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召开的全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座谈会,是换届以来全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方面的第一次会议。会议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新形势下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的主题,各市和民族自治地方人大交流了工作经验和体会,同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换届以后,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给全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这次会议无疑对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是一个积极而有力的推动和促进。
一、站在大局的高度,增强做好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充分认识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在促发展、保增长中的重要责任。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国55个少数民族成份中我省有48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5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9.15%。可以说,要实现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离不开民族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的主题,不断激发民族自治地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认真督促民族自治地方的上级国家机关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在资金投入、项目摆放、政策扶持等方面,做出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安排。我省有归侨、侨眷和台胞30多万人,这是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做好外事、侨务、台务工作,加强对外交往,积极吸引外资,充分调动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台胞关心和参与我省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直接关系着我省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在当前扩大内需、应对危机的形势下,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又一个支柱产业,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因此,人大民族侨务外事部门要紧紧围绕上述工作,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在促发展、保增长中有所作为。
(二)要充分认识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在保民生中的重要责任。人大民族侨务外事部门,联系和服务的主要是少数民族群众、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华侨和归侨侨眷、台商台胞等,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中的一些群众在就业、保障、住房、就学、医疗、饮水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关心他们,努力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紧紧围绕民生工程的实施加大立法、监督工作力度,确保党和国家民族侨务外事方面有关民生的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要做好有关民族侨务外事方面来信来访工作,认真听取和反映他们的诉求,推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要注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和人才培养等各项社会立法,切实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归侨侨眷与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三)要充分认识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在保稳定中的重要责任。维护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稳定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由于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分配体系的调整往往会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和利益格局变动,导致社会矛盾多发,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没有改变,妄图通过支持“疆独”、“藏独”、“法轮功”分子等搞乱中国,他们篡改客观史实、挑拨民族关系、鼓吹民族分裂、煽动宗教狂热、制造民族仇视、实施暴力犯罪,去年西藏“3·14”事件和今年乌鲁木齐“7·5”事件,都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我省地处祖国东北部边疆,极易受半岛局势的影响和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所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大就是要通过立法和监督等工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
二、不断加强立法工作,努力提高立法质量
(一)合理地确定立法内容。一是立法规定的内容必须与实际相适应,应当着重解决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二是坚持法制统一的原则。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要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合理利用变通权,务求做到“不抵触”。三是要体现地方特色,避免盲目照抄照搬上位法和其他地方的立法。四是规定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无法执行的规定。
(二)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每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都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书面征询意见等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重要的法规草案,可以向社会公布草案全文,广泛征求意见。对法规草案中专业性强、各方面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要通过召开立法论证会,深入研究论证。
(三)注意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法制化倾向。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坚持立法为公、立法为民,自觉抵制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倾向。省本级民族侨务外事方面的立法,采取了由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牵头起草、提出议案的方式,较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发生。民族自治地方人大也应该坚持提前介入法规的起草工作,避免有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倾向的内容出现在法规条文中,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四)认真做好协调工作。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和修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大都存在着调整某些利益关系,需要上级国家机关给予具体的支持和帮助。因此,需要做很多具体、细致的协调工作,使上上下下达成共识。今后,仍要坚持从大局出发,上下共同努力,做好立法中的协调工作,进一步提高民族侨务外事方面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进一步改进监督工作,切实增强监督实效
(一)要选准监督工作的重点。一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要自觉把人大民族侨务外事监督工作放在党委全局工作中去谋划,紧紧围绕党委中心任务安排监督内容,确定监督重点。二是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大事。三是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要有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对监督法规定的经常性的监督方式,如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等,要在做细做实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义、走过场、作表面文章。对监督法规定的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其他监督方式,要依法、严谨、慎重运用。同时,还要把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结合起来,把专项监督与综合监督结合起来,把初次监督与跟踪监督结合起来,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要增加人大监督工作的透明度。我们要积极探索完善执行公开原则的程序和方法,形成长效机制。目前,我们可以将执法检查报告、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等,及时向人大代表通报,向社会公布,并及时收集和认真研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一些重大监督事项,从方案出台到调研,从审议到反馈,要进行全程的、有重点的持续性报道,主动接受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监督。
