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面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出了富有借鉴意义的解决办法。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种种看法作出了评析,同时指出,无论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切合教学实际,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直观化
“语言学概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必修课。就学科体系来看,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很不乐观,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喜欢学。学界对这门课程的教学非常关注,要求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而争论最多的是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不少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了很多有益见解,颇有借鉴意义。但批评归批评,问题照样存在,这种现状令人深思。我们的改革是否脱离了实际?带着这一质疑,我们对学界提出的种种改革措施和建议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内容方面的问题评析
教材内容方面的首要问题是“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的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这方面批判的声音较多。[1][2]比如:按目前通行的教材,“现代汉语”是以语言结构要素来编排的,除绪论外,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或语用)等五章,而“语言学概论”也有语音、文字、语义、语法、语用等内容。另外,不少现代汉语教材为了提高理论意识,大量地介绍普通语言学理论。所以,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再开设“语言学概论”课。能不能用“现代汉语”取代“语言学概论”?该如何看待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呢?
当然,现代汉语事实的分析需要运用一些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我们在向中国学生介绍普通语言学理论时也离不开汉语事实,甚至主要用汉语事实去解释说明一般语言学理论。另外,两门学科都属于语言学,都要讲语言的结构要素,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两门课程应有所侧重,“现代汉语”侧重应用,“语言学概论”侧重理论。“语言学概论”课程中涉及汉语,事实是为普通语言理论服务的,比如语音学这一章,重点应放在国际音标和音位学理论上。汉语普通话中的元音和辅音,学生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学习过,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先领着学生复习一遍,重点讲述汉语中没有的音素的发音要领,如辅音中的齿间音和舌叶音等。“现代汉语”课程重点是分析汉语事实,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比如语音学这一章,可以重点讲汉语拼音方案中各音素的发音方法和音节拼写规则、语音规范、普通话推广等问题,而不必讲音位理论。教材编写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好两门课程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回避相关内容。但遗憾的是,两门课程的教材编写往往缺乏协调性。[3]教学实践证明,个别内容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由于“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比较抽象,概念多,理论多,初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内容虽然“现代汉语”中讲过了,但很多学生往往一知半解,理解不深刻,所以,“语言学概论”中虽然重复但学生并没有感到多余,不同角度的讲解有利于理解巩固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内容方面的第二个问题是理论框架的问题,目前通用教材理论主要局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框架内。有些学者认为这跟当代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极不相称,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最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语言学理论没有被及时吸纳到教材中去。跟语言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介绍得也很不充分。[1][2][4][5]我们认为这种批判脱离了教学实际,当代语言学理论确实很重要,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但这门课程在各高校学时都很少,多者50个左右,少者30个左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事无巨细地把语言学的各个理论都讲清楚根本做不到。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转变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文秘”“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在这一大背景下,增加学时很不现实。与其把上述理论都拉来急匆匆地蜻蜓点水式地讲,还不如集中时间讲清楚某一理论。而结构主义是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基础,着力讲结构主义也符合教学大纲对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要求,所以无可厚非。其他相关内容可以根据条件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语言学概论”一门课程包揽不了这么多内容。
另外,关于教材语料选用问题也颇有争议,有人批判教材选用的语料主要局限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上。[3]但实际上,就国内中文系讲授这门课程的一线教师和学生来看,懂多种外语的人很少,大多以英语为主。如果以一种授课者和听课者都不懂的语言为例来讲解抽象的理论,没有感性的认识,必然理解不深刻,其效果可想而知。并且,我们学习的语言学理论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到功能语言学,都主要以英语为研究对象,通过跟其他语言对比,验证总结出来的理论,以汉英语料为主是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科自身实际的。汉语中有的语言现象重点讲汉语,然后推及英语,因为相对于外语,可能汉语(包括方言)更符合学生和教师的语感,容易获得感性认识,比如讲到形态,学生比较难理解,因为普通话缺乏形态变化,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很多方言里有形态变化,如果把这些汉语方言的语料吸收进教材,能够加深学生关于什么是形态的认识。
教材的发展永远跟不上学术研究和社会的发展。教材只是教师上课的蓝本,不等于课程体系,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在把握系统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体系,这一体系与教材有联系又不完全一样。既要反映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要适时地穿插反映该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学术动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关系,不能推卸责任,也不能什么都包揽。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而又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评析
