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片段?摇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66-0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内容中较为重要的一课,学生初步运用“等积变形”的策略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本课的教学又是后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知识建构和方法迁移的基础,因此,该课一直是较为“热门”的公开课之一。相近的教学流程、相似的操作转化、相同的巩固练习,听多了,给人以倦怠之感。最近,笔者聆听了特级教师刘德武对本课的别样演绎,他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内在思维,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注重数学的理性分析,彰显数学思想的魅力,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片段一 假设中排除,想象中转化
师:你觉得这个平行四边形(图1)的面积应怎么计算?
生:可能用6×5。
生:可能用6×4。
生:可能用5×4。
师:三种假设都能正确吗?
生:不是,只能正确1个或正确0个。
师:可能错误几个?
生:错误2个或3个。
【赏析】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会先让学生操作转化,实际上,学生在操作之前,往往在头脑中会有自己的猜测,但这样的猜测常常未能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被隐藏在学生的思维深处。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范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思维并使其得以外显。学生从心理上也期待着对自己猜测的验证,使得后面的学习过程充满悬念,对三种假设进行理性地分析成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充分反映出刘老师对学生内在思维的关注与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
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cm2,估一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图2)
生:可能是30cm2,可能是24cm2,可能是20cm2,可能是26cm2……
师:我们能仅仅停留在估测的层面吗?可以用小正方形去铺一铺(出示图3)。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肯定比20cm2大。
生:因为小正方形没有铺满平行四边形,中间还有许多空隙。
生:第三种假设是不正确的,可以排除。
师:看到图4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能排除第一种假设,因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到28cm2,6×5=30cm2肯定是不正确的。(学生兴奋,不少学生纷纷附和,有的学生说出第二种假设肯定是对的)
师:第二种假设一定对吗?(生顿时安静,静心思索)
生:不一定,也可能是错误的。
(出示图5,将平行四边形外面的部分平移到右边形成图6)
师:平移之后小方块的形状变了,面积有没有变化?
生:面积不变。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 cm2,第二种假设是正确的。
(教师小结:在假设中排除……)
师:要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至少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途径。
学生空间想象,利用平移(图7)和旋转(图8)两种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赏析】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由目测估计、图形验证、逐一排除、合情推理等过程,直至豁然开朗,形成对假设结论的深刻认识。在“要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至少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途径”的引导下,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利用平移与旋转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转化推导,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由个案上升至一般规律,形成理性的认识。假设排除、转化推导的思想方法演绎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的力量得以彰显,学生在课堂上洋溢着思考的愉悦和智慧的光彩。
片段二?摇运用中生成,辨析中明理
师:这个湖泊(图9)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它的形状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平面图形比较接近?
生:这个湖泊的形状接近于平行四边形,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计算面积。
师:你认为把湖泊看成这个平行四边形(图10)可以吗?(随着图形的直观出示学生发出惊叹声,随即思索片刻)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好像不太合适。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大了一些,再小一些就与湖泊的面积差不多了。
师:那你觉得这两幅图(出示图11和图12)哪一个更合适?
生:图12的平行四边形都在湖泊里面了。
生:图12的平行四边形小了一些。
生:图11的平行四边形更合适一些。
师:为什么?
生:把湖泊在平行四边形外面的部分补给在平行四边形里面的部分,面积就差不多了。
师:(课件出示)出入相补。
生:把多的一部分补给少的,就不多不少了。
【赏析】把湖泊看成三个平行四边形,究竟是哪一个更为合适?这里的“是什么”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4页第3题中直接以图11的形式出现,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采用例题而不加以改编,习题的价值就会弱化,退化为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简单计算,失去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丧失了让学生感受其中合理性的契机。但在刘老师的课堂里充分展现出数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学生在思索甄别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出入相补”的原理。
片段三?摇变式中深化,变化中升华
师:这两个平行四边形(出示图13)的面积谁大谁小?
生:图①的面积比较大一些。
师:为什么?我们不能仅凭感觉。
生:一样大。
生:因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也相等。
生:底与高乘的积相等,所以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师:你会比较这两个图形(出示图14)的面积大小吗?
生:一样大,可以将图③分割成四个小平行四边形,再把这四个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加就与图①的面积相等了。
(教师课件演示)
……
【赏析】两道习题设计精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图13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一“胖”一“瘦”,仅凭感觉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教师追问“为什么”,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回溯到理性的思考,深化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的本质认识。再由图13进行变化形成图14,学生在对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面积比较的过程中,升华了对分割数学方法的认识,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力量,体验到数学结论的得出必须有理有据。
数学结论是静态的结果,而数学结论的得出过程则是充满着思考的动态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诚如刘老师所言: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满浓浓的“数学味”,演绎出异样的精彩。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66-0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内容中较为重要的一课,学生初步运用“等积变形”的策略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本课的教学又是后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知识建构和方法迁移的基础,因此,该课一直是较为“热门”的公开课之一。相近的教学流程、相似的操作转化、相同的巩固练习,听多了,给人以倦怠之感。最近,笔者聆听了特级教师刘德武对本课的别样演绎,他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内在思维,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注重数学的理性分析,彰显数学思想的魅力,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片段一 假设中排除,想象中转化
师:你觉得这个平行四边形(图1)的面积应怎么计算?