新形势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人大民族侨务外事部门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要坚持做到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准确定位,找准方向,扎实工作,开拓奋进,不断开创全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新局面。
一、站在大局的高度,增强做好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充分认识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在促发展、保增长中的重要责任。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国55个少数民族成份中我省有48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5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9.15%。可以说,要实现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离不开民族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的主题,不断激发民族自治地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认真督促民族自治地方的上级国家机关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在资金投入、项目摆放、政策扶持等方面,做出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安排。我省有归侨、侨眷和台胞30多万人,这是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做好外事、侨务、台务工作,加强对外交往,积极吸引外资,充分调动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台胞关心和参与我省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直接关系着我省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在当前扩大内需、应对危机的形势下,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又一个支柱产业,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因此,人大民族侨务外事部门要紧紧围绕上述工作,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在促发展、保增长中有所作为。
(二)要充分认识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在保民生中的重要责任。人大民族侨务外事部门,联系和服务的主要是少数民族群众、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华侨和归侨侨眷、台商台胞等,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中的一些群众在就业、保障、住房、就学、医疗、饮水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关心他们,努力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紧紧围绕民生工程的实施加大立法、监督工作力度,确保党和国家民族侨务外事方面有关民生的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要做好有关民族侨务外事方面来信来访工作,认真听取和反映他们的诉求,推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要注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和人才培养等各项社会立法,切实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归侨侨眷与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三)要充分认识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在保稳定中的重要责任。维护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稳定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由于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分配体系的调整往往会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和利益格局变动,导致社会矛盾多发,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没有改变,妄图通过支持“疆独”、“藏独”、“法轮功”分子等搞乱中国,他们篡改客观史实、挑拨民族关系、鼓吹民族分裂、煽动宗教狂热、制造民族仇视、实施暴力犯罪,去年西藏“3·14”事件和今年乌鲁木齐“7·5”事件,都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我省地处祖国东北部边疆,极易受半岛局势的影响和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所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大就是要通过立法和监督等工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
二、不断加强立法工作,努力提高立法质量
(一)合理地确定立法内容。一是立法规定的内容必须与实际相适应,应当着重解决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二是坚持法制统一的原则。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要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合理利用变通权,务求做到“不抵触”。三是要体现地方特色,避免盲目照抄照搬上位法和其他地方的立法。四是规定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无法执行的规定。
(二)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每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都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书面征询意见等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重要的法规草案,可以向社会公布草案全文,广泛征求意见。对法规草案中专业性强、各方面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要通过召开立法论证会,深入研究论证。
(三)注意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法制化倾向。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坚持立法为公、立法为民,自觉抵制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倾向。省本级民族侨务外事方面的立法,采取了由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牵头起草、提出议案的方式,较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发生。民族自治地方人大也应该坚持提前介入法规的起草工作,避免有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倾向的内容出现在法规条文中,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四)认真做好协调工作。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和修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大都存在着调整某些利益关系,需要上级国家机关给予具体的支持和帮助。因此,需要做很多具体、细致的协调工作,使上上下下达成共识。今后,仍要坚持从大局出发,上下共同努力,做好立法中的协调工作,进一步提高民族侨务外事方面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进一步改进监督工作,切实增强监督实效
(一)要选准监督工作的重点。一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要自觉把人大民族侨务外事监督工作放在党委全局工作中去谋划,紧紧围绕党委中心任务安排监督内容,确定监督重点。二是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大事。三是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要有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对监督法规定的经常性的监督方式,如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等,要在做细做实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义、走过场、作表面文章。对监督法规定的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其他监督方式,要依法、严谨、慎重运用。同时,还要把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结合起来,把专项监督与综合监督结合起来,把初次监督与跟踪监督结合起来,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要增加人大监督工作的透明度。我们要积极探索完善执行公开原则的程序和方法,形成长效机制。目前,我们可以将执法检查报告、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等,及时向人大代表通报,向社会公布,并及时收集和认真研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一些重大监督事项,从方案出台到调研,从审议到反馈,要进行全程的、有重点的持续性报道,主动接受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监督。
新形势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人大民族侨务外事部门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要坚持做到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准确定位,找准方向,扎实工作,开拓奋进,不断开创全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