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对全国各地一百四十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接受性知识和教育、个人性观念和道德的调查,旨在探究当代女大学生性观念和性道德的程度。结果发现,当代女大学生性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性观念开放化、性道德多元化,性教育开展不够全面和完善,需要加强引导。
关键词:性观念;性道德;女大学生;恋爱观;性教育
一 研究背景
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生理需求,也是与每个人躯体、心理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在中国,宋代开始,理学强调女子“三从四德”,过分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压制人们在性方面的需求,扭曲了人们的性观念,并且在这方面对女性极其刻薄和歧视。传统文化在我国根基极深,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周恩来总理曾向医务工作者指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用科学知识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1】但学校、家庭仍将性看作“洪水猛兽”。如果一个女孩子谈论性,往往被看作不道德、不检点,甚至是放荡的。一方面由于封建意识的影响,往往把性科学误认为是腐朽的意识形态,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一直对性讳莫如深,性一度成为低级趣味的代名词;另一方面由于受西方国家性开放观念的侵蚀,一些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全然不顾性道德,结果造成怀孕、性对象混乱甚至出现性病等问题,扰乱了社会秩序,导致了性道德的严重滑坡。【2】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开放和思想的日益多元化,社会对非强迫的婚前性行为已越来越宽容。性独立、性解放之风也随之进入大学校园,【3】女权主义的兴起更是让女性自由有了鼓舞和支持,作为新概念接受度高的女大学生自然成为了性观念改变和解放的主力军。
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广东省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研究报告》也显示,大学生在各种性行为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34.3%。而不安全的性行为存在很多健康隐患,受访的大学生中竟有16.96%的人曾患生殖类疾病,甚至有个别被确诊为艾滋病。【4】在这些数据的背后,受到身心伤害最大的无疑是女大学生。她们当中有很多人只知道身体权力自由,进行性行为不必受到原来的道德谴责,但她们并不懂得如何避孕、如何进行安全性行为,并且在患上妇科疾病或者意外怀孕后承担着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风险。
因此,本文向全国各地一百四十名女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询问她们的性观念、性道德、恋爱观,借此一窥当代中国女大学生关于性的态度,作为高校进行性以及婚恋道德教育的一项参考指标。
二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全国范围的大学本科女生作为研究对象。被调查者在全国分布的范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一线城市和直辖市;杭州、南京、长沙、沈阳、太原、郑州、武汉、乌鲁木齐等省会首府城市;以及泉州、青岛、大连、内江、伊犁、石河子、衡阳、宁波、齐齐哈尔、威海、佛山、常州、滁州、秦皇岛、枣庄、黄冈等一般城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本文主要研究女大学生对于性的看法和态度,运用抽样的方法,对女大学生的恋爱观、性观念、性道德进行分析和探讨。
三 研究结论
(一)女大学生群体性意识较强,呈现多元化,思想开放包容。
在对统计结果分析中,女大学生对于每一个性现象都有不同看法,有些与传统道德相悖,例如有可能在恋爱中同居、一次性性行为是正常现象等;有些选项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例如认为出轨在现代社会是正常的等。这些说明社会在经济发展中出现转型,各种现象例如感情、婚姻不再有唯一定义,情况日趋复杂化。而当代女大学生接收信息面较为宽广,比起父母辈,她们更容易接受新现象,因此对于不同人群的不同选择有着良好的包容姿态。同时呼应之前文献综述中的说法,女大学生的性态度大致分三种,坚持传统型、中立型和现代开放型。
女大学生自我学习意识较强,接收信息方式较多,这让她们成为了性解放的支持者之一。总体来说,她们懂得生殖健康知识的必要性,婚恋自户型大大提高,对待性行为方面更加自由一些。这些符合大学生群体给人带来的总体印象:新潮、自由、随意、适应性强、接受度强、开放、活跃。
当然,有些挑战了道德底线的看法是需要对女大学生进行引导的,甚至是需要对整个社会思想改变的问题。
(二)性观念、性道德主流值得肯定,传统观念影响逐步减弱
根据统计结果,目前女大学生整体的性价值观还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婚前性行为认识客观谨慎;对于处女膜的认识不盲从,有较好的女性意识;能正确对待并接纳同性恋群体;对待性问题态度开放坦诚;认为爱与性相互依存等。但是这些观念并不是一面独大,仍有认为处女膜影响男性对待自己态度的看法、排斥同性恋的群体等,这些表明传统性观念不再全部控制着所有女大学生,新文化、新思想让她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她们不再将道德因素视为发生性行为的第一思考项,而是把个人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既是女大学生性开放的积极一面,又是女大学生在道德缺失的消极一面。
