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管清音韵逸远,古曲千年唱未休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leet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泉州南音作为首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老乐种,传承和创新是其生命源泉。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南音研究人才是保证泉州南音得以传承与创新的根本保障。实现艺术类中专与艺术类高等院校对接,是培养南音人才、破解南音传承和创新上的难题的一项多赢举措。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泉州南音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泉州南音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了世界级的品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给予南音高度评价:一个民族的传统艺术,都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英国不能没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德国不能没有巴赫、贝多芬的音乐,中国也不能没有南音。因此,福建省泉州市拥有世界级的南音品牌,是泉州人以及福建省的骄傲。而如何使有着千年历史的南音得以传承并不断加以创新,让它真正成为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民族灵魂之乐,是我们当前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传承和创新是南音的生命源泉
  传承是南音的生命源泉。早在1990年,泉州市政府就已高度重视南音的传承问题。在泉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市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南音走进了中小学课堂,泉州市于同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全市中小学生南音演奏比赛,并深受好评,这也让南音在普及教育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泉州艺术学校则是培养南音传承人的专业院校。泉州艺术学校创办于1956年,是泉州市唯一一所培养地方戏曲专业人才的艺术中等职业学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基地,也是培养闽南戏曲艺术人才的摇篮。1984年泉州艺术学校开办南音专业,至今已培养了100多名南音专业人才,包括国家一级演员、牡丹奖获得者、泉州南音乐团副团长李白燕以及台湾知名南音艺术家王阿心等。2013年4月,泉州艺术学校南音专业入选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委公布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然而,目前泉州艺术学校毕业生的学历以中专为主,最高学历也只是大专(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联办五年专),加上近年来南音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因此泉州艺术学校面临招生难(每年招收的南音专业学生不超过10人)的困境。如果没有生源,南音传承将成为无源之水。
  创新同样也是南音的生命源泉。2011年12月,在澳门举行的“南音的传承与弘扬”研讨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认为,南音的传承与弘扬要两条腿走路,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注重创新,创作出更多展现时代精神的作品,为南音推向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从汉唐乐府衍生出来的南音乐舞就是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典范。南音乐舞很纯粹,所应用的元素都是本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包括所有的肢体动作。其采用的虽是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却完整地保留着对古文化的尊重,这种以创新表现形式的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和推广。泉州南音乐团在创新表演形式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在泉州市第31届戏剧节会演中的南音专场,泉州南音乐团已做了很好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南音的创新道路是艰巨的,仅靠泉州南音乐团的努力也是不够的。因为南音乐团的演员95%以上毕业于泉州艺术学校,而只有中专程度的学历层次制约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乐团必须寻求与高等院校结合的方式方法,主动向高等院校靠拢,寻找智力支持。高等院校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以从事对南音的历史、传承、表演等多方位的研究。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学术交流平台,在坚持对传统传承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吸取时代元素,使中国古老的南音在创作理念、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融入新时代,获得新发展。泉州师院副院长王珊认为,要根据南音专业的特点,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汇集以高校教师、专业团体人员、民间南音艺人为核心的学术与教学研究队伍,各尽其长培养南音人才,发挥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因此院校也应主动与乐团结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可运用的实践,才能转虚为实,才能使南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保持不断创新。
  二、加强研究是南音得以传承与创新的保障
  谈到南音的研究,必须提到三位在南音界颇有影响的老人。
