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源锐减,小班额班级教学与管理成为迫在眉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而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势在必行。如何对农村小班额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进行有效评价?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管理评价;班级管理评价;教学管理评价
近年来,由于贫困地区农村受人口流动、外迁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生源急剧减少。随着班级学生人数的锐减,如何管理,如何教学的问题困扰着大家。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一套小班化班级管理及教学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班级管理评价
(一)德育工作评价
常规管理是德育的重点,只有常规管理跟上去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教育工作,而习惯的养成也利于常规的建立。相应建立起班级德育管理的评价体系。
1.对教师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示范引领评价
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开学打好“前三板”。班主任必须亲自带领学生从细节和动作入手,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进而产生“润物无声”的独到效果。
2.对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养成训练评价
每学期班级必须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每位同学言语文明、活泼向上、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俭朴节约。这些方面的内容就是同学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
3.对常规养成教育自觉化的评价
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各项活动,使同学们言行“规范化、自觉化”。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因素。
4.对学生文明礼貌教育的评价
从文明礼貌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提倡同学之间、班级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分别检查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课间纪律、清卫质量、课间操的质量等方面以及周会课的反馈教育。
(二)班级文化建设评价
班级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来确立目标,做到总体步调一致,个体特色鲜明。
1.班级文化建设是否主题明确。
2.班级文化建设是否以生为本。
3.班级文化建设是否注重民主意识。
4.班级文化建设是否积极向上。
“小班额”最突出的特点是有利于教师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融入班级文化建设,自然成为班级文化建设评价的主要依据。
(三)活动开展评价
小班化背景下的活动开展有别于“大校、大班”背景下潜在的精英教育,而是人人参与的全体教育。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
1.是否正常开展大课间活动。
2.是否为参加学校兴趣小组的学生提供时间保证。
3.定期的家校交流活动是否如期进行。
4.班级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效果。
二、教学管理评价
教学活动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小班额”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我们设计构建了“合作—互动—分层—反馈”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了班级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分别从课堂效率、思维能力、作业效果、教学成绩、综合素质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课堂效率评价
1.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其指向无疑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小班额”课堂教学的特点,我们确立了以“三个当堂”,即当堂作业当堂完成、当堂作业当堂批阅、当堂问题当堂解决的评价目标。
2.合作强调问题的生成,活动强调问题的分析,分层强调问题的解决,反馈强调问题的应用。
3.基于以上,课堂效率的评价主要以学生为主、以合作为主、以训练为主、以创新为主;做到教学方法到位、传授知识到位、练习设计到位、学习时间到位。
(二)思维能力评价
思维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课堂知识生成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也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学生对于知识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归纳能力、综合能力等无不源于其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学生思维能力也是教学管理是否高效的主要评价依据。
(三)作业效率评价
1.作業习惯是否养成。包括作业的按时完成情况、书写格式条理、纠错是否及时等,甚至作业封面的完好程度。
2.解答问题是否准确。学生的作业情况直接反映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优劣,更反映学生对应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解题方法是否灵活。解题方法不仅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成绩评价
教学成绩评价是基于上述三种评价的延伸,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终结性评价,只占教学管理评价的一部分。主要以各科检测成绩的综合评价为依据,分A、B、C、D、E五个等级。
(五)综合素质评价
班级综合素质评价,既体现教师教学管理的水平也体现学生素养的提升水平。因此,其本质是以培养兴趣为目的的。
通过长期的探索研究,我们在农村小班化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总结了以上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
注:本文系甘肃省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管理对策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WW[2017]GH108)阶段性成果。
编辑 冯志强
关键词:管理评价;班级管理评价;教学管理评价
近年来,由于贫困地区农村受人口流动、外迁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生源急剧减少。随着班级学生人数的锐减,如何管理,如何教学的问题困扰着大家。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一套小班化班级管理及教学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班级管理评价
(一)德育工作评价
常规管理是德育的重点,只有常规管理跟上去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教育工作,而习惯的养成也利于常规的建立。相应建立起班级德育管理的评价体系。
1.对教师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示范引领评价
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开学打好“前三板”。班主任必须亲自带领学生从细节和动作入手,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进而产生“润物无声”的独到效果。
2.对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养成训练评价
每学期班级必须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每位同学言语文明、活泼向上、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俭朴节约。这些方面的内容就是同学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
3.对常规养成教育自觉化的评价
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各项活动,使同学们言行“规范化、自觉化”。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因素。
4.对学生文明礼貌教育的评价
从文明礼貌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提倡同学之间、班级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分别检查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课间纪律、清卫质量、课间操的质量等方面以及周会课的反馈教育。
(二)班级文化建设评价
班级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来确立目标,做到总体步调一致,个体特色鲜明。
1.班级文化建设是否主题明确。
2.班级文化建设是否以生为本。
3.班级文化建设是否注重民主意识。
4.班级文化建设是否积极向上。
“小班额”最突出的特点是有利于教师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融入班级文化建设,自然成为班级文化建设评价的主要依据。
(三)活动开展评价
小班化背景下的活动开展有别于“大校、大班”背景下潜在的精英教育,而是人人参与的全体教育。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
1.是否正常开展大课间活动。
2.是否为参加学校兴趣小组的学生提供时间保证。
3.定期的家校交流活动是否如期进行。
4.班级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效果。
二、教学管理评价
教学活动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小班额”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我们设计构建了“合作—互动—分层—反馈”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了班级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分别从课堂效率、思维能力、作业效果、教学成绩、综合素质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课堂效率评价
1.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其指向无疑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小班额”课堂教学的特点,我们确立了以“三个当堂”,即当堂作业当堂完成、当堂作业当堂批阅、当堂问题当堂解决的评价目标。
2.合作强调问题的生成,活动强调问题的分析,分层强调问题的解决,反馈强调问题的应用。
3.基于以上,课堂效率的评价主要以学生为主、以合作为主、以训练为主、以创新为主;做到教学方法到位、传授知识到位、练习设计到位、学习时间到位。
(二)思维能力评价
思维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课堂知识生成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也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学生对于知识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归纳能力、综合能力等无不源于其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学生思维能力也是教学管理是否高效的主要评价依据。
(三)作业效率评价
1.作業习惯是否养成。包括作业的按时完成情况、书写格式条理、纠错是否及时等,甚至作业封面的完好程度。
2.解答问题是否准确。学生的作业情况直接反映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优劣,更反映学生对应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解题方法是否灵活。解题方法不仅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成绩评价
教学成绩评价是基于上述三种评价的延伸,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终结性评价,只占教学管理评价的一部分。主要以各科检测成绩的综合评价为依据,分A、B、C、D、E五个等级。
(五)综合素质评价
班级综合素质评价,既体现教师教学管理的水平也体现学生素养的提升水平。因此,其本质是以培养兴趣为目的的。
通过长期的探索研究,我们在农村小班化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总结了以上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
注:本文系甘肃省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管理对策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WW[2017]GH108)阶段性成果。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