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经济意识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4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爱国情感就是在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主权、领土的热爱、维护其完整性的巨大责任感和极其深厚的感情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地理科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爱国教育素材。它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在培养爱国情感和经济意识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无法代替的功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地理学科正通过思维、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作用,对基础教育作出了贡献。因此,地理教育对于培养新一代公民,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爱国情感
  地理教育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具有独到之处。通过学习中国的山川大河、工业、农业、交通等发展变化,使学生既认识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和建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认识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利之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生既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又产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地理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使爱国情感的培养具体化。
  在初中“中国地理”教学及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下,一个历史悠久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国情。进行爱国教育不能脱离这个国情。人口的巨大压力,人均资源的缺乏会带来众多的不利因素,应该让学生知道,这是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国现阶段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又背上了沉重的人口包袱,再加上不合理的利用、盲目开采,造成了各种资源危机,这些都威胁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这些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危机感,使学生明白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加强责任感。这种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达到了爱国教育的要求。
  二、渗透市场经济意识
  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目标。地理学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布局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和特点,并运用这些知识为社会生产服务。
  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时,要重点进行中国国情方面的教学研究,研究怎样因地制宜地指导生产实践,如:我国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改善环境;开发旅游资源和文化景观时怎样搞好国土整治工作;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和振兴措施;农村经济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沙漠化问题的解决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重要性;经济建设、交通发展、海洋国土开发与保护、发展国际协作与国防安全问题;等等。
  我国有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在地理的角度上,我国的三大经济带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呈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差异。东部地区人口集中,气候良好,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中西部地带土地资源、矿产、能源资源极为丰富。东部地带经济的优先发展为中西部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特点,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的全国整体经济发展布局。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在学习我国经济地理知识时对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出现了“民工潮”到“民工荒”的现象,可以引导学生从改革开放的角度进行分析: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使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心城市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的优势显示出来,从而导致贫困地区成千上万人口开始向中心城市转移,形成每年季节性的“民工潮”。
  但是,由于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存在差异以及就业歧视、欠薪、职业不安全、工作环境差等城市化新问题的存在,民工在城市就业的环境不容乐观。外出打工的民工大多是青壮年,他们除了物质生活需要外,还有精神文化需求,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那么新一代农民工还带着对工作环境和前途的追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局部地区、局部行业因为达不到民工的期望而被他们“抛弃”是必然的,于是就出现了企业用工时的“民工荒”。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民工荒”能不能解决。在中国地理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将长期存在,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随之加快,因此,劳动力的供给是源源不断的。目前东部地区发生农民工短缺现象,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只要政府加以引导,促进农民工合理流动,“民工荒”是可以解决的。让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学有所用,以增强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使其更好地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G]
其他文献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原来的桌面财务也逐步发展为网络财务,而信息的安全性在互联网中变得更加脆弱.网络财务面临管理漏洞、黑客攻击、网络缺陷等一系列安全问题,因此,网络财务
新课改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及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现在,如何让学生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已成为新课改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西方教育家卡尔·罗述斯有一段名言发人深思:“凡是别
职业规划在中职毕业生择业、就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且不断丰富完善,建立符合各自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的德育体系,从而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首先,中职学校德育课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是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有力举措。《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中职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历史是发展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心理逻辑”概念,即应针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课堂教学。近几年笔者不断用杜威的“心理逻辑”概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从心理学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生动的历史课堂。 
在高考备考的关键时刻,我们正确把握问题的含义,明确问题是什么,需要我们回答什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在高考中取胜。在多年的高考备考中,笔者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归纳了八类高考历史试题常用词语及其含义。  1.试述、简述、简要述评、概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等。  此类常用词语一般用于问答题之中。“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则意
我国程序法中有司法人员不能处理其亲属案件的回避制度.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减少当事人疑虑,最高人民法院专门针对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作出了若干规定.但一些规定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