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联是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学习对联首先应注意字中之音,合乎韵律。所以学习并通晓古韵是学好对联的一把钥匙。通晓古韵不仅是学习欣赏对联的需要,而且是创作对联的需要,尤其对弘扬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韵 对联 钥匙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58-01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一个高度浓缩的艺术形式,加上其本身特有的个性,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联是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学习对联首先应注意字中之音,合乎韵律。所以我个人认为,学习并通晓古韵是学好对联的一把钥匙。
一、通晓古韵是学习对联的需要
中国古代汉字从汉隶出现之后,尽管历经2000多年的演变,但和近现代的文字(不含简体字)差距已经不大,也就是说,对于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国人来讲,学习对联在文字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难度。但是对联在音韵上具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且对联的产生、发展、繁荣都在古代,所用音韵自然为古韵。因此,今人要想学习对联必须要先学习古韵。这和学习商周文化必须先学甲骨文和钟鼎文道理相同。懂古韵,是学习对联的基本要求。
二、通晓古韵是欣赏对联的需要
汉字,作为世界文字的瑰宝,不仅可象形、表意,还具有音韵之美。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上千种文字中,是极其罕见的。对联就是把汉字的形、意、音融为一体的艺术创作。对联是古代诗词曲赋的创作基础,无数文人墨客、巨匠宗师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传世佳作。这些作品,通过寥寥数字的组合,不仅产生了或温婉、或豪放、或绮丽、或雄浑的奇幻意境,而且,平仄交替、错落有致的音韵也赋予了对联起伏跌宕、婉转流动的生命律动之美,使对联吟读起来琅琅上口、酣畅淋漓,或如黄钟大吕之雄豪激越,或如小桥流水之叮咛呢喃。只有学懂古韵,才能融入并陶醉于对联用意境和韵律编织而成的奇妙境界之中;只有学懂古韵,才能更加深刻细致地体味古人心中的日月山川、风花雪月、理想志向、爱恨情忧。
三、通晓古韵是创作对联的需要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对联的目的之一就是创作对联,而创作对联就要遵守对联的一系列规则。在对联写作的诸多规则中,韵律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在创作出的对联中,无论是成联还是应对联,我们可以容忍它用词不当、字面浅薄,也可以容忍它语义晦涩、意境不合,但绝不能允许失律、三平尾、孤平之类的致命之误。严格来讲,这类不符合音韵规则的“联”,已经不能算是对联了,最多算是“病联”。这就好比足球比赛中,一支球队就算被对手进了无数球而自身一球未进,我们都可以理解和原谅,只能批评水平太差,可毕竟人家是用脚去踢的。但是,如果他们抱着球冲入对方球门,就算进再多,也只能得到嘘声和谩骂,因为他们不遵守规则。
四、通晓古韵是弘扬文化的需要
汉字,是世界上流传几千年仍在使用的文字。汉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群最多的母语。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流光溢彩。学习、研究、弘扬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离不开古音韵的帮助,它对于研究、发掘中国古代丰厚的文化、音乐、艺术遗产具有极大裨益。虽然现代的研究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热爱中华文化、知晓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无以计数的华人华侨,散居海外各地几十年甚至近百年,仍然不忘浓浓的思乡情怀。维系这种情怀的,不是优厚的物质条件,不是政党的政令主张,而是他们身躯中汹涌的炎黄血脉,是他们梦乡里永恒的中华文明。21世纪是文化蓬勃发展的世纪,日益频繁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愈演愈烈的文化渗透与侵略,使和平的背后湍流涌动。武力虽然可以霸占甚至毁灭一个民族的躯体,但是永远不能奴役和征服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的力量是宏大的,是无界的,可以无声润物,可以破碎时空。当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到来之时,我们要勇于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而通晓古韵学好对联无疑是弘扬中华文明、光耀国门的有效途径。