为了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師在批判反思传统的靠教师一张嘴讲到底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许多富有借鉴意义的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趣味性教学法等。[5](P82-83)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运用这些方法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看其是否适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实际。 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究,自主获取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是“语言学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比较抽象,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能听懂就不错了。另外,中文系的学生绝大多数喜欢文学,读读文学作品觉得很有趣,容易融入其中。而相比之下,语言学则显得生硬、枯燥,平时上课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学生还比较爱听,但一涉及到理论问题,很多学生就懵了。加之扩招之后,学生的素质普遍不如从前,要想让他们跟着课程看点参考书,多数学生做不到。由于学生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少,纯粹的讨论课根本展不开。但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讨论,比如把一些有争议问题的不同观点告诉学生,启发他们思考,然后让他们说说哪种说法更有道理,最后教师总结并表明自己的看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最终要走向实践。教学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语言学概论”也不例外。其实践式教学主要体现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语言调查,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语言生活,用语言学理论解释和规范我们的日常用语。比如在讲授“地域方言”时,可以鼓励学生比较自己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差异。讲授“语言规划”时,安排学生调查校园中不规范的用语现象。讲授“语言的演变”时,安排学生调查近两年出现的新词语或校园流行语,使其真正感受到语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也不是任何内容都可以安排实践的,另外,开展语言调查前,教师要设计好调查的内容,明确集中训练的知识点,最后才好驾驭,这样的训练才有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中文系的学生喜欢文学不喜欢语言学的原因是语言学没有文学有趣。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语言学与文学属于不同的学科,没有可比性,但把差别如此大的两个学科放在一起教给学生时,他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去比较。为什么学生不会把物理、数学拿来跟文学相比?因为学生心里很清楚它们与文学属于不同的专业。所以近年来有学者呼吁把语言学从中文系独立出来,这无论对语言学科的教学还是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在现有的体制下,使这门学科能够吸引学生的关键还是靠趣味性,每节课都要有能够吸引学生的亮点,比如可以通过有趣的例子来说明某个抽象的概念或者理论,最好以学生身边的语言现象或者有趣的相声小品的语言作为分析对象,多举一些反映时代信息的例子。例如在讲语言的演变时,不妨举出一些流行词语,有的是新产生的词语,有些以前有但语义发生了变化,如“小姐、美女”等,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语言的变化。但不是每一部分内容都能找到有贴切而又有趣的例子,对某个知识点的周密推演,思辨式的评述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点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多开动脑筋,把学生吸引到课程中来。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师要联系实际有选择地运用,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要为了追求方法的新颖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和训练。
三、结语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抽象的基础理论课,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围绕一个目的,那就是切合教学实际,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教材内容的编排要切合教学实际,不要故意回避某些“现代汉语”中讲过的内容,也不要什么都包揽。对于重复的内容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导。由已知到未知,符合认知的规律。例如教语音的发音原理时,可以先让学生发“现代汉语”中讲过的汉语普通话的音,复习这些音的发音原理,在此基础上推及汉语普通话中没有但方言中有的音,再推及英语和其他外语中常见的音,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语料选择的优先序列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方言>英语>其他语言,这样更符合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语感,更直观。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切合教学实际,能使所讲授的内容直观化。讨论和实践都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语言生活,并且学会由熟悉的语言现象概括或推导出抽象的理论。趣味教学法是通过有趣的例子形象化地阐释抽象的理论。都是为了把理论就跟鲜活的语言事实联系起来,使其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不同角度的讲解和各种类型的语言事实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的博大精深。
(本研究得到了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语言学概论’教学中问题导入研究”和“河南大学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的资助。特此申谢!)
参考文献:
[1]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
院学报,2005,(5):102-103.
[2]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1,(1):71.
[3]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协
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136-137.
[4]刘丽丽.“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教学创新尝试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139.
[5]许晋、李树新.高等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探析[J].内蒙
古師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112-113.
[6]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咸宁学院学报,
2010,(2).
