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画圆、涂色是小班幼儿掌握绘画技能的基础。以前教师一般都是先示范实物步骤画法,然后由幼儿模仿作画。通过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领悟《纲要》精神,教师们都对一直以来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学活动进行了新的尝试。而我也在经历了几次绘画苹果的教育实践活动后有所感悟。
第一次实践活动
第一次,我带领着班中32名幼儿开展了集体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圆圈画苹果”,为了让幼儿能快乐地投入学习,我设计了“猜猜苹果是什么形”的情境提问,让幼儿自由地说,幼儿都说是圆。可是,当幼儿作画时,我观察到他们并不是用圆圈在绘画苹果,我没有阻止孩子们多样的绘画,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画着……
活动结束后,我想:我该不该干预幼儿这样随意的作画方式呢?不是圆形的苹果吗?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要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用圆圈绘画苹果这样的技能是否能够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这些疑惑让我深深的思考。
第一次活动,我的目标意识太深,对绘画活动的教育价值还是老套的观念。虽考虑到要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但总是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想法,总想引导幼儿跟随自己的设计走。小班的幼儿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凭空地让幼儿想象其实违背了教学规律,也是不适合幼儿的。在活动中我虽然意识到了,因此没有阻止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作画,但也没有采取其他有效的策略来进行引导,没有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
第二次实践活动
对于上次课的困惑,我思考后进行了调整,于是这次我以小组形式又开展了一次美术教育活动《绘画苹果》。为了发挥幼儿在作画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随机拿了六个苹果放到桌子上,让幼儿都看一看、摸一摸,并问他们:“你们觉得苹果像什么形状呢?”幼儿们纷纷发表看法:“像不圆的形。”“像圆形,但有坑的地方,就是圆形……”听幼儿说时,我意识到,我那个问题真是多余,绘画苹果为什么还要问苹果像什么呢?一节绘画活动没有必要纠结它像这个、像那个来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幼儿在自由发表想法后开始绘画苹果,同时还给苹果涂的颜色,但没有按之前的要求去涂。我反复地看幼儿作品,那苹果被涂的根本不像苹果了,一团不明物体!我又有了疑惑:幼兒在涂画时很随意,我尊重幼儿自主学习的需要,但该学的技能没有掌握啊,难道技能不重要吗?
第二次活动,从表面上看,我的提问是为幼儿提供绘画的思路,让他们选择和创造,维护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但事实上,这次活动开展得也不是很令人满意。首先,对活动的主体性把握不够。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观察不够仔细,观察不是观察幼儿最后的作品,而是要观察得幼儿在操作绘画时的表现行为。技能是要传授的,但幼儿已有经验掌握多少,教师应该心里有数,而不是在幼儿作品完成后,再来衡量幼儿技能掌握的情况。
第三次实践活动
第三次实践活动,我是以区域的形式开展活动,活动中我没有创设什么提问,而是在桌子上放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苹果,让幼儿画他们自己的大苹果。幼儿们把苹果画得大大小小,有圆的、有似圆,甚至有的坑坑沟沟的。在涂色时,我发现幼儿有从上往下涂的、有从左到右的、有上上下下涂的,有一名幼儿是无序的涂、有一半有颜色,一半没有颜色、还有的幼儿只在大苹果上轻轻地画了两、三条线,各有不同。
看到他们的作品我特别好奇,于是当他们交作品得时候,我设置了分享一刻的环节。我问:“他们的大苹果有什么特色?”幼儿们特别兴奋地对我说:“我的苹果都是小的,都是大香蕉品种的。”“我的苹果这边是红色,那边是绿色,因为那边不好吃酸。”“我这个苹果有虫子,有洞。”“石头,你的大苹果呢?”我问道。他说:“我这个苹果没有什么颜色。”“为什么呢?”“因为不是黄色的也不是绿色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颜色。”在幼儿的作品分享后,我的一切疑惑都解开了。
第三次活动,根据幼儿的需要,我在活动中去除了一些比较程式化的环节,突出活动的主体部分,使活动更为简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充分地操作,从而真正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在幼儿绘画时,教师用心观察幼儿操作的过程,对技能掌握情况做客观分析,同时利用指导语来引导幼儿掌握其绘画技能要点。活动后,幼儿分享作品环节是最关键的,因为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艺术活动。而教师也在作品分享中更深地感触幼儿最真实的表达。
过去美术课一般是教师示范—幼儿模仿—教师评价,这严重束缚了幼儿的审美力、创造力、想象力。幼儿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应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想象。当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时,不必管他们采取什么样的绘画姿势、什么绘画材料,让他们随时随地即兴发挥。无拘无束的绘画环境,使他们的绘画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幼儿参与绘画的兴趣,配合技能掌握的支持,并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体验绘画的乐趣。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新京畿道实验幼儿园)
