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脱困的重要路径之一。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级连片特困地区,近些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持续刺激下,其农业发展相较于以前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生产规模偏小、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低等一系列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并不相适应,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等一系列困境。为破解这些困境,需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为农业集约化生产创造条件、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完善农业产业结构链、加大农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335-02
作者简介柴倩(1995- ),女,土家族,湖南慈利人,本科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09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1]”。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对连片特困地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农业现代化是确保连片特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是帮助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需要,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然而,连片特困地区农业现代化却面临着一系列困境,破解这些困境,推动连片特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笔者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探讨其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并为推动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1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1.1相较于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农业生产方式,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呈现集约化的倾向,但生产的集约度整体不高,生产规模偏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武陵山片区一部分青年劳动力开始向外转移,武陵山片区出现了一批被抛荒的土地。这些被抛荒的土地开始被其他农民使用耕种,土地经营规模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准备了条件。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农民有了规模经营土地并投入生产要素的条件,因此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呈现出集约化的倾向。但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劳动力素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集约度整体不高,生产规模偏小。
1.2相较于传统农耕生产方式,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开始采用小型机械化耕作,但机械化程度整体不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革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农用器械不断的被生产,农用器械的供给量有所增加。同时,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他们具备了购买小型农用机械,以减轻农业生产负担的经济条件。于是小型的收割机、播种机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体力劳动与畜力劳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但与此同时,武陵山片区的自然地理因素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并且,由于武陵山片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整体不高,而农机具的补贴程度又相对较低,部分农民承担不起购置农用器械的费用,因此武陵山片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整体不高。
1.3相较于传统的生产管理技术来说,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生产管理技术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生产管理技术整体不高传统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环境的制约,农业生产高投入与高风险并存。随着武陵山片区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不再是完全的“靠天吃饭”,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武陵山片区部分农民开始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选择所要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从而科学地进行生产决策。同时,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在武陵山片区零溪镇,大棚蔬菜、大棚西瓜的种植已经开始得到应用。并且,武陵山片区部分农民开始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与市场对接,以实现农产品的收益最大化。但与此同时,由于武陵山片区农民的素质整体偏低,农民缺乏正确掌握和运用先进农业管理技术的能力,因此武陵山片区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
2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困境
2.1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一方面,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存在,单个家庭分散经营土地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使农业生产的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也限制了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靠传统的畜力与人力。另一方面,由于武陵山片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农民缺乏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不敢自主进行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使得农业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不仅浪费了武陵山片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成为了制约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的瓶颈。
2.2农业的比较收益低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初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拉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比较收益差距,促使农村资源向城市聚集,靠牺牲农村利益来实现的[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不仅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发展体系也不断得到了完善,于是我国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尽管自中央加强对农业的扶植力度之后,农民的生产负担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但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大,收益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始终跟不上工产品价格上涨的步伐,使得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偏低。农业的比较收益偏低,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仅仅把农业劳作当作是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于是也缺乏了技术革新的动力与进行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积极性,成为了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因素。
2.3产业链条不完善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完善农产品的产业结构链,以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目前,武陵山片区已有部分地区发展起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以武陵山片区象鼻嘴村为例,象鼻嘴村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基地,几乎每家每户都种的有红薯,以此为契机,该村发展起了以“香丝乐”红薯加工厂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红薯加工厂为基地,以辐射农民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良好发展模式,每年可为当地创造约50万元的收入。然而,象鼻嘴村红薯加工厂的发展规模并不大,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受限。并且,武陵山片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总体较少,其农产品的销售基本上都是以初级形态的方式呈现,不仅使得产业链条中断,也使得农产品附加值低,缺少竞争优势。 3加速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为农业集约化生产创造条件单个家庭分散经营土地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也使得机械化的推广与使用困难,成为了农业现代化难以突破的瓶颈之一。为此,201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指出“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户长期流转承包地并促进其转移就业。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3]。加强土地流转,一方面通过引导农民将土地以入股的方式承包给集体进行集约化生产,以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通过大型机械的投入,统一耕种,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农民将土地以转让出租的方式承包给企业,由企业在土地上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类作物,培养经济类树苗,以提高经济效益。
3.2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性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在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同时,加强生物技术的投入与应用,通过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倒伏、抗灾害能力。同时,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还需要利用一定的病虫防害技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提高农产品的自然抗灾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除了完善农田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应当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适当地提高粮食直补的标准以及农机具购置的补贴标准,以此来提高农民组织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投入使用机械化生产的积极性。
3.3完善产业结构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产业结构链条的完善将为武陵山片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助推力量。完善产业结构链条,关键在于发展起一批以农产品工业化生产为核心,以需求创造为手段,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目的,以扩大内需、提高最终消费率为终极目标的龙头企业[4]。扶植壮大好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使农产品不再以单纯的初级形态销售,不仅延伸了农产品的产业结构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也有利于吸收当地劳动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4加大农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武陵山片区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吸收新技术、获取新信息的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栽培、养殖技术、新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难以把握农产品产销的大致趋势,导致农产品生产经常因市场误导而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5]。培养农业经营人才,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力度,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普知识与农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民理解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引进部分专业人才,积极鼓励和吸引一部分农业专门人才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6]。
参考文献
[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讨论推进农业现代化意见(全文)[EB/OL].(20141223)http://finance.21cn.com/newsdoc/zx/a 2014/1223/22/28776262.shtml.
[2] 钟声,钟怀宇.促进土地流转必须提高农业比较收益[J].贵州社会科学,2009(4):7-9.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EB/OL].(2014-11-20)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20/c_1113339197.htm.
[4] 刘茂松.洞庭湖区农业工业化的战略研究——论农业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道路[J].武陵学刊,2011(6):74-81.
