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5后”小王今年大学毕业,目前没有心仪的工作,突然一个红包从天而降:500-1500块的路费!湖州请你来逛逛招聘会!
这个热情的城市,不但给报销前来应聘的路费,连大学生来这里进行暑期社会实践,都给补贴。这样的优惠政策背后,是从2017年开始,各大热门的二三线城市相继展开的“人才争夺战”。其实早在2017年,武汉、成都等许多强二线城市就已经陆续出台招才引智政策,旨在搶夺流向二线城市的优质人才。
人才流动的重大转向
一直以来,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凭借发达的经济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公共服务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人才的持续流入。此外,北上广深名校云集,直接增加了高素质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可能性。
与日俱增的人才流入,直接带动了一线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而城市的发展又吸引着更大体量外来人口的进一步流入。
正如一枚硬币有其两面,人口的规模效应可以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但过量的人口增长也带来了交通拥堵、房价上涨、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既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让居民生活品质大打折扣。
为此,北上广深均将控制人口规模作为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并在各自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到2020年的常住人口控制目标:北京2300万人以内,上海2500万人以内,广州1550万人以内,深圳1480万人以内。
然而,2016年四个城市的人口分别达到2173万、2420万、1404.35万和1190.84万,除了深圳之外,北上广的城市人口上升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一线城市的落户门槛越来越高。既然一线城市落户政策持续收紧,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才华无处安放,那么自然会流向二线城市。于是,二线城市间的“抢人大战”适时进入了人们视野。
抢人大战究竟在抢什么?
今年,这场“抢人大战”的热度丝毫不减,反而愈演愈烈。
为什么突然之间,这些城市对人才趋之若鹜了呢?
答案便在于,人力资本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渐突出,而各个城市也对其愈加重视——说白了,二线城市抢的不仅是人,更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由此也将资本分割为两类: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所差异的。在物质财富较为匮乏的发展初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的不断增加;而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减弱,人力资本在这一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大。
作为一种“活体资本”,人力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潜力和空间,任何的工作、任何的科技创新、任何的增加经济效益的行为,都需要人的参与。
凭借其独有的创新性与创造性,以及对生产要素的协调作用,人能够将等量的资源转化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人力资本无疑更适合作为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佐证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总体上经历了长达近40年的要素驱动型增长,除了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代表的物质资本投入外,无限供给、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格局也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今,刘易斯拐点已至,人口红利消失的同时,物质资本边际回报率下降,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而人力资本刚好是创新的“载体”。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发强大,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也客观上形成了国内市场上对人力资本的巨大需求。
当北上广深很多领域的人才趋于饱和,发展空间不再如往昔那般大时,二线城市必然不会错过如此良机。而优质的人力资本争夺,正是二线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抢人战背后是二线城市的崛起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一线城市时,也许未曾留意到二线城市也在飞速发展着。数据显示,继天津、重庆、苏州后,2014-2017年,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长沙、无锡七个城市经济总量也相继进入“万亿俱乐部”,且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仅是GDP,二线城市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攀升。比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杭州,近10年来的GDP实际增速均超过全国与上海,这背后很大因素是浙江民营企业活力的支撑。此外,杭州有阿里巴巴和网易,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风口,依托优势产业完成了突围,特别是在G20峰会后,杭州焕发了“新一线”城市的活力,而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无疑又将引领城市的下一波发展。
再比如武汉,自2014年经济总量迈入“万亿俱乐部”后,它在中部核心、交通枢纽、科教重镇等方面的潜力正在逐步得到发挥,在2017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武汉是我国唯一位列榜单前十的中西部城市。
也正因为如此,二线城市才有了足够的底气去争抢人才,很多二线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与北上广深相比已经不遑多让。
猎聘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人岗争夺战及职场流动力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地区人才净流入率=该地区人才净流入人数/该地区人才流动总人数×100%)最高,达到11.21%,明显高出其他城市(参见图5)。与之相应的,2017年杭州市常住人口达到946.8万,比上一年增长28万,创下历史新高。
事实上,国家的政策也正在向二线城市倾斜。在2017年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城市名单中,除了北上广深外,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郑州、青岛、西安等城市均位列其中。该战略不仅将上述二线城市提到了新的高度,更是充分肯定了它们对所在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预判的是,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全国各地的进一步发展,或许会有更多的二线城市崛起,这无疑比一线城市的前景更令人振奋和期待。
年轻的朋友们,你们会选择二线城市安家立业吗?