(三)市场化经济对于女大学生有不利影响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各种文化思潮冲击人们的视野,开阔女大学生思维的同时让她们感受到金钱带给人的巨大影响,让她们有一种所有关系都可以物质化、功利化的错觉,因此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盛行。
这些功利化思想使得女大学生在社会化时处于彷徨、盲从,她们被不自觉地认为女性价值降低甚至扭曲,成为男性主宰的对象,认为援交、“二奶”、第三者合理的想法就是这样产生的。
市场化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男女不平等。由于市场追求的是在相对时间内利益需求最大化,而女性怀孕生子加大了追求利益的成本,用人单位不愿意进行内耗,在选择求职人员时更加偏好男性,导致女性在职场上压力多于男性。当职场上不如意时,女性便会把眼光放在更容易成功的选择:婚姻上。试图通过婚姻依靠男性来获得世俗的成功,这种思想模式会使尚在校园中的的女大学生失去对自我成功的的信心,转而选择更加轻松的生活方式,通过身体条件来获取理想的生活成本。长此以往,女性地位和权利将会大大降低,又会使女性遭受更多的性别不公。
(四)教育引导需要到位
当代女大学生所受性教育来源复杂,科学性和专业性值得担忧。学校方面,普及程度、教师负责程度和专业程度都需要加强。首先教师自我就要从封闭的性意识中转变,其次学校不可为了升学率随意剥夺学生接受性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最后性教育应当是一个完整而规范的体系,包括生殖健康知识、性病介绍及预防、性行为和避孕常识等,这些都需要向学生们正确展示,而不是让他们从网站、色情读物这些不负责任的渠道中取得。
家庭方面,父母要摒弃“不可谈性”的落后观念,向孩子坦诚交流性,让孩子面对例假等正常生理现象时不再恐慌、羞耻,教育孩子保护好自己,谨慎对待婚前性行为。因为性病、流产对于女性的伤害远比男性要大很多。在孩子性别意识中不加入所谓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类重男轻女思想,不暗中纵容以怀孕或第一次性经历要挟他人行为,在性方面的教育要有树立子女三观的自觉性,对于孩子的行为要加以正确引导。
总之,关于性教育,学校、家庭两者缺一不可。要引导女大学生有正确的性行为和性解放意识,正确处理好恋爱和婚姻的关系,建立道德底线,提高性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護意识,维护女性人格与尊严,使当代女大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时代发展、性别平等推进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恭绍.周总理关心性教育[J]父母必读,1985.1
[2]柴义江.当代大学生性伦理的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12
[3]孔月晴,李永.大学生性道德及性情感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
[4]周易,向楠. 我国每年人工流产达1300万人次 大学生成主力军[N]中国青年报,2015.1.26
关键词:性观念;性道德;女大学生;恋爱观;性教育
一 研究背景
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生理需求,也是与每个人躯体、心理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在中国,宋代开始,理学强调女子“三从四德”,过分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压制人们在性方面的需求,扭曲了人们的性观念,并且在这方面对女性极其刻薄和歧视。传统文化在我国根基极深,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周恩来总理曾向医务工作者指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用科学知识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1】但学校、家庭仍将性看作“洪水猛兽”。如果一个女孩子谈论性,往往被看作不道德、不检点,甚至是放荡的。一方面由于封建意识的影响,往往把性科学误认为是腐朽的意识形态,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一直对性讳莫如深,性一度成为低级趣味的代名词;另一方面由于受西方国家性开放观念的侵蚀,一些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全然不顾性道德,结果造成怀孕、性对象混乱甚至出现性病等问题,扰乱了社会秩序,导致了性道德的严重滑坡。【2】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开放和思想的日益多元化,社会对非强迫的婚前性行为已越来越宽容。性独立、性解放之风也随之进入大学校园,【3】女权主义的兴起更是让女性自由有了鼓舞和支持,作为新概念接受度高的女大学生自然成为了性观念改变和解放的主力军。
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广东省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研究报告》也显示,大学生在各种性行为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34.3%。而不安全的性行为存在很多健康隐患,受访的大学生中竟有16.96%的人曾患生殖类疾病,甚至有个别被确诊为艾滋病。【4】在这些数据的背后,受到身心伤害最大的无疑是女大学生。她们当中有很多人只知道身体权力自由,进行性行为不必受到原来的道德谴责,但她们并不懂得如何避孕、如何进行安全性行为,并且在患上妇科疾病或者意外怀孕后承担着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风险。
