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但是实际上,在农村,我们的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量极其有限,课外阅读成了大难题。归结起来制约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主要问题驻澳由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不浓,二是教师教学中还缺少一种激励作用很强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三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科学切实的方法指导。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呢?
一、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关键
1、积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需在认真研讨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1)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我在上《感受亲情》活动课时,用老人的口吻,读了一段老人对儿子说的话,读完后全班学生都流下了眼泪,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2)借助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授《化石吟》时,先是播放了有关图片并加以简单的描述,学生对其有了感性认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2、课堂拓展延伸,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这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掉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比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里面对鲁达的描写独特而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知道《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一百零八将,关羽、刘备、曹操等,也是个个性情各异,人人描写传神。学生的读书欲望被诱发而出,自然在课外时间去读有关名著。
3、开展阅读活动,促发阅读兴趣。
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是很有必要的。如:?(1)开展读书会,开学初,教师明确读书计划?,并定期交流。(2)开展朗读比赛,教师可以经常古诗词朗读比赛,由学生自主组织,相互指导,教师监督,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竞争氛围中,自然形成了阅读兴趣。(3)展评摘抄读书笔记,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对优秀的读书笔记在班级展览、奖评。(4)举办读书节,组织读书竞赛,激发读书热情。(5)培养读书骨干,以点带面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正确的方法指导是保障
1、课内向课处延伸。
课堂教学从当前来讲,还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关键在于教者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方法。在这方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讲练结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讲应是精讲,是为教给学生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而讲;学生的练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而练,是用以培养阅读能力的。因此,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要注意给学生的自读(或课外阅读)做示范,教给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一般情况下,朗读课文、识别字词、句子分析、结构特点等,可以由学生自己动手做,由于自学能力主要是从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综合表现出来。因此,在讲练内容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而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实现的。当然,教师的提问也应适度,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自身设计问题,做到突出教学重点,能启发学生思考,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提高阅读的效率。
教会学生阅读,主要可从精读和泛读入手。精读就是仔仔细细的研读,反反复复的揣摩、品味。它是学生学习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规则和方法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精读可从几方面着手:⑴咬文嚼字,对文中碰到的一些字词仔细研究、推敲、辨析,通过教师的训练,让学生“习惯成自然”。⑵品味重点语句,如主旨句、警句、含蓄句、呼应句、象征句、过渡句、修辞句等,体会句子的语意,从而培养敏锐语感。⑶研究体裁、结构。⑷讨论文法、作法。⑸做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治学科研的基本功,它形式多样,需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要求,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自行选择。
而泛读的特点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泛读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语言,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发展思维,获取知识信息。泛读的方法主要可采用:⑴扫视法,对文字用眼睛和思想一下子把握住,然后离开文字,记住文字并进行思考体会。⑵跳读法,即不按文字顺序阅读,主要捕捉自己需要的和有关兴趣的内容。
精读与泛读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实际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求深求巧,泛读求广求智,用精读中所学的阅读知识、技巧用于泛读,用泛读中所获得的丰富知识巩固精读中学到的方法、技巧,这两种阅读方法是有机统一的。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造,并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协调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呢?
一、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关键
1、积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需在认真研讨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1)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我在上《感受亲情》活动课时,用老人的口吻,读了一段老人对儿子说的话,读完后全班学生都流下了眼泪,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2)借助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授《化石吟》时,先是播放了有关图片并加以简单的描述,学生对其有了感性认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2、课堂拓展延伸,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这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掉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比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里面对鲁达的描写独特而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知道《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一百零八将,关羽、刘备、曹操等,也是个个性情各异,人人描写传神。学生的读书欲望被诱发而出,自然在课外时间去读有关名著。
3、开展阅读活动,促发阅读兴趣。
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是很有必要的。如:?(1)开展读书会,开学初,教师明确读书计划?,并定期交流。(2)开展朗读比赛,教师可以经常古诗词朗读比赛,由学生自主组织,相互指导,教师监督,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竞争氛围中,自然形成了阅读兴趣。(3)展评摘抄读书笔记,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对优秀的读书笔记在班级展览、奖评。(4)举办读书节,组织读书竞赛,激发读书热情。(5)培养读书骨干,以点带面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正确的方法指导是保障
1、课内向课处延伸。
课堂教学从当前来讲,还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关键在于教者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方法。在这方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讲练结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讲应是精讲,是为教给学生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而讲;学生的练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而练,是用以培养阅读能力的。因此,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要注意给学生的自读(或课外阅读)做示范,教给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一般情况下,朗读课文、识别字词、句子分析、结构特点等,可以由学生自己动手做,由于自学能力主要是从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综合表现出来。因此,在讲练内容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而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实现的。当然,教师的提问也应适度,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自身设计问题,做到突出教学重点,能启发学生思考,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提高阅读的效率。
教会学生阅读,主要可从精读和泛读入手。精读就是仔仔细细的研读,反反复复的揣摩、品味。它是学生学习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规则和方法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精读可从几方面着手:⑴咬文嚼字,对文中碰到的一些字词仔细研究、推敲、辨析,通过教师的训练,让学生“习惯成自然”。⑵品味重点语句,如主旨句、警句、含蓄句、呼应句、象征句、过渡句、修辞句等,体会句子的语意,从而培养敏锐语感。⑶研究体裁、结构。⑷讨论文法、作法。⑸做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治学科研的基本功,它形式多样,需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要求,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自行选择。
而泛读的特点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泛读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语言,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发展思维,获取知识信息。泛读的方法主要可采用:⑴扫视法,对文字用眼睛和思想一下子把握住,然后离开文字,记住文字并进行思考体会。⑵跳读法,即不按文字顺序阅读,主要捕捉自己需要的和有关兴趣的内容。
精读与泛读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实际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求深求巧,泛读求广求智,用精读中所学的阅读知识、技巧用于泛读,用泛读中所获得的丰富知识巩固精读中学到的方法、技巧,这两种阅读方法是有机统一的。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造,并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协调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