  第一位是原泉州市市长王今生。早在建国初期他就意识到南音的重要价值,并建议省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力量抢救和保护南音,重视征集资料工作,支持成立南音研究社及南音表演专业团体。在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南音《指谱大全》得以抢救出版。20世纪80年代,王老又发起成立了有众多国内外名家参加的“中国南音学会”,还先后举办三次国际南音学术研讨会(收到了100多篇论文),为海内外南音研究氛围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二位是原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副社长、戏曲专家郑国权老先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都在努力拯救泉州古戏曲。2009年泉州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郑老贡献不小。郑老及其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的同仁们,多年来一直在搜寻、整理、校订和出版各种南音古谱,用真凭实据来证明南音之源远流长。郑老的研究著作“泉州明清戏曲与方言——《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编校札记”,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一等奖。由他主编的《新谱式弦管曲选编》首次运用三种曲谱对照印制出版,使被称为“天书”的南音千年古谱“工乂谱”通过电脑软件,不但可以直接翻译成五线谱,同时也可以直接翻译成简谱。这一传统艺术和现代新技术的结合,给传承泉州南音、弘扬泉州民族民间文化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同时,为了使南音走进中小学课堂,郑老还专门著有作为中小学南音教材的《中小学南音教程》,为南音在中小学的传播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第三位是1994年至今已经为泉州南音的抢救、保护、研究努力了19年的泉州南音研究院吴珊珊院长。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来说,保护的意识和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南音演唱、演奏技艺掌握得炉火纯青的人,绝大多数是一些老者。而这些身怀绝技的老者大都体弱多病,他们一旦离世,这些精湛的传统技艺将随之消失。因此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抢救意识、保护意识越早,行动速度越快,便能留存下越多的宝贵遗产。但在做出整理出版《中国泉州南音集成》这一决定时,吴珊珊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时不我待,她毅然决然挑起这份沉甸甸的重担。这项肩负纪实性、史料性、实用性的出版选题——《中国泉州南音集成》被新闻出版社看中,并被列为国家重点图书计划。1995年1月,《中国泉州南音集成》编委会办公室在泉州成立。“资料以全取胜”,但对泉州南音来说,搜集材料本身就是一个“高难度动作”。首先是研究资料少。遍查境内1980年以前的音乐杂志及文史资料,只有1935年、1936年各有一篇涉及南音的短文,旧版府志、县志都看不到有关泉州南音的记载,也没有任何弦管“先生”留下的片言只语。其次是分布广。凡是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闽南人几乎遍布全世界,所以要找遍懂得南音的闽南人,工程浩大。第三是情况杂。不少老艺人已谢世,有的虽仍在世,或不善言词,或因门户之见推诿不谈。他们手上的资料,有的依照风俗习惯在他们去世时被烧了,有的送了人,有的被当废纸卖了,有的被当成纪念品或干脆成了“商品”。做通这些老艺人的思想,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最后是办公室人员非专业人士。“自己虽然身为泉州人,但也是一个‘绝对外行’”。吴珊珊坦陈,“几乎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但吴珊珊院长仍秉持“资料以全取胜”的准则,开始了对南音曲谱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工作。泉州、厦门、漳州、三明,闽东、浙南、粤东、赣南、金门、台湾……只要是有南音的地方,总能看见她的身影。为了出版《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她把“冷板凳”坐“热”了,但身边却还是缺少研究南音的人才。   由此可见,泉州市的南音研究人才寥寥无几,且年龄偏大,研究型南音人才奇缺。南音的研究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南音研究人才是保证泉州南音得以传承与创新的根本保障。
  三、破解南音在传承和创新上的难题的对策
  实现艺术类中专与艺术类高等院校对接,是培养南音人才、破解南音传承和创新上的难题的一项多赢举措。
  (一)艺术类中专与艺术类高等院校对接,可解决艺术类中专教育之缺陷。
  艺术类中专教育之缺陷有三:一是艺术类中专生的文化成绩普遍偏低;二是招生困难直接导致南音等传统艺术专业传承的后继乏人;三是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偏少,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果艺术类中专能够实现与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对接,不仅可以加大艺术类中专招生的吸引力,提高艺术类中专的入学门槛,招收文化成绩较好的生源,而且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二)艺术类中专与艺术类高等院校对接,可以提高高校艺术生源的专业素养。
  中专生的文化成绩虽然与普通中学高中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中专生专业课接受的是系统教育,因此他们比半路出家的高中生还是具有较大的专业优势。从艺术类中专学校对接到相应专业的艺术类高校学习的学生,相比从普通高中为参加高考而实行“快餐式”专业培训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前者的专业基础将更扎实、更全面,专业能力的提高也将更显得游刃有余。
  (三)艺术类中专与艺术类高等院校对接有利于培养全面的复合型南音艺术专业人才。
  大学具有较优越的学习专业知识的环境和条件,因此艺术类中专生进入高校深造,有利于培养出南音专业的复合型艺术专业人才。泉州师院设立南音专业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南音技艺,具备在学校进行南音教学与研究的音乐人才。因此,提高南音专业本科入学考试质量,尤其是注重南音专业的面试质量,对于培养精英式的南音专业人才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教授说:“南音是最古老的民族音乐,它有着传统的影响力,在泉州家喻户晓,演唱的人也多。好的民族音乐,应该要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因此,对于这样一种古老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学院有责任发展和提高它。”而华侨大学(华大面向东南亚,南音通过华大的平台能走得更远)和泉州师院(2003年泉州师院南音系的成立,使民间传承千年的南音进入大学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作为泉州本土的高校,更应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它们传承与发展南音的功能作用,优先接收泉州艺校为其输送的南音专业优秀毕业生,利用高校教学平台,将中国的国学经典,或古诗,或古画,或乐舞等,以新雅乐的形式融入到南音教学中,并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传承和创新型的南音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谢千红,福建省泉州艺术学校校长、副教授。
