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有“瓜果之乡”美誉的新疆,近些年林果业发展迅速,导致市场梗阻,丰收果遭贱卖的局面。其市场何在?谁来开发和建设市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前不久,自治区林业厅提醒各地,应控制杏树种植面积,使全疆杏树的面积稳定在自治区限定的250万亩左右。消息一传出,很多人感到迷惑。新疆不是要大力发展林果业吗?为何现在要从杏树开始逐步控制林果的面积呢?
这绝非无缘之谈。据新疆林业厅前不久发布的数字显示,目前新疆的林果基地总面积已达1200万亩,2006年新疆果品总产量达367.7万吨,总产值超过70亿元,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390元,果品贮藏保鲜加工企业120多家,加工处理能力130万吨。但现实的情况是,林果产量的递增并没有被市场及时消化而增加经济效益。
市场“梗阻” 丰收果遭遇贱卖
据自治区林业厅林果业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2006年南疆各地的杏子像泻了闸的洪水,铺天盖地地涌入市场。而市场无法及时消耗掉这么多杏子,杏子收购价格从最初的1.5元/公斤一路跌到0.3元/公斤。这还算好的,还有很多杏子由于找不到买家,只能烂在地里。
“如果这些现象再不引起注意的话,大力发展林果业最终将是以美好愿望开始,以悲剧性的结尾收场,更严重的是会挫伤果农栽种果树的积极性。”一些林果专家已经发出了呼吁。
“如果说杏子能够储存的话,价格绝对不会如此便宜,可关键问题是杏子保鲜在世界上都还是个难题呀。当杏子集中上市时,本地企业仅仅能消耗一小部分,这就导致大部分鲜杏不得不贱卖。”乌市肉联果品批发市场果商买买提江说,“到乌鲁木齐销售距离太遥远了,到内地的长途运输价格更贵,每公里达860元甚至1200元,并且路上有一点磕磕碰碰,杏子都会烂掉。去年叶城县因为路途遥远,没办法,大量杏子只好在本地低价销售,就发生了‘果贱伤农’的事情。”
事实上,不只是杏子发生低价倾销的现象,南疆部分地区的石榴、葡萄等鲜果,也因运输成本高,当地市场又无法消耗这么多的鲜果,使得鲜果收购价格越来越便宜,大量鲜果积压滥市。
丰收果贱卖,暴露出了隐藏在新疆林果业盛名背后的尴尬。
打造中国最大“果盘”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顶呱呱……”这是一首唱响区内外的新疆民谣,也唱出了令新疆人足以自豪的水果资源。
新疆自古以来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不管是从光热条件还是土壤,南疆都非常适合种植果树。种植果树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一举两得。为此,前几年决策部门提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据了解,在1998年以前,全疆果树种植面积仅有227万亩,除了库尔勒的梨和吐鲁番的葡萄外,绝大部分果树种植都在房前屋后,以自给为主。
在2005年11月自治区有关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中,具体提出了林果业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时,林果业种植面积将达到1500万亩,果品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将新疆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果盘”。
在政府的引导及脱贫信心的推动下,新疆林果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每年新疆的果树种植面积以100万亩的速度递增。从1998年到2006年,短短8年时间,新疆果树种植面积猛增到1207万亩,其中,南疆环绕塔里木盆地已形成900万亩以上的果树种植规模,被誉为新疆最大的“果盆”。现在全疆的挂果面积达到51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360多万吨。各地“宜果区”热潮汹涌,抢搭自治区“环塔林果带”这班车,仅阿克苏地区就提出争取2010年果品产量达到80万吨,2015年达到200万吨,红枣和核桃到2008年分别达到100万亩的种植面积。
林果产销链条脱节
“最大的果盘”蓝图还没有实现,“市场的出路在哪里”这一问题就已显现。
据了解,为了拓宽杏子销售渠道,喀什当地政府近几年四处奔波,部分县领导甚至奔赴上海、广东等地,寻找杏子的销售渠道。而围绕杏子列出的招商项目,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但至今仍然招不来大的企业。“来参观的企业倒是不少,每到杏子成熟期,企业蜂涌而来,有时一天就要接待两三个企业,可是最终能达成意向的少得可怜。”喀什地区一位县招商局负责人如是说。
随着大面积的幼龄果树陆续进入结果期,新疆的果品产量将会呈现剧烈增长的态势,市场风险会日益增大。同时,国内许多果产区通过科研、示范等方式大力发展林果业,水果的质量和包装新颖,而新疆的大部分果品仍然以“原”字号产品形式进入市场,流通渠道不畅,果品带动农民增收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对新疆尤其是偏远落后的南疆地区的果品销售造成巨大的压力。
目前,新疆水果的出口量只有5000吨,果品基本上以小摊小贩销售为主,本地缺少大企业运作、大规模投资,缺少高级专业人才来开发市场。诸如屯河、冠农出口的产品大多为杏酱、苹果酱、梨酱,这些果酱仅仅是欧美国家人民的调味品,销量有限;而国内市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很少有人购买果酱。
