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特朗普在大选中获胜,选举中特朗普负有争议的媒介形象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焦点。本文将探析特朗普在我国主流媒体中的媒介形象。分析《人民日报》对特朗普的四个报道框架,分别为美国大选框架、中美关系框架、世界经济框架以及媒体影响力框架。
【关键词】: 特朗普;媒介形象;框架分析;人民日报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1月9日,唐纳德·特朗普占胜竞选对手希拉里·克林顿,将成为美国第58届总统。特朗普因其激进的言论和出格的作风,一直饱受社会大众的争议。据媒体报道,美国主要报纸总共有57家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入主白宫,力挺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的只有2家。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它的言行和态度很大部分代表着国家主流纸媒的态度与立场。因此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关于特朗普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探寻我国主流传统媒体对于特朗普形象的塑造。
二、框架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框架理论(framing)开始出现,它的学术理论起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80年代以后,框架理论被引进到新闻传播领域。学者吉特林认为“媒介框架就是关于如何在认知、表达和阐释等问题上进行选择、排除和强调的持续同意的模式。”[1]
国内方面臧国仁曾经提出框架的内在结构,框架的高层次结构指在各种真实的内在结构中,均有高层次的意义,往往是对某一事件主题的界定。框架的中层次结构由以下环节组成: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框架的低层次结构接近言说的微观结构, 指框架需通过语言或符号表现,包括由字词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如语句句法结构和用字技巧。[2]本文将借鉴臧国仁先生对于框架三个层次的见解,将新闻文本放在框架分析的中心位置。
三、《人民日报》涉及特朗普的报道框架
本文选取“特朗普”为关键词,对《人民日报》的报道内容进行搜索,并对不相关的或重复的文本进行筛选排除。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共有130篇报道涉及到特朗普,其中第一篇涉及特朗普的报道为《大企业为何离开纽约》(1987年7月19日)。以下为具体数据:
在《人民日报》关于特朗普的130篇报道中,有61篇刊登在国际版,排名第一。有46篇報道出现在要闻版。政治版和综合版最少,为一篇。其次,2016年开始涉及特朗普的报道呈波状上升。在10月至12月报道数量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报道的数量变化和美国大选的进行密切相关。并在12月达到了波峰,为44篇。
报道主题方面,政治内容为83篇,经济内容为31篇,传媒和军事类报道都是5篇。报道领域的广泛,从侧面反映了特朗普身份的多样性,涉及政治、经济和文体等领域。在特朗普众多的身份属性中,《人民日报》更加关注其政治属性,报道数量超过总数的一半。
表达方法是指作者借取一定的资料和形式,表达对某新闻事实的见解和意见,它表现作者的精神个性和思维习惯,体现一定的意识形态。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统计中,评论题材的报道有44篇,占有较大比例,对特朗普的媒介形象建构和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研究分析和结论
通过分析,本文发现《人民日报》在构建特朗普的媒介形象时,主要从美国政治、中美关系、世界经济和媒体等四个方面进行建构。
(一)美国大选框架
随着选举的进行,《人民日报》对于美国大选的关注度逐步加大。在此期间,《人民日报》涉及特朗普的报道中,特朗普更多的是作为美国大选制度的代表者出现在报道中。《美国“金钱政治”引发持续抗议》(2016年4月15日3版要闻)、《美国选战“金钱化”愈演愈烈》(2016年7月13日21版国际)等报道描绘美国通过集会游行等形式来表达对于“金钱政治”的不满,并聘请专家深入阐释美国大选中金钱与政治的结合和揭露政治资金的运作内幕,分析2016年选举的竞选资金,得出结论“2016选战并不令人鼓舞,因为政治权力的集中越来越偏向精英与当权者。”此外,运用大量篇幅揭露美国选举制度,凸显出社会不公平、政治分裂、种族问题等,进而揭示出美国政治制度的弊端。
在一系列报道中,特朗普作为整个美国大选制度的代表,在此框架中,他的名字多次被提及,将他的财富和“金钱政治”相关联,暗示和隐喻美国大选是“金钱的游戏”。反映出《人民日报》在此次大选中对美国大选制度及其代表人物特朗普的反思行为。
(二)中美关系框架
当今国际关系体系中,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大选后,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是《人民日报》关注的焦点。
在特朗普获胜,成为当选总统。《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刊登消息,刊发通讯稿《期待未来能有新的改变》(2016年11月10日 21版国际),文中对特朗普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认为“有理由相信中美关系会继续向前发展。”随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两篇报道《习近平致电祝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习近平同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通电话》。通过版面和报道内容的强调,在中美关系框架下,体现了中国对于中美关系的重视。
