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野生双峰驼(Camelus ferus)生存于中亚沙漠腹地,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究野骆驼活动节律和家域状况,了解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活动模式,为其有效保护管理提供支持.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利用GPS跟踪项圈先后对库木塔格沙漠地区7峰野骆驼进行轨迹跟踪.利用跟踪数据对野骆驼活动节律进行分析,并采用布朗桥模型对野骆驼家域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野骆驼日活动节律呈现明显双峰模式,属晨昏活动类型,活动高峰期主要出现于上午6:00-9:00及下午15:00-20:00.(2)野骆驼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10009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鲁木齐83001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4;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双峰驼(Camelus ferus)生存于中亚沙漠腹地,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究野骆驼活动节律和家域状况,了解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活动模式,为其有效保护管理提供支持.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利用GPS跟踪项圈先后对库木塔格沙漠地区7峰野骆驼进行轨迹跟踪.利用跟踪数据对野骆驼活动节律进行分析,并采用布朗桥模型对野骆驼家域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野骆驼日活动节律呈现明显双峰模式,属晨昏活动类型,活动高峰期主要出现于上午6:00-9:00及下午15:00-20:00.(2)野骆驼晨昏活动高峰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动,双峰从暖季到冷季向中午移动,按间隔时间长短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野骆驼日活动强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大小关系为:夏季>秋季>春季和冬季,春季和冬季间差异不显著.(4)野骆驼为核心家域利用类型,且存在多个核心家域,一些野骆驼家域分布于沙漠南北两侧,意味着其具有横跨沙漠的运动能力.(5)野骆驼个体间家域面积差异显著,性别间家域面积差异不显著.季节间家域面积差异显著,从大到小排序为:夏季(1,256.27±427.45 km2)>春季(556.90±259.35 km2)>秋季(396.77±82.31 km2)>冬季(250.83±99.64 km2).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了6个中国被子植物新记录种及1个新记录亚种,分别是采自西藏的灰滨藜(Atriplex pallida)、类球花藜(Blitum litwinowii)、滨藜状藜(Chenopodium atripliciforme)、土耳其针茅(Stipa turkestanica)、扁果岩蓼(Polygonum cognatum subsp.chitralicum)及新疆的宝格达黄芪(Astragalus baitagensis)和神香草叶千屈菜(Lythrum hyssopifolia),观察了部分类群的微形
通过在全球定点布设长期样地,定量评估昆虫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SITE100”国际大科学计划在全球选定100个大样地,每个样地统一选用罐诱法、马氏网法和飞行阻隔法三类采集装备,从物种、形态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维度探究全球昆虫多样性格局.花坪被选为全球100个大样地之一.本文的数据集为花坪样地2020年生长季期间的鞘翅目收样结果,历时7个月(2020.05.09-2020.11.23),涵盖10个样点,每个样点包括1套飞行阻隔器、1套马氏网和10个埋罐,平均每周访问全部样点1次.研究期间共采集甲
赣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淡水鱼类多样性极其丰富,但是目前对于该河流的鱼类多样性还未有充分的了解.本研究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对赣江鱼类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并参考最新的分类学成果,更新了赣江淡水鱼类名录.结果 表明,赣江共有淡水鱼类180种,隶属于12目31科93属.其中,土著鱼类174种,外来鱼类6种.赣江鱼类以鲤形目为主;鲤科种类最多,其次是鲿科.更新的物种名录中,包含23个新记录土著种,其中有5个未被描述的新种;有36个历史资料记载的种类被剔除出物种名录;25个物种发生了分类地
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己成为调查、记录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栖鸟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为自然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编目、野生动物本底调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老河沟保护地位于四川省平武县,地处岷山山脉中段,面积110 km2,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本文汇总、整理了老河沟保护地2011-2015年的红外相机监测记录,提供了完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从实验材料的优选与拓展、实验方法的优化与创新、模拟实验的重视与突破,以及初、高中实验的对应与衔接4个方面,举例探讨了优化与创新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蝙蝠是很多病原微生物的自然宿主,全球多项研究表明蝙蝠是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ecies)的主要宿主.为了解滇西南地区蝙蝠中巴尔通体的流行特征,我们于2015-2017年间在云南省4个地区应用网捕法捕获蝙蝠3种305只.经种类鉴定后采集肝脾组织,提取核酸,通过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巴尔通体的tmRNA基因ssrA,并进行测序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发现172只蝙蝠检出该基因,总感染率为56.4%;其中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和瑞丽4个采样点的蝙蝠感染率分别为50.0% (22/4
建模教学涉及模型的构建、模型的评价与修正.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教学中,分3个步骤:模型的准备及建模问题的提出、建模活动的完成、模型的评价与修正进行建模教学,帮助学生生成概念,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合化学学科知识,从基团转移、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等方面,阐明了ATP作为活化载体分子的实质就是在磷酰基(-PO32-)和磷酸基团(-OPO32-)转化过程中,将多余的能量用于物质结合过程;从化学键的角度,阐明了ATP提供生命活动能量的实质是在酶的催化下,通过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过程中产生的自由能负差,促进物质合成反应的进行;从热力学角度,阐明ATP分子耦合细胞内化学反应的生理机制.
全球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已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探究各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领域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整合和共享可以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昆虫是地球上多样性最高的生物类群,但是由于目前关于昆虫多样性数据的整理不足,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为了促进昆虫类群的多样性数据整理和共享工作的发展,本研究选取昆虫纲中重要且多样的半翅目作为对象,通过广泛的数据检索和收集,系统整理了截至2017年已发表的中国半翅目昆虫的多样性及地理分布信息.数据集中共收集了102科2,090属7
在“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第1课时)的教学中,采用“倒叙”法,设置为不孕夫妇提出解决方法的真实情境.课前借助导学案让学生自学“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课上直接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资料分析及设置问题串等方式分析“受精前的准备”;再通过视频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受精过程和防止多精入卵机制”,学生自主构建“体内受精过程”的概念模型,从而从多个角度落实科学思维、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