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各屯记事

来源 :诗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ywf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 碾 子


  八月十五前,要修好碾子
  要多碾点榛子面。一大早
  就听见鲁爷爷这么说
  这些年,孩子们在外打工
  也带点山货在大城市里换钱
  前些日子打来电话
  让家里人准备一些榛子面
  还说,最好用碾子碾
  废弃的磨坊坍塌已久
  老碾子散了托架,也断了转轴
  这几天,鲁爷爷瞅着它
  一直琢磨
  孩子们就要回来了。可是
  这时节,屯里的工匠都在外地
  鲁爷爷拄着拐
  在山里转了十里八乡
  也没请回人来
  他不知道的是,此时
  一辆工具车正向屯里赶来
  司机小魏是机械能手,闻名全县
  是驻村组一个志愿者

盖 房


  那年,三婶家盖新房,盖到半截儿
  洪水来了。三叔二话没说
  把盖房的檩条和梁
  一股脑儿抬到了大堤,打桩
  抵挡灾难
  洪水太猛了。在十里开外的地方
  人们找到了三叔
  出殡那天,三婶打幡
  在老家,若是死者没有一儿半女
  都是这样的乡俗
  穷家难舍。房子接着盖
  日子还要过。梁没了,檩条没了
  用些树枝苇箔支撑的屋顶
  风一吹,像就要散架的鸟窝
  这一将就,三婶
  就在里面窝了这么多年
  前几天,大喇叭响了
  村里公布的危房改造名单里
  有她家
  驻村组来商量补偿的事
  倔强的三婶,在三叔走后
  第一次哭了
  今天,拆房子时没看到三婶
  天不亮她就上山了,暖心的话
  她要告诉三叔
  三叔的小房子在东山坡
  已经有了些年头

定亲往事


  医生来接鲁二爷时,他还在嘟囔
  “小兔崽子,不和花丫定下亲
  就别回来了”
  十多年了,从村东到村西
  只要碰到年轻的后生
  他总是这么说
  那些年,日子再难熬
  孩子们到了定亲的年龄
  也要象征性的准备些彩礼
  说实话,攒点钱不容易
  屯里还真有不少光棍
  鲁二爷心气高。为了让儿子
  能和屯里最好的姑娘花丫定亲
  起早贪黑,好像不知道什么叫累
  后来,当了几年工程兵的儿子
  回到村里当了村长
  带着大伙,也带着安置费
  上山修水库,接近完工的时候
  出了意外。再也没回来
  再后来,屯里收成好了
  但鲁二爷成了现在的样子
  赶上了好时光
  光棍们一个个结婚生子
  花丫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她的孩子,管鲁二爷叫爷爷
  可是,面对鲁二爷
  全屯的人都觉得有所亏欠
  也都知道他的病根
  前几天,驻村组摸排时
  弄清了原委。这不是嘛
  请来了医生,要接走鲁二爷
  一张张脸上挂上了喜悦
  仿佛全屯人正在打開心结

养 猪 场


  提起自家的二娃子,都头疼
  小时候抓蛇捉鸟,上房揭瓦
  淘气的事真没少做
  可是,这小子脑壳灵光
  考上大学,深造还出了国
  一走多年,屯里人快把他忘了
  连四叔都不清楚
  如今的儿子在做啥工作
  好像是高管什么的
  有一次追问时,电话那头
  传来三个字:“劁猪的”
  一句话,噎得四叔
  差点从凳子上跌了下来
  前段日子,二娃子回来后
  在驻村组说事说到了后半夜
  一进家门,嬉皮笑脸地说
  “老爹,这次就不走了”
  知道儿子的尿性,这话
  四叔权当是耳旁风
  接下来的事,让四叔大跌眼镜
  先是后山那半坡荒地上
  建了个大厂房。接着
  儿媳妇带着孙子回家了
  还带着户口迁移的证明
  村里人现在见了二娃都竖大拇指
  其实,二娃一直研究畜牧业
  早些时候,说给老爹的俏皮话
  也沾点边
  当拉着猪秧子的车驶过
  四叔暗自腹语
  “劁猪的,呵呵,臭小子”
  他的眼睛已眯成了一条线