然而,在特朗普在大选获胜后不久,特朗普与蔡英文通电话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报道引用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已就此向美国有关方面提出严正交涉”,重申“一个中国政策”。报道中多次针对性的对特朗普的言论进行反击,并引用白宫发言人对于“一个中国政策”的重申,对特朗普进行指责,将特朗普在美国现有政治环境中被孤立的形象描述出来。
(三)经济发展框架
特朗普在竞选中经济政策就主张重新谈判贸易协定。《人民日报》对于特朗普在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持有负面的评价,《保护主义抬头阻碍国际贸易增长》(2016年8月8日 22版国际)、《墨西哥经济面临衰退风险》(2016年8月25日 22版国际)等报道中,描绘了世界经济的衰弱,报道中多次提及特朗普反对自由贸易立场对于世界经济的损害。通过新闻要素的排序,将特朗普的主张与言论同经济衰退相挂钩,使得特朗普及其团队的媒介形象为经济的保守派。
(四)媒体影响力框架
对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媒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前文所言,在此次美国大选中《纽约时报》等传统媒体支持的希拉里最终在选举中失势,反而是没有美国传统媒体支持的特朗普最后获得了胜利。《人民日报》作为媒体,也洞察到了这一现象。《美国媒体公信力不断下滑》(2016年8月18日 21版国际)、《美国主流媒体病症透析》(2016年12月4日 5版观察)等报道意识到深度剖析美国传统媒体在公信力和“取景框”作用力下降,遭遇到了信任的危机。
结语
《人民日报》对于特朗普的框架构建中,通过不同的新闻叙事和修辞等方式来构建媒体形象,有很多可以值得其他媒体借鉴的地方。例如:一方面,充分发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在通过新闻消息客观报道事实的同时,基于事实积极展开新闻评论。另一方面,《人民日报》对特朗普构建人物形象时,充分考虑各方因素,构建了一个生动立体的特朗普形象,既有政治上的激进固执,也有在运用社交媒体宣传时的匠心独到。并将这些框架为自身的宣传主题所服务,起到舆论引导、辨别是非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人民日报》部分报道中,案例的选取、资料的收集等方面目的性过于明显,不能够有效地起到涵化教养作用。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观点更加多元化,《人民日报》可以顺应时代潮流,提升框架构建技巧,使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去进行舆论引导和影响受众框架。
注释:
[1]Gitlin, T.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2]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
【关键词】: 特朗普;媒介形象;框架分析;人民日报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1月9日,唐纳德·特朗普占胜竞选对手希拉里·克林顿,将成为美国第58届总统。特朗普因其激进的言论和出格的作风,一直饱受社会大众的争议。据媒体报道,美国主要报纸总共有57家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入主白宫,力挺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的只有2家。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它的言行和态度很大部分代表着国家主流纸媒的态度与立场。因此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关于特朗普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探寻我国主流传统媒体对于特朗普形象的塑造。
二、框架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框架理论(framing)开始出现,它的学术理论起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80年代以后,框架理论被引进到新闻传播领域。学者吉特林认为“媒介框架就是关于如何在认知、表达和阐释等问题上进行选择、排除和强调的持续同意的模式。”[1]
国内方面臧国仁曾经提出框架的内在结构,框架的高层次结构指在各种真实的内在结构中,均有高层次的意义,往往是对某一事件主题的界定。框架的中层次结构由以下环节组成: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框架的低层次结构接近言说的微观结构, 指框架需通过语言或符号表现,包括由字词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如语句句法结构和用字技巧。[2]本文将借鉴臧国仁先生对于框架三个层次的见解,将新闻文本放在框架分析的中心位置。
三、《人民日报》涉及特朗普的报道框架
本文选取“特朗普”为关键词,对《人民日报》的报道内容进行搜索,并对不相关的或重复的文本进行筛选排除。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共有130篇报道涉及到特朗普,其中第一篇涉及特朗普的报道为《大企业为何离开纽约》(1987年7月19日)。以下为具体数据:
在《人民日报》关于特朗普的130篇报道中,有61篇刊登在国际版,排名第一。有46篇報道出现在要闻版。政治版和综合版最少,为一篇。其次,2016年开始涉及特朗普的报道呈波状上升。在10月至12月报道数量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报道的数量变化和美国大选的进行密切相关。并在12月达到了波峰,为44篇。