这个热情的城市,不但给报销前来应聘的路费,连大学生来这里进行暑期社会实践,都给补贴。这样的优惠政策背后,是从2017年开始,各大热门的二三线城市相继展开的“人才争夺战”。其实早在2017年,武汉、成都等许多强二线城市就已经陆续出台招才引智政策,旨在搶夺流向二线城市的优质人才。
人才流动的重大转向
一直以来,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凭借发达的经济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公共服务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人才的持续流入。此外,北上广深名校云集,直接增加了高素质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可能性。
与日俱增的人才流入,直接带动了一线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而城市的发展又吸引着更大体量外来人口的进一步流入。
正如一枚硬币有其两面,人口的规模效应可以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但过量的人口增长也带来了交通拥堵、房价上涨、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既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让居民生活品质大打折扣。
为此,北上广深均将控制人口规模作为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并在各自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到2020年的常住人口控制目标:北京2300万人以内,上海2500万人以内,广州1550万人以内,深圳1480万人以内。
然而,2016年四个城市的人口分别达到2173万、2420万、1404.35万和1190.84万,除了深圳之外,北上广的城市人口上升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一线城市的落户门槛越来越高。既然一线城市落户政策持续收紧,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才华无处安放,那么自然会流向二线城市。于是,二线城市间的“抢人大战”适时进入了人们视野。
抢人大战究竟在抢什么?
今年,这场“抢人大战”的热度丝毫不减,反而愈演愈烈。
为什么突然之间,这些城市对人才趋之若鹜了呢?
答案便在于,人力资本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渐突出,而各个城市也对其愈加重视——说白了,二线城市抢的不仅是人,更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由此也将资本分割为两类: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所差异的。在物质财富较为匮乏的发展初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的不断增加;而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减弱,人力资本在这一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大。
作为一种“活体资本”,人力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潜力和空间,任何的工作、任何的科技创新、任何的增加经济效益的行为,都需要人的参与。
凭借其独有的创新性与创造性,以及对生产要素的协调作用,人能够将等量的资源转化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人力资本无疑更适合作为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佐证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总体上经历了长达近40年的要素驱动型增长,除了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代表的物质资本投入外,无限供给、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格局也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今,刘易斯拐点已至,人口红利消失的同时,物质资本边际回报率下降,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而人力资本刚好是创新的“载体”。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发强大,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也客观上形成了国内市场上对人力资本的巨大需求。
当北上广深很多领域的人才趋于饱和,发展空间不再如往昔那般大时,二线城市必然不会错过如此良机。而优质的人力资本争夺,正是二线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抢人战背后是二线城市的崛起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一线城市时,也许未曾留意到二线城市也在飞速发展着。数据显示,继天津、重庆、苏州后,2014-2017年,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长沙、无锡七个城市经济总量也相继进入“万亿俱乐部”,且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仅是GDP,二线城市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攀升。比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杭州,近10年来的GDP实际增速均超过全国与上海,这背后很大因素是浙江民营企业活力的支撑。此外,杭州有阿里巴巴和网易,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风口,依托优势产业完成了突围,特别是在G20峰会后,杭州焕发了“新一线”城市的活力,而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无疑又将引领城市的下一波发展。
再比如武汉,自2014年经济总量迈入“万亿俱乐部”后,它在中部核心、交通枢纽、科教重镇等方面的潜力正在逐步得到发挥,在2017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武汉是我国唯一位列榜单前十的中西部城市。
也正因为如此,二线城市才有了足够的底气去争抢人才,很多二线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与北上广深相比已经不遑多让。
猎聘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人岗争夺战及职场流动力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地区人才净流入率=该地区人才净流入人数/该地区人才流动总人数×100%)最高,达到11.21%,明显高出其他城市(参见图5)。与之相应的,2017年杭州市常住人口达到946.8万,比上一年增长28万,创下历史新高。
事实上,国家的政策也正在向二线城市倾斜。在2017年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城市名单中,除了北上广深外,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郑州、青岛、西安等城市均位列其中。该战略不仅将上述二线城市提到了新的高度,更是充分肯定了它们对所在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预判的是,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全国各地的进一步发展,或许会有更多的二线城市崛起,这无疑比一线城市的前景更令人振奋和期待。
年轻的朋友们,你们会选择二线城市安家立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