所以,我们要想把对联——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传承下去,惟有学习并通晓古韵,只有在手里拥有这把钥匙的前提下,我们才更能有信心地走进对联艺术的大门,才更能有能力获得艺术的真谛。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古韵 对联 钥匙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58-01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一个高度浓缩的艺术形式,加上其本身特有的个性,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联是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学习对联首先应注意字中之音,合乎韵律。所以我个人认为,学习并通晓古韵是学好对联的一把钥匙。
一、通晓古韵是学习对联的需要
中国古代汉字从汉隶出现之后,尽管历经2000多年的演变,但和近现代的文字(不含简体字)差距已经不大,也就是说,对于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国人来讲,学习对联在文字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难度。但是对联在音韵上具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且对联的产生、发展、繁荣都在古代,所用音韵自然为古韵。因此,今人要想学习对联必须要先学习古韵。这和学习商周文化必须先学甲骨文和钟鼎文道理相同。懂古韵,是学习对联的基本要求。
二、通晓古韵是欣赏对联的需要
汉字,作为世界文字的瑰宝,不仅可象形、表意,还具有音韵之美。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上千种文字中,是极其罕见的。对联就是把汉字的形、意、音融为一体的艺术创作。对联是古代诗词曲赋的创作基础,无数文人墨客、巨匠宗师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传世佳作。这些作品,通过寥寥数字的组合,不仅产生了或温婉、或豪放、或绮丽、或雄浑的奇幻意境,而且,平仄交替、错落有致的音韵也赋予了对联起伏跌宕、婉转流动的生命律动之美,使对联吟读起来琅琅上口、酣畅淋漓,或如黄钟大吕之雄豪激越,或如小桥流水之叮咛呢喃。只有学懂古韵,才能融入并陶醉于对联用意境和韵律编织而成的奇妙境界之中;只有学懂古韵,才能更加深刻细致地体味古人心中的日月山川、风花雪月、理想志向、爱恨情忧。
三、通晓古韵是创作对联的需要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对联的目的之一就是创作对联,而创作对联就要遵守对联的一系列规则。在对联写作的诸多规则中,韵律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在创作出的对联中,无论是成联还是应对联,我们可以容忍它用词不当、字面浅薄,也可以容忍它语义晦涩、意境不合,但绝不能允许失律、三平尾、孤平之类的致命之误。严格来讲,这类不符合音韵规则的“联”,已经不能算是对联了,最多算是“病联”。这就好比足球比赛中,一支球队就算被对手进了无数球而自身一球未进,我们都可以理解和原谅,只能批评水平太差,可毕竟人家是用脚去踢的。但是,如果他们抱着球冲入对方球门,就算进再多,也只能得到嘘声和谩骂,因为他们不遵守规则。
四、通晓古韵是弘扬文化的需要
汉字,是世界上流传几千年仍在使用的文字。汉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群最多的母语。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流光溢彩。学习、研究、弘扬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离不开古音韵的帮助,它对于研究、发掘中国古代丰厚的文化、音乐、艺术遗产具有极大裨益。虽然现代的研究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热爱中华文化、知晓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无以计数的华人华侨,散居海外各地几十年甚至近百年,仍然不忘浓浓的思乡情怀。维系这种情怀的,不是优厚的物质条件,不是政党的政令主张,而是他们身躯中汹涌的炎黄血脉,是他们梦乡里永恒的中华文明。21世纪是文化蓬勃发展的世纪,日益频繁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愈演愈烈的文化渗透与侵略,使和平的背后湍流涌动。武力虽然可以霸占甚至毁灭一个民族的躯体,但是永远不能奴役和征服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的力量是宏大的,是无界的,可以无声润物,可以破碎时空。当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到来之时,我们要勇于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而通晓古韵学好对联无疑是弘扬中华文明、光耀国门的有效途径。
所以,我们要想把对联——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传承下去,惟有学习并通晓古韵,只有在手里拥有这把钥匙的前提下,我们才更能有信心地走进对联艺术的大门,才更能有能力获得艺术的真谛。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