太 阳


  孤儿三妮结婚时
  养父养母都快八十岁了
  这几年,两个老人生病住院
  都是三妮一人侍奉
  乡亲们说她的孝心胜过了亲生
  送走最后了一个老人
  家里已经一无所有
  钱花光了。她更不愿意说出来
  自己的男人,受不了苦日子
  之前,抛弃了她
  她心里的苦楚,无人倾诉
  她以为天都要塌了
  但一想起最近发生的事
  一股暖意就袭上心头
  那天,来了一群人
  在他家房顶安装光板
  说是太阳能发电,还有补助
  再也没说其他缘由
  她不知就里,一打听才知道
  是驻村组安排的专项活动
  可能是听多了大人的唠叨
  刚学话的孩子,从她怀里钻出来
  指着房顶嚷着“太阳,太阳”
  她一惊,还没想好的感谢话
  让孩子说到了心坎上
其他文献
我总是先开口说话  无论什么时候和乡亲们见面  我都必须抢着先开口说话  露出被桑葚染得紫红  和他们越来越接近的牙龈  尽力把眼神和语调放低  最好也帶一点他们常带的口头语  先露出微笑,用双手把桑农的手握紧  接住他们递过来的烟卷,嘴里正抽着  就先夹在耳根上  他们都是不善言辞的人  好像话都藏在他们的眼神里  和他们对视一下,就是他们说了  他们不说话,我心里也知道  他们心里想的,就是看
期刊
工作队下乡第一日晨记  细雨千山绿,微风一夜晴。  云疏流晓色,野旷返鸡鸣。  父子修耕具,嫂姑烧饭羮。  队员忙起早,挑水扫庭坪。  一九七二年五月  伤雁痊愈放归  伤雁农家护,秋深野放归。  频频俯首唳,缓缓绕人飞。  淡淡霜天远,萧萧草木稀。  悠悠孤影去,默默泪沾衣。  一九七四年九月  西泉眼水库夜宿  天地何空阔,凭栏望且思。  落花春欲尽,连雨暑来迟。  水暗疑鱼聚,风高慕鹤迟。 
期刊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系辞》1  雪花抱着细雨,为春天  接风,也为下乡的人践行,一路向南  去水的源头采写,杏树  顶着一头星火,柳树披着  一袭黄金铠衣,呈现田野的新意  春天最先在草尖上,换上新装,擎起露珠  举着透明的理想  黄土地里长出梧桐树  金凤凰落在琼枝上  在这场春雪到来之前,我坚信  没有冬天不会过去,没有春天不会到来  越往高处,雪花的姿势越凶猛  拼命拍
期刊
诺勒嘎查  诺勒是蒙古语  意为避风湾里的村庄  下辖牧业队、胡力斯台和诺勒三个艾里(自然村)  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  每一户人家  都连着一块农田和一片牧场  村后黛青色的山丘一座比一座高  一阵风吹过之后  散落的牛羊、山顶上的云  都该下山了一个叫哈敦巴拉的贫困户  四年前的秋天,他喝醉酒  驾驶摩托车带着酒友冲进一个深沟  酒友摔死了  他昏迷了四天四夜  奇迹般活了下来  可恶习难改,依
期刊
1  其实吃穿不是问题  在杨树台,十公里狭长的山沟  一条水泥路,跟着一条河  弯弯曲曲,弯弯曲曲伸进  大山深处,两边连接起  稀稀拉拉的农户,以及  成片成片的栗子树和山楂树  一小片一小片的坡耕地  经营果树,村民以此为生  已实现不愁吃、不愁穿  用村干部的话讲,也不愁喝  喝小酒的男人基本普及  喝大酒的也确有那么几个2  脱贫攻坚,得先修好路  新修的水泥路与小河相互交错  跨河的几
期刊
去 村 里  坐上班车,去村里  以扶贫干部的身份  我们一起搜寻  老宅、老窗、老树  搜寻土坯的炕面  弯曲的羊肠小路  搜寻落日的荒原  山一程水一程的求索  恍若旧日的时光重现  蜿蜒的河流依然蜿蜒  房屋,村舍,最后的果实  寸土寸金的光阴  阔别已久的乡情  只好用心灵来估算  去村里,我用乡愁取暖  我向居留不多的乡亲致敬  岁月的长河中  一个游子的动荡之心  终于安稳下来奔 赴 
期刊
树丫上的人家  贵州腹地的瑶山与麻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大地上  被贫困刻进骨头的两个符号  住在树丫上的人家  风雨飘摇。脱贫致富  决战由两山开始  两山盘踞贵州,但是  他们的痛,昼夜压迫着  一个国家的神经  他们的痛是九百六十万  平方公里的痛  一直到2010 年的秋天  美术师张保果  张保果是一位美术师  这么多年,瑶山与麻山的疼痛  就像他体内的伤口  美术、陶艺是他看家的
期刊
1  晨光正在路上,草叶们揉揉眼睛开始歌唱  一些踩着露水走来的人,带着信念和温暖  要把还在黑暗中徘徊的那些门窗打开,让阳  光流进来  脱贫攻坚,一个庞大的工程,如果每个人  是一粒石子,如果每颗心是沙浆和水泥  就会浇铸牢固的基柱,就能盖起新屋高楼  这种过程是敞开胸怀,把手伸给对方  拉一把,可能有不一样风景,可能点燃  一些人体内沉寂了很久的火种  他们已经熟悉通往村庄的每一条山路  他
期刊
听嘎查扶贫第一书记讲  他语言干净利落,像头顶的蓝天,没有一缕云丝  他笃定的眼神,让我无法抗拒  他说缝制蒙古袍,制作皮画,手工艺品的额吉们  正用灵巧的手,制造着牧人幸福的梦  他说正在装修中的网络直播室  有着最棒的设备  那些展台里,将会摆上草原的美食、美衣、美饰  他说市长、旗长、乡长、村长、牧民  都可以让草原文化飞越千山万水  他说青年创业技术服务中心时  我在他的目光中看见了辽阔的
期刊
胡萝卜地  “80 后”小伙儿裴玉鑫  结束六年北漂,回到村子  他种地,种胡萝卜  也弹吉他,给胡萝卜听  他盼望阴雨天  在无人田野中放声歌唱  唱出一声春雷  一道旭日霞光  远方归来,心存希望的人  怀抱吉他,拨动无羁的田野  时间的暗门,让地下  所有的生灵,一会儿橙红  一會儿透明韩 水 泥  韩水泥是一个人的名字  有人介绍他加入作家协会  联系方式发过来就是韩水泥  我很快明白,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