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你生命中的贵人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jun0412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白石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提起大师的艺术道路,可谓幸运有加,一路上贵人不断。
  周之美师傅应算作其中一位分量不轻的“贵人”。因家境贫困,年仅九岁的齐白石便辍学,每日帮家里挑水、种菜、砍柴、放牛。十五岁那年,家人担心一向体弱的他难以承受田里的重活,遂让他拜本家叔祖学习木器制作,不料,本家叔祖嫌他体力不济,很快便把他打发回家。后来又跟了另一位性情温和的木匠师傅学习房屋大件、桌椅、农田工具等粗木器活。没学多久,细心的齐白石便发现,粗器活远不及细器活吃香,且细器活师傅更受人尊重,于是改学细器,并投身于雕花匠周之美师傅门下。周师傅的雕花技术极好,是远近闻名的手艺人,人亦和善,看这徒弟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为人本分厚道,也就格外用心栽培,到哪里都带在身边。
  他这一栽培,农家少年齐白石的命运第一次发生转变。原本身无所长的齐白石因此有了营生的本领,并且在学习、从事雕花工作时,因事先需把所刻图案描绘出来,这让平日里就爱好涂涂画画的齐白石有了临摹的机会。跟随师傅外出做木器活时又认识了萧芗陔、文少可两位画像高手,得到学习画人物像的机会。时间一长,齐白石在雕花技术和描画人像上受到乡邻们的喜爱,逐渐成为家乡一带有名的木工师傅兼画匠。
  如果没有胡沁园,齐白石充其量就是位出色的木匠、乡间画师。胡沁园,湘潭名士,擅长书画,为人慷慨大方。听闻乡间有位青年木匠手艺好、人品佳、画也不错,起了爱才心的他使人把齐白石唤来,一番详谈下来,竟然主动招为门生,教其书画,又让齐白石拜湘潭另一名士陈少蕃为师,学习诗文。天资极佳的齐白石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教育、鼎力帮助下,书画诗文得到飞跃性的提高,不仅能以画养家,还逐渐成为湘潭有名的书画家,整个生活环境、社交圈子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转变。
  后来齐白石定居北京。只身在京的齐白石可以用“凄惨”二字形容。往日在家乡受人追捧的画作到了北京却备受冷落,润格一降再降亦无人问津。生活拮据,数度借居寺院,靠刻章卖印营生。落魄之际,幸运之神再度眷顾,又一大贵人适时出现。这次的贵人是赫赫有名的陈师曾。有着显赫家世的陈师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大书画家,在当时被誉为“北京画坛之首”。
  一次,陈师曾在琉璃厂偶然看到齐白石所刻的印章,赞赏之下竟亲自前往法源寺拜访,两个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对于齐白石的困境,陈师曾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享有盛名的他极力提携齐白石,并数度携其作品参加国外画展,最终将齐白石的作品成功推向国际。在国外有了知名度,国内的画商自然也就关注起齐白石来,他的作品价格一路飙升。已暮之年的齐白石改变画风,自成风格。这一改变,直接成就一代艺术巨匠,陈师曾可谓功不可没!
  说来也奇,除了上述几位重之又重的“贵人”外,齐白石一生的贵人可以说多不胜数,就连黎松安、樊樊山、徐悲鸿等名流大家也曾给予齐白石很大的帮助。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名人雅士们不约而同地去主动帮助一没背景二没关系的齐白石呢?其实人们帮助他的理由很简单。天资聪慧的齐白石幼时生活条件极差,却从不抱怨生活,即便辍学家中,一有空闲便抱着书本自学,勤奋好学的本性跟随齐白石一生,这也是他艺有所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淳朴厚道的他一向对人礼谦有加,品行端正,人缘极好;出身卑寒,却从不肯趋炎附势,犹为可贵。你想想,一个有才华,品德、行为、情操皆好的人,怎能不受人们欢迎?鼎力相助也就很好理解了。
  原来,在人生当中,内在的美好品格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强的吸引力,有它的存在,何愁无贵人!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想必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男孩彼得向妈妈开了一份账单,向她索要他每周做家务所应得到的报酬。第二天,他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发现了一张崭新的纸币和一份账单,上面写着:  妈妈的账单  彼得在家过了10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的费用:0元  10年的衣、食、住、行的费用:0元  学费、书籍费:0元  生病需要照料的费用:0元  彼得有一个慈爱的妈妈:0元  看了之后,彼得十分愧疚。  每次,当我想起这个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起用一批新人,替换一批旧人,短短时间便将北大由官僚养成所,改造成了名副其实的高等学府。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日益高涨,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固守道统的林纾对蔡元培表示不满,便借文言小说《妖梦》宣泄怒火。他写了一个叫郑思康的人梦游阴曹地府,说阴曹地府里有一所白话学堂,学堂门外有一副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学堂里还有一间“毙孔堂”,堂前也