(董秀英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1;程波涛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475001)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直观化
“语言学概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必修课。就学科体系来看,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很不乐观,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喜欢学。学界对这门课程的教学非常关注,要求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而争论最多的是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不少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了很多有益见解,颇有借鉴意义。但批评归批评,问题照样存在,这种现状令人深思。我们的改革是否脱离了实际?带着这一质疑,我们对学界提出的种种改革措施和建议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内容方面的问题评析
教材内容方面的首要问题是“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的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这方面批判的声音较多。[1][2]比如:按目前通行的教材,“现代汉语”是以语言结构要素来编排的,除绪论外,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或语用)等五章,而“语言学概论”也有语音、文字、语义、语法、语用等内容。另外,不少现代汉语教材为了提高理论意识,大量地介绍普通语言学理论。所以,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再开设“语言学概论”课。能不能用“现代汉语”取代“语言学概论”?该如何看待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呢?
当然,现代汉语事实的分析需要运用一些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我们在向中国学生介绍普通语言学理论时也离不开汉语事实,甚至主要用汉语事实去解释说明一般语言学理论。另外,两门学科都属于语言学,都要讲语言的结构要素,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两门课程应有所侧重,“现代汉语”侧重应用,“语言学概论”侧重理论。“语言学概论”课程中涉及汉语,事实是为普通语言理论服务的,比如语音学这一章,重点应放在国际音标和音位学理论上。汉语普通话中的元音和辅音,学生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学习过,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先领着学生复习一遍,重点讲述汉语中没有的音素的发音要领,如辅音中的齿间音和舌叶音等。“现代汉语”课程重点是分析汉语事实,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比如语音学这一章,可以重点讲汉语拼音方案中各音素的发音方法和音节拼写规则、语音规范、普通话推广等问题,而不必讲音位理论。教材编写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好两门课程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回避相关内容。但遗憾的是,两门课程的教材编写往往缺乏协调性。[3]教学实践证明,个别内容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由于“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比较抽象,概念多,理论多,初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内容虽然“现代汉语”中讲过了,但很多学生往往一知半解,理解不深刻,所以,“语言学概论”中虽然重复但学生并没有感到多余,不同角度的讲解有利于理解巩固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内容方面的第二个问题是理论框架的问题,目前通用教材理论主要局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框架内。有些学者认为这跟当代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极不相称,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最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语言学理论没有被及时吸纳到教材中去。跟语言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介绍得也很不充分。[1][2][4][5]我们认为这种批判脱离了教学实际,当代语言学理论确实很重要,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但这门课程在各高校学时都很少,多者50个左右,少者30个左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事无巨细地把语言学的各个理论都讲清楚根本做不到。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转变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文秘”“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在这一大背景下,增加学时很不现实。与其把上述理论都拉来急匆匆地蜻蜓点水式地讲,还不如集中时间讲清楚某一理论。而结构主义是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基础,着力讲结构主义也符合教学大纲对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要求,所以无可厚非。其他相关内容可以根据条件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语言学概论”一门课程包揽不了这么多内容。
另外,关于教材语料选用问题也颇有争议,有人批判教材选用的语料主要局限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上。[3]但实际上,就国内中文系讲授这门课程的一线教师和学生来看,懂多种外语的人很少,大多以英语为主。如果以一种授课者和听课者都不懂的语言为例来讲解抽象的理论,没有感性的认识,必然理解不深刻,其效果可想而知。并且,我们学习的语言学理论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到功能语言学,都主要以英语为研究对象,通过跟其他语言对比,验证总结出来的理论,以汉英语料为主是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科自身实际的。汉语中有的语言现象重点讲汉语,然后推及英语,因为相对于外语,可能汉语(包括方言)更符合学生和教师的语感,容易获得感性认识,比如讲到形态,学生比较难理解,因为普通话缺乏形态变化,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很多方言里有形态变化,如果把这些汉语方言的语料吸收进教材,能够加深学生关于什么是形态的认识。
教材的发展永远跟不上学术研究和社会的发展。教材只是教师上课的蓝本,不等于课程体系,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在把握系统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体系,这一体系与教材有联系又不完全一样。既要反映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要适时地穿插反映该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学术动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关系,不能推卸责任,也不能什么都包揽。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而又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评析
