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之美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uohu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之所以能影响了一代代的青少年,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美质,它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的良好教材。它具有整体建构的对称美;惹人心醉的“色”、“味”美;厚重的人文精神美;朴素自然的语言美。
  关键词:故都的秋;对称美;色味美;人文精神美;语言美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
  
  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
  
  《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作者采取了这样的程序:记游——江南秋色——北国之秋的浓色?北国之秋的深味——江南秋色——记游。从笔墨详略上看,处于正中地位的北国之秋的浓色、深味泼墨最多,多镜头,多角度,精雕细刻,极尽描绘、渲染之能事,从而构成了全文的主体;处于两翼的江南之秋,则描述得相当简略、概括,显然是作为主体的铺垫、陪衬而出现的;而处于两端的开头和结尾,写故都之行的理由和游览后的感受,则只是作为主体的引线和收束而涉笔的,所以写得最为简略。这不仅仅是个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问题。更值得玩索的是,整篇文章就像一架镶嵌得十分对称、得体的风景画一样,主体画面居中,外围先染上一层可以反衬中心画面的底色,然后再镶上一个镜框。这种中间粗两头细的对称结构,既能给人以整体设计美的感受,又具有突出中心画面的作用。
  
  二、惹人心醉的“色”、“味”美。
  
  《故都的秋》写秋景,着眼于秋色和秋味两个方面,以“色”、“味”二字贯串始终。首段先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出“色”;后写“我”“上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故都的秋味”,点出“味”。第二段写出江南之秋,说“颜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倒数第二段写江南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用衬托,对比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色浓”、“味永”。中间部分极写了北国之秋的色、味。看,“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出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秋色、秋味充满诗意。故都的秋雨更加醉人,“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睛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国的清秋的佳日”色、味特别诱人:“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是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无怪乎,作者评论说:“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三、厚重的人文精神美。
  
  在二十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像郁达夫这样的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他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间愁苦与哀痛。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一面;在文中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通过小院静观、槐蕊清扫,残蝉闲听、雨后风凉、枣红佳日五组景物,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以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特别是“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Iogy来,总能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国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分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等文字集中蕴蓄着文化气息和珍爱感情,从此可以体会到厚重的人文精神美。
  
  四、朴素自然的语言美。
  
  《故都的秋》语言朴素、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值得细细品味。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个“啊”字,朴素而又自然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来得”这个词反复使用,使句子留下了绕梁不息的余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一丝一丝”、“十分的秋意”,明白如口语,“漏”字用得极好,细腻而又传神地写出了浓阴下日光的倩影,突出了秋的“静”和“清”。整个句子长短相间,节奏和谐,抑扬有致,蕴含着作者深深的爱意。
  当然,《故都的秋》还有很多美的因素,此文不再论及。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育教学加强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是现代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锻炼意识;能力培养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多年来,诸多教育者在科学的殿堂中不断研究探索和改革。体育教育是科学领域中一部分,同样也在寻找改革的途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扩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加强自我锻炼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
期刊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成为课改中的一个亮点。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班级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首先,教学生
期刊
摘 要:化学实验课是一门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本文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阐述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能力;激励性评价;自主性实验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课改纲要》都要求:“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探索,过分追求“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等迎合应试教育的做法将逐步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探究性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需要、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留给学生足
期刊
摘 要:本文对车辆绿色维修的基本内涵、作用意义、发展趋势以及发展启示等方面进行了扼要分析。  关键词:车辆绿色维修;发展趋势;启示    车辆绿色维修是在维修过程中,在最大程度地使产品保持和恢复原来规定状态的同时,使维修废弃物和有害排放物最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对维修操作人员的劳动保护性好,还要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车辆绿色维修的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恢复、延长、改善设备的功能;避免产生废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任务。  关键词:加强;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尤其是当前为创建和谐企业实现新
期刊
摘 要: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视角,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增强教学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客观了解和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和问题,扬长避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    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
期刊
摘 要:行政组织结构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项目之一,对于行政组织的正常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实料,主要解析其内部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最合适的框架结构建议,以期达到行政组织高效运作的目标。  关键词:行政组织;横向结构;纵向结构    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它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
期刊
摘 要: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呈现出一种色彩缤纷的斑斓画面,其中有些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宗教意识值得关注。史铁生在其中表现得比较典型,在他一系列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作品中,他对于宗教赋予了更多的现实和理想的色彩,使宗教成为一种对抗社会恶俗、平庸的新道德,其作品表现出一种执著予人生信念的精神。  关键词:宗教色彩;理想;信念    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和文化转型时期,面对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一部分“
期刊
摘 要: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地缘上与乡村联系最为紧密,因而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必然要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文章论述了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重要作用,对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工作开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家书屋;公共图书馆;共建  中图分类号:G258.23 文献标识码:A  CLC:G258.23 Document:A    “农家书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