报道主题方面,政治内容为83篇,经济内容为31篇,传媒和军事类报道都是5篇。报道领域的广泛,从侧面反映了特朗普身份的多样性,涉及政治、经济和文体等领域。在特朗普众多的身份属性中,《人民日报》更加关注其政治属性,报道数量超过总数的一半。
表达方法是指作者借取一定的资料和形式,表达对某新闻事实的见解和意见,它表现作者的精神个性和思维习惯,体现一定的意识形态。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统计中,评论题材的报道有44篇,占有较大比例,对特朗普的媒介形象建构和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研究分析和结论
通过分析,本文发现《人民日报》在构建特朗普的媒介形象时,主要从美国政治、中美关系、世界经济和媒体等四个方面进行建构。
(一)美国大选框架
随着选举的进行,《人民日报》对于美国大选的关注度逐步加大。在此期间,《人民日报》涉及特朗普的报道中,特朗普更多的是作为美国大选制度的代表者出现在报道中。《美国“金钱政治”引发持续抗议》(2016年4月15日3版要闻)、《美国选战“金钱化”愈演愈烈》(2016年7月13日21版国际)等报道描绘美国通过集会游行等形式来表达对于“金钱政治”的不满,并聘请专家深入阐释美国大选中金钱与政治的结合和揭露政治资金的运作内幕,分析2016年选举的竞选资金,得出结论“2016选战并不令人鼓舞,因为政治权力的集中越来越偏向精英与当权者。”此外,运用大量篇幅揭露美国选举制度,凸显出社会不公平、政治分裂、种族问题等,进而揭示出美国政治制度的弊端。
在一系列报道中,特朗普作为整个美国大选制度的代表,在此框架中,他的名字多次被提及,将他的财富和“金钱政治”相关联,暗示和隐喻美国大选是“金钱的游戏”。反映出《人民日报》在此次大选中对美国大选制度及其代表人物特朗普的反思行为。
(二)中美关系框架
当今国际关系体系中,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大选后,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是《人民日报》关注的焦点。
在特朗普获胜,成为当选总统。《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刊登消息,刊发通讯稿《期待未来能有新的改变》(2016年11月10日 21版国际),文中对特朗普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认为“有理由相信中美关系会继续向前发展。”随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两篇报道《习近平致电祝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习近平同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通电话》。通过版面和报道内容的强调,在中美关系框架下,体现了中国对于中美关系的重视。
然而,在特朗普在大选获胜后不久,特朗普与蔡英文通电话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报道引用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已就此向美国有关方面提出严正交涉”,重申“一个中国政策”。报道中多次针对性的对特朗普的言论进行反击,并引用白宫发言人对于“一个中国政策”的重申,对特朗普进行指责,将特朗普在美国现有政治环境中被孤立的形象描述出来。
(三)经济发展框架
特朗普在竞选中经济政策就主张重新谈判贸易协定。《人民日报》对于特朗普在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持有负面的评价,《保护主义抬头阻碍国际贸易增长》(2016年8月8日 22版国际)、《墨西哥经济面临衰退风险》(2016年8月25日 22版国际)等报道中,描绘了世界经济的衰弱,报道中多次提及特朗普反对自由贸易立场对于世界经济的损害。通过新闻要素的排序,将特朗普的主张与言论同经济衰退相挂钩,使得特朗普及其团队的媒介形象为经济的保守派。
(四)媒体影响力框架
对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媒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前文所言,在此次美国大选中《纽约时报》等传统媒体支持的希拉里最终在选举中失势,反而是没有美国传统媒体支持的特朗普最后获得了胜利。《人民日报》作为媒体,也洞察到了这一现象。《美国媒体公信力不断下滑》(2016年8月18日 21版国际)、《美国主流媒体病症透析》(2016年12月4日 5版观察)等报道意识到深度剖析美国传统媒体在公信力和“取景框”作用力下降,遭遇到了信任的危机。
结语
《人民日报》对于特朗普的框架构建中,通过不同的新闻叙事和修辞等方式来构建媒体形象,有很多可以值得其他媒体借鉴的地方。例如:一方面,充分发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在通过新闻消息客观报道事实的同时,基于事实积极展开新闻评论。另一方面,《人民日报》对特朗普构建人物形象时,充分考虑各方因素,构建了一个生动立体的特朗普形象,既有政治上的激进固执,也有在运用社交媒体宣传时的匠心独到。并将这些框架为自身的宣传主题所服务,起到舆论引导、辨别是非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人民日报》部分报道中,案例的选取、资料的收集等方面目的性过于明显,不能够有效地起到涵化教养作用。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观点更加多元化,《人民日报》可以顺应时代潮流,提升框架构建技巧,使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去进行舆论引导和影响受众框架。
注释:
[1]Gitlin, T.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2]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