虽然还没上课,但同学们已经不约而同地回到教室了。有几个同学正分发着试卷,分分分,像命根。有的同学按着桌子,用期盼的眼神盯着发试卷的同学,好像在说:“我在这儿,是不是没找到我?”有的同学坐立不安,便一个箭步冲上去,抢过几张试卷,好心地说道:“我来帮你发!”有的同学一看前桌拿到了试卷,就伸长了脖子,探头看,再东看看西望望,一脸茫然地等着自己的试卷。所有的同学在拿到自己的试卷后,都把试卷紧紧地按在怀里,
1992年,他考上了人民大学社科系,一个人从徐州坐了14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背着蚊帐、被子、褥子,带着脸盆和一个茶缸,兜里只揣了500元。他的家很穷,这500元还是亲戚们五块十块凑来的。踏入大学的第一天,他告诉自己,不会再跟家里要一分钱,他要自己养活自己。  大学第一年,他主要靠抄信封维持生计。在那个年代,计算机还不够发达,信封打印现成的不多。人大的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办班,牵线给全国各个县的领导做培
1823年,雨果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那时候,一门心思只知道写作的雨果,对交友一窍不通,除了圈内几个朋友,认识他的人寥寥无几。  当时,雨果有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习惯——爱赊账。他赊账又与众不同:赊账时间最多不超过3天。这样一来,餐馆里的老板都愿意把账赊给雨果。  还账这么快,是不是雨果很有钱呢?这其中的秘密,只有雨果自己知道。为了在“3天内”还上餐馆里的账,他想出了一套
20岁那年,他背上行囊,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去城里打工。双十年华,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再苦的日子也像草叶尖上的露珠,闪着晶莹的光泽。他亦若是,带着对理想的憧憬,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白天他在建筑工地上打工,长时间的辛苦劳作,到了夜晚累得只剩下睡觉的念头。日复一日,赚到的钱,除了能解决温饱,离回乡盖楼房、积累原始资本、回乡创业这些想法都遥不可及。  他终于沉不住气了,开始四处寻找赚钱的机会,他需要
各位童鞋们,众所周知,在各大游戏中都有各种各样的图鉴:如花里胡哨地画着各种各样的宠物、精灵以及人物等等。而在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中,我们八三班也有一本美妙绝伦的特色图鉴——“教师图鉴”。呵呵,那可是我们全班同学一起给我们的各位任课老师们量身定做的,是一本炙手可热的新读本。内容吗?可乐和了!  NO1.“语言系”语文老师——杨老师  先表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杨老师:女,虽已过而立之年,但人精干貌美利
1943年,云南昆明,这是抗日战争大后方,硝烟似乎距离这儿很遥远,这里有着星罗棋布的咖啡馆、酒吧、饭厅、商场,再加上时不时穿梭而过的敞篷汽车,串联起了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这宛如江南水乡的旖旎风景里,他和她相遇了。  他是复旦大学学生,英文极好的他被国民党招募为昆明炮兵学校盟军授课军官翻译;而她则是上海交大的学生,一位出身重庆名门的女孩。两个人虽不在同一所学校,但同样的想法和追求给了他们相见的机
一方纹枰,万般变化。决战在两位高手之间展开,落子无悔,黑白之间,关乎荣誉与命运。他们相差五岁,年少者来自中国,是棋坛新锐;年长者,是日本超一流的棋士。手谈,虽无硝烟,却很残酷。  围观者,皆凝神注目,单等年少者落下关键一子,孰输孰赢,立马可辨。然而,年少者却迟迟没有落子。他身体前倾,双目紧盯纹枰,仿佛入定一般。  时间在慢慢流逝,似乎也要凝固。这时,意外发生了:因病缠身,且跪坐多时,年长者体力透支
什么是朋友?正如周华健唱的一样:“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  “嗨!”大多数陌生人的第一次打招呼恐怕都是这样,初进高中的我也没有玩出新花样,几声“嗨”就将自己融入到一个新的集体。一张张并不陌生却又叫不出名字的脸,让我有点尴尬。一个人在座位上看着新同学忙碌着,暗暗寻思,要不要去认识几个人。“嗨!你是哪里毕业的?”一句寒暄为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