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中国各大高校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由于多方面原因,仅仅依靠国家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已满足不了高校的建设发展需求。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非营利性组织,不可能产生足够的资金,因此很多高校承受着沉重的债务。BOT模式在企业融资面访取得了有利的经验,本文旨在探讨BOT模式在高校融资方面的可行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并提出力所能及的建议,希望使BOT模式能够成为解决高校融资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BOT模式;高校融资;问题;建议
我国自从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在高等教育普及、扩大教育规模方面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弊端,如高校硬件设施紧张,校园建设速度加快导致建设资金大幅度上涨等。包括教职工工资、能源和日常行政费用、增加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使得高校资金支出在不断增加,但高校并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在地方政府的极力怂恿和中央政府的默许下,我国高校通过向银行贷款周转,但入不敷出使得债务逐步累积。高等教育事业是公益事业,本身无盈利,如果没有特别的措施,这些高校根本没有能力还清贷款。因此,找到一条合适的高校融资渠道迫在眉睫。
BOT是英文Bud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一经营一移交方式.是指政府或其所属的公共部门通过协议授予投资者(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搜取利润。特许权期限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或其所属的公共部门。比如某高校名下的医院建设,在高校资金不够充裕不足以建设医院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将医院外包给投资者,可以是个人、某项目或某单位,让其投入资金建设,双方协议在合同期内投资者建设并使用用于盈利,合同期满归还高校的模式。这种模式毫无疑问解决了高等学校的资金难问题,既保留了高校办学自主权,又缓解了高校的燃眉之急,还能双方受益,在理论上这是个大有可为的方法。
BOT模式在高校融资中的运用确实有困难,但是它不失为一个好的参考。我们在分析任何政策或者做决定的时候,必须从各个层次、角度进行衡量,对其做全面的分析。也许BOT模式在高校融资中运用有阻力,但是为了使其在我国有效的利用,以下建议可以参考。
一、健全制度
制度是基础,制度是约束行为、管理行为、惩治行为的有力法宝。无尺不成方圆,我们首先得从制度上加以完善,才能为日后的具体方案实施提供法律或规程指导。为了使BOT模式在高校融资中广泛运用,国家首先得健全相关制度,这样才能使高校、投资方“心中有数”,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可能产生的纠纷。首先,在大框架上,可以对BOT模式在高校的运用进行相关界定;从小方面上说,必须要对高校、投资方或者第三方的职责进行清楚的规定, 如有违背应该怎样负责等。同时,国家也应该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比如减免税收等,鼓励民营企业家或者国外资本关注BOT模式。
二、着重培养项目管理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若非有明确的培养方向,项目管理人才的专业性难以得到保证。知识经济时代,高端专业人才是很缺乏的。特别是在中国,在高考的束缚下,以分数为标尺的做法难免有失公平。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改革,培养出项目管理人才成了一大难题。目前,在高校专业趋同化的形势下,管理学院不在少数,每年毕业的管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生更是数不胜数,如果把学校作为加工厂,毕业生作为产品来看,这些“产品”质量又如何呢,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吗?通过项目管理专业的匮乏就可以看出,普通管理学毕业生扎堆,但高端管理人才匮乏。不得不说,这和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有密切联系。要想培养高端人才,不是哪一个环节做好就可以,而是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锦上添花,才能有利于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高校要重视项目管理课程,加大课时,做精品课程,同时保证师资队伍的教授水平,学校和学院给予相关扶持,鼓励实习,多方合力才更有可能在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上取得成绩。
三、利益方制定详细的职责划分表
利益方包括政府、高校、投资者、建设者。这四方各自代表自身的利益,都想获取最大利益,这时为了规范四方行为,明确各自职责,必须要有明确、详细的职责划分表。从确定投资、签订合同、第三方执行、合同结束这一系列过程,程序复杂,问题重重,在项目执行前首先得有章程。
高校希望能找到可靠、有一定资金量的投资人。高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其三大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可能像投资方那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寻求有效和合理的宣传途径和鼓励措施吸引投资方是一大重任。比如通过阐述其设施建好之后的收益来保障投资方经济利益。
投资方最关心的是投资回报和风险防范。投资方需要广泛的信息渠道、敏锐的眼光,长远的打算才会看到好的项目。投资方在与高校签订合同前,需明确自身的相关利益,需要履行的职责,多方分析利弊后再做决定。
建设方一般是直接接触项目的人。他们可能是中层管理者或者建筑工人。工人们关心自己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这需要建设方联系投资方和高校,找到直接利益相关人,保证自己的权益。
四、加强风险防范及应对
如何加强风险防范成了BOT模式在高校融资中的一大难题。关于其风险防范及应对,研究者众多,但是对高校融资中的风险防范研究甚少,或者只是简单提及,并未细说。这都表明国内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没有很有效的策略。
五、加强试点院校的模板作用
目前,在我国已经有部分院校在实验BOT模式在高校融资过程中的可行性,其中有部分可取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应该加强试点院校的模板作用,其他高校在出现融资困难时可以借鉴这些模板院校的成功做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BOT模式是解决高校建设资金困难的有力法宝。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需要采取更有利的措施将其得到完善,解决了利益相关方的后顾之忧,BOT模式在我国才有可能得到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向莉,张美荣.我国高校融资渠道的分析与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09(19):93
