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各国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历史教学 自学能力 培养
一、改革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1、创设情景,培养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2、确认角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3:构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评价、自主反思的能力。二:联系社会焦点、热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间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各国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贯彻自主学习的精神?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改革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如:“杜郎口模式”、杨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倡导以学生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为此,我借鉴以上教学模式,结合我校的学生实际,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培养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把发现问题的机会和权利完全教给学生,,尽可能创设情景,不过多的就思考问题的方向、学习方式做硬性规定,以保证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发现问题的灵活性。其次,尽量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下,自主发现问题,将整节课的中心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上的学习活动。
譬如:我在讲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走下飞机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握手的情景,有意联系了一下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拒绝与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的外交失礼 “小插曲 ”。不料,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为什么当年国务卿拒绝与我们握手,而18年后美国总统却主动与我们握手”这样一个颇有意义的问题。引发了一个各小组合作交流,积极探讨论的热烈场面。
2、确认角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问题由学生提出以后,我就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适当采取有效手段,唤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里所说的自主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3种
一是问题型自主探究学习 。这一探究的前提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围绕这一问题探究。如对“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的探究,即属此类。在这里,把学生的自学活动与探究活动相结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是实践性的自主探究学习。此探究本身具有实践性的典型特点。这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用的学习形式。譬如:在学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一问题时,让学生用橡皮泥、土豆、彩泥等试制一些活字,排成自己喜欢的诗句或格言,然后,蘸上墨印在纸上,体验一下古代活字印刷的效果。并总结出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优缺点,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是体验性的自主探究学习。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程,蕴含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也是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体验历史,显得格外重要。
如:在学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后,我打破了以往教学的“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得到什么启示?”改为“假如你将来当上国家领导人,要发展我国经济,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的提出,降低了难度,问题由抽象变得具体,学生积极性高涨,立刻七嘴八舌,问题迎刃而解。
3:构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评价、自主反思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引起学生兴趣的不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应用过程,一个高明的教师,总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评价和反思,从而使学生从练习中学会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发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反思中逐步提高延伸。
每次在学完秦始皇后,我总是组织一次“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会,把全班同学分成反方和正方,展开辩论。为此,双方同学都要兴致勃勃的整理材料,熟悉教材,为辩论做准备。通过开展次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社会焦点、热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许多现实问题,都能从历史找到依据。作为历史教师,不仅对历史要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热切关注现实热点、焦点问题,把现实与历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台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也是同学们较感兴趣的问题,初二学完中国史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台湾的历史与未来的研究,即台湾是否是中国的领土?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由此得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如何?于是同学们分头查阅课本、报刊、网络等,从而得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从三国时期到解放战争结束,历代政府对台湾的管辖的史实和图片为证);国共两党经历了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到十年内战时期的分裂,再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再次合作,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分裂的曲折历程,证明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预测台湾与大陆的未来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回归祖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期待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这一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深化了认识,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自学能力 培养
一、改革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1、创设情景,培养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2、确认角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3:构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评价、自主反思的能力。二:联系社会焦点、热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间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各国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贯彻自主学习的精神?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改革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如:“杜郎口模式”、杨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倡导以学生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为此,我借鉴以上教学模式,结合我校的学生实际,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培养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把发现问题的机会和权利完全教给学生,,尽可能创设情景,不过多的就思考问题的方向、学习方式做硬性规定,以保证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发现问题的灵活性。其次,尽量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下,自主发现问题,将整节课的中心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上的学习活动。
譬如:我在讲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走下飞机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握手的情景,有意联系了一下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拒绝与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的外交失礼 “小插曲 ”。不料,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为什么当年国务卿拒绝与我们握手,而18年后美国总统却主动与我们握手”这样一个颇有意义的问题。引发了一个各小组合作交流,积极探讨论的热烈场面。
2、确认角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问题由学生提出以后,我就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适当采取有效手段,唤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里所说的自主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3种
一是问题型自主探究学习 。这一探究的前提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围绕这一问题探究。如对“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的探究,即属此类。在这里,把学生的自学活动与探究活动相结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是实践性的自主探究学习。此探究本身具有实践性的典型特点。这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用的学习形式。譬如:在学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一问题时,让学生用橡皮泥、土豆、彩泥等试制一些活字,排成自己喜欢的诗句或格言,然后,蘸上墨印在纸上,体验一下古代活字印刷的效果。并总结出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优缺点,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是体验性的自主探究学习。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程,蕴含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也是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体验历史,显得格外重要。
如:在学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后,我打破了以往教学的“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得到什么启示?”改为“假如你将来当上国家领导人,要发展我国经济,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的提出,降低了难度,问题由抽象变得具体,学生积极性高涨,立刻七嘴八舌,问题迎刃而解。
3:构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评价、自主反思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引起学生兴趣的不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应用过程,一个高明的教师,总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评价和反思,从而使学生从练习中学会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发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反思中逐步提高延伸。
每次在学完秦始皇后,我总是组织一次“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会,把全班同学分成反方和正方,展开辩论。为此,双方同学都要兴致勃勃的整理材料,熟悉教材,为辩论做准备。通过开展次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社会焦点、热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许多现实问题,都能从历史找到依据。作为历史教师,不仅对历史要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热切关注现实热点、焦点问题,把现实与历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台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也是同学们较感兴趣的问题,初二学完中国史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台湾的历史与未来的研究,即台湾是否是中国的领土?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由此得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如何?于是同学们分头查阅课本、报刊、网络等,从而得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从三国时期到解放战争结束,历代政府对台湾的管辖的史实和图片为证);国共两党经历了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到十年内战时期的分裂,再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再次合作,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分裂的曲折历程,证明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预测台湾与大陆的未来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回归祖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期待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这一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深化了认识,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