为了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師在批判反思传统的靠教师一张嘴讲到底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许多富有借鉴意义的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趣味性教学法等。[5](P82-83)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运用这些方法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看其是否适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实际。 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究,自主获取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是“语言学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比较抽象,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能听懂就不错了。另外,中文系的学生绝大多数喜欢文学,读读文学作品觉得很有趣,容易融入其中。而相比之下,语言学则显得生硬、枯燥,平时上课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学生还比较爱听,但一涉及到理论问题,很多学生就懵了。加之扩招之后,学生的素质普遍不如从前,要想让他们跟着课程看点参考书,多数学生做不到。由于学生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少,纯粹的讨论课根本展不开。但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讨论,比如把一些有争议问题的不同观点告诉学生,启发他们思考,然后让他们说说哪种说法更有道理,最后教师总结并表明自己的看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最终要走向实践。教学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语言学概论”也不例外。其实践式教学主要体现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语言调查,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语言生活,用语言学理论解释和规范我们的日常用语。比如在讲授“地域方言”时,可以鼓励学生比较自己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差异。讲授“语言规划”时,安排学生调查校园中不规范的用语现象。讲授“语言的演变”时,安排学生调查近两年出现的新词语或校园流行语,使其真正感受到语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也不是任何内容都可以安排实践的,另外,开展语言调查前,教师要设计好调查的内容,明确集中训练的知识点,最后才好驾驭,这样的训练才有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中文系的学生喜欢文学不喜欢语言学的原因是语言学没有文学有趣。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语言学与文学属于不同的学科,没有可比性,但把差别如此大的两个学科放在一起教给学生时,他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去比较。为什么学生不会把物理、数学拿来跟文学相比?因为学生心里很清楚它们与文学属于不同的专业。所以近年来有学者呼吁把语言学从中文系独立出来,这无论对语言学科的教学还是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在现有的体制下,使这门学科能够吸引学生的关键还是靠趣味性,每节课都要有能够吸引学生的亮点,比如可以通过有趣的例子来说明某个抽象的概念或者理论,最好以学生身边的语言现象或者有趣的相声小品的语言作为分析对象,多举一些反映时代信息的例子。例如在讲语言的演变时,不妨举出一些流行词语,有的是新产生的词语,有些以前有但语义发生了变化,如“小姐、美女”等,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语言的变化。但不是每一部分内容都能找到有贴切而又有趣的例子,对某个知识点的周密推演,思辨式的评述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点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多开动脑筋,把学生吸引到课程中来。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师要联系实际有选择地运用,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要为了追求方法的新颖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和训练。
三、结语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抽象的基础理论课,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围绕一个目的,那就是切合教学实际,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教材内容的编排要切合教学实际,不要故意回避某些“现代汉语”中讲过的内容,也不要什么都包揽。对于重复的内容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导。由已知到未知,符合认知的规律。例如教语音的发音原理时,可以先让学生发“现代汉语”中讲过的汉语普通话的音,复习这些音的发音原理,在此基础上推及汉语普通话中没有但方言中有的音,再推及英语和其他外语中常见的音,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语料选择的优先序列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方言>英语>其他语言,这样更符合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语感,更直观。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切合教学实际,能使所讲授的内容直观化。讨论和实践都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语言生活,并且学会由熟悉的语言现象概括或推导出抽象的理论。趣味教学法是通过有趣的例子形象化地阐释抽象的理论。都是为了把理论就跟鲜活的语言事实联系起来,使其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不同角度的讲解和各种类型的语言事实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的博大精深。
(本研究得到了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语言学概论’教学中问题导入研究”和“河南大学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的资助。特此申谢!)
参考文献:
[1]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
院学报,2005,(5):102-103.
[2]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1,(1):71.
[3]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协
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136-137.
[4]刘丽丽.“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教学创新尝试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139.
[5]许晋、李树新.高等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探析[J].内蒙
古師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112-113.
[6]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咸宁学院学报,
2010,(2).
(董秀英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1;程波涛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