生:可能用6×5。
生:可能用6×4。
生:可能用5×4。
师:三种假设都能正确吗?
生:不是,只能正确1个或正确0个。
师:可能错误几个?
生:错误2个或3个。
【赏析】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会先让学生操作转化,实际上,学生在操作之前,往往在头脑中会有自己的猜测,但这样的猜测常常未能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被隐藏在学生的思维深处。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范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思维并使其得以外显。学生从心理上也期待着对自己猜测的验证,使得后面的学习过程充满悬念,对三种假设进行理性地分析成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充分反映出刘老师对学生内在思维的关注与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
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cm2,估一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图2)
生:可能是30cm2,可能是24cm2,可能是20cm2,可能是26cm2……
师:我们能仅仅停留在估测的层面吗?可以用小正方形去铺一铺(出示图3)。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肯定比20cm2大。
生:因为小正方形没有铺满平行四边形,中间还有许多空隙。
生:第三种假设是不正确的,可以排除。
师:看到图4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能排除第一种假设,因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到28cm2,6×5=30cm2肯定是不正确的。(学生兴奋,不少学生纷纷附和,有的学生说出第二种假设肯定是对的)
师:第二种假设一定对吗?(生顿时安静,静心思索)
生:不一定,也可能是错误的。
(出示图5,将平行四边形外面的部分平移到右边形成图6)
师:平移之后小方块的形状变了,面积有没有变化?
生:面积不变。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 cm2,第二种假设是正确的。
(教师小结:在假设中排除……)
师:要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至少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途径。
学生空间想象,利用平移(图7)和旋转(图8)两种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赏析】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由目测估计、图形验证、逐一排除、合情推理等过程,直至豁然开朗,形成对假设结论的深刻认识。在“要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至少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途径”的引导下,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利用平移与旋转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转化推导,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由个案上升至一般规律,形成理性的认识。假设排除、转化推导的思想方法演绎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的力量得以彰显,学生在课堂上洋溢着思考的愉悦和智慧的光彩。
片段二?摇运用中生成,辨析中明理
师:这个湖泊(图9)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它的形状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平面图形比较接近?
生:这个湖泊的形状接近于平行四边形,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计算面积。
师:你认为把湖泊看成这个平行四边形(图10)可以吗?(随着图形的直观出示学生发出惊叹声,随即思索片刻)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好像不太合适。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大了一些,再小一些就与湖泊的面积差不多了。
师:那你觉得这两幅图(出示图11和图12)哪一个更合适?
生:图12的平行四边形都在湖泊里面了。
生:图12的平行四边形小了一些。
生:图11的平行四边形更合适一些。
师:为什么?
生:把湖泊在平行四边形外面的部分补给在平行四边形里面的部分,面积就差不多了。
师:(课件出示)出入相补。
生:把多的一部分补给少的,就不多不少了。
【赏析】把湖泊看成三个平行四边形,究竟是哪一个更为合适?这里的“是什么”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4页第3题中直接以图11的形式出现,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采用例题而不加以改编,习题的价值就会弱化,退化为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简单计算,失去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丧失了让学生感受其中合理性的契机。但在刘老师的课堂里充分展现出数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学生在思索甄别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出入相补”的原理。
片段三?摇变式中深化,变化中升华
师:这两个平行四边形(出示图13)的面积谁大谁小?
生:图①的面积比较大一些。
师:为什么?我们不能仅凭感觉。
生:一样大。
生:因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也相等。
生:底与高乘的积相等,所以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师:你会比较这两个图形(出示图14)的面积大小吗?
生:一样大,可以将图③分割成四个小平行四边形,再把这四个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加就与图①的面积相等了。
(教师课件演示)
……
【赏析】两道习题设计精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图13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一“胖”一“瘦”,仅凭感觉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教师追问“为什么”,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回溯到理性的思考,深化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的本质认识。再由图13进行变化形成图14,学生在对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面积比较的过程中,升华了对分割数学方法的认识,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力量,体验到数学结论的得出必须有理有据。
数学结论是静态的结果,而数学结论的得出过程则是充满着思考的动态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诚如刘老师所言: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满浓浓的“数学味”,演绎出异样的精彩。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