第一次实践活动
第一次,我带领着班中32名幼儿开展了集体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圆圈画苹果”,为了让幼儿能快乐地投入学习,我设计了“猜猜苹果是什么形”的情境提问,让幼儿自由地说,幼儿都说是圆。可是,当幼儿作画时,我观察到他们并不是用圆圈在绘画苹果,我没有阻止孩子们多样的绘画,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画着……
活动结束后,我想:我该不该干预幼儿这样随意的作画方式呢?不是圆形的苹果吗?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要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用圆圈绘画苹果这样的技能是否能够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这些疑惑让我深深的思考。
第一次活动,我的目标意识太深,对绘画活动的教育价值还是老套的观念。虽考虑到要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但总是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想法,总想引导幼儿跟随自己的设计走。小班的幼儿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凭空地让幼儿想象其实违背了教学规律,也是不适合幼儿的。在活动中我虽然意识到了,因此没有阻止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作画,但也没有采取其他有效的策略来进行引导,没有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
第二次实践活动
对于上次课的困惑,我思考后进行了调整,于是这次我以小组形式又开展了一次美术教育活动《绘画苹果》。为了发挥幼儿在作画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随机拿了六个苹果放到桌子上,让幼儿都看一看、摸一摸,并问他们:“你们觉得苹果像什么形状呢?”幼儿们纷纷发表看法:“像不圆的形。”“像圆形,但有坑的地方,就是圆形……”听幼儿说时,我意识到,我那个问题真是多余,绘画苹果为什么还要问苹果像什么呢?一节绘画活动没有必要纠结它像这个、像那个来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幼儿在自由发表想法后开始绘画苹果,同时还给苹果涂的颜色,但没有按之前的要求去涂。我反复地看幼儿作品,那苹果被涂的根本不像苹果了,一团不明物体!我又有了疑惑:幼兒在涂画时很随意,我尊重幼儿自主学习的需要,但该学的技能没有掌握啊,难道技能不重要吗?
第二次活动,从表面上看,我的提问是为幼儿提供绘画的思路,让他们选择和创造,维护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但事实上,这次活动开展得也不是很令人满意。首先,对活动的主体性把握不够。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观察不够仔细,观察不是观察幼儿最后的作品,而是要观察得幼儿在操作绘画时的表现行为。技能是要传授的,但幼儿已有经验掌握多少,教师应该心里有数,而不是在幼儿作品完成后,再来衡量幼儿技能掌握的情况。
第三次实践活动
第三次实践活动,我是以区域的形式开展活动,活动中我没有创设什么提问,而是在桌子上放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苹果,让幼儿画他们自己的大苹果。幼儿们把苹果画得大大小小,有圆的、有似圆,甚至有的坑坑沟沟的。在涂色时,我发现幼儿有从上往下涂的、有从左到右的、有上上下下涂的,有一名幼儿是无序的涂、有一半有颜色,一半没有颜色、还有的幼儿只在大苹果上轻轻地画了两、三条线,各有不同。
看到他们的作品我特别好奇,于是当他们交作品得时候,我设置了分享一刻的环节。我问:“他们的大苹果有什么特色?”幼儿们特别兴奋地对我说:“我的苹果都是小的,都是大香蕉品种的。”“我的苹果这边是红色,那边是绿色,因为那边不好吃酸。”“我这个苹果有虫子,有洞。”“石头,你的大苹果呢?”我问道。他说:“我这个苹果没有什么颜色。”“为什么呢?”“因为不是黄色的也不是绿色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颜色。”在幼儿的作品分享后,我的一切疑惑都解开了。
第三次活动,根据幼儿的需要,我在活动中去除了一些比较程式化的环节,突出活动的主体部分,使活动更为简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充分地操作,从而真正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在幼儿绘画时,教师用心观察幼儿操作的过程,对技能掌握情况做客观分析,同时利用指导语来引导幼儿掌握其绘画技能要点。活动后,幼儿分享作品环节是最关键的,因为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艺术活动。而教师也在作品分享中更深地感触幼儿最真实的表达。
过去美术课一般是教师示范—幼儿模仿—教师评价,这严重束缚了幼儿的审美力、创造力、想象力。幼儿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应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想象。当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时,不必管他们采取什么样的绘画姿势、什么绘画材料,让他们随时随地即兴发挥。无拘无束的绘画环境,使他们的绘画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幼儿参与绘画的兴趣,配合技能掌握的支持,并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体验绘画的乐趣。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新京畿道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