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彰显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既包含科学技术教育,也包含人文艺术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在当前大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把人文精神高度运用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去,以培养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当前学校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人文精神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又反过来对社会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种巨大的力量。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风雨的磨砺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人文精神的伟大力量。然而,当代学生中却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不厚;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心理脆弱,耐挫能力不强;人格残缺,道德行为失范。在挫折和困境面前,他们往往一味地去抱怨,而不是去勇敢地正视现实,并容易产生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性评价,进而出现自卑心理。
  当我们理性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时,不难发现,造成当代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很多,如社会过度地强调利益这一轴心,间接地滋长了学生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家庭过度溺爱学生,事事包办,也导致学生独立能力不强,心理脆弱。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时缺乏人文精神的工作思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目前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施教者习惯于将自己置于主导者的地位,用角色的外在权威来强迫学生,忽略了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不能做到以理服人,无法彰显人文精神的内在感召力,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从学生方面看,学生面对变幻复杂的世界,心中充满成长的期待和探索的渴望,他们从内心期盼教育能解决或回答他们困惑的思想问题,期盼施教者能够为他们明晰生活的真谛,从教育中能提高自我效能感。从教育规律上看,只有符合心理期待的教育活动,才会得到受教育者的青睐。如果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感受是“毫无新意的陈词滥调”的教育,那么,失望、逆反的情绪将自然产生。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彰显人文精神
  1.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地位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政策,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其本质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人文精神需要关注的根本问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宣讲会、报刊杂志及时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并结合多种形式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这一价值理念也深刻体现了“教育不但要教人知识,更要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情趣”。
  2.关心学生的利益和实际需要
  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离开了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和毫无内容的。重视教育对象合理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切入点。马克思曾经说过,个人与社会之间“连接起来的惟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的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疏远受教育者、社会的现实情况和现实问题进行单纯的理论说教,而应该直接抓住受教育者日常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对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平等、民主的方法,贯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工作中去,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3.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叶澜教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论述,更为精彩,她说:“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学生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因此,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和谐,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要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通过平等对话,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交流和心理上的交融,达到彼此真心地交流,因为“教育过程是教师的教育心理需要和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互相印照的过程,是师生间‘心理交流’的过程”。没有“关爱”的教育态度,无疑是与学生的心理需要格格不入的,在师生心理需要相争执、“心理交往”受阻的情况下加以教育,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对抗。同时,我们要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
  4.尊重个性化的教育
  珍惜个性、培养个性、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认为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和真诚、自信,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他说的也就是不能压抑和扼杀学生的个性。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及自身主观能动性作用等诸多因素影响,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气质、兴趣,以及不同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人文内涵和思想深度。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要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关怀为基点,从适应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手段,满足不同的需要,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正面的、健康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的人格品质。
  5.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学校教育就是要开发人的价值、能力和个性,培养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不是要禁锢人们的头脑与手脚,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而是要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人们更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怎样实现以人为本,彰显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是一项永恒的任务。因此,要加强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科技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用科学精神培育自己,使其具有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创造欲望、坚强的心理承受力、科学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也就是说,只有把“人文主义”教育观与“科学主义”教育观融合协调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6.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人文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人文精神的特点在于内化。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独特方式,在于引导人和塑造人。在当前,学校可以以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为目标,以班风、学风、学术活动、科技发明、文体活动,以及班级特色活动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及熏陶功能。通过开展不同风格的班级文化活动,增强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团结向上、互帮互学、生动活泼、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良好校园班级文化氛围。要利用班级这个平台,结合学科教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逐渐形成文化积淀,做到班级文化与个性发展、与社会实践、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进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校人文精神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与教育人的基地,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前提,是我们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航标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维武.中国近代人文精神失落成因探析.理论月刊,1995(4).
  [2] 俞吾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协调发展.探索与争鸣,1996(1).
  [3]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纲.学习与探索,1995(5).
  [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茂林)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  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以来,从2004年至2007年相继有15个省(区)成为实验区,分别为海南、广东、山东、宁夏、江苏、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原则上2008年全部实施新课程,也就是说2011年的高考考生全部使用的是新课程——模块课程。高中数学模块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即数学1至数学5;
现在信息化社会,网络无处不在,它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当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方面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网络的资源共享也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巨大的可利用信息资源,但是这些便捷也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所以在网络信息时代怎样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网络强烈地冲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扎根”,发挥着育人的重要功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教师队伍还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而有效实施的一个主要瓶颈。在这种背景下,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包括心理教师自身都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的专业成长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路径。“自上而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