艳的围巾,张开怀抱摆了一个无比经典的造型,父亲和小孩在海滩上玩着沙子。
音乐,是鼓浪屿一道特别绚丽的风景线。漫步在各个角落小道上,不时能听到悦耳的钢琴声。而猫咪们的叫唤,是岛上更为生动的音乐。
鼓浪屿也被称为“世界之猫岛”,猫咪是岛上的吉祥物。在鼓浪屿上,总能见到各色的猫,在这里温和地过着自己的猫生。
猫咪们,或怯生生或懒洋洋,或凶里巴气野得很。有无主人的猫咪,差异颇大,流浪猫的眼里,总会多几分警惕。
傍晚时分,延着小径深处继续探寻,抬头望见一枚月亮轻轻、薄薄地挂着。
鼓浪屿的冬夜出奇的安静,路灯昏暗,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偶有跑步的年轻人,气喘吁吁地沿着海岸奔跑。
白天的游人散去,一对情侣坐在海边石栏,相拥看着隔岸灯火。
无意间发现,海中那一块未被海水淹没的礁石,好像一条大狗。脑袋里莫名浮现了那部希腊电影《雾中风景》,一块巨型手掌的水泥模型被吊在海中。
碰到了夜里在岸边网鱼的大叔,下网,收网,尽管“十网九空”,收获的那一瞬间,总能让人兴奋。
银色的鱼鳞在被路灯照得闪闪发亮,这样的小鱼儿,酱油水是最合适的。看人网鱼好像无聊,可这一收一放,却似奥意无穷。
深夜走在鼓浪屿的路上,四下悄默默,只有旅馆的灯依然亮着,门口悉数挂着“今日有空房”的牌子。
鼓浪屿的一天,这样,算是圆满了。
朋友喜欢装熟,他讨厌被当做游客对待,哪怕在这座城市生活多年,在景点购物或饮食,心里仍怀有这样的芥蒂,仿佛被当了游客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
他喜欢用他掌握极少的且不三不四的闽南语同人沟通。我不一样,我就有点厉害了,破罐子破摔,无论在老家,在这座城市,或是到了其他城市旅行,总似初来乍到的生人。
这点,大概让朋友有点生气:“你为什么不用闽南语跟人沟通嘛?”虽说是个地地道道的閩南孩子,可为了假装熟络而故意说闽南话,对我而言是有些别扭。
不过,在鼓浪屿上,会点本地话的确是有点好处的,比如在菜市场买虾的时候,甩几句,就能用日常的价格买到活蹦乱跳的虾蟹了。
很多地方,生活久了,也就不存在爱与不爱这样的问题。你只是身在其中,然后把日子一天天过下去,直到某一次转变或者选择到来时,才会去思索各种问题。
如若没有,就愉快去感受这座城市所拥有的你所喜欢的一切吧。
“诶,要不要试试厦门的网红民宿?”
“好久没去鼓浪屿了,好像也没认认真真逛过,去?”
作为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无数次“什么鬼”的嘀咕之后,竟然也习惯了这种说走就走的节奏。
12月的鼓浪屿,草木丰饶,花花草草繁盛地长着。虽然冬至已过,却丝毫不输那长得总似过不完却又忽而随风消逝的夏季。
“在鼓浪屿,要做的事很多,找猫、找路、找风景、找历史、找美食,其实是在找一个自己为自己编织的梦境。”来过鼓浪屿的小伙伴曾这样说。但实际上,也称不上找,只要有心,随意走着,这些事物都会不期而遇。
清晨,鼓浪屿小巷
清早起床,在行人鲜见的小巷里,贪婪地呼吸一口新鲜无比的空气。
不同的路藏着不同的风景。海天堂构、黄荣远堂,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二都在福建路上,挨着音乐学校,离毓园也很近。
中华路横穿了鼓浪屿最繁华的地段,有马约翰体育场,也有图书馆。
漳州路是个几乎180°的大拐弯,复兴路则是直插在中间的一杠,因此头尾都连着漳州路。虽然一边是蜡像馆,一边是海天堂构和音乐学校,但作为衔接的这条路,倒是人流量较少。
清晨的天空蓝得不像话,青菜们成群结队在墙头长着,冬日的暖意,是他们最欢快的惊喜。
喜欢那紫盈盈的花,肆无忌惮地绽放。
岛屿花园的惬意午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鼓浪屿无疑了。
冬日的午后,躺在花园里的草坪看书,幸福感满满。在这里可以看到汹涌激越的海浪,澎湃往返,前方的日光岩、英雄山乃至海沧的嵩屿角都成了花园的外景。