由此可以看出,新疆的果业产销以及加工链条严重脱节,产业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照此种植下去,将来只会使果农的损失更大。
针对新疆果业目前的市场困境,新疆著名的林果业专家、原新疆农科院副院长乌买尔江·阿不都热依木认为:“果品的商品性问题,是我们发展林果业的致命伤。尽管育种和丰产我们都做得很好,但是内地的市场却不怎么接受,或者说产品进入不了主渠道。”他说,果树栽培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林果种类、品种和规模,认清现有种类的市场优势之所在。比如,石榴的市场定位,将决定其品种方向和规模,葡萄的市场定位决定了其当前的徘徊局面。
目前,吐鲁番的葡萄与葡萄干主要是靠运往内地销售为主,本地果商较少,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果商几乎没有。缺少葡萄产业龙头企业,产品的定价权掌握在内地的果商手中,往往造成一方面为抢市场将未成熟的葡萄提前上市,影响了信誉;另一方面压级压价,影响了果农的收入,造成农民丰产不丰收。
实现产业化突围
为了解决果业产业风险,有关部门不得不考虑采取会展的形式,扩大销售渠道,引来龙头加工企业。
去年九月,自治区举办了“新疆首届优质林果产品博览会”,其目的是为了开拓市场。这次博览会,新疆各地州与国内外公司企业就投资开发新疆特色林果业签约项目93个,金额达38.34亿元,为新疆林果业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同时,自治区林业厅还提醒各地:应控制新树种植面积,科学发展,避免恶性竞争使果农利益受损。这也传递出一个信息,新疆林果业发展正从数量发展型,转变为提高林果业质量、效益作为发展重点,以果农增收为核心的模式。
为此,喀什、阿克苏、和田等地区对本地区的林果业发展开始重新定位和调整,以适应市场,达到发展林果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新疆林科院专家尚新业分析:新疆喀什是中国惟一生产阿月浑子的地方,每年产量不到3万吨,市场上销售的阿月浑子大多是从美国进口的。目前干果的国际价格处于上扬阶段,新疆具有种植干果的鲜明优势,既避开了与内地鲜果的市场冲突,同时也能扩大内销以及出口市场。
当前,新疆已有一批企业从事林果产业的加工与销售,但这远远不够。比如杏加工,大约有10家加工厂,其设计能力为5万吨,而目前新疆杏树的栽培面积为260余万亩。葡萄和石榴的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酒企业,制汁和制干均没有规模。其他的林果基本没有规模企业进入。如此大的林果面积和产量,要消化和销售出去,培育相关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关专家建议,在果树种植面积上,应围绕龙头企业布局生产,否则的话,当地经济仍然只能原地踏步。
那么,以其它林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对于上述情况和问题,是否也应该予以重视并加以思考,以防患于未然。
前不久,自治区林业厅提醒各地,应控制杏树种植面积,使全疆杏树的面积稳定在自治区限定的250万亩左右。消息一传出,很多人感到迷惑。新疆不是要大力发展林果业吗?为何现在要从杏树开始逐步控制林果的面积呢?
这绝非无缘之谈。据新疆林业厅前不久发布的数字显示,目前新疆的林果基地总面积已达1200万亩,2006年新疆果品总产量达367.7万吨,总产值超过70亿元,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390元,果品贮藏保鲜加工企业120多家,加工处理能力130万吨。但现实的情况是,林果产量的递增并没有被市场及时消化而增加经济效益。
市场“梗阻” 丰收果遭遇贱卖
据自治区林业厅林果业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2006年南疆各地的杏子像泻了闸的洪水,铺天盖地地涌入市场。而市场无法及时消耗掉这么多杏子,杏子收购价格从最初的1.5元/公斤一路跌到0.3元/公斤。这还算好的,还有很多杏子由于找不到买家,只能烂在地里。
“如果这些现象再不引起注意的话,大力发展林果业最终将是以美好愿望开始,以悲剧性的结尾收场,更严重的是会挫伤果农栽种果树的积极性。”一些林果专家已经发出了呼吁。
“如果说杏子能够储存的话,价格绝对不会如此便宜,可关键问题是杏子保鲜在世界上都还是个难题呀。当杏子集中上市时,本地企业仅仅能消耗一小部分,这就导致大部分鲜杏不得不贱卖。”乌市肉联果品批发市场果商买买提江说,“到乌鲁木齐销售距离太遥远了,到内地的长途运输价格更贵,每公里达860元甚至1200元,并且路上有一点磕磕碰碰,杏子都会烂掉。去年叶城县因为路途遥远,没办法,大量杏子只好在本地低价销售,就发生了‘果贱伤农’的事情。”
事实上,不只是杏子发生低价倾销的现象,南疆部分地区的石榴、葡萄等鲜果,也因运输成本高,当地市场又无法消耗这么多的鲜果,使得鲜果收购价格越来越便宜,大量鲜果积压滥市。
丰收果贱卖,暴露出了隐藏在新疆林果业盛名背后的尴尬。
打造中国最大“果盘”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顶呱呱……”这是一首唱响区内外的新疆民谣,也唱出了令新疆人足以自豪的水果资源。
新疆自古以来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不管是从光热条件还是土壤,南疆都非常适合种植果树。种植果树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一举两得。为此,前几年决策部门提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据了解,在1998年以前,全疆果树种植面积仅有227万亩,除了库尔勒的梨和吐鲁番的葡萄外,绝大部分果树种植都在房前屋后,以自给为主。