[5] 周栋良.环洞庭湖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6] 黄向阳,周德新.两型社会建设与中西部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特区经济,2009(3):176-177.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335-02
作者简介柴倩(1995- ),女,土家族,湖南慈利人,本科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09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1]”。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对连片特困地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农业现代化是确保连片特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是帮助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需要,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然而,连片特困地区农业现代化却面临着一系列困境,破解这些困境,推动连片特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笔者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探讨其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并为推动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1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1.1相较于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农业生产方式,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呈现集约化的倾向,但生产的集约度整体不高,生产规模偏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武陵山片区一部分青年劳动力开始向外转移,武陵山片区出现了一批被抛荒的土地。这些被抛荒的土地开始被其他农民使用耕种,土地经营规模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准备了条件。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农民有了规模经营土地并投入生产要素的条件,因此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呈现出集约化的倾向。但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劳动力素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集约度整体不高,生产规模偏小。
1.2相较于传统农耕生产方式,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开始采用小型机械化耕作,但机械化程度整体不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革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农用器械不断的被生产,农用器械的供给量有所增加。同时,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他们具备了购买小型农用机械,以减轻农业生产负担的经济条件。于是小型的收割机、播种机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体力劳动与畜力劳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但与此同时,武陵山片区的自然地理因素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并且,由于武陵山片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整体不高,而农机具的补贴程度又相对较低,部分农民承担不起购置农用器械的费用,因此武陵山片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整体不高。
1.3相较于传统的生产管理技术来说,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生产管理技术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生产管理技术整体不高传统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环境的制约,农业生产高投入与高风险并存。随着武陵山片区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不再是完全的“靠天吃饭”,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武陵山片区部分农民开始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选择所要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从而科学地进行生产决策。同时,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在武陵山片区零溪镇,大棚蔬菜、大棚西瓜的种植已经开始得到应用。并且,武陵山片区部分农民开始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与市场对接,以实现农产品的收益最大化。但与此同时,由于武陵山片区农民的素质整体偏低,农民缺乏正确掌握和运用先进农业管理技术的能力,因此武陵山片区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
2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困境
2.1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一方面,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存在,单个家庭分散经营土地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使农业生产的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也限制了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靠传统的畜力与人力。另一方面,由于武陵山片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农民缺乏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不敢自主进行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使得农业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不仅浪费了武陵山片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成为了制约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的瓶颈。
2.2农业的比较收益低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初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拉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比较收益差距,促使农村资源向城市聚集,靠牺牲农村利益来实现的[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不仅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发展体系也不断得到了完善,于是我国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尽管自中央加强对农业的扶植力度之后,农民的生产负担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但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大,收益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始终跟不上工产品价格上涨的步伐,使得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偏低。农业的比较收益偏低,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仅仅把农业劳作当作是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于是也缺乏了技术革新的动力与进行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积极性,成为了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因素。
2.3产业链条不完善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完善农产品的产业结构链,以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目前,武陵山片区已有部分地区发展起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以武陵山片区象鼻嘴村为例,象鼻嘴村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基地,几乎每家每户都种的有红薯,以此为契机,该村发展起了以“香丝乐”红薯加工厂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红薯加工厂为基地,以辐射农民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良好发展模式,每年可为当地创造约50万元的收入。然而,象鼻嘴村红薯加工厂的发展规模并不大,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受限。并且,武陵山片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总体较少,其农产品的销售基本上都是以初级形态的方式呈现,不仅使得产业链条中断,也使得农产品附加值低,缺少竞争优势。 3加速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为农业集约化生产创造条件单个家庭分散经营土地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也使得机械化的推广与使用困难,成为了农业现代化难以突破的瓶颈之一。为此,201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指出“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户长期流转承包地并促进其转移就业。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3]。加强土地流转,一方面通过引导农民将土地以入股的方式承包给集体进行集约化生产,以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通过大型机械的投入,统一耕种,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农民将土地以转让出租的方式承包给企业,由企业在土地上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类作物,培养经济类树苗,以提高经济效益。
3.2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性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在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同时,加强生物技术的投入与应用,通过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倒伏、抗灾害能力。同时,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还需要利用一定的病虫防害技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提高农产品的自然抗灾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除了完善农田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应当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适当地提高粮食直补的标准以及农机具购置的补贴标准,以此来提高农民组织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投入使用机械化生产的积极性。
3.3完善产业结构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产业结构链条的完善将为武陵山片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助推力量。完善产业结构链条,关键在于发展起一批以农产品工业化生产为核心,以需求创造为手段,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目的,以扩大内需、提高最终消费率为终极目标的龙头企业[4]。扶植壮大好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使农产品不再以单纯的初级形态销售,不仅延伸了农产品的产业结构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也有利于吸收当地劳动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4加大农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武陵山片区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吸收新技术、获取新信息的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栽培、养殖技术、新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难以把握农产品产销的大致趋势,导致农产品生产经常因市场误导而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5]。培养农业经营人才,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力度,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普知识与农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民理解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引进部分专业人才,积极鼓励和吸引一部分农业专门人才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6]。
参考文献
[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讨论推进农业现代化意见(全文)[EB/OL].(20141223)http://finance.21cn.com/newsdoc/zx/a 2014/1223/22/28776262.shtml.
[2] 钟声,钟怀宇.促进土地流转必须提高农业比较收益[J].贵州社会科学,2009(4):7-9.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EB/OL].(2014-11-20)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20/c_1113339197.htm.
[4] 刘茂松.洞庭湖区农业工业化的战略研究——论农业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道路[J].武陵学刊,2011(6):74-81.
[5] 周栋良.环洞庭湖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6] 黄向阳,周德新.两型社会建设与中西部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特区经济,2009(3):176-177.