其他文献
一、戏剧的新意识:现代主义运动  挪威戏剧和后现代主义戏剧的新剧作方式激起了人们的兴趣。这种自由戏剧摒弃了古典主义戏剧作法以及叙事诗结构的替代模式,通过自由结构来表达不同观点,从此意义上讲,戏剧中的后现代主义意指一种全新的模仿或后对白。不过此种戏剧文本仍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可由戏剧制作呈现出来。而现代主义浓厚的激进主义倾向导致了戏剧结构的解体,但也把戏剧文本提升到与戏剧制作比肩的高度,赋予了戏剧
期刊
【摘要】 中国当前的戏剧艺术教学急需探索新的理念与方法。以往一些陈旧的戏剧观、艺术观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戏剧教学的概念化、僵硬化,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偏离了戏剧教学的美育本质。而真正回归戏剧本体,以新的戏剧观、艺术观、审美观引领戏剧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进入戏剧情境,把艺术分析与生命体验融为一炉,把生态智慧与人类情怀熔铸一体,把审美感通与人格重建结合起来,有助于真正实现戏剧教学的目的。  【关
期刊
【摘要】 “老三跳”为福建民间风情舞、情绪舞,表演者与观赏者的积极共鸣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们强烈地表现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老三跳”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既通俗质朴又吸收了传统艺术的精华。  【关键词】 民间舞;风情舞;情绪舞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各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20世纪50年代,为歌颂劳
期刊
【摘要】 当代戏剧中,影视手法的介入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彼得·谢弗的剧作中定格手法的运用以及蒙太奇效果的实现,成为这种结合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 戏剧;影视;彼得·谢弗剧作  [中图分类号]J83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被称作电影的世纪。虽然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电影诞生的时间并不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电影的发展突飞猛进。即使在它诞生初期,人们就对这一新的艺术门类给予了极大的关
期刊
【摘要】 书法审美融人格特征之表现和人格特征之体验于一体。书法创造者把书法作为载体,借笔墨来抒发感情,书写自身的人格特征,书法欣赏者把写在书法载体中的人格特征进行解读,形成共鸣,形成自己的人格体验,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本文对书法审美的人格特征进行了诠释,具体分析了书法创造和书法欣赏与人的感情特征、性格特征之关系。  【关键词】 书法审美;人格特征;感情特征;性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 J2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福建博物院收藏的《福报》合订本读析,了解由黄乃裳创办的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的办报宗旨及重要文章的内容提要,充分肯定其在福建近代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与重要意义。  【关键词】 福建近代;《福报》;黄乃裳;文明成果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福建博物院馆藏文物有17余万件,数量庞大,品种繁多,而且都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在浩瀚的文物藏品中,有一件并不起眼却价值非同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演变,在电影、电视等新视觉媒体的冲击下,精通、欣赏戏曲的人越来越少,古老艺术的传承陷入了窘境,漳州布袋木偶戏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为了改变现状、谋求发展,漳州广播电视网络中心与漳州市木偶剧团一直在合作探索,把传统和创新的节目搬上了银屏,让这一传统技艺有了视频的记忆,也希望能通过戏迷的观看,从而带动下一代人对戏曲、对木偶的认识。  【关键词】 电视媒体;戏曲传承
期刊
【摘要】 新编晋剧《巴尔思御史》在呈现和介入当代现实问题方面试图积极作为,将腐败对家庭的渗透、对家庭关系的改写作了深入表现,而其以真爱/悲情为名缝合裂痕以“重建”家庭的方式却稍显乏力。本戏试图着力刻画出一个守法尽责、为民请命的好官员/知识分子形象,却以民的喻象的缺失,抽空了官/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当代戏剧介入现实,更离不开其与历史的互“看”。  【关键词】 晋剧《巴尔思御史》;腐败;家庭;主体性  
期刊
【摘要】 在闽剧《战金山》中塑造梁红玉这一巾帼不让须眉、具有浓烈传统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对于常演武旦和花旦角色的我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要演准梁红玉人物的气质,就要为这个人物设定符合她的动作、形体。为了使这个角色在舞台上更加丰富多彩,并烘托戏剧气氛,在这出戏的最后我在老师指导下运用了“大靠出手”,来强调其艺术效果与特殊艺术手段。在老师与导演的帮助、指导下,这出戏的演出获得了成功。  【关键词】 闽剧;《
期刊
【摘要】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广受关注。除了从史籍记载等方面进行研究外,博物馆学也从物的方面,为还原昔日原貌提供了准确依据。水下考古、传世品、遗址发掘等经过整理的文物,都见证着中国长达数千年海洋文明。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学;文物研究与展览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一、从博物馆学领域研究、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