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除必要的传承和接受外,必须尽可能地关注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和“探究”相辅相成,从而达到高水平的学习境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 学生情境过程时间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校应该是一方沃土,使各种苗木都茁壮成长。这就要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但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而是面向所有有差异的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是各方面均衡地发展,而是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突出主体,运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教育教学中,教育者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随意选择学习方法,归纳总结“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学生有的自己总结,有的合作讨论,有的总结了一种方法,有的总结了两三种方法。最后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把三种判定方法写出来,师生合作讨论归纳,这样很快就突破了重难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达标率达到100%。由此可见,对不同的学生设立各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只要自己比过去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从而充满信心向新的目标努力。此外,还要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说错了不要紧,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2围绕目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例。这种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突出过程,注重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
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辨证统一。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请每位学生准备1个磁带盒,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了一个“设计包装方式”的活动。活动共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四盒磁带的包装方式。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商家,你会选择哪种设计方案?在这样的三个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任务中,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思维被一步一步引领向更高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得以开发和利用,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将一个个问题解决,提高了数学活动的质量。从而也实现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这一目标。
4遵循规律,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老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正带领学生学习统计。他首先让学生观察近三届奥运会上中国、美国的金牌统计柱状图,并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然而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显然是遇到了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只是微笑地看着学生,并没有给予点拨或者提示,也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焦急。过了几分钟,有几名学生举起了手,显得很兴奋,可教师仍然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还是说:“别急,还有时间!”就这样伴随着“别急,还有时间”的宽慰与宽容,大约5分钟后,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这是一位沉得住气的教师,似乎丝毫不在乎自己的教学效率,只是在等待。其实,我们都很清楚,这种等待是多么重要而难得,使学习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而且学习成了学生可以拥有自己个性的事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的结果,更应关注知识的形成和产生过程。”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实现这一“再创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学生情境过程时间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校应该是一方沃土,使各种苗木都茁壮成长。这就要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但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而是面向所有有差异的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是各方面均衡地发展,而是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突出主体,运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教育教学中,教育者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随意选择学习方法,归纳总结“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学生有的自己总结,有的合作讨论,有的总结了一种方法,有的总结了两三种方法。最后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把三种判定方法写出来,师生合作讨论归纳,这样很快就突破了重难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达标率达到100%。由此可见,对不同的学生设立各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只要自己比过去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从而充满信心向新的目标努力。此外,还要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说错了不要紧,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2围绕目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例。这种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突出过程,注重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
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辨证统一。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请每位学生准备1个磁带盒,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了一个“设计包装方式”的活动。活动共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四盒磁带的包装方式。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商家,你会选择哪种设计方案?在这样的三个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任务中,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思维被一步一步引领向更高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得以开发和利用,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将一个个问题解决,提高了数学活动的质量。从而也实现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这一目标。
4遵循规律,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老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正带领学生学习统计。他首先让学生观察近三届奥运会上中国、美国的金牌统计柱状图,并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然而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显然是遇到了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只是微笑地看着学生,并没有给予点拨或者提示,也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焦急。过了几分钟,有几名学生举起了手,显得很兴奋,可教师仍然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还是说:“别急,还有时间!”就这样伴随着“别急,还有时间”的宽慰与宽容,大约5分钟后,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这是一位沉得住气的教师,似乎丝毫不在乎自己的教学效率,只是在等待。其实,我们都很清楚,这种等待是多么重要而难得,使学习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而且学习成了学生可以拥有自己个性的事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的结果,更应关注知识的形成和产生过程。”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实现这一“再创造”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