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
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
二、范例选择要典型新颖,有层次
练习课的课堂设计要合理地选择范例和练习题。一要典型,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二是难度要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过多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多层次练习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促进技能转化,从而达到传授知识一一开发智力一一培养能力的目的。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
三、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在以往练习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提高。因此,我们在练习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数学练习课结构初探历来,练习课为突出一个"练"字而片面追求题型新异、形式多样、容量充分,这种一练到底的练习课实质上不过是几种层次习题的排列而已。要取得练习课的最佳效益,必须首先寻找和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练习课结构。为此,我重点研讨了四个问题,一是确定练习课系统中的基本要素,二是基本环节在空间上的序列,三是根据最佳时域理论划分练习课中的时间,四是练习题型与练习形式。
1、准备题(5分左右)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练习课主要是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技能,同时伴随着巩固知识、发展智能和培育情感。因此,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应当安排一组准备题,使学生在心理、生理、情感、知识等各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这部分内容的安排要特别注重三点,一是知识的激活,二是思维的激发,三是情感的激励。
2、导练(12分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组练习题,或边练边评,或由学生一鼓作气练完后再逐题评讲,达到练习的目的。
其间以学生"练"为主,教师"评"为辅。有些习题让学生做后只需对一下答案,不必评讲。
四、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
要做到以教材为本,但又不局限与教材,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练习形式的改编。在综合性练习当中,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当教材习题太少,或者已经处理完了,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需要加大练习量,这时可适当补充习题。对教材的再次开发也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这也是对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再一次升华,而且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就要自身具有创新意识。
总之;练习课的设计要生动、有效、实用,真正发挥练习的作用!通过层层的设计让学生喜欢上练习课,并让练习课达到真正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
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
二、范例选择要典型新颖,有层次
练习课的课堂设计要合理地选择范例和练习题。一要典型,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二是难度要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过多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多层次练习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促进技能转化,从而达到传授知识一一开发智力一一培养能力的目的。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
三、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在以往练习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提高。因此,我们在练习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数学练习课结构初探历来,练习课为突出一个"练"字而片面追求题型新异、形式多样、容量充分,这种一练到底的练习课实质上不过是几种层次习题的排列而已。要取得练习课的最佳效益,必须首先寻找和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练习课结构。为此,我重点研讨了四个问题,一是确定练习课系统中的基本要素,二是基本环节在空间上的序列,三是根据最佳时域理论划分练习课中的时间,四是练习题型与练习形式。
1、准备题(5分左右)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练习课主要是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技能,同时伴随着巩固知识、发展智能和培育情感。因此,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应当安排一组准备题,使学生在心理、生理、情感、知识等各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这部分内容的安排要特别注重三点,一是知识的激活,二是思维的激发,三是情感的激励。
2、导练(12分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组练习题,或边练边评,或由学生一鼓作气练完后再逐题评讲,达到练习的目的。
其间以学生"练"为主,教师"评"为辅。有些习题让学生做后只需对一下答案,不必评讲。
四、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
要做到以教材为本,但又不局限与教材,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练习形式的改编。在综合性练习当中,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当教材习题太少,或者已经处理完了,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需要加大练习量,这时可适当补充习题。对教材的再次开发也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这也是对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再一次升华,而且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就要自身具有创新意识。
总之;练习课的设计要生动、有效、实用,真正发挥练习的作用!通过层层的设计让学生喜欢上练习课,并让练习课达到真正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