因此,本文向全国各地一百四十名女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询问她们的性观念、性道德、恋爱观,借此一窥当代中国女大学生关于性的态度,作为高校进行性以及婚恋道德教育的一项参考指标。
二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全国范围的大学本科女生作为研究对象。被调查者在全国分布的范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一线城市和直辖市;杭州、南京、长沙、沈阳、太原、郑州、武汉、乌鲁木齐等省会首府城市;以及泉州、青岛、大连、内江、伊犁、石河子、衡阳、宁波、齐齐哈尔、威海、佛山、常州、滁州、秦皇岛、枣庄、黄冈等一般城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本文主要研究女大学生对于性的看法和态度,运用抽样的方法,对女大学生的恋爱观、性观念、性道德进行分析和探讨。
三 研究结论
(一)女大学生群体性意识较强,呈现多元化,思想开放包容。
在对统计结果分析中,女大学生对于每一个性现象都有不同看法,有些与传统道德相悖,例如有可能在恋爱中同居、一次性性行为是正常现象等;有些选项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例如认为出轨在现代社会是正常的等。这些说明社会在经济发展中出现转型,各种现象例如感情、婚姻不再有唯一定义,情况日趋复杂化。而当代女大学生接收信息面较为宽广,比起父母辈,她们更容易接受新现象,因此对于不同人群的不同选择有着良好的包容姿态。同时呼应之前文献综述中的说法,女大学生的性态度大致分三种,坚持传统型、中立型和现代开放型。
女大学生自我学习意识较强,接收信息方式较多,这让她们成为了性解放的支持者之一。总体来说,她们懂得生殖健康知识的必要性,婚恋自户型大大提高,对待性行为方面更加自由一些。这些符合大学生群体给人带来的总体印象:新潮、自由、随意、适应性强、接受度强、开放、活跃。
当然,有些挑战了道德底线的看法是需要对女大学生进行引导的,甚至是需要对整个社会思想改变的问题。
(二)性观念、性道德主流值得肯定,传统观念影响逐步减弱
根据统计结果,目前女大学生整体的性价值观还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婚前性行为认识客观谨慎;对于处女膜的认识不盲从,有较好的女性意识;能正确对待并接纳同性恋群体;对待性问题态度开放坦诚;认为爱与性相互依存等。但是这些观念并不是一面独大,仍有认为处女膜影响男性对待自己态度的看法、排斥同性恋的群体等,这些表明传统性观念不再全部控制着所有女大学生,新文化、新思想让她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她们不再将道德因素视为发生性行为的第一思考项,而是把个人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既是女大学生性开放的积极一面,又是女大学生在道德缺失的消极一面。
(三)市场化经济对于女大学生有不利影响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各种文化思潮冲击人们的视野,开阔女大学生思维的同时让她们感受到金钱带给人的巨大影响,让她们有一种所有关系都可以物质化、功利化的错觉,因此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盛行。
这些功利化思想使得女大学生在社会化时处于彷徨、盲从,她们被不自觉地认为女性价值降低甚至扭曲,成为男性主宰的对象,认为援交、“二奶”、第三者合理的想法就是这样产生的。
市场化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男女不平等。由于市场追求的是在相对时间内利益需求最大化,而女性怀孕生子加大了追求利益的成本,用人单位不愿意进行内耗,在选择求职人员时更加偏好男性,导致女性在职场上压力多于男性。当职场上不如意时,女性便会把眼光放在更容易成功的选择:婚姻上。试图通过婚姻依靠男性来获得世俗的成功,这种思想模式会使尚在校园中的的女大学生失去对自我成功的的信心,转而选择更加轻松的生活方式,通过身体条件来获取理想的生活成本。长此以往,女性地位和权利将会大大降低,又会使女性遭受更多的性别不公。
(四)教育引导需要到位
当代女大学生所受性教育来源复杂,科学性和专业性值得担忧。学校方面,普及程度、教师负责程度和专业程度都需要加强。首先教师自我就要从封闭的性意识中转变,其次学校不可为了升学率随意剥夺学生接受性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最后性教育应当是一个完整而规范的体系,包括生殖健康知识、性病介绍及预防、性行为和避孕常识等,这些都需要向学生们正确展示,而不是让他们从网站、色情读物这些不负责任的渠道中取得。
家庭方面,父母要摒弃“不可谈性”的落后观念,向孩子坦诚交流性,让孩子面对例假等正常生理现象时不再恐慌、羞耻,教育孩子保护好自己,谨慎对待婚前性行为。因为性病、流产对于女性的伤害远比男性要大很多。在孩子性别意识中不加入所谓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类重男轻女思想,不暗中纵容以怀孕或第一次性经历要挟他人行为,在性方面的教育要有树立子女三观的自觉性,对于孩子的行为要加以正确引导。
总之,关于性教育,学校、家庭两者缺一不可。要引导女大学生有正确的性行为和性解放意识,正确处理好恋爱和婚姻的关系,建立道德底线,提高性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護意识,维护女性人格与尊严,使当代女大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时代发展、性别平等推进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恭绍.周总理关心性教育[J]父母必读,1985.1
[2]柴义江.当代大学生性伦理的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12
[3]孔月晴,李永.大学生性道德及性情感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
[4]周易,向楠. 我国每年人工流产达1300万人次 大学生成主力军[N]中国青年报,2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