[2]董俊芳.试论BOT模式在高校融资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09:215
[3]张晓晨.BOT模式下项目融资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08:35+37
作者简介:
张红(1991~ ),女,湖北武汉,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BOT模式;高校融资;问题;建议
我国自从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在高等教育普及、扩大教育规模方面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弊端,如高校硬件设施紧张,校园建设速度加快导致建设资金大幅度上涨等。包括教职工工资、能源和日常行政费用、增加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使得高校资金支出在不断增加,但高校并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在地方政府的极力怂恿和中央政府的默许下,我国高校通过向银行贷款周转,但入不敷出使得债务逐步累积。高等教育事业是公益事业,本身无盈利,如果没有特别的措施,这些高校根本没有能力还清贷款。因此,找到一条合适的高校融资渠道迫在眉睫。
BOT是英文Bud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一经营一移交方式.是指政府或其所属的公共部门通过协议授予投资者(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搜取利润。特许权期限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或其所属的公共部门。比如某高校名下的医院建设,在高校资金不够充裕不足以建设医院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将医院外包给投资者,可以是个人、某项目或某单位,让其投入资金建设,双方协议在合同期内投资者建设并使用用于盈利,合同期满归还高校的模式。这种模式毫无疑问解决了高等学校的资金难问题,既保留了高校办学自主权,又缓解了高校的燃眉之急,还能双方受益,在理论上这是个大有可为的方法。
BOT模式在高校融资中的运用确实有困难,但是它不失为一个好的参考。我们在分析任何政策或者做决定的时候,必须从各个层次、角度进行衡量,对其做全面的分析。也许BOT模式在高校融资中运用有阻力,但是为了使其在我国有效的利用,以下建议可以参考。
一、健全制度
制度是基础,制度是约束行为、管理行为、惩治行为的有力法宝。无尺不成方圆,我们首先得从制度上加以完善,才能为日后的具体方案实施提供法律或规程指导。为了使BOT模式在高校融资中广泛运用,国家首先得健全相关制度,这样才能使高校、投资方“心中有数”,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可能产生的纠纷。首先,在大框架上,可以对BOT模式在高校的运用进行相关界定;从小方面上说,必须要对高校、投资方或者第三方的职责进行清楚的规定, 如有违背应该怎样负责等。同时,国家也应该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比如减免税收等,鼓励民营企业家或者国外资本关注BOT模式。
二、着重培养项目管理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若非有明确的培养方向,项目管理人才的专业性难以得到保证。知识经济时代,高端专业人才是很缺乏的。特别是在中国,在高考的束缚下,以分数为标尺的做法难免有失公平。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改革,培养出项目管理人才成了一大难题。目前,在高校专业趋同化的形势下,管理学院不在少数,每年毕业的管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生更是数不胜数,如果把学校作为加工厂,毕业生作为产品来看,这些“产品”质量又如何呢,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吗?通过项目管理专业的匮乏就可以看出,普通管理学毕业生扎堆,但高端管理人才匮乏。不得不说,这和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有密切联系。要想培养高端人才,不是哪一个环节做好就可以,而是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锦上添花,才能有利于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高校要重视项目管理课程,加大课时,做精品课程,同时保证师资队伍的教授水平,学校和学院给予相关扶持,鼓励实习,多方合力才更有可能在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上取得成绩。
三、利益方制定详细的职责划分表
利益方包括政府、高校、投资者、建设者。这四方各自代表自身的利益,都想获取最大利益,这时为了规范四方行为,明确各自职责,必须要有明确、详细的职责划分表。从确定投资、签订合同、第三方执行、合同结束这一系列过程,程序复杂,问题重重,在项目执行前首先得有章程。
高校希望能找到可靠、有一定资金量的投资人。高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其三大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可能像投资方那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寻求有效和合理的宣传途径和鼓励措施吸引投资方是一大重任。比如通过阐述其设施建好之后的收益来保障投资方经济利益。
投资方最关心的是投资回报和风险防范。投资方需要广泛的信息渠道、敏锐的眼光,长远的打算才会看到好的项目。投资方在与高校签订合同前,需明确自身的相关利益,需要履行的职责,多方分析利弊后再做决定。
建设方一般是直接接触项目的人。他们可能是中层管理者或者建筑工人。工人们关心自己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这需要建设方联系投资方和高校,找到直接利益相关人,保证自己的权益。
四、加强风险防范及应对
如何加强风险防范成了BOT模式在高校融资中的一大难题。关于其风险防范及应对,研究者众多,但是对高校融资中的风险防范研究甚少,或者只是简单提及,并未细说。这都表明国内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没有很有效的策略。
五、加强试点院校的模板作用
目前,在我国已经有部分院校在实验BOT模式在高校融资过程中的可行性,其中有部分可取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应该加强试点院校的模板作用,其他高校在出现融资困难时可以借鉴这些模板院校的成功做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BOT模式是解决高校建设资金困难的有力法宝。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需要采取更有利的措施将其得到完善,解决了利益相关方的后顾之忧,BOT模式在我国才有可能得到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向莉,张美荣.我国高校融资渠道的分析与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09(19):93
[2]董俊芳.试论BOT模式在高校融资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09:215
[3]张晓晨.BOT模式下项目融资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08:35+37
作者简介:
张红(1991~ ),女,湖北武汉,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