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N_cntj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學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反馈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提问还有一个有效的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问题设置要问到点子上,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1)从“问题”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一出戏开头设置悬念,自然会引人入戏,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授课伊始,教师提出问题,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如在《简单事件的概率》教学中,教师问:“同学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吗?”学生肯定会说玩过,教师接着问:“那同学们觉得这种游戏公平吗?”“如果公平,又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很快进入状态,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于重点、难点处设问,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好像是统管数十盏电灯的“总开关”,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教师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融会贯通。设计提问,不要面面俱到,不要频繁、烦琐,要能够以最短时间创造最佳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启迪学生的心智
   《学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后,后其节目。”就是说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由直观表象到具体形象,由形象识记到抽象识记,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
   (1)把握难度,要跳起来够得着。课堂提问不能停留在“是不是”或“对不对”这一层面上。如果提的问题太难,就会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结果只能是自问自答,流于形式;但是,提的问题也不能太简单,以致学生不需要动脑随口就可以回答出来,失去了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要设计一些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问题,以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推理,体验探索的乐趣。设计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困难,产生了矛盾,才能促进思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既使学生感到有解题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
  (2)提问面要广,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要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如果只限于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了大多数,会让他们觉得教师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的学生,要耐心引导和启发,不可严加批评和指责,对于积极回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使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把握时机。如果时机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时机不当,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我们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进行发问。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
  (1)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受困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
  (2)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吻合。
  (3)不能一个问题还未作出明确结论,又提出另一个问题。说这个话题的时候忽然想到了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话题,然后就又跑了,教师的思维如果跳得太快,就不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以及表达与回答的机会,教学的效果肯定不好,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目标完不成,到最后就会慌里慌张,为完成任务而去赶课,造成学生囫囵吞枣。
   (4)提问态度要自然亲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际距离,这些非语言暗示都会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态度要亲切温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语言吞吞吐吐表达不清时,不能怕耽误教学时间而责令学生坐下,可以让学生把回答的内容写在纸上后再回答。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说一说你的想法,好吗?”“这道题你打算怎样算呢?能告诉大家吗?”等等。老师只有让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美妙的答案。
  (5)处理好因人施问。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
   有人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特别是公开教学活动中.总是单向地向少部分学生发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的说,要合理安排提问对象,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四、提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带动思考
   课堂提问不能盲目,要精心设计,使提问富于启发性,让学生乐于思考。如在九年级的专题总复习中,教师问:“每个星期一我们学校都要升国旗,那你们知道学校操场上这根旗杆的高度吗?”“你能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它的高度吗?”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往往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有所发现和领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并且注意停顿,留有思考的空间,问题要有延展性 。教师在备课之后的思维速度显然要比学生快,提问时应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时间,要讲究两个重要的停顿:一是提出问题后的停顿,以便学生能有时间思考,组织语言;二是学生回答后的停顿,以便学生回忆、辨别、判断和记录。
   另外,课堂提问要有延展性。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的一切疑问和难点。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提出一两个自己还不能理解或者未完全理解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推想,然后再求教于老师、同学。这种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的习惯,并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己推想答案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一步,教学工作很自然延伸到课后,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成钢.数学课堂提问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李正刚.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J].新课标(教师版),2012(02).
其他文献
新课标的实施使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突显出来,所以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更加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以此來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主课堂教学策略的完善给教学方法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因此,本文将以笔者实际的从教经验为基础,谈一谈应该怎样把自主课堂教学策略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顾名思义,自主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基本框架为:学生主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初中化学,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地理、自然等学科后,进一步接触动手实验,通过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化学仪器和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还可以在实验操作中进一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教学更易于渗透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同时,核
期刊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越来越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的逐步深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不断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实现“素质教育”的热门话题。数学是高中学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系统性、抽象性强,能给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以科学的过程为主线,贯穿于
期刊
我很平凡。每天早晨,沐浴着阳光的我走向学生,开始了又一段充满了挑战与快乐的征程。我始终相信:用阳光般的情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就一定会有智慧之光生生不息地闪现;用爱心去润泽学生,他们总会回报我们阳光与幸福;以高尚的师德支撑爱的事业,就会如同火炬,熊熊燃烧,代代相传。  一、学会正确关爱,营造温馨班级  (1)“偏爱”后进生。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
期刊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家创立的,发起于19世纪30年代,最早應用于心理学科,后来被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引入教育领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使原本冷冰冰、死沉沉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仿佛一颗小火星儿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对激发孩子们内
期刊
摘要:立德树人应该围绕着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小学英语单元整体目标教学是从学生综合素养入手,本着向课堂要效率的原则进行的教学变革,单元整体目标教学能够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让课堂教学组织更为多样性,单元整体目标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识记,让单一及零散的知识点变得有规则,促进学习知识点的模块化学习,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以致用的能力,当然,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师应该转变理念,善于创新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一般指的是學生以研究性方式,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以及形成自我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活动。教育的生命力是创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型创新人才,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
期刊
信息技术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发明,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促进了初中各学科教学的变革。网络逐渐成为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教学的创新过程中要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拓展教学的空间,扩大学生的视野,不断地提高初中教学的效率,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网络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也发生了
期刊
引言: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将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法律意识。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将法治教育融入其中,能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前提下,融入简单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树立起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为在对国家与社会的治理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要转换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制定开展对应多元化教学策略方法。从而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成绩提升,实现良好的语文教学实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 策略探析 人文素养 教学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受应试思想影响,在教学中还应用着照本宣科式教学方式。并且,部分教师没有充分结合初中学生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