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很多文化产物已经难觅其迹,建筑却依然能够直观地呈现眼前。
这些带着异国风情、承载着鼓浪屿历史的各色建筑,是吸引游人来到这座岛上观光的一大景致。过去生活在鼓浪屿的小孩,跟父母提到别人家孩子的时候,会先提他们家的建筑名称。
清道光二十三年英国在此设立领事馆后,美、德、法、日等国相继在岛上建立领事馆。光绪二十八年被迫划租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本独占,直到1945抗战胜利才得以收回主权。
也因此,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房屋建筑,有古罗马风格及至现代风格,故被喻为“建筑博物馆”。
如今,这些建筑在酒店、书店、饮品店等各种商业的入驻后,散发出一股属于新老世纪交织的独特气质。
下午阳光洒落,竹影在墙上伴随微风影影绰绰地摆动着,老院落里挂着一颗颗成熟的小杨桃。
岛上树木种类繁多,也正是这些四季生长的旺盛草木,让这些从长远岁月里流传下来的古老建筑,有了鲜活的生命体征。
往来,不期而遇
行走在岛屿路上的人们,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分流之后的鼓浪屿,虽不及此前人山人海的热闹,这里仍是厦门最璀璨的一张名片,更是北方慕名而来的旅客们的梦想之地。
在海边,大妈披着一条鲜艳的围巾,张开怀抱摆了一个无比经典的造型,父亲和小孩在海滩上玩着沙子。
鼓浪屿的猫先生
音乐,是鼓浪屿一道特别绚丽的风景线。漫步在各个角落小道上,不时能听到悦耳的钢琴声。而猫咪们的叫唤,是岛上更为生动的音乐。
鼓浪屿也被称为“世界之猫岛”,猫咪是岛上的吉祥物。在鼓浪屿上,总能见到各色的猫,在这里温和地过着自己的猫生。
猫咪们,或怯生生或懒洋洋,或凶里巴气野得很。有无主人的猫咪,差异颇大,流浪猫的眼里,总会多几分警惕。
傍晚时分,延着小径深处继续探寻,抬头望见一枚月亮轻轻、薄薄地挂着。
海上那块礁石,好像一条狗啊
鼓浪屿的冬夜出奇的安静,路灯昏暗,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偶有跑步的年轻人,气喘吁吁地沿着海岸奔跑。
白天的游人散去,一对情侣坐在海边石栏,相拥看着隔岸灯火。
无意间发现,海中那一块未被海水淹没的礁石,好像一条大狗。脑袋里莫名浮现了那部希腊电影《雾中风景》,一块巨型手掌的水泥模型被吊在海中。
碰到了夜里在岸边网鱼的大叔,下网,收网,尽管“十网九空”,收获的那一瞬间,总能让人兴奋。
银色的鱼鳞在被路灯照得闪闪发亮,这样的小鱼儿,酱油水是最合适的。看人网鱼好像无聊,可这一收一放,却似奥意无穷。
深夜走在鼓浪屿的路上,四下悄默默,只有旅馆的灯依然亮着,门口悉数挂着“今日有空房”的牌子。
鼓浪屿的一天,这样,算是圆满了。
朋友喜欢装熟,他讨厌被当做游客对待,哪怕在这座城市生活多年,在景点购物或饮食,心里仍怀有这样的芥蒂,仿佛被当了游客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
他喜欢用他掌握极少的且不三不四的闽南语同人沟通。我不一样,我就有点厉害了,破罐子破摔,无论在老家,在这座城市,或是到了其他城市旅行,总似初来乍到的生人。
这点,大概让朋友有点生气:“你为什么不用闽南语跟人沟通嘛?”虽说是个地地道道的閩南孩子,可为了假装熟络而故意说闽南话,对我而言是有些别扭。
不过,在鼓浪屿上,会点本地话的确是有点好处的,比如在菜市场买虾的时候,甩几句,就能用日常的价格买到活蹦乱跳的虾蟹了。
很多地方,生活久了,也就不存在爱与不爱这样的问题。你只是身在其中,然后把日子一天天过下去,直到某一次转变或者选择到来时,才会去思索各种问题。
如若没有,就愉快去感受这座城市所拥有的你所喜欢的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