在2005年11月自治区有关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中,具体提出了林果业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时,林果业种植面积将达到1500万亩,果品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将新疆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果盘”。
在政府的引导及脱贫信心的推动下,新疆林果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每年新疆的果树种植面积以100万亩的速度递增。从1998年到2006年,短短8年时间,新疆果树种植面积猛增到1207万亩,其中,南疆环绕塔里木盆地已形成900万亩以上的果树种植规模,被誉为新疆最大的“果盆”。现在全疆的挂果面积达到51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360多万吨。各地“宜果区”热潮汹涌,抢搭自治区“环塔林果带”这班车,仅阿克苏地区就提出争取2010年果品产量达到80万吨,2015年达到200万吨,红枣和核桃到2008年分别达到100万亩的种植面积。
林果产销链条脱节
“最大的果盘”蓝图还没有实现,“市场的出路在哪里”这一问题就已显现。
据了解,为了拓宽杏子销售渠道,喀什当地政府近几年四处奔波,部分县领导甚至奔赴上海、广东等地,寻找杏子的销售渠道。而围绕杏子列出的招商项目,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但至今仍然招不来大的企业。“来参观的企业倒是不少,每到杏子成熟期,企业蜂涌而来,有时一天就要接待两三个企业,可是最终能达成意向的少得可怜。”喀什地区一位县招商局负责人如是说。
随着大面积的幼龄果树陆续进入结果期,新疆的果品产量将会呈现剧烈增长的态势,市场风险会日益增大。同时,国内许多果产区通过科研、示范等方式大力发展林果业,水果的质量和包装新颖,而新疆的大部分果品仍然以“原”字号产品形式进入市场,流通渠道不畅,果品带动农民增收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对新疆尤其是偏远落后的南疆地区的果品销售造成巨大的压力。
目前,新疆水果的出口量只有5000吨,果品基本上以小摊小贩销售为主,本地缺少大企业运作、大规模投资,缺少高级专业人才来开发市场。诸如屯河、冠农出口的产品大多为杏酱、苹果酱、梨酱,这些果酱仅仅是欧美国家人民的调味品,销量有限;而国内市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很少有人购买果酱。
由此可以看出,新疆的果业产销以及加工链条严重脱节,产业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照此种植下去,将来只会使果农的损失更大。
针对新疆果业目前的市场困境,新疆著名的林果业专家、原新疆农科院副院长乌买尔江·阿不都热依木认为:“果品的商品性问题,是我们发展林果业的致命伤。尽管育种和丰产我们都做得很好,但是内地的市场却不怎么接受,或者说产品进入不了主渠道。”他说,果树栽培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林果种类、品种和规模,认清现有种类的市场优势之所在。比如,石榴的市场定位,将决定其品种方向和规模,葡萄的市场定位决定了其当前的徘徊局面。
目前,吐鲁番的葡萄与葡萄干主要是靠运往内地销售为主,本地果商较少,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果商几乎没有。缺少葡萄产业龙头企业,产品的定价权掌握在内地的果商手中,往往造成一方面为抢市场将未成熟的葡萄提前上市,影响了信誉;另一方面压级压价,影响了果农的收入,造成农民丰产不丰收。
实现产业化突围
为了解决果业产业风险,有关部门不得不考虑采取会展的形式,扩大销售渠道,引来龙头加工企业。
去年九月,自治区举办了“新疆首届优质林果产品博览会”,其目的是为了开拓市场。这次博览会,新疆各地州与国内外公司企业就投资开发新疆特色林果业签约项目93个,金额达38.34亿元,为新疆林果业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同时,自治区林业厅还提醒各地:应控制新树种植面积,科学发展,避免恶性竞争使果农利益受损。这也传递出一个信息,新疆林果业发展正从数量发展型,转变为提高林果业质量、效益作为发展重点,以果农增收为核心的模式。
为此,喀什、阿克苏、和田等地区对本地区的林果业发展开始重新定位和调整,以适应市场,达到发展林果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新疆林科院专家尚新业分析:新疆喀什是中国惟一生产阿月浑子的地方,每年产量不到3万吨,市场上销售的阿月浑子大多是从美国进口的。目前干果的国际价格处于上扬阶段,新疆具有种植干果的鲜明优势,既避开了与内地鲜果的市场冲突,同时也能扩大内销以及出口市场。
当前,新疆已有一批企业从事林果产业的加工与销售,但这远远不够。比如杏加工,大约有10家加工厂,其设计能力为5万吨,而目前新疆杏树的栽培面积为260余万亩。葡萄和石榴的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酒企业,制汁和制干均没有规模。其他的林果基本没有规模企业进入。如此大的林果面积和产量,要消化和销售出去,培育相关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关专家建议,在果树种植面积上,应围绕龙头企业布局生产,否则的话,当地经济仍然只能原地踏步。
那么,以其它林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对于上述情况和问题,是否也应该予以重视并加以思考,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